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辑注类->老子校释->德经

 

老子校释

 

老子德经 唐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陆德明曰:德者得也。道生万物, 有得有获,故名德经,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
  严可均曰:老子德经,御注、 河上作“老子德经卷下”,王弼作“老子德经下篇”。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 为而无以为,下德□□而有以为。

  谦之案:石刻末句“下德□□而 有以为”,□□二字原缺泐,据他本补之,似当作“为 之”二字,实误。譣文义当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补“无为”二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内经太素 卷二顺养篇杨上善注及周易集解干九家易引二句并同。 史记酷吏传引首四句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文选 魏都赋注引作“而无不为”,与傅、范本同。

  范应元曰:“上德无为”两句, 韩非、王○、王弼、郭云、傅奕同古本,河上公作“上 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今从古本。

  俞樾曰:案……韩非子解老篇作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盖古本老子如此,今作“无 以为”者,涉下“上仁”句而误耳。傅奕本正作“不” 。

  谦之案:碑本作“无以为”,是 也。皆川愿老子绎解云:“一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下德为之而无以为’,疑从褚本者。”褚本者,晋王右 军书道德经有褚遂良贞观十五年跋之本,由此知王羲之 本与傅本正同。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较之“上德 无为而无不为”,于义为优。盖太上下知有之,故不为 而成也,五十七章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也。“无 为”与“无以为”似无所区别,然而“无为而无以为” 与“无为而有以为”则区别甚大。傅、范本下句“下德 为之而无以为”,较以碑本“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傅 、范本“下德”与“上仁”句无别,“下德为之而无以 为”与“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二句全同,于理安乎?毕 沅曰:“‘无’,河上公、王弼作‘有’。案应作‘有 ’,或奕本传刻误。”毕说是也。且“上德为之而无以 为”,范云:“韩非同古本。”今韩非无此句,非韩非 无之,经文固无是也。

  马其昶曰:案“无为”旧作“为 之”,误同“上义”句,傅本又误同“上仁”句,注家 强为之说,皆非是,今为正之。德有上下,其无为一也 。以其不失德,故虽无为之中,而仍有以为。

  谦之案:马说是也。六十三章曰 :“为无为。”无为而有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谦之案:上文以“无为”为主, 分别“无以为”与“有以为”;上德“无以为”,下德 “有以为”。此文以“为之”为主,分别“无以为”与 “有以为”;上仁“无以为”,上义“有以为”。范本 同此,傅本“上义”作“下义”,误。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毕沅曰:“仍”,王弼作“扔” 。案说文解字:“仍,因也。”扔亦因也,夏时有扔氏 是此字。

  谦之案:御注、遂州、邢玄、景 福、庆阳、磻溪、楼正诸石本,严遵、傅奕、柰卷、室 町、顾、彭诸本,皆作“仍”,范本作“扔”,作“扔 ”是也。广雅曰:“扔,引也。”,广韵曰:“扔,强 牵引也。”“扔”与“仍”音义同,但“扔”字从手, 与攘臂之义合。范曰:“揎袖出臂曰攘。‘扔’字,王 弼与古本同,世本作‘仍’,今从古本。”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 礼。

  刘师培曰:案韩非解老篇云:“ 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 ,失义而后失礼。’”据此文观之,则王本、河上本均 脱四“失”字。

  马叙伦曰:后汉书崔骃传注引无 四字,朱穆传注引有。辅行记一之三引更有“失礼而后 智,失智而后信”两句,然各本及庄子知北游篇引并同 此,又譣义亦不当有此两句及四“失”字。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严可均曰:“忠信之薄”,御注 作“之簿”,下“不处其薄”亦然。
  罗振玉曰:“首”下,景福本 有“也”字。

  谦之案:傅、范本、室町本亦有 “也”字。李翘曰:“庄子知北游篇引云‘礼者道之华 而乱之首也’,误合下为一句。”

  宋翔凤曰:老子着书以明黄帝自 然之治,即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故先道德而后仁 义。孔子定六 经,明禹、汤、文 、武、周公之道,即礼运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故中明仁义礼知,以救斯世。故黄、老之学与孔子之 传,相为表□者也。又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也”,按此言世风之日漓也,道德仁义递降,而以礼为 治民。三千三百皆所以约束整齐其民,由忠信之既薄, 而礼为治国之首。乱,治也。老子言礼,故孔子问礼。

  谦之案:宋说辨矣,然未明学术 源流,以“乱”训“治”。证之经文六十四章“治之于 未乱”,则“治”“乱”对文,此处不应独训“治”。 老子盖知礼而反礼者也,故曰:“处其厚,不处其薄。 ”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谦之案:韩非解老作“前识者, 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前识”二字,严遵本作“ 前职”,注:“预设然也。”据注知“职”为误字。“ 愚之始”,傅本“始”作“首”,王弼注“道之华而愚 之首”,是王本当亦作“首”。范、柰卷作“始”。又 礼记曲礼正义引云:“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 之始。”

  易顺鼎曰:按所引“道”下有“ 德”字,“愚”上有“争”字。窃谓“愚”当作“遇” ,即书盘庚“暂遇奸宄”之“遇”,又即淮南“偶○智 故”之“偶”。吕氏春秋勿躬篇“幽诡愚险之言”,王 氏经义述闻以为“愚”即“遇”。“愚”、“遇”古字 通用,知此书亦然矣。愚之始,即邪伪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 彼取此。

  严可均曰:河上作“处其厚不居 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王弼亦然。

  谦之案:诸河上本有异同。一河 上本下两句并作“居”,室町本、傅、范本四句皆作“ 处”,孙盛老子疑 问反训引同。 范应元曰:“
韩非、严遵同古本。一本下两句‘ 处’作‘居’。”毕沅曰:“王符潜夫论作‘不居其薄 ’,与王弼本同。朱穆崇厚论引上二句作‘处’,下二 句作‘居’。”又“故去彼取此”,严本无“故”字, 淮南道应训引此句同此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奚侗:首、始韵, 薄、华韵。

 李赓芸曰:按薄与华韵,首与始韵。古读华如尃。 公羊哀四年“蒲社灾”,谷梁、左氏皆作“亳社”。礼 记郊特牲“薄社北牖”,释文云:“本又作亳。”是“ 蒲”即“亳”之证也。邓廷桢曰:薄、华为韵。华古音 读若荂,鱼、虞部字。薄从溥声,则鱼、虞部之入声也 。

  右景龙碑一百二十九字,敦煌本,河、王本同, 傅本一百三十一字,范本一百三十三字。河上题“论德 第三十八”,王本题“三十八章”,范本题“上德不德 章第三十八”。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谦之案:“宁”字,绩语堂碑录 因避清帝讳改为“宁”,今据原碑文改正,下同。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严可均曰:“万物”,各本作“ 万物”。

  罗振玉曰:敦煌戊本无此句。

  谦之案:景福本、范本“万”亦 作“万”。又陈碧虚曰:“严君平本无‘万物得之以生 ’,并下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十四字。”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严可均曰:“天下正”,御注、 王弼作“下贞”。

  范应元曰:贞,正也。王弼、郭 云同古本。一本“贞”作“正”,亦后人避讳也。河上 本作“侯王”。

  谦之案:傅、范本、柰卷作“王 侯”,群书治要、孙盛老子疑问反讯、晋书裴楷传、书 钞一四九引并作“贞”,严遵、河上、顾欢、景福、楼 正、庆阳、磻溪、室町及玉篇“一”字下引均作“正” ,遂州本作“政”。中都四子本此句作“以天下为正” 。

  王念孙曰:河上本“贞”作“正 ”,注云:“为天下平正。”念孙案:尔雅曰:“正, 长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可以为天下正”,高注曰: “正,主也。”“为天下正”,犹洪范言“为天下主” 耳。下文“天无以清”,“地无以宁”,即承上文“天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言之。又云“侯王无以贵高” ,“贵高”二字正承“为天下正”言之,是“正”为君 长之义,非平正之义也。王弼本“正”作“贞”,借字 耳。

  东条一堂曰:“为天下贞”,按 “贞”一本作“正”,与注乖。下同。贞观政要刑法第 三十一引亦作“正”。

  彭耜曰:“诸本贞作正,避庙讳 。”

  易顺鼎曰:“贞”或作“正”, 古字通用。王氏读书杂志谓此“
贞”为借字,似未尽然。易“贞胜 者也”,韩注引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王 弼周易略例:“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邢□注 引老子 亦作“贞”。文选王元长 曲水诗序注引亦作“贞”。是“贞”为本字。

  劳健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贞”字景龙、景福作“正”,开元、傅、范与诸 王本皆作“贞”。范注:“贞,正也。一本作正,后人 避讳也。”按道藏御注、御疏本原作“正”,疏云:“ 本或作贞字,贞即正也。”开元石刻乃改从“贞”,范 云“后人避讳”,非也。又此章凡“侯王”字,傅、范 亦作“王侯”,非也。诸唐本、诸王本、河上本皆作“ 侯王”,与“贞”字自谐句中韵。

  谦之案:作“贞”是也。易系辞 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曰:“言致其一也 。”老子此章言“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下,傅、范及 释文下有“其致之一也”,与易义均合。又柰卷及大阪 图书馆旧钞本,均作“天下贞”,狩野直喜谓:“河上 公本亦有作‘贞’者,盖自宋刻避帝讳改‘贞’作‘正 ’。”今证之以景龙碑文,知“
贞”“正”二字古通用,而避讳之 说亦非。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谦之案:碑文与罗卷此均作“无 ”,不作“无”,为变例。武内法京敦乙本作“无”。 又庄子至乐篇:“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语 意本此。

  刘师培曰:“发”读为“废”。 说文:“废,屋顿也。”淮南子览冥训“四极废”,高 注:“废,顿也。”左传定三年“废于炉炭”,杜注: “废,坠也。”顿坠之义,与倾圮同。恐发者,犹言将 崩圮也,即地倾之义。“发”为“废”字之省形。

  蒋锡昌曰:刘说是。庄子列御寇 “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释文:“发,司马本作废 。”列子黄帝篇引作 “废”。又 缮性“非藏其智而不发也”,御览逸民部引作“废”。 左传哀十一年疏引竹书纪年云:“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 赐民。”汉书地理志引作“发”。均其证也。“发”“ 废”双声,故可通用。此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 将恐废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毕沅曰:“竭”,河上公、王弼 并作“歇”,案应作“竭”。

  谦之案:河上公、王弼并作“竭 ”,上句作“歇”,毕误校。“
歇”,说文:“息也。一曰气越泄 也。”广雅释诂二:“歇,泄也。”七发:“精神越泄 ,百病咸生。”“竭”借为“渴”,“渴,尽也,从水 ,曼声。”尔雅释诂:“涸,渴也。”经传多以“竭” 为之,是竭有涸尽之义。周语“伊、洛竭而夏亡”,注 :“涸也。”淮南说林:“渊泉不能竭。”本经:“竭 泽而渔。”河上注此:“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 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竭”与“渴”同义 ,不必改字。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此句。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武内义雄曰:景、遂、敦三本“ 侯王”与上文合,下又同。景、遂二本“贵高”,敦本 无“高”字,然下文“贵高”并称,有“高”字是。

  罗振玉曰:敦煌本“贞”下有“ 而”字。

  谦之案:此句疑有误文。诸河、 王本、顾欢本、磻溪、景福、楼正、室町、柰卷句同此 。范本作“王侯无以为贞,将恐溪”,高翿作“侯王无 以贞而贵高,将恐蹶”,傅奕作“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 ,将恐溪”,彭耜,赵孟俯同傅本,惟“王侯”作“侯 王”。严遵同彭本,惟“无以为贞”作“无以为正”。 皆川愿老子绎解又与严遵同。

  刘师培曰:案上文“天无以清” ,“地无以宁”,“神无以灵”,“谷无以盈”,“万 物无以生”,均承上“以清”、“以宁”、“
以盈”、“以生”言,惟此句“无 以贵高”与上“以为天下贞”不相应,疑“贵”即“贞 ”字之讹。“贵”、“贞”形近,后人据此节王注有“ 清不足贵”诸文,遂改“贞”为“贵”,又疑“贵高” 并文,与下“贵高”二语相应,遂于“贵”下增“高” 字,实则“贵”当作“贞”,“高”乃衍文也。

  易顺鼎曰:当作“侯王无以贞, 将恐蹶”,“贞”误为“贵”。后人见下文“贵以贱为 本,高以下为基”二句,以为承上文而言,妄于“贵” 下又加“高”字,遂致踵讹袭谬,而义理不可通矣。

  谦之案:“将恐溪”,诸王本“ 溪”作“蹶”。说文:“蹶,僵也,从足,厥声。一曰 跳也,亦读若□。”广韵:“蹶,失脚也,僵也,亦作 溪。”广雅释诂三:“溪,败也。”吕览慎行“小人之 行,不溪于山”,注:“溪踬颠顿也。”荀子成相“国 乃溪”,注:“颠覆也。”“侯王无以贞,将恐溪”, 言侯王无以为贞,将恐颠覆失其位也。治要引作“溪” ,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五引古老子亦作“溪”。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严可均曰:“高以下为基”,御 注脱“为”字,河上“高”下有“必”字。

  宇惠曰:齐策“贵以”“高以” 上并有“虽”字。

  谦之案:景福、室町、柰卷、顾 欢诸本及淮南道应训、群书治要、意林引二“以”上均 有“必”字。淮南原道训:“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 高者必以下为基。”语亦本此。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严可均曰:“不毂”,王弼作“ 不谷”。河上云:“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 ”四十二章“不毂”亦然。

  谦之案:“侯王”,傅、范作“ 王侯”,文选雪赋注引作“王公”。“自谓”,景福本 “谓”作“曰”,彭耜、范应元、赵孟俯、室町、柰卷 及治要引作“称”。

  易顺鼎曰:按“自谓”当作“自 称”。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 王公以为称。”则此亦必作“称”也。淮南高注正作“ 称”,文选邱希范与陈伯之书注引此作“王侯自称孤、 寡、不谷”,皆其证。

  洪颐烜曰:德经“是以侯王自谓 孤、寡、不毂”,案礼记曲礼“
于内自称曰不谷”,郑注:“谷, 善也。”左氏僖四年传“岂不谷是为”,杜预注:“孤 、寡、不毂,诸侯谦辞。”字皆作“谷”。列子天瑞篇 “鹯之为布毂”,释文:“毂,本又作谷。”此“毂” 为“谷”之借字,河上注读为“车毂”之毂,失之。

  徐鼒曰:老子法:本章“是以侯 王自谓孤、寡、不毂”,河上章句云:“不毂,喻不能 如车毂为众辐所凑。”“道化”章“人之所恶,唯孤、 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章句云:“孤、寡、不毂 ,不祥之名。”鼒谓“不祥” 说 是,“不能如车毂”之说乃是望文生义,非古训也。“ 毂”与“谷”通。诗正月“蔌蔌方有谷”,后汉书蔡邕 传作“速速方毂”。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毂”,释文 云:“本又作谷。”吕览观表篇“卫右宰谷臣”,文选 刘孝标广绝交论注作“毂臣”。盖音近假借之字也。按 “毂”之言善也,郑注曲礼用之,言己之不善,谦词也 。又“谷”之言禄也,高诱注淮南人间训用之,犹言不 禄也,亦谦词也。又王弼本亦作“谷”。

  谦之案:孤、寡、不谷,谦辞是 也。吕览君守篇“君名孤、寡,而不可障壅”,高注: “孤、寡,人君之谦辞也。”碑本“不谷”作“不毂” ,“毂”,此借为“谷”。后汉书蔡邕传“速速方毂” ,注:“毂,禄也。”按谷亦禄也,知“不毂”即“不 谷”。惟谷虽训禄,而不谷非即不禄义,此为方言,犹 言仆也。章炳麟曰:“自称曰仆,本是臣仆,亦兼短义 。王侯谦以自称不谷,‘不谷’即‘仆’之合音。淮南 人间训注:‘不谷,不禄也。’此为望文生训,古人死 言不禄,不应以此自称。”说详于新方言。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

  严可均曰:“非”,各本作“非 乎”。

  谦之案:“此其”,御注、邢玄 、庆阳、磻溪、楼正、景福、顾欢、彭耜、高翿、赵孟 俯均同此石。傅、范作“是其”,严遵作“唯斯”,诸 河、王本作“此非”。范应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 公作‘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今从古本。”知范所 见王本“非”作“
其”。又“耶”字,敦煌本、严遵 本作“与”,顾欢、傅、范作“也”,遂州本同此石。 “非”,范作“非欤”,景福作“悲乎”,敦煌本作“ 非也”。

  谦之案:作“其”是也。此经文 中用楚方言。蒋锡昌曰:“按史记高祖纪‘其以沛为朕 汤沐邑’,集解引风俗通:‘其者,楚言也。’老子楚 人,当用楚言。五十八章‘其无正’,犹言‘无正’也 。七十七章‘其不欲见贤’,犹不欲见贤也。‘是其以 贱为本也,非欤’,犹言是以贱为本也非欤也。”

故致数车无车。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数舆 无舆”,苏灵芝书上“舆”作“
与”,误也。

  谦之案:两“车”字,河上、顾 欢、景福、室町、柰卷同此石,严遵、敦煌本作“舆” 。严“致数舆”作“造舆于”,敦本句末有“
也”字。法京敦乙本上之“车”作 “与”,下之“车”作“誉”,与苏灵芝御注本同。遂 州、傅、范上下均作“誉”。范应元曰:“王弼同古本 ,河上公作‘数车无车’。”今案诸王本作“舆”,道 藏王本作“誉”,与范说同。又道藏王本与道藏宋张太 守汇刻四家注本引王弼注亦作“故致数誉,乃无誉也” 。案作“誉”是也。两“车”或“
舆”,皆“誉”之讹,“誉”“与 ”古通,“誉”书为“与”,误为“舆”、为“车”, 苏灵芝书与法京敦乙本皆其证也。“数车无车”,诸说 纷纭。李道纯曰:“诸家解不通,予谓数车之各件,无 一名车者,喻我是一身,无一名我也。成玄英曰:‘舆 ,车也,箱、辐、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名,数即 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处,贵将安寄 ?’”李贽曰:“今夫轮、辐、盖、轸、衡、轭、毂、 □,合而成车,人但见有此数者,曷尝有车哉?然而名 之曰车,而不曰轮、辐、盖、轸、衡、轭、毂、□也。 ”谦之案:二李皆佛说也,现存巴利文之弥兰王问经与 东晋失译之那先比丘经,即为明证。

   “那先问王:‘言名车,何所 为车者?轴为车耶?’王言:‘
轴不为车。’那先言:‘辋为车耶 ?’王言:‘辋不为车。’那先言:‘辐为车耶?’王 言:‘辐不为车。’那先言:‘毂为车耶?’王言:‘ 毂不为车。’那先言:‘辕为车耶?’王言:‘辕不为 车。’那先言:‘轭为车耶?’王言:‘轭不为车。’ 那先言:‘舆为车耶?’王言:‘舆不为车。’那先言 :‘扛为车耶?’王言:‘扛不为车。’那先言:‘盖 为车耶?’王言:‘盖不为车。’那先言:‘合聚是诸 材木,着一面宁为车耶?’王言:‘合聚是诸材木,着 一面不为车也。’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诸材木,宁 为车耶?’王言:‘
不合聚是诸材木,不为车。’那先 言:‘音声为车耶?’王言:‘音声不为车。’那先言 :‘何所为车者?’王便默然不语。那先言:‘
佛说之,如合聚是诸材木,用为车 ,因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耳、鼻、口、颈、 项、肩、臂、骨肉、手足、肝、腑、心、脾、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肠、 胃、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聚名为人。’ 王言:‘善哉!善哉!’”

  自佛教流入chinazhongguo,于是而有“数 车无车”之说。作“车”、作“
舆”,义虽可通,然非老子之言也 甚明。

  高延第曰:“至誉无誉”,河上 本作“致数车无车”,王弼本、淮南子道应训作“致数 舆无舆”,各为曲说,与本文谊不相附。陆氏释文出“ 誉”字,注:“毁誉也。”是原本作“誉”。由“誉” 讹为“舆”,由“舆”讹为“车”,后人反谓释文为误 ,非也。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下又云“天无为以 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云云,正引此章语,尤可证。

  罗运贤曰:案“誉”,毁誉也。 吴澄本“舆”作“誉”,焦氏考异“舆”古本作“誉” ,盖“誉”字于义始通。疑此文本作“致数与无与”, 与“誉”古通(射义郑注“誉或为与”)。数,计也; 数誉无誉,言计誉反无誉 也。侯 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不计誉矣,而誉自归之,然则 计誉无誉甚明。淮南说山训“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 美矣”,注:“心自求美则不得美名也,而自损则有美 名也,故老子曰‘致数舆无舆’也。”(文虽作“舆” 而以美名为释,知其读为誉也。)颇识此意。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严可均曰:“落落”,王弼作“ 珞珞”。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禄禄”、 “落落”。

  谦之案:“琭琭”,景福本作“ 渌渌”,严遵、傅奕本作“碌碌”。“落落”,御注、 遂州、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室町、柰卷、严遵、 河上、顾欢、彭、范、赵同此石,景福作“硌硌”。又 二“
如”字,傅、范并作“若”。毕沅 曰:案古无“琭”、“碌”、“珞”三字,“硌”应作 “落”。广韵以“公等录录”为“○○”。说文解字云 :“○,随从也。”广韵是应用之欤?

  洪颐烜曰:案“琭琭”犹录录。 广雅释训:“逯逯,众也。”说文:“○,随从也。” 并通用字。王本:“贵物以多而见贱。落落,石坚貌。 石本贱物,以坚而自贞,是以两不欲也。”晏子春秋内 篇问下:“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无以为久,是 以速亡也。”即此义。

  高延第曰:“琭琭”,史记平原 君传作“录录”,后汉冯衍传作“碌碌”,注:“碌碌 为人所贵,落落为人所贱。”河上注以“琭琭喻少,落 落喻多”,王弼以为一琭琭珞珞,体尽于形”。王逸九 思注:“硌硌,长而多有貌也。”以上诸解,皆与本文 义不合。且证以毛遂讥十九人曰:“公等录录,因人成 事者也。”萧何 世家:“录录未 有奇节。”(注:“录录犹鹿鹿。”)荀悦汉纪王仲翁 讥萧望之曰:“不□碌碌,反抱关木。”

  后汉书马援传:“今更陆陆,欲 往□之。”则诸解尤不可通。按说文:“○,随从也。 ”(言为人所役使。)索隐王劭曰:“录,借字耳。说 文云:‘○○,随从之貌。’”广韵“○”下引毛遂曰 :“
公等○○,可谓因人成事耳。”史 记亦作“录”。则琭、碌、录、鹿、陆皆“○”之假借 ,以随从之义释之,与以上诸人讥刺之语,并可意会。 后人徒见下有“玉”“石”字,遂以从玉从石为正,各 为异说,不悟其不可通耳。“落”、“珞”、“硌”亦 传写之异,今从后汉书耿弇传“落落难合”,注“疏阔 貌”,言其□异,与人不相入,与随从之义正相反也。

  谦之案:“琭琭”,或作“碌碌 ”,或作“渌渌”,又作“禄禄”,又作“鹿鹿”。“ 落落”,或作“珞珞”,或作“硌硌”,盖皆一声之转 与传写之异,古人通用。其义则后汉书冯衍传注曾言之 ,谓:“可贵可贱,皆非道真。玉貌珞珞,为人所贵, 石形落落,为人所贱,贱既失矣,贵亦未得。言当处才 不才之间。”此盖以庄子义释老。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清、宁、灵、盈、生、 贞韵(耕部),裂、发、歇、竭、灭、溪韵(祭部), 邪、乎、车韵(鱼部,邪音余),琭、玉韵(侯部), 落、石韵(鱼部,落,卢入声,石,蜍入声)。谦之案 :邪、乎同属鱼部,“车”“舆”皆“誉”之误,邪、 乎、誉为韵。又发,古音歇,歇,高本汉本一作“泄” ,裂、发、泄、竭、灭、蹶为韵。又“天无以清,将恐 裂”下五句,实以清、宁、灵、盈、生、贞与裂、发、 歇、竭、灭、溪为句中两韵互协。此外“不谷”之谷, 亦与下琭、玉同属六屋入声,为隔句遥韵。

 姚文田曰:“落落如石”,落、石韵,此与上句皆 句中自谐。

  右景龙碑不分章,一百三十三字,敦煌本一百三 十二字,河上本一百三十五字,王本一百三十四字,傅 本一百三十九字,范本一百三十六字。河上本题“法本 第三十九”,王本题“三十九章”,范本题“昔之得一 章第三十九”。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谦之案:碑本“昔之得一者”止 “有生于无”句为一章。严遵本与上章相连,同此石。 又宋赵志坚疏义“反”作“返”。又案“反”,复也, 此易义也。易复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杂卦传曰:“复,反也。”干 彖传曰:“终日干干,反复道也。”泰彖曰:“无平不 陂,无往不复。”反即复也。故老子曰:“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 复命。”又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 归于朴”,此复之即返而归之也。“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此待其远而后反也。反自是动,不动则无所 谓反,故曰:“反者道之动。”反自是逆,逆而后顺, 故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又“弱者道之用”,盖得易之坤者也,干藏于坤,故曰 弱。易曰“潜龙勿用”,而老言无用之用,是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严可均曰:“天下万物”,河上 、王弼作“万物”,御注作“之物”。

  谦之案:广明、景福、御览六百 十九引并作“万物”,同此石。邢玄、磻溪、楼正、室 町、傅、范、高、赵并作“之物”,同御注。敦煌、严 遵本作“天地之物”。又景福、范本“无”作“无”。 马叙伦曰:“弼注曰:‘天下之物,皆有以为生。’是 王亦作‘之物’。今作‘万物’者,后人据河上本改也 。”谦之案:首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以“无名”与“有名”对,“天地”与“万物”对,“ 始”与“母”对。此章亦言“有”“无”,则“天下万 物”,当作“天地万物”,于义为优。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姚文田、奚侗无韵。邓 廷桢、陈柱、高本汉:动、用韵,是也。案孔广森诗声 类(四)阳声四东、钟、江合为一部,并收“动”“用 ”二字,引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右景龙碑本二十一字,敦煌本、河、王、傅、范 本同。河上题“
去用第四十”,王本题“四十章”,范本题“反者道 之动章第四十”。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严可均曰:“勤而行之”,御注 无“之”字,傅奕作“而勤行之”。

  谦之案:法京敦乙本作“懃能行 ”,罗卷同此石,与武内本异。范本作“懃”,注云“ 古本”。案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一引古老子作“
懃”。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之。

  谦之案:“□”,各本作“笑” ,遂州本作“□”,御注作“○”。傅、范本作“而大 笑之”。

  俞樾曰:按王氏念孙读书杂志曰 :“‘大笑之’,本作‘大而笑之’,犹言迂而笑之也 。牟子引老子,正作‘大而笑之’。抱朴子微旨篇亦云 :‘大而笑之,其来久矣。’是牟、葛所见本皆作‘大 而笑之’。”今按王说是也。“下士闻道,大而笑之” ,与上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两句相对。傅奕本 作:“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下士闻道,而大笑之。” 盖误移两“而”字于句首,然下句之有“而”字,则尚 可籍以考见也。“而勤行之”,是“勤而行之”之误。 然则“而大笑之”,是“大而笑之”之误,可以隅反矣 。

  高亨曰:“亡”读为“忘”,二 字古通用。诗假乐“不愆不忘”,说苑建本篇引“忘” 作“亡”。荀子劝学篇“怠慢忘身”,大戴礼劝学篇“ 忘”作“亡”。吕氏春秋权勋篇“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 恤吾众也”,韩非子十过篇、淮南子人间篇并“忘”作 “亡”。皆其证。诗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郑 笺“亡之言忘也”,亦其例也。周易略例:“存言者, 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 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存”“忘”对举,与此 文同。

不□不足以为道。

  罗振玉曰:敦煌本“笑”下有“ 之”字。

故建言有之:

  严可均曰:御注无“故”字。

  谦之案:邢玄、景福、庆阳、磻 溪、楼正、高翿、室町本与御注同。武内敦乙本“建言 ”下有“是以”二字,顾欢本同。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是以建言 有之曰”。

  谦之案:傅、范本亦有“曰”字 。范应元曰:“王弼、孙登、阮咸同古本,河上公本无 ‘曰’字。”奚侗曰:“建言”,当是古载籍名。高亨 曰:“建言”,殆老子所称书名也。庄子人间世篇引法 言,鹖冠子天权篇引逸言,鬼谷子谋篇引阴言,汉书艺 文志有谰言(班自注“不知作者”),可证名书曰言, 古人之通例也。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严可均曰:“若类”,御注、王 弼作“若颣”。

  谦之案:“进道若退”,御注“ 退”作“○”,傅奕、彭耜、林希逸、赵孟俯此句在“ 夷道若类”句下。“类”字,释文、河上、敦煌、景福 、柰卷、顾欢并同,傅、范本作“颣”。范曰:“‘颣 ’,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作‘类’。今从古本。 ”今案:“颣”、“类”古通用。广雅释言:“颣,节 也。”通俗文:“多节曰颣。”“夷道若颣”,简文注 :“疵也。”淮南泛论“明月之珠,不能无颣”,注: “颣,磐若丝之结颣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十六 “刑之颇颣”,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 曰“夷道若颣”。夷,平也,“颣”则引申为不平之义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谷” 作“俗”。
  罗振玉曰:“大白若辱”,此 句敦煌本在“上德若谷”之前。

  谦之案:罗卷敦戊本“谷”不作 “俗”,与法京敦乙本异。成玄英曰:“‘谷’本亦作 “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马叙伦曰: “各本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 俗,即和光同尘之义。”又“大白”,道藏王本“大” 作“太”。

  又“辱”字,傅、范本作“○” 。范曰:‘○’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本作‘ 辱’。”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辱’ 。作‘○’者,所谓‘以白造缁’是矣。说文解字无‘ ○’字。”谦之案:玉篇:“○,垢黑也。”当为“辱 ”之古文。广雅释诂三:“辱,污也,又恶也。”仪礼 士昏礼“今吾子辱”,注:“以白造缁曰辱。”素问气 交变大论:“黑气迺辱。”辱有黑义,与白对立,故曰 “大白若辱”。易顺鼎曰: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 云“
以白造缁曰辱”,即此“辱”字之 义。……盖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故曰辱也。此老 子本义,幸有诗传、礼注可以互证。

广德若不足,

  谦之案:庄子寓言篇:“老子曰 :‘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末二句与此章同。又史记老子本传老子教孔子语: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疑“广德” 为“
盛德”之讹。马叙伦谓此文当从庄 子,作“盛”是故书,是也。严遵本作“盛德”,当从 之。又罗卷“若不足”作“若濡”,与诸本异。

建德若偷,

  狩野直喜曰:河上公本之与王弼 本,经文原不相同,后世辅嗣义行,而河上注渐微,遂 据王本妄改经文,以致两者混而无别,幸有旧钞足以正 刊本之误。……第四十一“建德若偷,质真若渝”,此 本(
谦之案:指柰卷)“若偷”作“若 揄”。案王弼注:“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 不施,故若偷匹。”河上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 引使空虚也。”“偷引”,此本亦作“揄引”。盖王弼 本作“
偷”,其训为匹;河上本作“揄” ,其训为引。说文手部:“揄,引也。”韩非子饰邪篇 :“庞援揄兵而南。”汉书礼乐志“神之揄”,颜师古 云:“揄,引也。”是其证也。可见两家经文不同,训 释亦殊,后人无识,妄改“揄”为“偷”,以从王本, 注亦改为“偷”,而河上公义更不可问矣。又曰:案唐 景龙刻石作“建德若偷”,……则河上公本为王本所乱 ,自唐时已然。

  谦之案:河上本为王本所乱,是 也。惟此句,敦煌本无,河上公、王弼作“偷”,与此 石同。广明本、傅本作“偷”,高翿本作“输”,柰卷 、室町本作“揄”。范应元曰:“‘输’,傅奕云‘古 本作输’,引‘广韵云:“输,愚也。”河上公作揄, 乃草字,变车为手。’傅奕云:‘手字之误,动经数代 ,况“辱”字少“黑”字乎?’傅奕当时必有所据。王 弼作‘偷’,董遇作‘摇’,今从古本。”案范说有误 ,傅奕此句作“偷”,下句作“输”,范本作“输”, 乃误引傅奕。案作“偷”是也。说文:“偷,巧黠也, 从女,俞声。字亦作偷。”朱骏声曰:“偷假为愉,汉 书食货志:‘民偷甘食好衣。’路温舒传‘偷为一切’ ,注:‘苟且也。’礼记表记:‘安肆曰偷。’左文十 七传‘齐君之语偷’,注:‘苟且。’又东京赋‘剿民 以偷乐’,注:‘犹侥幸也。’又 后 汉张衡传‘虽遨游以偷乐兮’,注:‘怀安也。’尔雅 释言:‘佻,偷也。’又荀子脩身‘偷儒转脱’,非十 二子‘偷儒而罔’,注:‘当为输,苟避于事也。’又 为揄。”由上知“偷”、“偷”、“揄”、“输”古可 通用,“偷”字是故书。

  俞樾曰:按河上公注曰:“建设 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王弼注曰:“偷, 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然偷 匹之义,于古无征,义亦难晓。……今按“建”当读为 “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 ”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者偷” ,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与上句“广德若不足” 一律。

质真若渝,

  谦之案:傅奕本作“质直若输” ,柰卷“真”亦作“直”。“渝”、“输”古字通。毕 沅曰:“河上公、王弼作‘渝’,古字通,如春秋‘渝 平’为‘输平’是也。”案“输”假为“愉”,有苟且 怀安之意,又为“渝”。“质真”之“真”,为“□” 之讹。“质□若渝”,盖谓质朴之人,行动迟缓,驽弱 有若输愚者也。

  刘师培曰:案上文言“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此与并文,疑“真”亦作“德”,盖 “德”字正文作“□”,与“真”相似也。“
质德”与“广德”“建德”一律, “广德”为广大之德,与“不足”相反;“建德”为刚 健之德,与“偷”相反(用俞说);“质德”为质朴之 德,与“渝”相反;三德乃并文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

  谦之案:法京敦乙本“无”作“ 无”,罗卷均作“无”。

  易顺鼎曰:“大方无隅”,道德 指归论作“大方不矩”。

  顾广圻曰:“大音希声”,傅本 “希”作“稀”,按同字也。

  王先慎曰:傅本“音”作“言” ,与各本全异。

  李翘曰:吕氏春秋乐成篇首曰“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引老子。

夫唯道,善贷且善。

  严可均曰:“善贷且善”,各本 作“且成”。

  罗振玉曰:敦煌本“贷”作“始 ”。

  谦之案:譣罗卷敦煌乙本“无名 ”下缺,此云“贷”作“始”,乃据老子义本。傅本、 诸王本、室町本作“善贷且成”,范本作“善货且善成 ”,云:“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善贷且成’ 、今从古本。”今按怡兰堂严本亦作“善贷且成”,与 范所见不同,盖与王本同脱一“善”字,碑本句末脱一 “成”字,宜从范本增入。“成”与成、声、形、名为 韵。“贷”与庄子应帝王篇述老聃语“化贷万物而民弗 恃”之“贷”意旨相同。“道隐无名”,亦即庄子“有 莫举名,使物自喜”之意,所谓功成不名,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

  于省吾曰:景龙本作“夫唯道, 善贷且善”,当脱“成”字。敦煌“贷”作“始”,乃 声之转。周语“纯明则终”,注:“终,成也。”又“ 故高明令终”,注:“终犹成也。”书皋陶谟“箫韶九 成”,郑注:“成犹终也。”是成、终互训,义同。然 则“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终也。六十四章“慎终如始 ”,亦“终”“始”对文。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行、亡韵(阳部),笑 、道韵(幽、宵通韵,道协音盗)。昧、退、类韵(脂 部,昧音寐,退,吐位反)。谷、辱、足、偷、渝、隅 韵(侯部,渝,喻蓲反,隅,俄蓲反)。成、声、形、 名、成韵(耕部)。

 谦之案:笑,宵部,道,幽部,幽、宵通韵。惟道 音盗,似误。“
道”,徒皓切。古,徒苟切。“道”,首声,九章与 守、咎韵,十四章与有韵,四十七章与牖、少韵,此其 例证。又谷、辱、足、偷、渝、隅一韵,姚文田、邓廷 桢分谷、辱、足一韵(六屋入声),偷、渝、隅一韵( 十三侯平声)。又“建德若偷”之“偷”字,高本汉本 一作“偷”,一作“输”,皆韵。

 顾炎武曰:“行”,古音杭,引老子:“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故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唐韵正卷五十二 庚)又曰:四句二韵,而语助“之”字,一有一无,在 他诗亦有可证者。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 闻道,若存若亡”,行与亡为韵。又唐韵正卷十七,十 三末:“昧”,今考古书“昧”字,有读去声者,有读 入声者。去声则莫佩反。老子“明道若昧,夷道若类, 进道若退”。又卷六十九侯:“偷”,古音俞。老子“ 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

 邓廷桢曰:偷、渝、隅为韵。“渝”,古音读若羭 。诗羔裘“舍命不渝”,与“侯”为韵。“隅”,古音 盖读若耦之平声。诗绸缪“三星在隅”,与“逅”为韵 。偷、渝、隅古音皆侯部字。又曰:俞、禺二字今音与 鱼、虞同,而古音皆在侯部,其从俞声、禺声之字,并 当入侯。……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 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若隅。”谷、辱、足皆 侯部之入声,偷、渝皆侯部之平声,而隅与之为韵,则 从禺声之字皆隅之类,不但如唐韵厚部所收之偶、耦、 藕等字矣。

  右景龙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河本、王本同, 傅本九十七字,范本九十八字。河上本题“同异第四十 一”,王本题“四十一章”,范本题“上士闻道章第四 十一”。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谦之案:淮南子天文训:“道日 规,始于一。”王念孙曰:“‘
日规’二字与上下文义不相属,此 因上文‘故曰规生矩shaa’而误衍也。宋书律书作‘道始 于一’,无‘日规’二字。”今案王说是也。淮南义本 老子此章,故下文曰:“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 阳合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 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 未形”,语本老子一章“无名,天地始”与本章“道生 一”之旨。又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杨上善注曰 :“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 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分为九野、四时 、日月乃至万物。”语亦出此。

  又案:道生一,一者气也。庄子 知北游篇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李道纯 曰:“道生一,虚无生一气;一生二,一气判阴阳。” 赵志坚曰:“一,元气,道之始也,古昔天地万物同得 一气而有生。”大田晴轩曰:“一二三,古今解者纷纭 不一。案淮南天文训:‘规生矩shaa,衡长权藏,绳居中 央,为四时根。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 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此以一为一气,二为阴阳,三为阴阳 交通之和也,此说极妥贴。”又曰:“案道,理也;一 ,一 气也;庄周所谓‘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是也。二,阴阳也;三,形气质之始 也。第十四章曰:‘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盖此三也。意谓道生一气,一气分为阴阳,气化流行于 天地之间,形气质具,而后万物生焉,故曰‘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谦之案:淮南精神训引“万物背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高诱注:“万物以背为阴, 以腹为阳。”又汉书高帝纪注引作“向阴而负阳”。又 列子天瑞篇:“冲和气者为人。”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 杨上善注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尽从 三气而生,故人之形不离阴阳也。”语皆本此。“抱” ,傅本作“袌”;“冲”,范应元、高翿作“盅”;“ 气”,张嗣成作“□”。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严可均曰:“不毂”,御注、王 弼作“不谷”。
  魏稼孙曰:“而王公以为称” ,御注“王公”字倒。
  罗振玉曰:敦煌己本“为称” 作“自名”。

  谦之案:傅本作“王侯以自称也 ”,范本作“王侯以自谓也”。范曰:“严遵同古本, 河上公作‘而王公以为称’,今从古本。”按今怡兰堂 与道藏二严本均作“而王公以名称”,与范所见不同。 劳健曰:“‘王公以为称’,诸唐本河上本皆如此。此 作‘王公’,乃与‘称’字谐韵,亦如第三十二章‘侯 ’‘守’字,第三十九章‘王’‘贞’、‘王’‘称’ 字,当从诸唐本。”案从唐本是也,公、称为韵非。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严可均曰:“或益之而损”,御 注无“或”字。
  罗振玉曰:御注本、敦煌本无 “或”字。

  谦之案:磻溪、楼正、顾欢、彭 耜、高翿亦无下“或”字,严遵本无下“或”字及首三 字。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罗振玉曰:御注本、敦煌本均作 “亦我义教之”。

  谦之案:邢玄、磻溪、楼正、彭 耜、赵、高与敦本同。室町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人 ”。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引“亦”下有“以”字。傅本“ 人之所教我,亦我之所教人”,范本“亦”上有“而” 字。范云:“王弼、严遵同古本,河上公作‘人之所教 ,亦我义教之’。”案严本今作“人之所教,亦我教之 ”,与范所见不同。诸王本、广明本同此石。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谦之案:敦煌本“强”作“彊” ,“教父”作“学父”,傅、范本同。

  范应元曰:音辩云:“古本作‘ 学父’,河上公作‘教父’。”按尚书“惟□学半”, 古本并作“学”字,则“学”宜音“□”,亦教也,义 同。父,始也。今并从古本。

  马叙伦曰:范、罗卷及弘明集六 释慧通驳顾道士夷夏论引并作“
学父”。成疏曰:“将为学道之先 ,父亦本也。”是成亦作“学父”。成疏引顾欢曰:“ 其□学之本父也。”则顾本作“□”,“学”为“□” 省。说 文曰:“□,觉悟也。” 各本作“教父”。

  谦之案:“教父”即学父,犹今 言师传。方言六:“凡尊老,南楚谓之父。”“将”字 与庄子德充符“丘将以为师”之“将”义合。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

  右景龙碑七十三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 七十九字,范本八十字。河上本题“道化第四十二”, 王本题“四十二章”,范本题“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骋”字。
  彭耜曰:叶梦得无“骋”字, 达真子“坚”作“刚”。

  谦之案:诸河、王本及傅本同此 石。范本作“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并云 :“淮南子有‘于’字,与古本合。”案淮南子原道、 道应二篇今本引此均无“于”字,与范所见不同。又御 览木部一亦引“坚”作“刚”。

无有入于无闻。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王弼无 “于”字,傅奕、淮南子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魏稼孙曰:“无有入于无闻”, “闻”疑碑误。“闻”释“间”,严误。

  焦竑曰:古本淮南子并作“出于 无有,入于无间”。

  范应元曰:间,隙也。傅奕、严 遵同古本。案今严本作“无有入于无间”。

  刘师培曰:案淮南原道训引作“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此老子古本也。王本亦有“出 于”二字。王弼上文注云:“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 于经。”注文“无所不出于经”,当作“无所不经”, 与上“无所不入”对立。“出于”二字必“无有”上之 正文。盖王本亦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而“出于 ”二字误入注文也。傅奕本与淮南同。

  刘文典曰:今本老子河上公章句 “偏用第四十三”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无有”上敓“出”字,可据淮南子引 文增。道应篇引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疑后人改 之也。老子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 无间。”是所见本尚未敓“出”字。

  王道曰:无间,无隙也。寻丈之 水,能浮万斛之舟;六尺之辔,能驭千里之马。至柔驰 骋至刚者,此类是也。天地之气,本无形也,而能贯乎 金石;日月之光,本无质也,而能透乎蔀屋。无有入于 无间者,此类是也。

是以知无为有益。

  严可均曰:御注作“是以知无为 之有益益”,河上、王弼有“之”字,不重“益”字。 魏稼孙曰:严举御注“之”字“益”字,失校御注“是 ”上“吾”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无 “吾”字、“之”字。

  谦之案:诸河、王本均作“吾是 以知无为之有益”,景福、室町、范本同,“无”作“ 无”。顾欢作“吾是以知无为有益”,彭耜作“是以知 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谦之案:傅本“希”作“稀”, 下有“矣”字。范本、景福本“
无”作“无”。此所云即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奚侗:坚 、间为韵。按坚,真部,间,元部,此元、真通韵。薛 蕙曰:“坚犹刚强,不曰刚曰强,变文□韵也。”

  右景龙碑三十八字,敦煌本三十七字,河、王本 三十九字,傅本四十四字,范本四十二字。河上本题“ 遍用第四十三”,王本题“四十三章”,范本题“天下 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四十四章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

  谦之案:“熟”,各本作“孰” ,“孰”,“熟”古通用。“亡”字,李道纯、张嗣成 作“失”,马叙伦曰:“后人妄改也,亡与病韵。”“ 孰多”之“多”训重。奚侗曰:“说文:‘多,重也。 ’谊为‘重叠’之重,引申可训为‘轻重’之重。汉书 黥布传‘又多其材’,师古注:‘多犹重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必厚亡。

  严可均曰:“是故甚爱”,河上 无“是故”。

  谦之案:景福、柰卷、室町、顾 欢均无,诸王本、敦、遂及韩诗外传九引有。吕氏春秋 侈乐篇高注引老子曰:“多藏厚亡。”碑本“
○”即“藏”字之别构。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严可均曰:“故知足”,各本无 “故”字。
  罗振玉曰:此句之首,景龙本 、敦煌本皆有“故”字。
  谦之案:遂州、严本亦有“故 ”字。又罗卷“辱”作“厚”,误。

  李翘曰:韩诗外传九引老子自四 十四章至四十六章止,中文字稍有不同。“知足不辱” 句,淮南道应训引同。汉书疏广传:“受曰:‘吾闻知 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后汉 书张霸传引一句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韩非子 六反篇引二句同,淮南子人间训引三句同,惟“长”作 “脩”,淮南书讳父名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身、亲韵(真部),货 、多韵(歌部,货,平声),亡、病韵(阳部,亡,平 声、病音旁)。爱、费韵(脂部,爱音懿),藏、亡韵 (阳部),足、辱韵(侯部),止、殆、久韵(之部) 。姚文田分足、辱为一韵(六屋入声),止、殆、久为 一韵(四之上声)。邓廷桢:“久”字无韵,云:“以 上七句,皆本句五字四字中自为韵,如诗‘于嗟乎驺虞 ’,‘日居月诸’之例。”江有诰曰:“货”,呼卧切 。按古有平声,当与戈部并收。老子立戒篇“身与货孰 多”为句中韵,“不贵难得之货”与过为协(唐韵四声 正三十九过)。又曰:“病”,皮命切。按有平声,读 皮羊切,当与阳部并收。老子立戒篇“得与亡孰病”, 亡、病为句中韵(四十三映)。

 又古韵总论曰:古人有一句一转韵而韵在句中者, 如老子“名与身孰亲”七句,“我无为而民自化”四句 。

 马叙伦毛诗正韵后序引此章曰:身、亲、货、多、 亡、病、爱、费、藏、亡、足、辱、止、殆、久,皆句 中韵也。

  右景龙碑本四十字,敦煌本同,河上本三十七字 ,王、傅、范本三十九字。河上本题“立戒第四十四” ,王本题“四十四章”,范本题“名与身孰亲章第四十 四”。

    四十五章

大成若□,其用不弊。

  谦之案:“□”,各本作“缺” ,意林卷一引经及河上公注均作“鈌”,宋刊河上本作 “□”。马叙伦曰:“‘鈌’‘□’并‘缺’之讹,六 朝俗书‘缶’旁与‘垂’旁往往相乱。‘缶’写成‘○ ’,因复误为‘金’也。”“弊”字,傅奕、彭、赵及 韩诗外传九均作“
敝”。韵会小补曰:“敝,笔别切 ,老子云云。”是方日升所见本作“敝”。毕沅曰:“ ‘敝’,河上公、王弼作‘○’。”是毕所见河、王本 作“○”。今诸河、王本皆作“弊”, 同 此石。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谦之案:敦煌、遂州、傅、范本 及文选魏都赋注、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注、一切经 音义五一“盈”均作“满”。傅、范“冲”作“盅”。 范应元曰:“‘大满若盅’,郭云、王弼同古本。”是 范所见王本亦作“满”。

  案作“盈”是也。“满”字以避 汉惠帝讳而改(蒋锡昌说)。各本作“盈”,“盈”字 是故书(马叙伦说)。“冲”,从傅、范本作“盅”, 是也。字亦作“冲”。准南原道“冲而徐盈”,注:“ 虚也。”此“大盈若冲”,即大盈若虚也。

  又案“大盈”与上文“大成”相 对成文,“成”即“盛”字。盛与盈皆从皿,为饮食用 古器物。马叙伦曰:“案‘成’为‘盛’省。说文曰: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引申谓器曰盛,礼丧大记 ‘食粥于盛’是也。此文‘盛’‘缺’相对。说文:‘ 缺,器破也。’”谦之案“盈”亦器也,说文:“○, 满器也,从皿○。”引申谓满贮为盈。“大盈若冲”, “冲”宜作“盅”,说文皿部:“○,器虚也,从皿, 中声。老子曰:‘道盅而用之。’”器虚对器满而言, 言大盈之器,有如虚中之器,则其用不穷也。

大直若屈,

  谦之案:诸河、王本同,傅、范 “屈”作“诎”。罗卷“直”作“真”,误。
  范应元曰:诎音屈,枉曲也。 太史公司马谈同古本。

  马叙伦曰:各本及淮南道应训、 后汉书荀爽传注引并作“屈”。说文:“屈,无尾也。 ”“诎,诘诎也。” “□,头颉 □也。”“○,蛣○也。”是诘诎为屈曲之义。古书“ 屈申”字亦多用“诎”。又案此下当有“其用不屈”一 句。

  孙诒让曰:案韩诗外传九引老子 “屈”亦作“诎”,与傅本正同,“大巧若拙”句在“ 大辩若讷”下,下又有“其用不屈”四字。以上文“其 用不弊”、“其用不穷”二句例之,则有者是也。韩所 据者,犹是先秦、西汉古本,故独完备。魏、晋以后本 皆挩此句矣。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罗振玉曰:“讷”,敦煌本作“ 呐”。

  谦之案:李道纯本、楼正本“辩 ”作“辨”。庄子胠箧引“大巧若拙”句,淮南道应训 引上二句,并与此同。韩诗外传九引作“大辩若讷,大 巧若拙,其用不屈”,牟子理惑论引作“大辩若讷,大 巧若拙”,二句倒置。

  易顺鼎曰: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 篇“大巧若拙”下又云“是以赢而若诎”,疑所据本有 “大赢若诎”一句,无“大辩若讷”一句。

躁胜塞,静胜热,

  魏稼孙曰:“躁胜塞”,御注“ 塞”作“寒”,严失校。

  谦之案“塞”,诸本作“寒”, 此误字。“静”,傅本作“靖”,下同。又“躁”字, 马叙伦曰:“‘躁’,说文作‘躁’,疾也,今通作‘ 躁’。此当作‘燥’。”案:马说是也。释名:“躁, 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释言 语 :“燥,焦也。”说文:“燥,干也。”严遵道德指归 论大成若缺篇曰:“故阴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风飂 冽,霜雪严凝,鱼鳖蛰伏,万物宛拳。当此之时,一处 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犹不能御也;及至定 神安精,动体劳形,则是理泄汗流,捐衣出室,暖有余 身矣。”此以“动体劳形”释“躁”字,虽有见地,然 欲以此说明“处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不 足以胜寒,则与常识所见不同,此盖误于以“躁”为“ 躁”之说。实则“躁”者燥也,“燥”乃老子书中用楚 方言,正指炉火而言。诗汝坟释文曰:“楚人名火曰燥 ,齐人曰毁,吴人曰□。”老子楚人,故用“躁”字。 “躁胜寒”与“静胜热”为对文。“静”与“□”字同 ,楚辞“收潦而水清”,注作“□”。说文:“□,从 水,静声。”意谓清水可以胜热,而炉火可以御寒也。

清静以为天下正。

  严可均曰:“以为天下正”,各 本无“以”字。

  谦之案:景福、邢玄、室町、顾 欢、傅、范本均有“以”字。范“清”上有“知”字, 云:“古本有‘知以’二字。”“清静”,严本与文选 扬雄解嘲注引作“能清能静”。“正”,遂州本作“政 ”,敦煌本作“正”,不作“政”,武内误校云:“敦 、景、遂三本作‘
政’。”马叙伦曰:各本及文选东 征赋注引作“清静为天下正”。

  譣河上注曰:“能清能静,则为 天下长。”是河上作“能清能静,为天下正”。成疏曰 :“清虚宁静,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为天下正 。”则成作“清静以为天下正”。史记老子传曰:“李 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盖节文。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缺、敝韵(祭部,敝音 蹩),冲、穷韵(中部),屈、拙、讷、热韵(脂、祭 通韵,屈音缺,拙协音梲,讷协奴月反)。静、正韵( 耕部)。邓廷桢:缺、弊韵,云:“‘弊’音在祭部, ‘缺’则祭部之入声也。”谦之案:姚文田与江同,邓 廷桢、高本汉、奚侗、陈柱均不以“热”字为韵。

 李道纯曰:“弊”协韵作“鳖”。

 顾炎武唐韵正十六屑:“缺”去声则苦惠反,亦作 “□”。老子:“大成若□,其用不○。大盈若冲,其 用不穷。”

  右景龙碑本四十一字,敦煌本、河、王本四十字 ,傅、范本四十二字。河上本题“洪德第四十五”,王 本题“四十五章”,范本题“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罗振玉曰:“粪”,敦煌本作“ ○”,乃“粪”之别构。

  谦之案:碑本同。又罗卷“戎” 误作“我”,罗失校。“粪”,傅本作“播”。毕沅曰 :“‘粪’‘播’古字通用。”玉篇:“播,种也。” 疑老子此处或有播种之义。

  彭耜曰:“朱文公本‘粪’下有 ‘车’字,谓以走马却粪车也。顷在江西见有所谓粪车 者,方晓此。”吴澄曰:“‘粪’下诸家并无‘车’字 ,惟朱子语录所说有之,而人莫知其所本。今按张衡东 京赋云‘却走马 以粪车’,是用 老子全句,则后汉之末,‘车’字未阙,魏王弼注去衡 未远,而已阙矣。盖其初偶脱一字,后人承舛,遂不知 补。车、郊协韵,阙‘车’字则无韵。”谦之案:车、 郊无韵,说见下。

  易顺鼎曰:按文子精诚篇云:“ 惟夜行者能有之,故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 。”或以“车”字连上读,亦可为吴说作证。然淮南览 冥训云:“故却走马以粪,而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 “粪”下有“而”字,则“车轨”当连读矣。高注云: “‘却走马以粪”,老子词也,止马不以走,但以粪粪 田也。一说:国君无道,戎马生于郊,无事走马以粪田 也,故兵车之轨不接远方之外。”淮南有许慎、高诱两 注,此一说疑许注,而与高义同。东京赋薛综注亦引老 子“
却走马以粪”,是汉末传老子者皆 无“车”字,张衡殆误读文子与!王弼“以粪田”,正 用旧义也。车、郊音亦相远,吴氏以为协韵,尤所未详 。又按文子自然篇云:“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 结于千里之外。”是“车轨”连读无疑矣。何氏焯读书 记谓文子作“粪车”,李注偶未引及,非也。

  谦之案:张景阳七命注引王弼曰 :“天下有道,修于田而已,故却走马以粪田。”又汉 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道,却走 马以为粪。’”疑“粪”字或上有“为”字,或下有“ 田”字,此与“粪车”同为误引无疑。韩非解老、喻老 引经文。与此石同。

  又案盐铁论未通篇曰:“当此之 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 ,故驹犊生于战地也。”此以军中所用之戎马不足,牝 马上阵为言,当为老子之古义。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莫大于欲得。

  严可均曰:“罪莫大于欲得”, 王弼无此句。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景福四本均有“罪莫大于可欲”句,释文河上本亦有此 句。又“大”字,敦煌本作“甚”。

  谦之案:广明、庆阳、磻溪、楼 正、遂州、柰卷、室町、高、顾、彭、傅、范均同此石 。惟傅、范本第三句作“咎莫憯于欲得”,遂州、顾欢 “大”作“甚”。韩诗外传九引首句“可欲”作“多欲 ”,吴澄本第三句在第二句上。又“○”乃“咎”之别 构,与第九章同。

  俞樾曰:按河上本此句之上,有 “罪莫大于可欲”一句,据韩非子解老篇则此句当有。 惟韩子作“祸莫大于可欲”,误也。其上文曰:“夫上 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则本是“罪”字明 矣。刘师培曰:俞说是。韩非子解老篇“祸”字涉上文 “君祸”而讹。又喻老篇亦引此三语,正作“罪莫大于 可欲”。且承上文“以名号为罪,以城与地为罪”言, 则老子本文作“罪”明矣。惟韩非子解老、喻老二篇引 “咎莫大于欲得”句,“大”均作“憯”,解老篇“得 ”又作“利”。又解老篇此语上文云“苦痛杂于肠胃之 间则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即释此“憯”字之义 也。“憯”与“痛”同,犹言“
祸莫痛于欲得”也。老子古本亦必 作“憯”,傅本犹然。今本作“大”,盖后人以上语“ 大”字律之耳。至于解老篇“得”作“利”,则涉上文 “欲利”而讹,顾千里识误谓仍当作“得”,是也。

  谦之案:“大”作“憯”,是也 。“憯”与“甚”通。敦、遂本作“甚”、傅、范本作 “憯”。范曰:“憯音惨,痛也。”毕沅曰:“河上公 、王弼‘憯’字亦作‘大’,韩非作‘咎莫憯于欲利’ ,李约‘憯’作‘甚’。说文解字: ‘ 憯,痛也。’古音甚,憯同。”

  马叙伦曰:成疏、罗卷作“甚” 。成疏曰:“其为咎责,莫甚于斯。”是成亦作“甚” 。“甚”借为“憯”,声同侵类。说文“○”重文作“ ○”,是其例证。

故知足之足,常足。

  严可均曰:“常足”,御注、王 弼作“常足矣”。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故”字、 “矣”字。

  谦之案:严遵本亦无“故”字, 遂州本无“矣”字,韩诗外传引有。司马光本无“之足 ”二字。韩非喻老引“知足之为足矣”,文选东京赋注 引“知足常足”。案“足”字从止,即“趾”字,故义 为止。易“鼎折足”,郑注:“无事曰趾,陈设曰足。 ”汉书五行志:“
足者止也。”二十八章“常德乃足 ”,河上注:“止也。”

  刘咸炘曰:“知止即知反。经屡 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谓保富贵也,相对往来皆不常久 ,必反乃为常,乃能久。”常久,实老子之宗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欲、足韵 (六屋入声)。邓廷桢、奚侗同。高本汉、陈柱:欲、 足、得、足韵。案吴澄云:“
‘粪’下有‘车’字,车、郊协韵。”车,鱼部,郊 ,霄部,易顺鼎谓车、郊音亦相远,是也。魏源老子本 义曰:“‘静胜寒’三句,或谓此当属下章,盖正、粪 为韵,而有道却走马,即清静治天下之效也。姑存其疑 。”案正、粪为韵,更所未详。此章以道、郊为韵。道 ,幽部,郊,霄部,此幽、宵通韵,与四十章笑、道为 韵同例。

 吴棫韵补入声一屋:“得”,得失。老子:“罪莫 大于可欲,祸莫大于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 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三字,河上本 四十四字,王本三十九字,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本 题“俭欲第四十六”,王本题“四十六章”,范本题“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罗振玉曰:景福本“户”下及下 句“牖”下,均有“以”字。

  谦之案:柰卷、室町及淮南道应 训、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引与景福本同。又文子精 诚篇、下德篇引“户”下有“以”字,淮南主术训、后 汉书张衡传注、文选思齐赋注、韩诗外传三引有“而” 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作“不出于户而知天下”,傅、 范本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韩非子喻老作“不出 于户,可以知天下”。又淮南主术训:“人主者,以天 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 争。”盖即“不出户,知天下”之古义。

不窥□,见天道。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牖 ”作“□”,“牖”之别体。

  谦之案:罗卷“窥”作“窥”, 缺“牖”字,“见天道”作“知天道”。御注、邢玄、 庆阳、磻溪、楼正、河上、顾 欢 、彭耜、傅奕、高翿均作“窥”,同此石。诸王本、室 町本作“窥”。又“牖”下,顾欢、室町本有“以”字 ,陆希声有“而”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作“不窥于牖 ,而知天道”,文子精诚篇作“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傅、范本作“不窥牖,可以知天道”。又尸子处道篇 引仲尼曰:“
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 四方。”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引:“不出户而知天下, 不窥牖而知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语亦本此。

  毕沅曰:案韩非子作“不窥于牖 ,可以知天道。”说文解字曰:“窥,小视也。”“窥 ,闪也。”“闪,窥头门中也。”方言:“凡相窃视, 南楚谓之窥。”沅以为穴中窃视曰窥,门中窃视曰窥, 应用“窥”字。老子楚人,用楚语矣。韩非是。

  谦之案:毕说是也。玉篇:“窥 ,相视也,与窥同。”字林:“
窥,倾头门内视也,字亦作○。” 任大椿字林考逸引汉孟郁修尧庙碑云“○极道之要妙” 云云,据此知“窥”“○”二字通。又“窥”,说文: “小视也,从穴,规声。”与“窥”略同。易观“窥观 利女贞”用“窥”,丰“窥其户”用“窥”,此当用“ 窥”。敦煌本作“窥”,与韩非喻老篇同,当从之。夏 竦古文四声韵出“窥”字,引厉山木道德经本作○。

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严可均曰:“弥近”,各本作“ 弥少”。

  谦之案:“弥”,傅本作“○” ,“近”乃“少”字之误。“少”,傅、范本作“鲜” 。范曰:“‘鲜’字,韩非、王弼同古本。”又韩非喻 老篇、淮南道应训、精神训、吕氏春秋君守篇引“远” 下有“者”字。淮南精神训“故 曰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注:“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 外溢也。”王念孙云:“此十二字是引老子而释之,后 人误以为注文,故改入注耳。”又吕氏春秋先己篇云: “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论人篇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 ,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彊者,失之弥远。”盖皆老子 之变文。君守篇云:“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 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则虽不引老子 ,一见而知其是引老子而释之也。又案傅本作“鲜”, 说文:“鲜,是少也。”朱骏声曰:“贾侍中说字亦作 □。易系辞郑本‘故君子之道鲜矣’,虞本‘鲜不及矣 ’,经传皆以‘鲜’以‘罕’为之。尔雅释诂:‘鲜, 罕也。’‘鲜,寡也。’鲜、罕皆即此鲜字。”毕沅曰 :“‘鲜’,古‘鲜少’字,诸本皆作少。”马叙伦曰 :“案此当作‘少’,‘
鲜’为俗字,少与道为韵。”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谦之案:“不见而名”,韩非喻 老及张嗣成本、危大有本均引“
名”作“明”。武内义雄曰:“‘ 名’乃‘明’字之假借。”蒋锡昌曰:“‘名’‘明’ 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 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见小曰明’,皆‘见’‘明 ’连言,均其证也。此当据张本改。”今案:释名释言 语:“名,明也。”“名”与“明”音义通,不必改字 。又“不为”,河上本、姚孟俯本作“无为”,以上“ 不行”“不见”二连语证之,作“不为”是。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户、下韵(鱼部),牖 、道韵(幽部)。姚文田、邓廷桢:增、名、成韵。陈 柱:牖、道、少韵,名,成韵。高本汉同。奚侗:远、 □为韵,行、明、成为韵。盖“少”本作“
鲜”,“名”本作“明”,“不行而知”句,奚误改 为“不知而行”也,“行”实际非韵。

 顾炎武唐韵正卷九三十五马:“下”古音户,老子 :“不出户,知天下。”“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 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 为之下。”陈第引魏了翁云:“六经凡下皆音户,舍皆 音暑。不特六经,古音皆然。”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三十六字,敦煌本、河、王 本同,傅、范本四十字。河上题“鉴远第四十七”,王 本题“四十七章”,范本题“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谦之案:傅、范本二“日”上并 有“者”字。范曰:“傅奕、严遵与古本有‘者’字。 ”按今怡兰堂校刊严本无。“为学日益”与二十章“绝 学无忧”,皆指学礼而言。庄子知北游篇:“礼者,道 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又后汉书 六十六范升传,升奏议引:‘颜渊曰:‘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孔子可谓知教,颜可谓善学矣。”下引老子 曰:“学道日损。”以“学道”二字连,知有误文,惟 以博文约礼为“学”,则为“学”之古义。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严可均曰:“又损之”,河上、 王弼无“之”字。

  谦之案:敦煌、御注、景福、庆 阳、磻溪、室町、高、顾、傅、范本及庄子知北游、治 要、意林、文选东京赋注引均有“之”字。罗卷无“于 ”字,脱第一“损”字。严本无“以”字。

无为无不为。

  严可均曰:“无不为”,各本“ 无”上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 无“而”字。

  谦之案:严本脱首“无为”二字 ,“不”作“以”。遂州本第二“无”下有“所”字, 顾本第二“为”下有“也”字,赵孟俯本有“
矣”字。傅、范本“无为”下有“ 则”字。范曰:“‘则’字,陈韶、王弼同古本。”又 淮南道应训引作“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下释之曰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 所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谦之案:高翿、赵孟俯、彭耜上 有“故”字,范本上有“将”字,严遵、傅奕上有“将 欲”二字。范本“取”下有“于”字,严、傅、彭有“ 者”字。又文子自然篇“无为故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 ,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无事”,即释此章。

  俞樾曰:按“常”乃“当”字之 误。河上公注曰:“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 疑河上原注作“治天下当以无事”,后人因经文讹作“ 常”,因于注文增入“常”字耳。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谦之案:傅本“不”上有“又” 字。诸王本五十七章注曰:“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 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道藏宋张 太守汇刻四家注无“又”字,校云:“傅奕本第四十一 章经文作‘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按此章 益、为、为韵,益、为皆支部。又损、损,事、事,句 各自谐。

  右景龙碑本四十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本 四十八字,范本四十六字。河上题“忘知第四十八”, 王本题“四十八章”,范本题“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谦之案:各本“无”下均有“常 ”字,敦煌本、顾欢本无。又北堂书钞七引“姓”下无 “心”字,御览四百一引“姓”下有“之”字。案此言 圣人不师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严可均曰:“得善信者”,各本 作“德善”,下句亦然。御注脱“信”字。
  罗振玉曰:“德”字,景龙本 、敦煌本均作“得”。

  谦之案:严、傅、遂州本及顾本 引节解,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亦均作“得”。严、 傅本“得善矣”,节解与御览七六引同。柰卷、室町、 顾、范、彭、赵本作“德善矣,德信矣”。治要引无“ 得善”与“得信”字。李道纯曰:“‘德善’‘德信’ 下,或加‘矣’字者,非。”

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

  严可均曰:“怵怵”,御注作“ 惵惵”,河上作“惔惔”,王弼作“歙歙”。简文云: “河上作‘怵’。”高翿作“喋喋”。

  罗振玉曰:案景龙、景福二本作 “怵怵”,御注本、敦煌本作“
惵惵”。“浑”,敦煌本作“混” 。

  毕沅曰:河上公作“怵怵”,王 弼作“歙歙”,苏灵芝书明皇注本作“惵惵”。陆德明 曰:“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淡淡’。简文云: ‘河上本作怵怵。’”今案河上公作“怵怵”,与简文 所见之本同。古无“惵”字,作“怵怵”,“歙”、“ 怵”声义相近。

  谦之案:室町、柰卷、顾欢作“ 怵怵”,同此石。傅、范本作“
歙歙”,同王弼。庆阳、磻溪、楼 正、彭、赵作“惵惵”,同御注。河上注:“圣人在天 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是河上本作“怵怵 ”,简文云“河本作怵”,是也。唐本“怵”多作“惵 ”,盖本严注。严君平曰:“惵惵若恢恢,言虚心以包 万方也。”

  彭耜释文曰:“歙歙固无义,惵 惵亦无理。愚意惵惵当作○○,危惧貌。盖字之讹也。 ”谦之案:玉篇:“惵,徒烦切,恐惧也。”“怵,耻 律切,惧也。”又说文:“怵,恐也。”广雅释诂二: “怵,惧也。”释训:“怵惕,恐惧也。”礼记祭统: “心怵而奉之以礼。”孟子:“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是“惵惵”与“怵怵”均为恐 惧 之貌,义通。又案“浑其心”,遂州、景福、御注、庆 阳、磻溪、楼正、柰卷、室町、河上、顾、高、赵并同 此石。严遵、彭耜无“其”字,傅本作“浑浑焉”,范 本作“浑心焉”。范云:“严遵,王弼同古本。”案浑 其心,即浑浑沌沌之意。吕览大乐篇:“浑浑沌沌。” 文选江赋注:“浑浑沌沌,鸡卵未分也。”左传文十八 “谓之浑敦”,注:“不开通之貌。”

  刘师培曰:案此文“圣人在天下 ”句,“歙歙为”句,“在”疑“任”字之讹。“歙歙 为”者,与二十章“沌沌兮”一律,乃形容“
任天下”之词也。文选东京赋李注 引老子曰:“圣人在天下,惵惵焉。”“惵惵”即“歙 歙”异文,“焉”与“为”同。足证古本“歙歙为”句 ,“为”与“焉”同。

  谦之案:刘说非也。各本均作“ 在”,不作“任”,此全句当为:“圣人在天下,怵怵 ;为天下,浑浑。”“在天下”与“为天下”对,“怵 怵”与“浑浑”对,“浑其心”三字乃“浑浑”注文窜 入。傅本“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 ,“之”字、“焉”字皆增字,但“浑浑”二字与“怵 怵”相对则无疑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罗振玉曰:“百姓皆注其耳目” ,王本今本脱此句,景龙、御注、敦煌本均有之。
  纪昀曰:案“孩”,释文云: “王弼作咳。”据注文仍宜作“孩。”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孩 ”作“○”。释文:“咳,本或作孩”。

  谦之案:今傅、范本作“咳”, 严遵本作“骇”。范曰:“咳,何来切,小儿笑貌。旧 本、释文并作咳。”

  俞樾曰:按“为天下,浑其心” 下,河上本有“百姓皆注其耳目”七字,王弼本当亦有 之,故注云:“如此 则言者言其 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 而已。”是可证其有此句也。注有“各用聪明”四字, 在“为天下,浑其心”句下,正解“百姓皆注其耳目” 之谊,而经文夺此句,当据河上公本补之。

  谦之案:据补之是也。诸王本误 脱此句,道藏王本有之。又“注”犹聚也,周礼兽人及 ○田疏:“注犹聚也。”注其耳目,即聚其耳目。顾本 成疏“河上作‘注’,诸本作‘浮’,浮者染滞也,颠 倒之徒,迷没世境,纵恣耳目,滞着声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既而漂浪长 流,愆非自积”云云,案“浮”乃妄人以意改字,以求 合于佛说,老子无此。

  高亨曰:按“孩”借为“阂”。 说文:“阂,外闭也。”汉书律历志“阂藏万物”,颜 注引晋灼曰:“外闭曰阂。”圣人皆孩之者,言圣人皆 闭百姓之耳目也。上文云“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即谓 使天下人心胥浑浑噩噩而无识无知也。此文云“百姓皆 注其耳目,圣人皆阂之”,即谓闭塞百姓耳目之聪明, 使无闻无见也。此老子之愚民政策耳。“孩”、“咳” 一字,因其为借字,故亦作“骇”作“咳”。晏子外篇 第八:“颈尾咳于天地乎!”孙星衍曰:“咳与阂同。 ”亦以“咳”为“阂”。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陈柱:二“心”字 韵,三“善”字韵,三“信”字韵。

  右景龙碑本六十三字,敦煌本六十二字,河上、 王本六十四字,傅本六十八字,范本六十九字。河上本 题“任德第四十九”,王本题“四十九章”,范本题“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罗振玉曰:敦煌本“十”作“什 ”,下同。

  马叙伦曰:说文无“涂”“途” 二字,盖“徒”即“涂”“途”本字也。庄子至乐篇“ 食于道徒”,即道涂也。此“徒”字盖如字读。

  谦之案:“出生入死”,吕氏春 秋情欲篇高注引与此同。庄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 于机。”又“其出不忻,其入不拒”,又“有乎出,有 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皆出生入死之说。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严可均曰:王弼、高翿“地”下 有“亦”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 、敦煌四本均无“亦”字,景福本“动”下有“皆”字 。

  毕沅曰:傅本“而民之生生而动 ,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王弼作“人之生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谷神子作“而民生动之死地 ,十有三”。案韩非子与奕同。

  谦之案:严本、遂州本、柰卷均 无“亦”字,柰卷、室町有“皆”字。范应元本作“民 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并云:“韩非、严遵 同古本。”

  易顺鼎曰:王本及韩非似皆有误 。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行注引老子云:“人之生生之 厚,动皆之死 地,十有三。”所 引似为可据。盖以“人之生生之厚”六字共为一句。老 子意谓人求生太厚,遂动之死地。故下文又申明之曰: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生,十有三;死,十有 三;其数本各居半,至于求生过厚,而死之数遂多于生 矣。若作“人之生,生而动”,语近于不可解。观王注 亦云:“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是“动之 死地”之上有“生生之厚”四字之证。

  高延第曰:“生之徒”,谓得天 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谓得天薄者,中道而夭 ;“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 持,自蹈死地。盖天地之大,人物之蕃,生死纷纭,总 不出此三者。“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 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而之死者之一 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 ,不知其取死同也,故申言之。夫天下之人以十分为率 ,夭死者居其三,自蹈于死者居其三,幸而得遂其生死 之常者,仅居十之三耳。吁!此正命之人所由少与!

  谦之案:十有三之说,自韩非子 、河上公、碧虚子、叶梦得以四肢九窍为十三,已涉附 会。乃又有以十恶三业为十三者,如杜广成;以五行生 死之数为十三者,如范应元。其说皆穿凿不足信。苏辙 谓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 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似深得老子之旨,而实以佛解老 。焦竑因之而有读老子至“出生入死”章,大悟游戏死 生之说。吁!亦诬矣!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马叙伦曰:范“故”作“哉”, 柰卷及文选有所思行注引“故”下有“哉”字。范曰: “夫何哉”,韩非与古 本同。

  谦之案:景福本、傅、范本、室 町本“厚”下有“也”字。罗振玉曰:“景龙本‘厚’ 下有‘也’字。”盖误校。蒋锡昌沿其误而不知。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入军不被甲兵。

  谦之案:“○○”乃‘兕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之 别构。“兕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当为“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兕”。王弼注“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兕无所措其 爪角”,淮南诠言训“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 ,皆“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在“兕”前,知古本当亦“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兕”连文无疑 。又敦煌本“甲”作“钾”,乃“甲”之别构。“遇” ,严本作“避”,“被”,河上本、赵本亦作“避”。

  俞樾曰:按“被”,河上公本作 “避”。据韩非子解老篇云“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 ‘入军不备甲兵’”,则“甲兵”以在己者言,自当以 作“被”为长。

  刘师培曰:按韩非子解老篇云: “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 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入山不恃备以救害 ,故曰‘入军不备甲兵’。”(顾千里识误曰:“入山 当为入世。”)老子古本“被”当作“备”,言不恃甲 兵之备也。“备”“被”音近,后人改“备”为“被” ,非古本矣。俞说非。

  谦之案:作“被”是也。韩非解 老本亦作“被”。卢文弨曰:“
张凌本作被。”顾广圻曰:“藏本 作被,备、被义同。”王先慎曰:“广雅释诂:‘备, 具也。’史记绛侯世家集解引张揖注:‘被,具也。’ 故本书作‘备’,王弼本作‘被’,‘甲兵’以在己者 言,明作“备”作“被”二字并通。河上本作‘避’, 声之误。”

○无所投其角,

  谦之案:兕,兽名,犀之雌者。 尔雅云:“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淮南子地形训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高诱注:“梁山在 会稽。长沙湘南有犀角象牙,皆物之珍也。”山海经云 :“
兕出湘水之南,苍黑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老子楚 人,故以兕为喻。“无所投其角”,敦、遂本“投”作 “驻”。顾本成疏:“诸本言驻,驻,立也。”是成所 见本作“驻”。淮南诠言训引“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无所措其爪,兕无所 措其角”二句均作“措”。

  蒋锡昌曰:“驻”,盖与“注” 通。庄子达生“以瓦注者巧”,释文引李注:“注,击 也。”“驻”“注”均为“投”之假。说文:“投,擿 也。”“兕无所投其角”,言善摄生者,既不为兕所遇 ,故兕亦无所擿其角也。

  谦之案:蒋说是也。盐铁论世务 篇引作“兕无用其角”,用亦注也。老子“百姓皆注其 耳目”,注:“用也。”

○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严可均曰:“揩其爪”,御注、 河上、王弼作“措”,释文作“
错”。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措 ”作“错”,释文本同。

  谦之案:罗卷“爪”作“○”, 误。碑本“措”作“揩”,亦误。“揩”乃“措”之误 字。韩非解老、释文、遂州本、范本均作“错”,景福 、磻溪、室町、柰卷、傅奕均作“措”,“措”“错” 古通。“措”,安也,无所措其抓,即无所安其抓也。 “爪”,罗卷作“
○”,乃“抓”之形似。夏竦古文 四声韵卷四有“抓”字,引古老子作○。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刘师培曰:案韩非子解老篇云: “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则此文“也” 字系“地”字之讹。王以“何地之有”相释,则王本亦 作“地”。今河上本作“地”,王本作“也”,盖传写 之讹也。

  谦之案:诸王本皆作“地”,不 作“也”,刘所据为误本。诸王本惟浙局据华亭张氏原 本作“死也”,“死也”无义。诸石本、诸写本均同此 石,惟遂州本“何”作“其”。范本“故”作“哉”。 傅本、柰卷“故”下有“也”字,严本、室町本有“哉 ”字。韩非解老与王羲之本、傅本“地”下有“焉”字 ,此则以意增字,助长语势,无关宏旨。

  高延第曰:此章为处乱世者指示 兕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兵刃皆凶暴不祥,喻世路之崎岖,人情之险诈。 读庄子养生主、人间世二篇足尽此章之旨,非真谓饥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 可尾也。葛洪之徒不达此义,创为符咒厌胜,云可入山 伏怪,谬妄甚矣。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陈柱:三“三”字 韵。谦之案:三,古音读若森。诗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谐今韵。又厚、角为韵。方以 智通雅曰:“角,古音禄,诗以协屋,东方朔以协足, 仲长统以协俗。”今案“禄”与“厚”“足”“屋”, 王念孙谱均入侯部,是角与厚同部为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九字,敦煌本同,河上公世德堂 本同(宋刊本七十七字,有误脱)。王本八十字,傅本 八十七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本题“贵生第五十”, 王本题“五十章”,范本题“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 而贵德。

  严可均曰:“是以万物”,御注 作“是以圣人”。

  魏稼孙曰:“德畜之”,御注无 “德”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莫不”二 字,景福本无“而”字。

  武内义雄曰:敦本“势”作“热 ”,恐误。

  谦之案:遂州本作“熟成之”, “熟”字亦误。“畜之”,广明作“蓄之”,“贵德” ,顾欢作“首德”。又严本无“莫不”二字,后汉书冯 衍传引无“是以”二字。

  大田晴轩曰:道者理也,德者一 气也。生之,谓始之也;畜之,谓赋之以气也。然细寻 老、庄之书,一气之外,更无所谓道者,道者亦唯此一 气。故庄周以道为天地之彊阳气(知北游),“彊阳” ,运动不息之意(本郭象,“彊阳”二字又见寓言篇) 。后儒所谓活泼泼地,盖谓此也。“物形之,势成之” ,“形”,定形,谓物物而与之定形也。庄周曰:“物 生成理谓之形。”是也。“势成之”,谓因其自然之势 而成之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罗振玉曰:“道之尊,德之贵” ,敦煌本作“道尊、德贵”。“
之命”,御注本、敦煌本均作“爵 ”。 严可均曰:“夫莫之命”, 御注、傅奕作“之爵”。

  谦之案:遂州、严遵、顾欢亦作 “爵”。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此节附注校语云: “明皇、王弼二本‘命’并作‘爵’。”各王注本均误 录作弼注,殿本亦如此。纪昀曰:“案此句,疑‘命’ 字下原校语误作弼注。”案纪说是也。道藏张刻所见王 弼本作“爵”,与严遵、傅奕古本并同,敦煌本亦作“ 爵”,作“爵”谊亦可通。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

  严可均曰:“成之熟之”,王弼 作“亭之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之”。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景福四本均作“成之熟之”。又“德畜之”,罗卷脱此 三字,武内敦本无“德”字。

  谦之案:御注、庆阳、磻溪、楼 正、顾、彭、赵、高、范均无“
德”字,范“畜”作“蓄”。“成 之熟之”,庆阳、楼正、磻溪、赵、顾、彭、高、柰卷 、室町、河上、王羲之同此石。“养之覆之”,傅、范 与文选辨命论李注作“盖之覆之”。“成之熟之”,傅 、范作“亭之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之”。范曰:“‘亭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王弼、李奇 同古本。傅奕引史记云:‘亭,凝结也。’广雅云:‘ 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安也。’”毕沅曰:“说文解字:‘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厚也。’ 释名:‘亭,停也。’据之,是亭、成、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孰声义皆 相近。”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奚侗曰:四句已见第十章,此复 出。

  谦之案:罗卷“恃”误作“怅” ,严本“谓”作“为”。又唐李约本无“长而不宰”句 。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畜、育、熟、覆韵(幽 部),有、恃、宰韵(之部)。武内义雄、陈柱:有、 恃、宰、德韵。邓廷桢曰:“
有、恃、宰皆之、咍部字,德则之、咍部之入声也。 ”姚文田:生、形、成韵(十青平声),畜、育、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 覆韵(七匊入声)。盖“成之熟之”一作“亭之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之” ,熟、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韵同。列子黄帝篇:“与汝游者,莫汝告也; 彼所小言,尽人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告、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 、孰为韵,即其例证。又高本汉以生、畜、长、育相间 为韵。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熟”,殊六切,去声则殊 溜反。老子:“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又“育”,余六切,去声则音柚。老子见上。

  右景龙碑本七十二字,敦煌本注六十八字(实六 十六字),河、王、傅本七十二字,范本七十一字。河 上本题“养德第五十一”,王本题“五十一章”,范本 题“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谦之案:傅奕本作“可以为天下 母”,诸本无“可”字,惟道藏王本此句下注:“善始 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 ”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与藏本同,殿本误脱此二十 二字。案注文“可以为天下母”,与傅奕本同。

既知其母,又知其子。

  严可均曰:“又知其子”,河上 作“复知”,王弼、高翿作“以知”。

  谦之案:“既知其母”,道藏王 本同,诸王本、敦、遂本、王羲之本、傅、范本“知” 作“得”,景福、广明、河上、柰卷、室町、顾欢及文 选思玄赋注引同此石。“又知其子”,室町“又”下有 “以”字,敦、遂二本作“以知”,柰卷作“复知”。 李道纯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或云‘既知其 母,复知其子’,二句皆非。”

既知□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谦之案:“知”下“其”字已泐 ,当据他本补之。“复守其母”,景福本作“复知其母 ”,盖涉上二“知”字而误。又李道纯本“守”作“归 ”,邢玄、柰卷、傅、范本“没”作“殁”。又此章所 云,即二十五章所谓“周行而不殆”之旨。“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即此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也。“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子母相承不绝,即不殆之义。不殆犹不止,说详二十 五章。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罗振玉曰:“兑”,释文:“河 上本作‘锐’。”景褔本亦作“
锐”,下同。
  武内义雄曰:敦本“勤”作“ 懃”。
  谦之案:罗卷作“勤”。又“ 兑”,今诸河上本并作“兑”,淮南道应训引上三句同 。

  俞樾曰:案“兑”当读为“穴” 。文选风赋“空穴来风”,注引庄子“空阅来风”。“ 阅”从兑声,可假作 “穴”,“ 兑”亦可假为“穴”也。“塞其穴”正与“闭其门”文 义一律。

  孙诒让曰:案“兑”当读为“隧 ”,二字古通用。襄二十三年左传“杞植、华还载甲夜 入且于之隧”,礼记檀弓郑注引之云:“隧或为兑。”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篇又作“兹于兑”,是其证也。广雅 释室云:“隧,道也。”左传文元年杜注云:“隧,径 也。”“塞其兑”,亦谓塞其道径也。

  谦之案:俞说是也。“兑”者通 之处,“兑”假借为“阅”,实为穴为窍,耳目鼻口是 也。易说卦:“兑为口。”老子“塞其兑”,河上注: “兑,目也。”庄子德充符“通而不失于兑”,亦指耳 目而言。淮南道应训“太公曰‘塞民于兑’”,高诱注 :“兑,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兑。’”是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谦之案:“开其兑”,遂州本“ 兑”作“门”,景褔本作“锐”。“终身不救”与“终 身不勤”二语相对成文,而用意相反。“勤”借为“瘽 ”。说文曰:“瘽,病也。”(马叙伦说)“救”借为 “逑”。说文曰:“逑,聚敛也。”(罗运贤说不逑即 无得之意)塞其兑,闭其门,夫唯病病,是以终身不病 。开其兑,济其事,咎莫大于欲得,而终身无得。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谦之案:罗卷“小”下有“是” 字,误。景褔本、吴澄本“曰”并作“日”,柰卷、河 上下句作“日”。吴曰:“日或作曰,传写之误。”案 文例与五十五章同应作“曰”,诸王本皆作“曰”,淮 南道应训引亦作“曰”,作“日”误。武内义雄谓“见 小曰明”之“小”字,为“常”字之坏体,以五十五章 “知常曰明”为证。此说 甚辨。 惟淮南兵略云“见人之所不可见谓之明”,则“见小曰 明”之说更为可通。又“守柔曰强”,敦煌本“守”作 “用”,又强本荣注引经文云:“用柔曰强。”盖皆涉 下文“用”字而误。

用其光,复归其明,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二句上有 “是故”二字,牟子理惑论引三句“用其光,复其明, 无遗身殃”,无“归”字。又“复归其明”,高翿作“ 于明”。

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严可均曰:“习常”,御注、高 翿作“袭常”。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 袭常”,“习”、“袭”同音相通。

  谦之案:景福、柰卷、顾欢、诸 河上、王本均作“习常”。邢玄、楼正、磻溪、严、彭 、傅、范、王羲之、赵孟俯作“袭常”,“袭”“习” 古通。文选任彦升萧公行状注引尚书金滕“习”作“袭 ”,云:“习、袭通。”周礼地官胥师注云:“故书袭 为习。”皆其例证。又“常”,说文:“下□也,从巾 ,尚声,或从衣。”盖“常”即古“裳”字。释名:“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此云“袭常”,与二十七 章“是谓袭明”,同有韬光匿明之意。“袭”,玉篇: “左衽袍也,入也,重衣也。”意即重衣下□,所以自 障蔽也。又“习常”之“常”,叶梦得本正作“裳”。 惟老子书中,“光”与“明”异义(大田晴轩说)。十 六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五十 二章“见小曰明”,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二十四 章“自见不明”,言“明”皆就内在之智慧而言。五十 八章“光而不耀”,四章、五十
六章“和其光”,五十二章“用其 光,复归其明”,言“光”皆就外表之智慧而言。盖和 光同尘,光而不耀,是韬藏其光,亦即庄子齐物论所谓 “葆光”,此之谓“袭裳”也。不自见故明,明道若昧 (四十一章),则是韬藏其明,“是谓微明”(三十六 章),“是谓袭明”(二十七章)。盖袭明之与袭常, 似同而实异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始、母、母、子、母、 殆韵(之部),门、勤韵(文部),事、救韵(之、幽 通韵、事协士瘦反),明、强、光、明、殃、常韵(阳 部)。谦之案:事,之部,救,幽部,之、幽通韵。奚 侗同。奚曰:“母读若每。事、救为韵。鹖冠子世兵篇 以、之韵游、邮,亦其例。”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十五厚:“母”,古音满以反 ,引老子此章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邓廷桢曰:事、救为韵。事为之部之去声,救为幽 部之去声,非韵而以为韵者,犹之诗丝衣以“俅”韵“ ○”、“基”、“牛”、“鼒”也。

  右景龙碑本七十二字,敦煌本、河上、王本同, 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二字。河上本题“归元第五十 二”,王本题“五十二章”,范本题“天下有始章第五 十二”。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丁仲祜曰:介,微也,一切经音 义十五引易刘瓛注,列子杨朱篇“无介然之虑者”释文 。列子仲尼篇:“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 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宋林 希逸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见之微也。”又介然, 坚固貌,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注。 张充与王俭书:“介然之志,峭耸霜崖,确乎之情,峰 横海岸。”

  王念孙曰:王弼曰“唯施为之是 畏也”,河上公注略同。念孙案二家以“施为”释“施 ”字,非也。“施”读为“迤”,迤,邪也。言行于大 道之中,唯惧其入于邪道也。下文云“大道甚夷,而民 好径”,河上公注:“径,邪不正也。”是其证矣。( 案径即上文所谓施也。邪道足以惑人,故曰唯施是畏。 王注曰:“言大道荡然正平,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好 从邪径,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于正文之外,又 增一义,非是。)说文“迤,邪行也”,引禹贡:“东 迤北会于汇。”孟子离娄篇“施从良人之所之”,赵注 曰:“施者,邪施而行。”丁公着音迤。淮南齐俗篇“ 去非者,非批邪施也”,高注曰:“施,微曲也。”要 略篇“接径直施”,高注曰:“施,邪也。”是“施” 与“迤”通。史记贾生传“庚子日施兮”,汉书“施” 作“
斜”,斜亦邪也。韩非解老篇释此 章之义曰:“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 邪道也。所谓径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 。”此尤其明证矣。

  刘师培曰:案王说是。惟韩非子 解老篇曰:“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 者,邪道也。所谓径大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 之分也。”据此文观之,则“唯施”古本作“貌施”, 或“
貌施”之上有“唯”字。国语晋语 云:“夫貌,情之华也。”广雅释诂:“貌,巧也。” 是“貌”字之义与夸饰同,故与“施”同为邪道。

大道甚夷,而人好俓。

  严可均曰:“而人好径”,御注 、高翿作“民其好径”,河上、王弼作“而民”。
  罗振玉曰:“而”,敦煌本作 “其”。

  谦之案:“夷”,范本作“○” 。范曰:“○,古本如此,说文云:‘行平易也。’” 又“径”字,严本作“迳”,景龙、御注、宋刊河上本 皆作“俓”。意林卷一引经“而民好俓”,注引河上公 “俓,邪不平正也”,是马总所见本作“俓”。玉篇人 部:“‘俓’,牛耕、牛燕二切,急也。”作“俓”恐 非。“而人”,高翿、磻溪、楼正、范、赵均作“民甚 ”。

  刘师培曰:“俓”字之下当有“ 大”字。四十一章“大笑之”,王念孙谓当作“大而笑 之”。“大”与“迂”同,王以迂义解彼文“
大”字,义虽稍曲,然此文“径大 ”,大实训迂。汉书郊祀志“怪迂”,颜注:“迂谓回 远也。”是“迂”与“径”同,故此文“径”“
大”并言。谦之案:刘说本韩非子 ,虽辨而曲。王先慎曰:“德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河上公云 :‘径,邪不平正也。’此‘大’字衍。”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马叙伦曰:“朝甚除”,“除” 借为“污”,犹“杇”之作“涂”也,诸家以除治解之 ,非也。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芜” 作“苗”。

  谦之案:法京敦丁本作“苗”, 罗卷作“芜”。说文:“苗,艸生于田者。”公羊传桓 四年注:“苗,毛也。”此亦“芜”之假借。“芜”, 说文:“薉也。”周语“田畴荒芜”,注:“秽也。” “田甚芜”,谓土地芜秽不治也。又“除”,高本汉本 一作“持”,误。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严可均曰:“服文彩”,御注、 高翿作“彩”。“厌饮食”,御注作“猒”,高翿作“ 冒”。

  罗振玉曰:“彩”,广明本作“ 丝”。“厌”,敦煌本作“餍”。“财”,敦煌本作“ 资”。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资 货”,与韩非喻老合。

  谦之案:“彩”,严、彭、范、 磻溪、楼正作“采”。“彩”与“采”同,说文:“从 糸,采声。”一切经音义引尚书云:“□五彩彰施于五 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考正记云:“五彩备者谓之绣。”陈景元注引傅 奕云:“采乃古文绣字。”宇惠曰:“‘服文彩’,林 本彩作采,韩非子同。一本作绣。”又“财货”,傅、 范作“货财”,王羲之、赵、彭作“资财”,顾作“资 货”。“饮食”,殿本作“饫食”。

是谓盗○。非道也哉!

  严可均曰:王弼“盗夸”下复有 “盗夸”二字,释文引河上本同。

  谦之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 注引弼注:“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盗夸也;贵而不以其 道得之,窃位 也。故举非道以明 ,非道则皆盗夸也。”知王本读夸为夸。武内敦乙本与 罗卷均作“盗夸”,下复有“盗夸”二字,想王本亦同 。惟武内敦乙本有“也哉”二字,罗卷无。又严、彭、 王羲之、磻溪、楼正均作“盗夸”,范本作“盗○”。

  杨慎曰:“是谓盗夸”,诸本皆 作“夸”。柳子厚诗亦押盗夸,盖□韵之故。今据韩非 解老篇改作“竽”。

  非之解曰:“竽为众乐之倡,一 竽唱而众乐和。大盗倡而小盗和,故曰盗竽。”其说既 有证,又与“余”字韵协,且韩去老不远,当得其真, 故宜从之,虽使老子复生,不能易此字也。又柳子厚押 韵,林萧翁、刘会孟解训,皆作“夸”,盖不考之过。 河上公注亦作“夸”,岂有如此低神仙乎?

  俞樾曰:按“夸”字无义。韩非 子解老篇作“盗竽”,其解曰:“竽也者,五声之长者 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 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 厌饮食,而资货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盖古本如此 ,当从之。

  顾炎武曰:“夸”,古音枯。老 子“朝甚除”至“是谓盗夸”,说文:“夸,从大,于 声。”又洿、刳、刳、□字皆从夸得声。杨慎据韩非子 改老子“盗夸”为“盗竽”,恐非(唐韵正卷四)。又 曰:“是谓盗夸”,杨慎改为“盗竽”,谓本之韩非子 ,而不知古人读夸为刳,正与“除”为韵也(答李子德 书)。

  于省吾曰:按“盗”应读作“诞 ”,盗、诞双声,并定母字。敦煌本“夸”作“夸”, “盗夸”即“诞夸”。说文:“夸,从大,于声。”景 龙本“夸”作“○”。韩非子解老作“盗竽”,“盗竽 ”即“诞迂”,“迂”“竽”并“夸”之借字,韩非子 解竽为乐器,误矣。吕览本生“非夸以名也”,注:“ 夸,虚也。”荀子荣辱“岂不迂乎哉”, 注 :“迂”,失也。”失与虚义相因。汉书五行志“叔迂 季伐”,注:“迂,夸诞也。”上言“朝甚除,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皆 诞夸之事,上下文义,适相连接。“诞夸”、“诞迂” 乃古人謰语,亦作“夸诞”、“迂诞”。荀子不苟:“ 夸诞生惑。”儒效:“夸诞则虚。”抱朴子袪惑:“浅 薄之徒,率多夸诞。”史记孝武本纪:“事如迂诞。” 汉书艺文志:“
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语 例并同。自读“盗”如字,而“盗夸”二字遂不可解诂 。

  谦之案:作“盗○”是也。夏竦 古文四声韵卷二引古老子作夸,与碑本合。御注、赵孟 俯本同此。范本作“○”,疑与“○”字通。○,说文 :“所以惊人也。从大从○。一曰:俗语以盗不止为○ ,读若瓠。”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除、芜、 虚、余、竽韵(
十二鱼平声)。邓廷桢、奚侗。“竽”作“夸”。高 本汉:除、芜、虚、余、竽(一作“夸”)与采、食、 哉相间为韵。武内义雄:畏、夷、径为韵。谦之案:畏 、夷皆脂部,“径”字非韵。

 江永古韵标准卷一九麻“夸”,引老子“朝甚除” 至“是谓盗夸”。

  右景龙碑本五十二字,敦煌本、王、范本同,河 上本五十一字,傅本五十四字。河上本题“益证第五十 三”,王本题“五十三章”,范本题“使我介然章第五 十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严可均曰:“子孙祭祀不辍”, 王弼“子孙”下有“以”字,韩非子有是“以其”“世 世”四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者”字, 景龙本、敦煌本无“以”字。“
祀”,敦煌本作“祠”。

  谦之案:顾欢本第一句亦无“者 ”字。傅本“抱”作“袌”,范本“脱”作“挩”。严 遵、河上、御注、磻溪、楼正、顾、赵、傅、范、高均 无“以”字。又周易集解“屯”下虞翻引第一句同此石 。淮南主术训引“善建者不拔”,注:“言建之无形也 。”王念孙云:“此六字乃正文,非注文也。‘故善建 者不拔’者,引老子语也。‘言建之无形也’者,释其 义也。文子正作‘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无形也’。” 案老子古谊如此。

  又韩非喻老“善建不拔,善抱不 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顾广圻曰:“德经无‘ 以其’‘世世’四字。”又解老引“不拔”、“不脱” 、“祭祀不绝”,则“辍”亦作“绝”,“辍”“绝” 义同。武内敦本作“醊”,罗卷作“啜”,均非。

脩之身,其乃德真;脩之家,其德有余;脩之乡,其 德乃长;脩之于国,其德乃丰;脩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严可均曰:“脩之身”,河上、 王弼“脩之”下有“于”字,下“脩之家”、“脩之乡 ”亦然。御注、高翿五句皆无“于”字。“其德有余” ,众本作“乃余”,御注作“其德能有余”,韩非子与 此同。“脩之于国”,韩非子作“于邦”,与丰协韵, 今沿汉避讳改也。

  罗振玉曰:景福本无“之”字, 下同。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于”,下四句同。 又敦煌本“乃”作“能”,下四句“乃”字同。御注“ 真”作“○”。“其德乃余”,景龙、景福二本“乃” 作“
有”,敦煌本“余”上 有 “有”字。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乃”皆作“能” 。

  谦之案:彭、赵、傅、范、楼正 、高翿亦无五“于”字,室町本“有”字上有“乃”字 ,无上四“于”字。严本无“其德乃真”句,“其德有 余”句与河上、柰卷同此石。又傅、范“国”作“邦” ,傅“普”作“溥”。范曰:“‘邦’字,韩非与古本 同。”

  顾广圻曰:傅本“普”作“溥” ,案“普”“溥”同字也。

  易顺鼎曰:按周易集解虞氏注引 老子曰:“修之身,德乃真。”诗序正义曰:“老子云 :‘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邦,其德乃丰。’”皆无 “于”字。虞所引并无“其”字矣。

  焦竑曰:“邦”,一作“国”, 汉人避高帝讳改之,于韵不协,今从韩非本。

  洪颐烜曰:“脩之于国,其德乃 丰”,案“国”当为“邦”。上下文身、真、家、余、 乡、长、下、普皆为韵,此以邦、丰为韵。韩非子解老 篇“修之邦,其德乃丰”,又云“以邦观邦”,字尚未 改。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 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严可均曰:“天下之然”,河上 作“之然哉”,王弼作“然哉”,无“之”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三本均作“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谦之案:景福、磻溪、楼正、室 町、柰卷、顾、彭、傅、范、高“然”下均有“哉”字 。严本“天下”二字作“其”,傅、范“何”作“奚” ,韩非子解老引亦作“奚”。顾广圻曰:“今德经‘奚 ’作‘何’,非。傅本作‘奚’,与此合。”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拔、脱、辍韵(祭部, 拔音蹩,脱,他厥反)。身、真韵(真部),家、余韵 (鱼部,家音姑),乡、长韵(阳部),邦,丰韵(东 部,邦,博工反,原作“修之国”,今从韩非子解老篇 所引改)。下、普韵(鱼部)。邓廷桢:拔、脱、辍韵 ,云:“祭部之入声也。”

 顾炎武唐韵正四江:“邦”,古音博工反。引老子 :“修之邦,其德乃丰。”又九麻“家”,古音姑,引 老子:“修之家,其德乃余。”

 毛奇龄古今通韵曰:向疑老子“修之于乡,其德乃 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当是丰与乡协,即东、阳 之通。既得易林功、国之协,始知乡、长、丰、国各自 为协,乃辘轳押法,犹未敢遽信也。最后读常武诗,则 “父”与“士”协,“国”与“我”协,旷若发曚。盖“
国”隶职部,为蒸之入声,东、蒸本相通,故取为协 。然则协自有踪迹,非偶然也(卷一)。谦之案:毛说 非也。柴绍炳古韵通卷一东部旁通诸韵,引老子此章“ 国音公”,其误竟同。盖皆不知“邦”今为“国”,乃 汉避讳所改,韩非作“邦”,其明证也。

 江永古韵标准入声第六部曰:老子“修之于邦,其 德乃丰”,别本“邦”作“国”,或是汉人避讳所改。 易林“后稷农功,富利我国”,“国”亦是“邦”字。 今人韵书引此协国古红切,误甚。

 孔广森诗声类(四)曰:案说文解字:“邦,从邑 ,丰声。”释名曰:“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邦 音曰封明矣。老子“修之于国,其德乃丰”,韩非解老 引作“修之邦”,故与“丰”合韵。今本承汉避高帝讳 而改耳。毛氏古今通韵乃谓国有工音,疏谬至此,则其 他支离之说,亦何足置辨!

 江有诰曰:汉人往往避讳改古书,如老子“修之邦 ”与下“丰”韵,“邦”改为“国”,避高帝讳也。史 记“启”字悉改为“开”,避景帝讳也。然则古韵间有 不合,未必非汉人所改(古韵总论)。

 李赓芸曰:老子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此 八句四易韵。“
国”本“邦”字,与“丰”协。又管子牧民篇:“毋 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 同国,远者不从。”“国”亦“邦”字,与“从”协也 。汉人避高祖讳,改为“国”,后人不知更正,沿之至 今。

 邓廷桢曰:“国”,一本作“邦”,按作“邦”者 是也。邦之为言封也。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邦 康叔者,封康叔也。论语云“
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者,封域也。古音东、冬、 钟、江同部,“
邦”音薄工切,正与本句“丰”字为韵。

  右景龙碑本八十七字,敦煌本八十四字(字数照 武内,罗卷无),河上本九十字,王本九十一字,傅、 范本八十六字。河上本题“修观第五十四”,王本题“ 五十四章”,范本题“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谦之案:傅本“含德之厚者,比 之于赤子也”,范本无“之”字,河上公、王弼无“者 ”“之”“也”三字。又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并同此石 。此云“赤子”,案汉书贾谊传刘奉世注曰:“婴儿体 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赤,故曰赤子耳。”

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不螫,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高翿作 “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不螫”,王弼作“蜂虿虺蛇不蛰”。按“○”“ 虺”两通,作“虫”者误。谦之案:遂州、景福同此石 。磻溪、楼正、柰卷、严、顾、彭、赵同御注,范同王 弼。傅本作“蜂虿不螫”。

  毕沅曰:依字“虿”应作“○” ,“蜂”应作“□”。汉书“蝮□手则斩手,□足则斩 足”,即螫之谓也。说文解字“□”作“○”,云:“ 螫也。”知两字声义近矣。

  谦之案:“虫”,玉篇:“一名 蝮,此古文虺字。”“虺,今以注鸣者,亦为蝮虫也。 ”“蜂”当作“□”。字林:“□,飞虫螫人者。”“ 螫,虫行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也。”“虺蛇”二字,在此无义,当从碑本 。

  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不 螫”,注云:“蜂虿蛇虺不螫。”是此六字乃河上公注 也。王弼本亦当作“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不螫”,后人以河上注羼入之 。

  蒋锡昌曰:王注“赤子无求无欲 ,不犯众物,故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之物,无犯于人也”,是王作“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 虫”。顾本成疏“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虺蛇类也”,强本荣注“是以 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不得流其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则成、荣并作“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蜂虿虺 蛇”当改“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以复古本之真,俞说是也。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武内义雄曰:此二句敦本作“攫 鸟猛狩不搏”,遂本同敦本,唯“狩”字作“兽”。

  谦之案:范本同遂本,惟“猛兽 ”在“攫鸟”前,均无“不据”二字。严遵本作“攫鸟 不搏,猛兽不据”,二句颠倒。

  马叙伦曰:此文当作“猛兽不攫 ,鸷鸟不搏”。淮南齐俗训曰“
鸟穷则搏,兽穷则攫”,礼记儒行 篇曰 “鸷虫攫搏”,并“搏”“ 攫”连文,可证。“据”“攫”形似而误,又夺“鸷” 字耳。成疏曰:“攫鸟,鹰鹯类也。”鹰鹯,正鸷鸟也 。说苑修文篇曰“天地阴阳盛长之时,猛兽不攫,骜鸟 不搏,蝮虿不螫”,疑本此文,亦“猛兽”“鸷鸟”相 对,“攫”“搏”相对,尤可为例证也。潘正作“猛兽 不攫,鸷鸟不搏”。

  谦之案:潘静观本改“据”为“ 攫”,与敦、遂、范本无“不据”二字,均非。案“攫 ”字,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疏、李约、李道纯、杜道坚 、强思齐、宋刊河上本均作“玃”,乃“攫”之别构。 傅本作“攫”是。说文:“攫,爪持也。”一切经音义 引仓颉篇:“攫,搏也。”并引淮南子云:“兽穷则攫 。”高诱注:“攫,撮也。”皆合爪持之义。攫鸟,鹰 鹯之类,罗卷作“○鸟”,遂州本作“○鸟”,皆俗字 。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五有“攫”字,引古老子作○;卷 五有“据”字,引古老子作○。“据”字作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挶状 ,是故书。按王念孙读书杂志卷二:“战国策楚策:‘ 楚与秦构难,此所谓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搏者也。’引之曰:太平御 览兵部引此‘搏’作‘据’,‘据’字是也。‘据’读 若戟,谓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挶持也……文选江淹杂诗‘幽、并逢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 据’,李善注引此策‘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据’,尤其明证矣。史记 张仪传载此文,当亦作‘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据’,集解引徐广‘音 戟’,正是‘据’之音……。老子曰‘猛兽不据,攫鸟 不搏’,盐铁论击之篇曰‘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兕相拒,而蝼蚁得志’, 皆其证也。今本史记作‘两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相搏’,盖后人多闻‘搏 ’,少闻‘据’,故改‘据’为‘搏’。”知史记、战 国策可改“据”为“搏”,则淮南、说苑亦可改“据” 为“攫”明矣。此宜从碑本,作“据”是也。

骨弱○柔而握固。

  谦之案:“○”,当从各本作“ 筋”。说文:“筋,从力,象筋也。”田潜曰:“力, 筋也,象人筋之形;竹为物 之多 筋者,从力象其形。”今按“筋”,景龙、敦煌、景福 三本作“○”,御注、河上、王羲之、赵孟俯作“□” ,皆俗字。陆德明曰:“□者俗。”九经字样曰:“作 ‘□’讹俗,又作‘筋’,误。”

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

  严可均曰:“而○作”,王弼作 “而全作”。释文引河上作“○”,本一作“脧”。“ 精之至”,河上、王弼“至”下有“也”字,下句亦然 。

  魏稼孙曰:“而作”,“而”下 原空一格,严臆增“○”字,御注泐。

  罗振玉曰:敦煌本、景福本亦作 “○”。“精之至也”,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 也”字,下“和之至也”同。

  谦之案:遂州、磻溪、楼正、柰 卷、严、顾、彭、王羲之、赵孟俯诸本并作“○”,傅 、范作“朘”,高翿作“○”。范应元曰:“
‘脧’,傅奕与古本同,今诸本多 作‘○’。玉篇‘朘’字注亦作‘
○’、‘○’,系三字通用,并子 雷切,赤子阴也。”

  俞樾曰:按“而全作”,“全” 字之义未详。王注:“作,长也,无物损其身,故能全 长也。”说殊未安。河上本“全”作“○”,而其注曰 :“赤子未知男女之合会,而阴作怒者,由精气多之所 致也。”是以“阴”字释“○”字。玉篇肉部:“朘, 赤子阴也。”“○”即“朘”也。疑王氏所据本作“全 ”者,乃“○”字之误。“○”者,“阴”之本字…… 老子古本,盖从古文作“○”,而隶书或为“
○”,武梁祠堂画象“阴”字左旁 作“○”是也。“○”字阙坏,止存上半,则与“全” 字相似,因误为“全”矣。是故作“○”者老子之原文 , 作“全”者“○”之误字,作 “○”者其别本也。王氏据误本作注,不能订正,遂使 老子原文不可复见,惜之。

  易顺鼎曰:按释文云:“河上本 一作脧。”又引说文:“脧,赤子阴也。”说文无“脧 ”字,据此则唐本有之。玉篇亦云“脧,赤子阴也”, 即本说文之义。是说文本收“朘”字,盖即出于老子。 “朘”“全”音近,故或假“全”为之。王注之误,在 于望文生义,不知“全”为“朘”之假借。

  洪颐烜曰:按说文无“朘”字。 玉篇:“朘,赤子阴也。亦作○,声类又作○。”说文 亦无“○”字,“○”疑“○”字之讹。说文“○,□ 盖也,象皮包覆□,下有两臂,而夕在下,读若范。” 素问六节藏象论“诸髓者皆属于脑”,与下文“精之至 也”,义亦相合。

  章炳麟曰:老子“未知牝牡之合 而○作”,释文:“○,赤子阴也,子垂反。”三州谓 赤子阴曰“○”(岭外三州语)。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谦之案:“号而不嗄”,严可均 曰:“高翿‘而’下有‘嗌’字。”案严、彭、傅、范 、王羲之、赵孟俯、磻溪均有“嗌”字。“号”,严作 “嗥”。“嗄”,河上、柰卷作“哑”,傅作“○”, 严作“嚘”。案庄子庚桑楚篇“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 和之至也”,释文:“‘嗥’,本又作‘号’。‘嗄’ ,本又作‘嚘’。”古钞卷子本正作“儿子终日号而嗌 不嚘”,疑出老子。“嗌”乃秦、晋方言,李颐曰:“ 嗌音厄,谓噎也。”扬雄方言六曰:“厮(音斯)、嗌 (恶介反),噎也(皆谓咽痛也,音翳)。楚曰嘶,秦 、晋或曰嗌,又曰噎。”老子楚人,当用楚语。

  成玄英疏:“言赤子终日啼号而 声不嘶嗄者,为无心作声,和气不散也。”成所见本经 文,疑作“终日号而嘶不嗄”。彭耜释文曰:“嗌,咽 也。黄茂材云:‘古本无嗌字。而“嗌不嗄”,庄子之 文也,后人乃增于老子之书,今不取。’”又“嗄”, 本又作“噫”,或作“哑”。陆德明曰:“而声不嗄, 当作噫。”道藏张太守汇刻四家注曰:“弼本‘嗄’作 ‘噫’。”又引弼曰:“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 噫也。”是王本作“噫”。噫与欭、噎、嚘均一声之转 。严本作“嚘”,指归“啼号不嚘,可谓志和”,玉篇 亦引作“终日号而不嚘”。说文“嚘”字云:“语未定 貌。”扬雄太玄夷:“次三柔,婴儿于号,三日不嚘。 测曰:婴儿于号,中心和也。”语本老子。“
嚘”,从口从忧,与“嗄”形近。 与“噎”义近,盖“嗄”为本字。庄子庚桑楚篇司马彪 注:“楚人谓□极无声曰嗄。”老子楚人,用楚方言, 用之秦、晋则为“嗌”,又为“噎”。“噎”有忧义。 刘端临经传小记曰:“噎,忧也。诗‘中心如噎’,传 曰:‘噎忧不能息也。’噎忧双声字。玉篇引‘诗“中 心如噎”,谓噎忧不能息也’,增一‘谓’字,最得毛 氏之意。‘噎忧’即‘欭嚘’,气逆也。说文‘
欭’字注:‘忧也。’玉篇‘嚘’ 字注:‘老子曰:“终日号而不嚘。”嚘,气逆也,亦 作○。’广韵:‘欭,忧叹也。’‘○,气逆也。’噎 、噫、欭、忧一声之转。”案端临所见,王念孙方言疏 证补(
高邮王氏遗书本第三册)引之,谓 “实贯通毛传、方言之旨”是也。今据以订正老子,知 “号而嘶不嗄”,“嗄”是故书,其演变为“嚘”,为 “○”,因又转为“噫”,为“哑”,盖皆方言之变耳 。易顺鼎曰:“按庄子庚桑楚篇云‘终日号而嗌不嗄’ ,正本老子之文,较之太玄、玉篇更为近古可据。‘嗄 ’即史记刺客传‘舌炭为哑’之‘
哑’,索隐谓:‘哑,喑病也。’ 此章以螫、据、搏、固、作、嗄为韵,皆古音同部字, 若作‘嚘’则无韵矣。释文: ‘ 嗄,一迈反,又于介反。’音并非。”章炳麟曰:“司 马彪曰:‘楚人谓□极无声曰嗄。’今通谓不能言者为 ‘嗄’,□极无声亦曰‘嗄’,通借‘哑’字为之。‘ 哑’本训笑,易言‘笑言哑哑’,然史记刺客列传已云‘
吞□为哑’,其假借久矣。”(新 方言四)据此知“哑”为假借字,本字实为“嗄”。“ 嗄”“哑”同字,故河上、柰卷作“哑”,然“
哑”为后起之字,欲复老子古本之 真,则宜从碑本作“嗄”,作“嚘”、作“○”、作“ 噫”、作“哑”皆非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严可均曰:“知常曰明”,河上 作“日明”,下二句皆然。

  武内义雄曰:“益生曰祥”之“ 祥”字,罗振玉所藏敦煌本作“
详”。案“祥”为“牂”之假借, 与“壮”同义,与下“物壮则老”之“壮”字相应。

  谦之案:罗考异未及此。校罗卷 确为“详”字,与遂州本同,罗失校。遂本无“知常曰 明”句。“曰”字,景福、柰卷作“日”,下三句皆然 ;室町本下三句作“日”,首句作“曰”。“强”字, 楼正、武内敦本作“彊”,傅奕“曰强”作“则彊”。 又“益生曰祥”,李道纯作“益生不祥”。道德会元序 例云:“‘益生不祥’,或云‘
日祥’,或云‘曰祥’,皆非也。 ”李本据河上丈人章句白本,理长。庄子德充符篇:“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盖益生则老子所谓“生生之厚” ,反于自然而动之,不祥是也。“不祥”二字,经文三 见: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 ”,七十八章“受国不祥”。惟此独作“祥”字,似有 可疑。盖祥有妖祥之义。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 祥。”玉篇:“祥,妖怪也。”是祥即不祥。道德经取 善集引孙 登曰:“生生之厚,动 之妖祥。”是也。“曰祥”,说亦通。

  易顺鼎曰:按祥即不祥。书序云 “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与此“
祥”字同义。王注曰:“生不可益 ,益之则夭。”“夭”字当为“妖”,盖以“妖”解“ 祥”字。谦之案:道藏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正作“ 妖”。

  马叙伦曰:河上注曰:“人能知 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是河上亦作“日明 ”。成疏曰:“多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 日日增广。”又曰:“是以生死之业,日日强盛。”是 成“
曰祥”作“日祥”。……伦谓“日 ”为“曰”误,“曰”“则”通用。

  谦之案:作“曰”是也。淮南道 应训、文子下德篇引并作“曰”,当从之。刘文典三余 札记(卷一)谓“曰当为日,形似而误”,以河上本此 章为证,非是。

  马叙伦又曰:“气”当作“气” ,“彊”借为“僵”。庄子则阳篇“推而彊之”,玉篇 引作“僵”,是其例证。……老、庄“气”字有视“心 ”字义为胜者,如庄子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 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本书 “专气致柔”,“冲气以为和”,皆是也。此“气”字 义亦然,故曰“心使气曰僵”。

  俞樾曰:按此下本有“是故用其 光,复归其明”二句,后人因已见于五十二章而删去之 耳。淮南道应篇引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 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故用其光,复归其明也。”是 古本有此二句之明证。且“用其光,复归其明”,正见 物不可终壮之意。故下文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今脱此二句,则与下文之意不属矣。文子 下德篇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 曰强,是谓玄同,用其光,复归其明” ,亦有下二句。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严可均曰:“谓之不道”,御注 、高翿作“是谓不道”。
  罗振玉曰:两“不”字,敦煌 本并作“非”。

  谦之案:作“不”是也。“早已 ”当作“早亡”,说见第三十章。遂州本、顾本“不” 作“非”,严本上句作“非”,下句作“不”。楼正、 磻溪、彭、傅、范、赵并同此石。王羲之“谓之”作“ 是谓”,河上“物壮则老”作“物壮将老”,广明“早 已”作“早以”。又太素卷三引老子三句同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螫、据、搏、固、作、 嗄韵(鱼部,螫音恕,搏音布,作音诅,嗄,疏去声) 。常、明、祥、强、(阳部),老、道、已韵(之、幽 通韵,老,卢叟反,已协音酉)。谦之案:老、道,幽 部,已,之部,此之、幽通韵。姚文田、邓廷桢同,惟“
嗄”作“哑”,“已”字无韵。高本汉:“螫”作“ 赦”,赦、搏、作与据、固相间为韵,老、道、已韵。

 顾炎武唐韵正二十二昔:“螫”去声则音赦。十九 铎“搏”去声则音甫,引老子此章,作音则故反,嗄音 户。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二十二昔曰:“螫”,施只切。 按古有去声,当与御部并收。老子玄符篇“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不螫” ,与据、搏(音布)协。

 孔广森诗声类(九)鱼类曰:古文去入通协者,老 子:“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邓廷桢曰:螫、据、搏、固、作、嗄为韵。按“抟 ”当作“搏”。说文“搏”字解云:“索持也。”周礼 射人“狸首”注云:“狸善持者也,持即搏也。”淮南 子曰:“鸟穷则搏,兽穷则攫。”此其义也。周礼环人 “搏谍贼”,经典释文“搏,房布反”,为御部字,此 其音也。此节上下文皆用御韵,不应此句独无,惟作“ 搏”则于韵正协。又尔雅曰“攫父善顾”,郭注云:“ 能攫持人,善顾盼。”说文“
攫”字解云:“大母猴也,善攫持人。”此节文义, 盖言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虫善螫而不螫,猛兽善据而不据,攫鸟善搏而不 搏,则于义亦通矣。又“作”,古音读若阼、胙。夏声 之字古音在御部,说文无“嗄”字。广韵“
嗄”字引老子“终日号而不嗄”,注云:“声不变也 。”庄子庚桑楚曰“终日嗥而嗌不嗄”,与此文同。是 老子本作“嗄”,与螫、据、搏、固、作等字为韵。傅 奕校定老子,作“不○”;玉篇“嚘”字引此句作“不 嚘”,注云:“气逆也。”皆缘不知“嗄”为入韵之字 ,故致有异文耳。又老、道为韵,老、道皆幽部之上声 也。“老”,古音在黝部,诗击鼓与“手”韵,女曰鸡 鸣与“酒”韵,采芑与“雠”、“犹”、“丑”韵,小 弁与“首”韵,泮水与“○”、“酒”、“
道”、“丑”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五字,河上七 十九字,王本八十一字,傅本八十三字,范本八十二字 。河上题“玄符第五十五”,王本题“五十五章”,范 本题“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谦之案:傅、范本“不言”、“ 不知”下并有“也”字。河上公、王弼诸本及理惑论、 文选魏都赋、运命论两 注引均无 二“也”字。辅行记三引同,惟“者”作“则”。庄子 天道篇:“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北游篇:“夫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语皆本此,亦无“也”字。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严可均曰:“解其忿”,河上作 “纷”,王弼作“分”。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作 “忿”,盖“纷”为“忿”之借字。

  谦之案:景福、严遵、高翿亦作 “忿”,邢玄、磻溪、楼正、柰卷、顾、彭、傅、范、 赵作“纷”。案吕览慎大篇“纷纷分分”,注:“恐恨 也。”疑“分”字为“棼”字之省字。左隐四传“犹治 丝而棼之也”,释文:“乱也。”王本“解其分”,即 解其紊乱也。敦、景、遂本作“忿”。按广雅释诂三: “忿,怒也。”易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楚辞怀 沙“惩改忿兮”,注:“恨也。”“改忿”亦即“解其 忿”,二说均通。

  易顺鼎曰:按此六句皆已见前, 疑为复出。“挫其锐”四句,与上篇第四章同,乃上篇 无注,而此皆有注,疑此注亦上篇第四章之注也。文选 魏都赋、运命论两注皆引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是谓玄同”,并无此六句,可证其为衍文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严可均曰:“不可得而疏”,河 上“不”上有“亦”字,下二句皆然。
  罗振玉曰:景福本无“而”字 ,下五句同。

  谦之案:敦、遂二本无六“而” 字,严、彭、傅、范无“故”字,傅、范本有“亦”字 ,下同。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毕沅曰:王弼无“亦”字,下同 。又“害”作“刿”。苏灵芝书作“秽”。说文解字: “刿,利伤也。”无“秽”字。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严可均曰:诸本无“亦”字,河 上有。

  谦之案:“而疏”句,柰卷有“ 亦”字。“而害”、“而贱”句,柰卷、顾欢有“亦” 字。“不可得而贵”,赵无此句。又庄子徐无鬼篇:“ 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 人。”语意同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门、纷、尘韵(文部) 。姚文田、奚侗同。高本汉以兑、锐,门、纷、尘,光 、同交错为韵。兑与锐协,门与纷、尘协,光与同协, 此为隔句押韵式。

  右景龙碑本六十八字,敦煌本六十字,河上本六 十九字,王本六十六字,傅、范本七十字。河上题“玄 德第五十六”,王本题“五十六章”,范本题“知者不 言章第五十六”。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严可均曰:“以正”,御注作“ 以政”。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政 ”。

  谦之案:傅奕、邢玄、磻溪与文 子上礼篇引均作“政”。柰卷作“以正之国”,顾欢作 “以正理国”,河上公、王弼同此石。尹文子大道下引 老子曰:“以zhengzhi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政者 ,名法是也。”顾本成疏“政谓名教法律也”,与尹文 子义同,盖名法家言。案“正”“政”古二字通用,唯 此与“奇”对,当作“正”。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 ”,与此章“我好静而民自正”,皆当用本字。

以奇用兵,

  严可均曰:“以奇”,御注误作 “以其”。

  刘师培曰:案“奇”与“正”对 文,则奇义同邪。管子白心篇“
奇身名废”注云:“奇,邪不正也 。”是奇即不正,以奇用兵,即不依正术用兵也。

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

  谦之案:取天下者,谓得民心也 。四十八章:“所谓取天下者当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也。”证之以荀子王制篇曰:“成侯、嗣公 ,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 及为政者也。”

  杨倞注:“未及,谓其才未及也 ;取民,谓得民心。”盖观有事不足以得民心,即知无 事者之能得民心而取天下也。

  严可均曰:“知其然”,河上、 王弼、高翿“然”下有“哉”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其 然”作“天下之然”。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 本均无“哉”字。

  谦之案:傅、范本“何”作“奚 ”,又“知”下有“天下”二字。磻溪、楼正、顾欢同 。严、彭、高翿,吴勉学本无“以此”二字。

  俞樾曰:自“以正治国”至此数 句,当属上章。如二十一章曰:“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以此。”五十四章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并用“以此”二字为章末结句,是其例矣。下文“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乃别为一章,今误合之。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gguuoojiia滋昏;

  严可均曰:各本“人”作“民” 。
  吴云曰:傅本作“夫天下多忌 讳”,诸本无“夫”字。

  谦之案:彭、范、高同傅本,有 “夫”字。“弥”,傅本作“○”。说文:“○,久长 也,从长,尔声;今字作弥。”小尔雅广诂:“弥,久 也。”又仪礼士冠礼“三加弥尊”,注:“犹益也。” 晋语“赞言弥兴”,东京赋“历世弥光”,皆以“弥” 假借为“益”。“
天下多忌讳”,王注:“所畏为忌 ,所隐为讳。”言天下忌讳愈多,而人乃益贫也。“多 利器”句,河上公、王弼上并有“民”字,傅本无。此 “民”字,遂州、磻溪、楼正、彭均作“人”。范“器 ”下有“而”字。范曰:“古本有‘而’字。”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谦之案:傅、范本“人”作“民 ”,河上公、王弼作“人”。傅、范“民多知慧而邪事 滋起”,范曰:“王弼同古本,邪与邪同。”案弼注: “民多知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是王所见本 正作“邪事”,与傅、范、 陆希 声本同也。“伎巧”,司马“伎”作“利”,御注、楼 正作“技”。案“邪”“奇”二字通假。贾子道术:“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礼 记祭义“虽有奇邪而不治者”,“
奇邪”或作“奇邪”。周礼比长“ 有罪奇邪则相及”,注:“犹恶也。”宫正“与其奇邪 之民”,注:“奇邪,谲觚。”内宰“禁其奇邪”,注 :“若今媚道。”司救“邪恶过失”,注:“邪恶谓侮 慢长老,言语无忌,而未丽于罪者。”此言人多伎巧而 邪事滋起也。此章“
伎巧”乃“知巧”之讹,王注以“ 知慧”与“巧伪”并列,强本成疏“知巧谓机心”也。 又遂州本正作“知巧”,可证经文当作“人多知巧,邪 事滋起”。古谓邪为奇,谓事为物,“奇物”所以释“ 邪事”之义。然傅、范谊古而理胜,当从之。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高翿作 “法令”。河上云:“法物,好物也。”

  谦之案:景福、柰卷、河上并作 “法物”,楼正、傅、范、王羲之并作“法令”。案作 “法令”是也,“法物”无义。□本成疏“法物犹法令 ”,知“法令”义优。淮南道应训、文子道原篇、史记 酷吏列传、后汉书东夷传引并作“法令”。“物”字盖 涉上文“奇物”二字而误。“法令滋彰”与“上食税之 多”,及“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均可代表老子之zhengzhi 主张,非仅反对珍好之物而已。又“彰”,傅、范作“ 章”,范下有“而”字,赘。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 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严可均曰:“人自化”,各本“ 人”作“而民”,下三句亦然。“我无事,人自富”, 御注此句在“我好静”之 上。

  毕沅曰:明道藏河上公本下又有 “我无情而民自清”句,考诸本皆无之。
  纪昀曰:案一本有“我无情而 民自清”句。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景福三 本“朴”均作“朴”。又敦煌本有“我无情而民自清” 句。

  谦之案:严遵、邢玄、磻溪、楼 正、遂州及文子道原篇、御览七六、文选东京赋注“无 事”句并在“好静”句上,与御注同。盐铁论周秦篇引 老子“无欲”句在“无事”句上。又遂州“正”作“政 ”,傅“静”作“靖”,“自正”上有“天下”二字。

  毕沅曰:“靖”,诸本作“静” ,“天下”,诸本亦作“民”。庄子作“无为而万物化 ,渊静而百姓定”。又赵孟俯本亦有“我无情而民自清 ”句。汉书曹参传颜注引“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 民自正”,文同此石,唯“人”作“民”。案作“民” 是也,碑本此章“
人”字皆避唐讳而改。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贫、昏韵(文部),起 、有韵(之部),为、化韵(歌部),静、正韵(耕部 ),事、富韵(之部),欲、朴韵(侯部)。姚文田、 邓廷桢、奚侗同。奚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 语异谊同,变文以协韵耳。”高本汉以讳、器,贫、昏 ,隔句交错为韵,余同。

 姚鼐曰:清静为天下正,故以正治国,无二术矣。 奇者余也,零余之道,备而不施,以是用兵可也。世以 奇谲解之,大谬。正、兵合韵。

 顾炎武唐韵正五支:“为”,古音讹。引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我 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右景龙碑本八十三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 王本八十八字,傅本九十二字,范本九十四字。河上本 题“淳风第五十七”,王本题“五十七章”,范本题“ 以正治国章第五十七”。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

  严可均曰:“其人醇醇”,各本 作“其民”,御注、王弼、高翿作“淳淳”。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景福 三本均作“○○”。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醇 醇”作“蠢蠢”。

  谦之案:河上公作“醇醇”,意 林引作“□□”。柰卷、顾欢同河上;楼正、彭、赵同 王弼;王羲之与此石同。“醇”、“淳”古通用。马叙 伦曰:“庄子缮性篇‘浇淳散朴’,释文:‘淳,本亦 作醇。’是其证。”又敦、遂二本作“蠢蠢”。说文: “蠢,动也。”又重言,形况字。左昭廿二传“今王室 实蠢蠢焉”,注:“动扰貌。”说文引作“惷”。又傅 、范本及严本作“偆偆”。春秋繁露:“偆偆者,喜乐 之貌也。”说文:“偆,富也。”又淮南道应训引作“ 纯纯”,纯纯即焞焞,亦即钝钝,要之皆愚而无知之貌 也。又“闷闷”,傅、范作“闵闵”。范曰:“闵音门 。”案“闵闵”、“闷闷”可通用,说见二十章。“闷 ”,说文:“懑也。”楚辞惜诵 “ 中闷瞀之忳忳”,注:“烦也。”疑“闷闷”本或作“ 懑懑”。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有“懑”字,作○。

  易顺鼎曰:按道德指归论云:“ 不施不予,闵闵缦缦;万民思挽,墨墨偆偆。”“闵闵 ”即是“闷闷”之异文,“偆偆”即“□□”之异文。 傅奕本作“闵闵”、“偆偆”,即本此也。

其政察察,其人□□。

  罗振玉曰:敦煌本无“其政”二 字。

  谦之案:傅、范本“察察”作“ □□”。又诸本“人”作“民”,遂州本作“人”。“ □”,诸本作“缺”。说文:“缺,器破也。”朱骏声 曰:“按谓瓦器破。又按字亦作‘○’,因误为‘□’ 。”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

  严可均曰:御注作“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河上、王弼有两“兮”字,无两“之 ”字。

  谦之案:景福、磻溪、楼正、彭 、范、高、王羲之、赵孟俯并与河上、王弼同。遂州本 二“兮”字并无。又“熟知其极”,诸本“熟”皆作“ 孰”。此言众人不知祸福之所归也。文子微明篇云:“ 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非神圣莫之能分,故曰:‘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吕氏春秋制 乐篇云:“故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圣人所独 见,众人焉知其极?”荀子正名篇云:“权不正则祸讬 于欲,而人以为福;福讬于恶,而人以为祸。此亦人所 以惑乱祸福也。”又大略篇云:“庆者在堂,吊者在闾 。祸与福邻,莫知其门。”此与贾谊鵩赋所云:“夫祸 之与福,何异纠缠;命不可测,孰知其极?”语皆出于 老子。又韩非解老篇云:“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 成其功也。……故曰‘福兮祸之所伏’……故谕人 曰:‘孰知其极?’”刘师培以所引于 “祸兮”句下有“以成其功也”五字,疑此节多佚文。 又御览四百五十九说苑引老子曰:“得其所利,必虑其 所害;乐其所乐,必顾其败。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 为不善者,天报以祸。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 伏。’”易顺鼎以所引疑系此处逸文。实则老子语盖只 此三句,韩非“以成其功也”与说苑引“故曰”以上诸 语,皆为后人发挥老子之旨,非其本文,不可不辨。

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

  严可均曰:“其无正”,御注作 “正邪”。“政复为奇”,各本作“正复”。
  罗振玉曰:“妖”,御注本作 “祅”,敦煌、景福二本作“訞”。

  毕沅曰:傅奕作“□”,河上公 作“訞”,王弼作“妖”。案“
妖”应作“○”,古无“訞”字。

  谦之案:傅、范皆作“□”,赵 作“○”,御注作“○”,邢玄、顾、彭作“祅”,遂 州本作“訞”。“祅”、“□”、“訞”并通。玉篇示 部:“祅,于骄切。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祅,说文作 ○。”又言部:“訞,灾也。”黎本玉篇:“○,于骄 反,字书亦祅字也。”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古老子作“訞 ”(○)。又案“其无正”,“
正”读为“定”,言其无定也。玉 篇:“正,长也,定也。”此作定解,言祸福倚伏,孰 知其所极?其无定,即莫知其所归也。傅本“正”下有 “邪”字,与“邪”同。又奚侗改“正”为“止”,谓 天下之一治一乱,其始卒若环,无止境。说虽可通,但 嫌以意改字,奚于四十七章改“不行而知”作“不知而 行”,均无所根据,为校勘家所不取。

人之迷,其日固久。

  严可均曰:“人之迷”,御注、 河上、高翿作“民之”。

  谦之案:磻溪、楼正、顾、范、 赵并同御注。彭作“民之迷也”。“其日固久”,御注 作“其曰固久”,赵作“其曰固已久矣”,“
曰”字误。王羲之、范、彭作“其 日固已久矣”,与易明夷王注引及法言卷十李轨注引并 同。严、傅本“久”下亦有“矣”字,与范同。“人之 迷”,案韩非解老曰:“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 迷。”是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

  严可均曰:“廉而不害”,御注 作“不秽”,王弼作“不刿”。
  罗振玉曰:释文、河上作“害 ”,景龙、景福、敦煌三本均同。

  谦之案:柰卷、室町、顾欢作“ 害”,遂州、磻溪、楼正及武内敦本作“秽”,韩非解 老引此,干道本作“秽”,道藏本作“刿”。顾广圻云 :“藏本乃以他本老子改耳,韩非自作秽。”王先慎云 :“
刿、秽声近而误,非韩子本作秽也 。”今案作“刿”是也。傅、范本均作“刿”,淮南道 应训引亦作“刿”。景龙本作“害”,乃涉上文“割” 字而误。“刿”,庄子释文:“居卫反,司马云:伤也 。”伤、害义同。“廉而不刿”与上文“方而不割”对 文。方,方正也;廉,谓廉隅也:皆棱角伤刺之意。杨 倞注荀子不苟篇“廉而不刿”曰:“廉,棱也。说文: ‘刿,利伤也。’但有廉隅,不至于刃伤也。”此于义 为长。“廉而不刿”一语,荀子中数见。法行云:“廉 而不刿,行也。”荣辱云:“廉而不见贵者,刿也。” 又礼聘义“廉而不刿”,疏:“廉, 棱 也。”皆与此同。

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严可均曰:“不曜”,御注作“ 耀”,王弼作“嬥”。

  毕沅曰:王弼“燿”作“嬥”。 “燿”俗作“耀”。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敦煌三 本作“曜”。

  王先慎曰:说文无“耀”字,河 上公作“曜”,傅本作“燿”。李约本作“方而不割, 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廉而不刿”,与各本全异,误倒 。

  谦之案:“曜”、“燿”、“耀 ”古通用。今柰卷、室町作“曜”,磻溪、楼正、严、 顾、彭、赵、傅、范作“耀”。释名:“曜,耀也,光 明照耀也。”玉篇:“曜,余照切,照也。亦作燿。” 庄子刻意篇:“光矣而不耀。”汉书司马迁传曰:“光 耀天下,复反无名。”释文又作“嬥”。玉篇女部:“ ‘嬥’,徒了、徒聊二切。嬥嬥,往来也。”义亦可通 。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闷、醇韵(文部,闷, 平声),察,缺韵(祭部,察音掣),祸、倚韵(歌部 ,倚音○),福、伏、极韵(
之部,福,方逼反,伏,扶逼反)。奚侗:伏、极、 止为韵,奇、妖为韵。歌、宵相转,如易大过过、弱为 韵之例。割、刿、肆、燿为韵,以燿韵割、刿、肆,音 转,如○音弥,○从○得声,读若□。高本汉:闷(一 作“闵”)、淳(一作“偆”)为韵,妖、久为韵,刿(
一作“秽”,一作“害”。)、割为韵。姚文田、奚 侗、陈柱、高本汉皆未知此章之首尾韵。

 顾炎武唐韵正卷八四纸:“倚”,古音于我反。老 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与倚为韵,福与伏 为韵。

 江有诰古韵总论曰:古人有一句首尾为韵者,如老 子“祸兮福所倚”二句是也。

 江永古韵标准入声第三部:“缺”,苦穴切。老子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右景龙碑本六十八字,敦煌本六十四字,河上、 王本七十字,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一字。河上题“ 顺化第五十八”,王本题“五十八章”,范本题“其政 闵闵章第五十八”。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魏稼孙曰:“治人事天”,御注 “人”作“民”。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啬” 作“式”,“式”为“啬”之借字。

  谦之案:邢玄“人”亦作“民” 。“若”字,严、顾、彭、赵作“如”,释文出“如” 字。“啬”,敦、遂二本及赵志坚本作“式”,作“式 ”是也。顾本成疏:“‘天’,自然也。‘式’,法也 。‘
莫若’,犹无过也。言上合天道, 下化黎元者,无过用无为之法也。”是成所见本作“式 ”。又□本荣注:“莫过以道用为法式。”是李荣所见 本亦作“式”。“式”即法式,犹今语规律。说文:“ 式,法也。”周书谥法:“式,法也。”广雅释诂一: “式,○也。”诗下武“下士之式”,传:“法也。” 经文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易顺鼎曰:“‘ 式’即 ‘栻’字。广雅:‘栻, 梮也。’梮有天地,所以推阴阳,占吉凶,以枫子枣心 木为之。汉书王莽传‘天文郎案栻于前’即此,字亦作 ‘式’。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云 :‘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主吉凶。’…… 老子‘式’字即此义。’谦之案:易说甚辨。老子为周 柱下史,曾子问引郑玄云:“老聃,周之太史。”则其 曾抱式以知天时,或亦分内之事。惟此云“治人事天莫 若式”,乃就法式而言。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六十 五章“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式”字均作法式解 ,而法式之观念则固从观察天文之现象来也。

夫唯啬,是谓早服。

  谦之案:“啬”,敦、遂二本作 “式”。“谓”,敦、遂本及严、彭、顾、傅、范作“ 以”。“早”,严本作“蚤”。“以”“蚤”二字并与 韩非子解老同。“早服”,敦、遂二本“服”作“伏” ,彭、赵作“复”,傅、范同此石。范曰:“王弼、孙 登及世本作‘早服’。”

  俞樾曰:按困学纪闻卷十引此文 ,两“服”字皆作“复”,且引司马公、朱文公说并云 “不远而复”。又曰:“王弼本作‘早服’,而注云‘ 早服常也’,亦当为‘复’。”今案韩非子解老篇曰: “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于患,陷 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 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然则古本自是“服”字 。王说非。

  又案韩非解老引“夫谓啬,啬是 以蚤服”,卢文弨曰:“张本‘
谓’作‘惟’,‘以’作‘谓’, 凌本‘服’作‘复’,上下句皆同。王弼本作‘复’, 释文:‘复音服。’”顾广圻曰:“傅本及今德经‘谓 ’皆作‘惟’。今 德经‘以’作 ‘谓’,傅本与此合。”

  王先慎曰:凌本作“复”者,用 老子误本改也。上文“从于道而服于理”,又言“不服 从道理”,又云“虚无服从道理”,即解老子“蚤服” 之义。“服从”之服当作“服”,更无疑义。知韩子所 见德经本作“服”,不作“复”也。困学纪闻十引老子 “服”作“复”,并引司马光、朱文公说云“不远而复 ”,谓“王弼本作‘早服’,而注云‘早服常也’,亦 当作‘复’”。据此则王弼本仍作“服”,与本书合。 宋儒据释文为训,未检韩子也。凌氏依误本老子改本书 ,非是。

  谦之案:作“蚤服”是也。范本 引王本作“早复”,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注“ 早复常也”,“早复谓之重积德者也”,是范、张皆见 王本亦有作“复”者。司马光谓:“不远而复,不离于 德,可以修身。”

  朱熹谓:“能啬则不远而复,重 积德者,先己有所积,后养以啬,是又加积之也。”盖 皆以儒家之说解老,擅改“早服”为“早复”,王先慎 所云“误本”者,殆即此耳。

  高亨曰:窃疑“服”下当有“道 ”字,“早服道”与“重积德”句法相同,辞意相因, “服道”即二十三章所云“从事于道”之意也。韩非子 引已无“道”字,盖其挩也久矣。本章啬、道、德、克 、极、母、久、道为韵。下句“早服”下亦挩“道”字 。

  谦之案:高说是也。河上公注“ 早服”句:“早,先也;服,得也。夫独爱民财,爱精 气,则能先得天道也。”又注“重积德”句云:“先得 天道,是谓重积德于己也。”知河上公二句皆有“道” 字,今脱。

早服谓之重积德。

  王先慎曰:河上“谓之”作“是 谓”,与韩非解老文合。

  谦之案:严遵本无此句。“早服 ”二字可从韩子注,“服”训服从道理。虞书“五刑有 服”,传:“从也。”尔雅释诂:“服,事也。”礼记 孔子闲居“君子之服之也”,注:“犹习也。”服有从 习之义,谓从于道而习于理也。又“德”借为“□”。 广雅释诂三:“德,得也。”左襄廿四传:“德,gguuoojiia 之基也。”家语入官:“德,政之始也。”吕览精通: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皆借“德”为“□”。言早 服从道理,则积得深厚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严可均曰:“则无不克”,御注 、王弼作“不克”,下句亦然。

  谦之案:景福、严遵、河上、室 町、柰卷均作“克”,敦煌、傅、范作“克”,遂州误 作“充”。严无下“无不克则”二句。案“克”“克” 可通用。字林、尔雅释言均训“克”为能。河上注:“ 克,胜也。”案字林“克,能也”,是音义同。又“莫 知其极”,尔雅释诂:“极,至也。”吕览制乐“乐人 焉知其极”,注:“犹终也。”礼记大学“君子无所不 用其极”,注:“尽也。”离骚“观民之计极”,注: “穷也。”此“莫知其极”,即莫知其所穷尽之义。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谦之案:敦、遂二本“莫”作“ 能”,严本“有”作“为”,遂州本“长久”作“久长 ”。范本“极”下有“则”字。范曰:“‘则’字,河 上公、韩非同古本。”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严可均曰:“固蒂”,御注作“ 故蒂”,王弼作“固柢”。

  毕沅曰:“柢”,河上公作“蒂 ”,韩非作“深其根,固其柢”,无“是谓”二字。苏 灵芝书亦为“蒂”。

  罗振玉曰:“柢”,释文:“亦 作‘蒂’。”敦煌、御注、景福三本作“蒂”。

  谦之案:遂州、邢玄、磻溪、楼 正,室町、柰卷、严、顾、赵、高并作“蒂”,意林、 御览六百五十九引同。傅、范本作“柢”。范曰:“‘ 柢’字,傅奕引古本云:‘柢,木根也。’又引郭璞云 :‘
柢谓根柢也。’河上公作‘蒂’, 非经义。夫‘柢’亦是根。”谦之案:字林云:“蒂、 柢音同。”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引古老子亦作“
蒂”,范说非。又“长生久视”为 当时通行语。荀子荣辱篇云:“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 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吕氏春秋重己篇云“世 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 视,活也。”老子义同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啬、啬、复、德、德、 克、克、极、国、母、久、道韵(之、幽通韵,啬,史 入声,服协房逼反,克,枯力反,国,古逼反,道协徒 以反)。谦之案:啬、复、德、克、极、国、母,之部 ,久、道,之、幽并收,此之、幽通韵。姚文田分啬、 啬、服、德、克、极、极、国为一韵(一戠入声),母 、久为一韵(四之上声)。邓廷桢同。邓曰:“久字上 与母韵,与诗韵同;下与道韵,与易象传韵同。”奚侗 分啬、啬、复、复、德、德、克、克、极、极、国为一 韵,复读若服。母、久、道为一韵。盖皆未审“之”“ 幽”诸字其初皆全相协也。又“啬”,敦、遂本作“式 ”,“式”亦之部入声。

 陈第屈宋古音义曰:“服音逼,诗、易及秦、汉古 辞无有不读逼者。”顾炎武唐韵正入声一屋:“服”, 古音蒲北反,引老子此章。旁证:楚辞离骚:“瞻前而 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善而可服!”

  右景龙碑本六十四字,敦煌本六十三字,河上、 王、傅本六十四字,范本六十五字。河上本题“守道第 五十九”,王本题“五十九章”,范本题“治人事天章 第五十九”。

    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小鲜。

  罗振玉曰:“亨”,王本作“烹 ”,与景福本同。释文出“烹”,注:“不当加‘火’ 。”则王本原作“亨”,今改正。景龙本、敦煌本均作 “亨”,御注本、敦煌庚本作“享”。又“鲜”,敦煌 辛本作“腥”,注:“河上作‘鲜’。”

  谦之案:遂州本作“厚小腥”, “厚”字误。范本作“亨小鳞”,注:“小鳞,小鱼也 。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 。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鳞、神为韵,于义可通。又“腥”字,成玄英疏: “腥,鱼也;河上公作鲜字,亦鱼也。”唯腥有臭义。 楚辞涉江“腥臊并御”,注:“
臭也。”又“肉则麋腥”,疏:“ 生肉也,又为○。”通俗文:“鱼臭曰腥。”作“腥” 义短,仍从碑本作“亨小鲜”为是。孔广森诗声类三“ 亨”字下曰:“案‘亨’、‘烹’、‘享’三字,后人 所别,古人皆祇作‘亨’字,而随义用之,其读似亦祇 有亨音。”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 ,恐其糜也。”淮南齐俗训引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 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皆合老子 古义。

  洪颐烜曰:按韩非子解老篇:“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 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 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 国者苦烹小鲜。’”“若”是“苦”字之讹。

  易顺鼎曰:旧注皆以烹小鲜为烹 小鱼,然义颇难解。道德指归论治大国篇云:“是以明 王之治大国也,若亨小澌。”亨,通也。“澌”者,说 文云:“水索也。”水索谓水将尽。亨小澌,谓通极小 之水,若行所无事矣。“亨”读如字,后人误读为烹, “澌”与“鲜”古字亦通。诗“有兔斯首”,笺:“斯 ,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是其证。小 鲜即小澌也。

  谦之案:洪、易皆颇迂曲其说, 惟以此知“若”字疑本或作“苦”,“鲜”字疑严本作 “澌”,是也。又韩非解老引“国”下有“者”字,顾 广圻曰:“傅本及今德经皆无‘者’字。”王先慎曰: “治要有‘者’字。”今案三国志卷四十四陈寿评,“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后汉书循吏传注引“理大国者若 亨小鲜也”,蜀志姜维传评引“
治大国者犹烹小鲜”,皆有“者” 字。北堂书钞二十七引“治国若烹小鲜”,后汉书逸民 传引“理大国若烹小鲜”,类聚五十二、淮南齐俗训、 文子道德篇引“治大国若烹小鲜”,均无“者”字,同 此石。又马其昶曰:“诗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 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义出老子。”

以道邪天下,其鬼不神。

  顾广圻曰:傅本“下”下有“者 ”字,与各本全异。

  王先慎曰:治要引老子亦有“者 ”字,盖唐人所见老子本有“者”字。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景福本 均有“者”字。
  谦之案:柰卷、室町、彭、赵 亦有“者”字。

  又“邪”,傅本作“莅”。毕沅 曰:“古‘莅’字作‘○’,亦通用位,俗作‘莅’及 ‘邪’,并非也。”陆德明曰:“邪,古无此字,说文 作‘○’。”易顺鼎曰:“按淮南俶真训注云:‘以道 ○天下,其鬼不神。’‘○’乃‘莅’之正字,知高诱 所见老子本作‘○’,作‘莅’与‘莅’者非也。此与 说文引老子书‘盅’字,同为古文之可宝贵者。”

  谦之案:“○”与“莅”义同。 “邪”,玉篇:“力致切。诗云:‘方叔邪止。’莅, 临也。”“○”,玉篇:“力季、力至二切,临也,从 也。”此云“以道○天下”者,即以道临天下也,与“ 邪”无二义。“邪”字见诗经,说文未收,非古无此字 。

  谦之案:论衡知实篇曰:“故夫 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 以“贤圣”与“神”对举,其谊出于老子。又王道曰: “传曰:‘国将兴,听于人;国将亡,听于神。’圣人 以道临天下,则公道昭明,人心纯正,善恶祸福,悉听 于人;而妖诞之说,阴邪之气,举不得存乎其间,故其 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严可均曰:御注作“伤民”,下 二句亦然。

  谦之案:庆阳、磻溪、楼正、彭 、范、高并作“民”,傅本作“
人”。韩非子引“非其鬼不神,其 神不伤人也”,

下有“也”字。惟干道本“伤”下脱 “人”字。

  顾广圻曰:傅本及今德经皆无上 下两“也”字。藏本“伤”下有“人”字,是也,傅本 及今德经皆有。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 归。

  严可均曰:“交归”,各本作“ 交归焉”。

  魏稼孙曰:御注“故德交归焉” ,严举“焉”字,失校“德”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 均作“故得交归”。

  谦之案:庆阳、磻溪、楼正、彭 、范、高“人”并作“民”。韩非子解老“故”作“则 ”,与范本同。又引“圣人亦不伤民”,顾广圻曰:“ 傅本及今德经‘民’皆作‘人’。案韩子自作‘民’。 ”王先慎曰:“上当有‘非其神不伤’句,惟赵孟俯本 无,疑刊本书者从误本老子删之也。河上公、王弼、傅 本并有。”又案“亦”字,诸本同,惟敦煌辛本作“之 ”,并云:“诸本皆作‘亦’字,唯张系天(
案强本成疏‘天’作‘师’)、陆 先生本作‘之’字。然‘之’‘亦’二字形似,故写者 误作‘亦’字,今用‘之’为是。言非此鬼之不伤物, 但为人以道莅天下,能制伏耶恶(顾本、强本成疏‘耶 ’作‘
邪’),故鬼不复伤害于人,力在 圣治(顾本成疏‘治’作‘理’),故云‘圣人之不伤 人’也。”

  陶鸿庆曰:“非其”二字,盖涉 上文“非其鬼不神”而误衍也。王注云:“道洽则神不 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道洽则圣人亦不伤 人;圣人不伤人,则不知圣之为圣也。犹云不知神之为 神,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是其所见经文本作“神不 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鲜、神、 神、人韵(七真平声)。高本汉同。奚侗:鲜、神、神 、人、人、人韵。陈柱:鲜、神、神、人、人、人、焉 韵。谦之案:鲜与神、人、焉为韵是也。鲜、神、人, 真部,焉,元部,此为元、真通韵。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四十七字 ,敦煌本、河上本同,王、范本四十八字,傅本四十九 字。敦煌本题“治大国章”,河上题“居位第六十”, 王本题“六十章”,范本题“治大国章第六十”。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高亨曰:此句当作“治大国若居 下流”,转写挩“治”字“若”字,而“居”字又讹为 “者”字也。河上注:“治大国当如居下流。”是河上 本原作“治大国若居下流”,其证一也。王注:“江海 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 之。故曰‘大国下流’也。”末句当作“故曰‘治大国 若居下流’也”,转写挩字。盖王以江海之处下喻大国 之处下,即释经文“若”字,“处下”即释“
居下”,是王本原有“若”字“居 ”字无“者”字,明矣。其证二也。释文“邪”字“牝 ”字之间出“治”字,云:“直吏反。”是陆所据王本 原有“治”字,明矣。其证三也。“治大国若居下流” 与上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句法一律,文有讹挩,遂不 可读矣。论语阳货篇:“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子张篇 :“君子恶居下流。”可证“居下流”为古代习用语。 居下流者不敢自满自傲,故老子取焉。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

  严可均曰:“天下之牝”,御注 作“之交”,高翿作“之交牝”。“牡常以静胜牝”, 各本作“牝常以静胜牡”。魏稼孙曰:严分“
天下之牝”及“牡常以静胜牝”为 二条。按各本作“牝常以静胜牡”,当以六字为句,如 此刻则似“天下之牝牡”一句,“常以静胜”一句,“ 牝以静为下”句。

  谦之案:“天下之交”,敦煌辛 本及遂州本“交”作“郊”,成玄英曰:“郊,郊外也 。”又“天下之郊”重叠,成曰:“‘天下之郊’牒前 ,又以生后句也,无上‘牝’字。”严遵本作“大国者 ,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无“常”字,下“以” 上有“牝”字。范本作:“天下之下流,天下之所交也 。天下之牲,牝常以静胜牡,以其静,故为下也。”傅 本末句同范本,“静”作“靖”。磻溪、楼正、顾欢、 高翿作“天下之交牝”,敦、遂二本无“以静为下”句 。诸本纷异,碑本句读从严可均,惟第三句当从诸河上 本作“牝常以静胜牡”。

  盖“天下之牝”犹言天下之母也 。二十五章“以为天下母”,说文:“母,牧也。”段 注:“牧者,养人者也。以譬人之乳子,引申之,凡能 生以启后者,皆曰母。”牝,畜母也,雌也,主生养人 ,故与“母”同义。下云“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兼畜 人者,即善生养人,乃言牝也。吴澄注:“牝不先动以 求牡,牡常先动以求牝。动求者招损,静俟者受益,故 曰‘以静胜牡’。动求者居上,静俟者居下,故曰‘以 静为下’。”吴说得之。

  又案:“静”字,敦煌辛本作“ □”,傅本作“靖”。“静”、“□”、“靖”三字可 通用。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三出“静”字,引古老子作○ 。又出“□”字,引古老子作○、○、○,卷四出“净 ”字,引古老子字与“□”字下 所 引同,引籀韵作○,惟无“靖”字。盖“靖”即“净” 字。四十五章“清静以为天下正”,敦煌己本“静”作 “净”,知“静”、“净”、“靖”三字互通。

  又案“交”字,即六十章“故得 交归”之“交”。吴澄曰:“交,会也。大国者,诸小 国之交会,如水之下流,为天下众水之交会也。”可见 遂州本以“交”为“郊”,与磻溪、诸本以“交牝”连 文,均误。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 国。

  严可均曰:“则取大国”,御注 作“则聚”。

  罗振玉曰:御注本、敦煌辛本均 作“聚”,下“而取”同。

  谦之案:遂州、顾欢、道藏河上 本、赵至坚本亦作“聚”。成玄英疏:“小国自知卑下 ,守分雌柔,聚于大国之中,钦风慕义也。”又曰:“ 小国用柔,故聚于大国;大国用下,故取得万国之欢心 。用下则同,聚取斯别,故言或也。”知成疏下句下“ 取”亦作“聚”。又“取”下,傅本皆有“于”字。劳 健曰:“聚”字诸本多误同上句,亦作“取”。开元本 、敦煌唐写本,周氏残片与道藏龙兴碑本、赵至坚本皆 作“聚”,是也。聚者犹言附保,即下章“不善,人所 保”之义。诸作“取”者,当是“□”之讹。说文:“ □,积也。”徐锴曰:“古之人以聚物之聚为□。”按 此字自汉以来,相承用为“最”字,如蔡湛颂碑“三载 勋□”,即其例。是必传写者不识“□”字本义,乃妄 去“冖”作“取”,注家多因而曲为之说,实不可通也 。

  谦之案:“取”字即聚义,上一 “取”借为“聚”。左昭二十传“取人于萑苻之泽”, 庄子天运篇“取弟子游 居寝卧其 下”,皆聚义。易萃卦彖“聚以正也”,释文:“荀作 取。”知“取”“聚”字通,不必改字。下二“取”字 为“聚于”义,即趣义。释名释言语:“
取,趣也。”汉书王吉传注:“取 ,进趣也。”按趣,向也。淮南原道“秉其要归之趣” ,即向也。小国而下大国,则趣向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

  严可均曰:御注下句作“或下而 聚”,河上、王弼、高翿作“而取”。

  罗振玉曰:敦煌本“以”作“而 ”。下句景龙、景福、敦煌庚本均作“如”,辛本作“ 而”。

  谦之案:傅本无“故”字。遂州 、顾欢、道藏河上本、赵志坚本下“取”亦作“聚”。 严遵本作“故或下而取,或下而取于人”。

  俞樾曰:按古“以”字与“而” 字通。周易同人象传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系 辞传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昭十一年 左传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孟子告子篇曰“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并“以”“ 而”互用,是其义同也。“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犹曰大国而下小国,则取 小国,小国而下大国,则取大国也。故“或下以取,或 下而取”两句文义无别,疑有夺误。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 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严可均曰:“此两者”,河上、 王弼“此”作“夫”,高翿无“
此”字。

  罗振玉曰:景福本、敦煌庚本无 “夫两者”三字,御注本、敦煌辛本“大者”句首均有 “故”字。

  谦之案:邢玄、磻溪、楼正、彭 、范、赵、高均无“此”字,有“故”字。范作“故大 国者宜为下”。又此章武内敦本与罗卷辛本同,与庚本 异。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陈柱: 四“国”字韵,两“人”字韵。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八十二字,敦煌辛本八十字 ,河上、王本八十二字,傅本八十九字,范本九十一字 。河上本题“谦德第六十一”,王本题“六十一章”, 范本题“大国者天下之下流章第六十一”。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谦之案:罗卷、范本同上。彭、 傅本下有“也”字,后汉书冯衍传注引亦有“也”字。 “奥”字,说文:“○,宛也,室之西南隅。”夏竦古 文四声韵卷四出“奥”、“懊”、“墺”、“隩”四字 ,下三字均引古老子,惟“奥”字下无,疑古本“奥” 字有偏旁。书尧典“厥民隩”,司马迁作“其民燠”, 马融曰:“隩,暖也。”孙星衍疏曰:“史公‘隩’作 ‘燠’者,老子释文:‘奥,暖也。’”“隩”“奥” 通字,“燠”义同暖,是奥有暖义。但亦有藏义,广雅 释诂:“奥,藏也。”河上注:“奥,藏也。道为万物 之藏,无所不容也。”

  彭耜释文曰:“‘奥’,李乌报 切。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隋书经籍志曰“ 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即本此。合此二义,则道为万 物之奥,即为万物之温暖处也。高亨说:“○,藏谷也 ,从□,奉米内穴中。”此则非是。案字鉴曰:“奥, 于到切,深也,从宀从采。音辨从□,音拱,今作大, 俗。中从米粟 字,误。”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

  严可均曰:“不善,人之所不保 ”,各本作“所保”。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所”下有 “不”字。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作 “所不保”,“不”字恐衍。

  谦之案:严遵亦作“所不保”, 赵志坚同,但“保”作“宝”。尹文子大道篇引“不善 人之所宝”,傅、范本有“所”字,无“不”字。今案 此文当以“善”“不善”断句,道既含有万物庇荫之义 ,则“善”“不善”均在奥中。惟人则不能无所选择, 善为人之宝,故“
宝而持之”,持之犹固执之也。“ 不善,人之所不保”,以不善则为人所不附,庄子列御 寇篇“人将保汝矣”,司马云:“保,附也。”不保犹 言人将不亲附之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谦之案:傅本作“美言可以于市 ,尊言可以加于人”,范同,惟“言”作“行”,注云 :“‘于市’上疑脱一字。”盖此文传写多误,傅、范 本亦然。淮南子人间训、道应训引并作“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可据改正。

  俞樾曰:按淮南子道应训、人间 训引此文,是今本脱一“美”字是也。惟人间训引“君 子曰”,王念孙云:“‘君子’本作‘老子’,此浅学 人改之也。”今老子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无下“美”字,而以“市”字绝句,“尊”字下属为 句。道应篇引老子亦有下“美”字,则所见本异也。

  谦之案:此文以“美言”与“美 行”对文,又“尊”“人”二字,尊,文部,人,真部 ,此文、真通韵,宜从淮南。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何”作“ 奚”。“弃”,景龙本、敦煌庚本均作“弃”。

  谦之案:遂州、顾欢、赵志坚本 均作“奚”,顾本成疏:“奚,何也。”意林诸本引并 作“何”。美言美行既见重于人,则不善者可以善者为 师,而进至于善,故曰“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 道。

  武内义雄曰:“拱璧”,敦本作 “供之璧”,“之”字恐衍。又“驷马”作“四马”。

  谦之案:左传襄十九年正义引老 子曰:“虽有拱抱之璧以先驷马。”“拱抱之璧”即王 注所云“拱抱宝璧”也。易顺鼎非之,谓:“
左传襄三十一年‘叔仲带窃其拱璧 ’,杜注:‘拱璧,公大璧。’玉篇:‘珙,大璧也。 ’‘拱璧’即‘珙璧’。”今案:范本正作“珙璧”。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勉,故为 天下贵。

  严可均曰:“不日求以得”,河 上、王弼“求”字在“以”字下,高翿“日”作“曰” 。“有罪以勉”,诸本作“以免邪”,高翿作“不免邪 ”。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无“何”字 ,辛、壬本有之。景龙、御注、敦煌庚、辛本均作“求 以得”,王本、景福本作“以求得”。庚本“
得”下有“之”字。又景龙本、敦 煌辛本均无“也”字。

  毕沅曰:河上公作“日”,王弼 作“不曰以求得”。

  陈碧虚曰:古本作“不曰求以得 ”,严君平本作“不求而自得”。

  谦之案:譣碑文,“日”亦作“ 曰”,严校误。罗卷、傅、范、彭、王羲之、赵孟俯均 作“曰”,御注、磻溪、景福、楼正、室町、柰卷、顾 欢作“日”,作“日”讹。

  俞樾曰:唐景龙碑及傅奕本并作 “求以得”,正与“有罪以免”相对成文,当从之。“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九字为句,乃设为问辞以晓人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言人能修道则所求者 可以得,有罪者可以免也。“不曰”字“邪”字相应, 犹言岂不以此邪,谦不敢质言也。下云“故为天下贵” ,则自问还自答也。河上公本“
不曰”误作“不日”,因曲为之说 曰“不日日远行求索,近待于身”,失其义矣。

  谦之又案:此文“贵”字有二义 。说文:“贵,物不贱也。”此可训上一“贵”字。老 子“不贵难得之货”,王注“隆之称也”是也。下一“ 贵”字,从声训为归。初学记引说文:“汝、颖言‘贵 ’声如‘归’。”又释名释言语:“贵,归也,物所归 仰也。汝、颖言贵声如‘归往’之归也。”此言“为天 下贵”,即为天下所归往也。旧解作“尊贵”之贵,非 。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奥、宝、保韵(幽部, 奥,胡叟反,宝音○)。邓廷桢同。奚侗、陈柱、高本 汉增尊、人为韵。奚曰:“各本挩下‘美’字,而断‘ 美言可以市’为句,‘尊行可以加人’为句,大谬。兹 从淮南道应训、人间训引订正,二句盖偶语亦韵语也。 ”又劳健曰:“‘坐进此道’,案‘道’字与上文‘有 ’字、‘马’字韵。”谦之案:马,古音姥。尊、人为 文、真通韵。‘尊’,广韵误入霰韵,谓读若镇。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八十字,敦煌本八十一字, 河、王本八十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 题“为道第六十二”,王本题“六十二章”,范本题“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谦之案: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篇疏 、后汉书荀爽传引首二句并同,文子道原篇引首二句同 ,第三句作“知不知也”,疑“味”字乃“知”字倒植 而误。知无知,即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之旨。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姚鼐曰:“大小多少”下有脱字 ,不可强解。

  谦之案:“大小多少”,即下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之说,谊非不可 解。六十四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 足下”,亦即本此。此谓大由于小,多出于少。韩非曰 :“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 ,族必起于少。”

  又案刘向新序杂事四引“报怨以 德”句。论语宪问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 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康有为孔 子改制考曰:“以德报怨,其学出于老子。”

○难于易,为大于细。

  严可均曰:各本“于”下皆有“ 其”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均 无“其”字。

  谦之案:韩非喻老及难三篇,又 续汉书五行志引马融集,并有“
其”字,傅、范本“于其”上并有 “乎”字,遂州、严遵、顾欢、强本成疏、荣注及意林 引并无“其”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细” 作“小”。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天下” 二字。

  谦之案:据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 残校敦煌壬本有“天下”二字,遂州本无。又彭、赵、 傅、范及韩非喻老篇于“难事”、“大事”上,均有“ 之”字。严本二句“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高翿 “细”均作“○”。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无此二 句。
  谦之案:敦煌壬本有此二句。
  奚侗曰:二句乃三十四章文, 复出于此。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 无难。

  严可均曰:“故终无难”,王弼 作“无难矣”。

  魏稼孙曰:“犹难”,御注“犹 ”作“由”。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及 敦煌庚、辛、壬诸本均无“矣”字。

  谦之案:严遵本无“夫”字,二 “必”上均有“者”字,与傅、范同。遂州、磻溪、楼 正、严、顾、河上、柰卷、王羲之、高翿亦均无“矣” 字,同此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奚侗:为、味韵, 易、细、易、细、大、大韵。案为、味实际非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六字,敦煌本七十一字,河上本 七十八字,王本七十九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四 字。河上题“恩始第六十三”,王本题“六十三章”, 范本题“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严可均曰:“其脆易破”,河上 作“其膬”,王弼作“易泮”。

  罗振玉曰:“易泮”,景龙、御 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均作“破”。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脆 ”作“毳”。

  谦之案:范本“脆”作“□”, “破”与傅本作“判”。范曰:“判,分也。王弼、司 马公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作“判”。“泮”“判” 字通。遂州、邢玄、磻溪、楼正、柰卷、河上、严、顾 、赵及治要引均作“破”。又“脆”字,敦、遂二本作 “毳”。释文曰:“河上本作膬。”又七十六章“万物 草木之生也柔脆”,遂本作“柔毳”。“脆”即说文“ □”字。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说文“□”作“
小耎易断也”,卷三十二引作“少 肉耎 易断也”,与二徐本及玉篇 引均合。惟卷三引有“或作膬”三字,田潜说文笺卷四 以为是“○”为“□”之或体。二徐本“膬”训“耎易 破也”,别为一字。周礼释文谓字书无“□”字,但有 “膬”字。李善于魏都、七发分引此二字,固可证有“ □”字。慧琳引“或作膬”,尤足证“□”“膬”为一 字。玉篇“□”“膬”音训相同,亦是一证。惟“脆” 当从范本作“□”,作“脆”俗。“毳”,当从古文作 “膬”。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五引古老子正作“□”。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于”下有 “其”字。

  谦之案:贾谊新书审微篇引老聃 同此石。傅、范本两“于”字并作“乎”,史记苏秦传 引“于”并作“其”,下并有“也”字。吴志孙策传引 同敦本。严遵本二“于”字并无。

  又大田晴轩曰:“尚书周官:‘ 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王西庄后案以为用此章之 语。”又案景龙、罗卷、柰卷“乱”均作“○”,俗字 。案字鉴四:“乱,说文从乙从○。俗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罗振玉曰:“层”,敦煌庚本作 “成”,辛本作“重”,壬本作“曾”。

  谦之案:类聚八八引首二句,六 二引下二句,均同。“毫”,庆阳、罗卷、柰卷、高翿 、傅、范均作“豪”。傅“抱”作“袌”。又“层”, 傅、范作“成”,遂州、严遵作“重”。说文:“层, 重屋也。”吕览音初篇“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 台”,高注:“成犹重也。”又尔雅以丘一重、再重为 一成。楚辞九问:“璜台十 成。 ”十成即十重也。成、层、重义同。

  高亨曰:“累”当读为蔂,土笼 也。起于累土,犹言起于蒉土也。淮南子说山篇“针成 幕,蔂成城,事之成败,必由小生”,高注:“蔂,土 笼也。”字亦作“藟”。孟子滕文公篇“藟梩而掩之” ,刘熙注:“藟,盛土笼也。”(音义“藟”或作“蔂 ”)字又作“螺”。越绝书:“越人使干戈人一□土以 葬之。”司马贞曰:“□,小竹笼以盛土也。”又或作 “累”。管子山国轨篇“梩笼累箕”(据王念孙读书杂 志校),是也。“累”即“累”之正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千里之行 ”作“而百刃之高”,“始”作“起”。

  谦之案:遂州本、赵志坚本作“ 百刃之高”,“始”作“起”。严遵本“刃”作“仞” 。成玄英曰:“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仞’,七 尺曰仞。”是成与严同。

  马叙伦曰:言远亦得称仞。然古 书言仞,皆属于高。疑上“九层”句,盖有作“百仞” 者,传写乃以误易“千里”耳。

  谦之案:荀子劝学篇云:“蹞步 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盖本此 文。足证“千里之行”是故书。

为者败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 ,故无失。

  严可均曰:河上无“是以”。

  罗振玉曰:景福、敦煌庚、壬三 本均无“是以”二字。又敦煌壬本“无执”上有“圣人 ”二字。

  谦之案:柰卷与敦煌壬本同,严 本“是以”作“故”,下二“故”字作“则”。又碑本 “○”字乃“执”之别构。

  奚侗曰:四句与上下文谊不相属 。此第二十九章中文,彼章挩下二句,误羼于此。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谦之案:彭本“民”上有“故” 字,傅、范本“于”下有“其”字,遂州本“民”作“ 人”,彭、傅本“事”下有“矣”字。

  按韩诗外传云:“官怠于有成, 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 终如始。”盖亦本此。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

  严可均曰:“复众人”,御注作 “众民”。

  罗振玉曰:“复”,敦煌辛本作 “备”。

  谦之案:罗卷壬本作“复”,遂 州作“备”,诸王本、宋河上本、傅、范本均作“复” 。傅本“复”上有“以”字,譣王注亦有“以”字。

  刘师培曰:韩非喻老篇述此义曰 :“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书藏箧,此世之所 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 归众人之所过也。’”据此,则古本“复”下有“归” 字,与十四章“复 归于无物”, 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 朴”一律。

  谦之案:刘说非也。“复归”之 “归”字无义,敦煌一本作“备”,成玄英曰:“复, 河上作备。”“备”亦无义。复也者,犹复补也。庄子 德充符篇:“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 。”此复之本义。韩非喻老篇引“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顾广圻曰:“傅本及德经无‘归’字、‘也’字。” 王先慎曰:“王弼注:‘学不学,以复众人之过。’归 字疑衍。”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罗振玉曰:景福本、敦煌壬本“ 为”下有“焉”字。
  谦之案:傅、范本下有“也” 字,柰卷及治要引有“焉”字。广明本与此石同。

  又案焦竑考异曰:“‘以恃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恃’旧作‘辅’,非。”今案作 “辅”是也。韩非喻老篇引“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刘师培谓“‘恃’盖‘待’字之讹,义‘辅’字为长 ”。广雅释诂二:“辅,助也。”易象传:“辅相天地 之宜。”论衡自然篇曰:“然虽自然,一须有为辅助之 也。”此即老子“以辅万物自然”之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持、谋韵(之部,谋, 明丕反),散、乱、末韵(祭、元通韵,散音□,乱音 恋,末音蔑)。土、下韵(鱼部),货、过为韵(歌部 ,货,平声)。案散、乱,元部,末,祭部,此祭、元 通韵。邓廷桢:持、谋韵,云:“谋,古音在之、咍部 ,凡诗五见,皆与蚩、丝、丘、期、媒、姬、思、骐、 时等字为韵。”又散、乱韵,木、末韵,土、下韵,始 、事韵,货、过为韵。高本汉:持、谋、有与泮、散、 乱相间为韵,木、末韵,土、下韵,欲、学与货、过、 为相间为韵。

 顾炎武唐韵正卷六十八尤:“谋”,古音媒,引老 子此章。“不兆而自来,繟然而善谋。”旁证:庄子知 北游篇:“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 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吴棫韵补十月:“ 脆”,昌说切,易断也。老子:“其脆易判。”案“判 ”,河上本及碑本作“破”,“破”字无韵,从傅本作 “判”。

 又木、末为韵。李赓芸曰:“按末、土、下皆韵也 。末字当读上声如姆,而广韵十姥不收。”邓廷桢曰: “木为侯部之入声,末为祭部之入声,非韵而以为韵者 ,乃古人文字双声为韵之例。诗车攻‘弓矢既调,射夫 既同’为韵。思齐‘小子有造,誉髦斯士’,造、士为 韵。载芟‘匪且有且’,且读若苴,‘振古如兹’,且 、兹为韵。是其证也。”

 夏燮述韵(卷八)曰:“古货与化通,详唐韵正, 亦古平音。老子‘不贵难得之货’,与过为韵。”

  右景龙碑本一百二十五字,敦煌本、王本同,河 上本一百二十三字,傅本一百三十一字,范本一百二十 九字。河上本题“守微第六十四”,王本题“六十四章 ”,范本题“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严可均曰:“非以明人”,各本 作“明民”。

  罗振玉曰:敦煌辛、壬本“之” 均作“民”。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愚”作“娱” 。

  谦之案:遂州、赵志坚本“明” 亦作“人”,罗卷壬本“愚”作“遇”,又下“民”字 重,考异未及。又强本成疏:“为道犹修道也。言古者 善修道之士,实智内明,无幽不烛,外若愚昧,不曜于 人,闭智塞聪,韬光晦迹也。”是成所见本亦作“明人 ”。又“愚”字,武内敦本作“娱”。说文:“娱,乐 也。”诗出其东门:“聊可与娱。”张景阳咏史诗:“ 朝野多欢娱。”“娱”字义长。又壬本作“遇”,“愚 ”“遇”古可通用。吕氏春秋勿躬篇“幽诡愚险之言” ,经义述闻以为愚即遇也,惟此作“遇”,无义。又案 “愚”与“智”对,愚之谓使人之心纯纯,纯纯即沌沌 也。二十章“我愚人之心,纯纯”,盖老子所谓古之善 为道者,乃率民相安于闷闷□□之天,先自全其愚人之 心,乃推以自全者全人耳。高延第曰:“道,理也,谓 理天下。愚之,谓反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 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严可均曰:“以其多智”,各本 作“智多”。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 均作“多智”。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智 多”作“智故”。

  谦之案:傅本作“多知”,范本 作“知多”。易顺鼎曰:“王注:‘多智,巧诈。’下 文又注云:‘以其多智也。’是王本亦作‘多智’。”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高翿作 “故以”。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敦煌庚 、壬诸本均无“故”字,敦煌辛本“福”作“德”。

  谦之案:严、河上、遂州及释文 、治要、书钞引均无“故”字,傅、范本有,磻溪作“ 是故”,韩非难三篇、后汉纪灵帝纪引“贼”下有“也 ”字,傅本同。敦煌壬本“治国”误作“知国”,遂州 本“
福”亦作“德”。

  易顺鼎曰:文子道原篇引“不以 智治国,国之德”,或后人不知此“贼”与“福”为韵 而改之。

  谦之案:易说是也。此宜作“福 ”。荀子大略篇:“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 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亦“福 ”“贼”并举为韵。敦煌二本“福”作“德”,“福” 、“
德”义可通。礼记哀公问“百姓之 德也”,注:“犹福也。”晋语:“夫德,福之基也。 ”“德”或为“福”之注文。

知此两者,亦揩式。常知揩式,是谓玄德。

  严可均曰:“亦揩式”,河上作 “楷”,王弼作“稽”,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释文:“严、河上作 ‘楷式’。”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 亦作“楷式”,下同。

  谦之案:遂州、磻溪、柰卷、顾 、彭、王羲之本均作“楷式”,傅、范、高作“稽式” 。“常知”,范作“知此”,傅、赵、高作“
能知”。范曰:“傅奕、王弼同古 本。稽,古兮反,考也,同也,如尚书‘稽古’之‘稽 ’。傅奕云:‘稽式,今古之所同式也。’”今案道藏 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弼注:“楷,同也。今古之所同 ,则不可废,能知楷式,是谓玄德。”是张太守所见王 本亦作“楷式”,与此石同。虽“稽”“楷”古混,庄 子大宗师篇“狐不偕”,韩非子说疑作“狐不稽”,“ 稽式”亦即“楷式”,但“楷”为本字。“稽”,字林 :“留也, 止也。”玉篇:“留 也,治也,考也,合也,计当也。”在此皆无义。玉篇 :“楷式也。”礼记曰:“今世之行,后世以为楷。” 广雅释诂:“楷,法也。”是“楷式”即“法式”,义 长。碑文“楷”作“揩”,案字林:“揩,摩也。”广 雅释诂三:“揩,磨也。”与“楷”字□别,当从六朝 写本与诸唐本作“楷”。马其昶曰:“楷式”,承“古 之善为道者”而言。盖以智治国、不以智治国两者,古 皆有知之矣,亦各有楷式可以师法。能知与物反而实大 顺者之楷式,乃可谓之玄德。

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严可均曰:“深远与物反”,各 本作“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作 “深远”,庚本作“深矣远”。又“与物反矣”,景龙 本、敦煌辛本无“矣”字,庚本无此句。“然后”二字 ,景龙本、敦煌庚、壬二本无。“乃至”下,敦煌庚本 有“
于”字。

  东条一堂曰:按一本无“然后” 二字。孙矿考正亦云:“今本无‘然后’二字。”今案 嵇康养生论注“老子曰‘与物反矣,乃至大顺’”,亦 无“然后”二字。

  谦之案:严遵、河上、景福、柰 卷、王羲之、傅、范均无“然后”二字,傅、范“至” 上有“复”字,下有“于”字。文子自然篇引“与”上 有“其”字,遂州、顾、赵至坚本首二句同此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国、贼、国、福、式、 式、德韵(之部,贼,徂力反),远、反韵(元部)。 邓廷桢:贼、福、式、德韵,远、反韵。奚侗:贼、福 、式、式、德韵,远、反、顺韵。

 江永古韵标准入声第六部:“福”,笔力切。旁证 引老子此章。顾炎武唐韵正入声一屋:“福”,古音方 墨反。引老子此章,曰“案此福与贼、式、德为韵”。 旁证:诗经既醉首章:“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 年,介尔景福。”管子白心篇:“小取焉则小得福,大 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 其身不免于贼。”又荀子大略篇:“能除患则为福,不 能除患则为贼。”

  右景龙碑本六十五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六十七 字,王本六十九字,傅本七十四字,范本七十一字。河 上题“淳德第六十五”,王本题“六十五章”,范本题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严可均曰:“百谷王”,各本“ 王”下有“者”字。“以其善下之”,河上无“其”字 。

  谦之案:治要引无“者”字,御 览地部引有。又傅、赵本“之”下有“也”字,御览地 部、皇王部引同。唯地部引无“之”字,高翿本同。柰 卷作“以其善下之故”。

  丁仲佑曰:“水注溪曰谷”,见 公羊僖三年传“无障谷”注,及尔雅释水李注,楚辞招 魂“川谷径复”注。

  谦之案:“王”,往也。“百谷 王”,谓为百川之所归往,故能为百谷长也。

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 。

  严可均曰:王弼无“圣人”,河 上、王弼作“上民”。“必以言下之”,御注作“以其 言”。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 诸本均有“圣人”二字。“上民”,景龙、御注、敦煌 庚、辛诸 本“民”均作“人”。 “必以”,御注本、敦煌辛本均作“以其”。下同。

  谦之案:遂州、磻溪、楼正、顾 、彭、傅、范、赵、高、柰卷均有“圣人”二字,道藏 王本亦有。严遵有“圣人其”三字。又“必以”,杭州 、高翿、磻溪、顾、彭、赵并作“以其”,傅、范作“ 必以其”。严本无二“必”字,二“欲”上均有“其” 字,“人”并作“
民”。御览皇王部引同此石,惟二 “人”下均有“也”字。金人铭曰:“君子知天下之不 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淮南 说山训曰:“江海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唯能 下,是以能上之。”语意同此。

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 推而不厌。

  魏稼孙曰:御注无“圣人”二字 。“乐推而不厌”,此句“厌”字及后“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御注作“○”。前“厌饮食,是以不厌” ,御注作“猒”。毕沅曰:河上公作“处民上而不重, 处民前而不害”。王弼作“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 害”。明皇同弼,“民”作“人”。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圣人” 二字。

  谦之案:景福、河上、顾、彭、 高、赵、傅、范均有“圣人”二字,遂州、磻溪、楼正 本无。文子道德篇引作“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 ,天下乐推而不厌。”严遵本作“故在上而民不重,居 民之前而民不害,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傅奕本 作“是以圣人处之上而民弗重,处之前而民不害也,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范本同,惟下“不”作“弗”, 无“也”字。

  高亨曰:民戴其君,若有重负, 以为大累,即此文所谓重。故重犹累也。而民不重,言 民不以为累也。诗无将大车“无思百忧,祇自重兮”, 郑笺:“重犹累也。”汉书荆燕吴王传“事发相重”, 颜注:“重犹累也。”此重有累义之证。淮南子原道篇 :“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主术训:“百姓 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盖皆本于老子。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争”下有 “也”字,辛本“不”作“无”,壬本作“非以其不争 ”。谦之案:王本、河上本作“莫能与之争”,傅本首 句上有“不”字,范本“以其不”作“不以其”,严本 作“
非以”。又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 ,与敦煌辛本同。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下、后韵 。陈柱增二“争”字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七字,敦煌本七十六字,河上本 七十八字,王本七十六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二 字。河上本题“后己第六十六”,王本题“六十六章” ,范本题“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

  严可均曰:“我大”,王弼作“ 我道大”。“不肖”,各本上有“似”字,下“故不肖 ”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谓”作“ 以”。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壬诸本均无“ 道”字。“不肖”,敦煌 辛本“ 肖”作“笑”,下二“肖”字同。义疏河上本作“肖” 字。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均 无“似”字。敦、遂二本“肖”作“笑”。

  谦之案:傅、范本“我”作“吾 ”,“大”下有“似”字。范曰:“‘吾大’,傅奕与 西晋本同古本。”柰卷“大”下有“似倾”二字,“倾 ”字衍。成玄英曰:“河上本作‘肖’,诸家云‘笑’ 。笑者,言老君体道自然,妙果圆极,故天下苍生莫不 尊之为大圣也。何意得如此耶?只为接物谦和,不矜夸 嗤笑于物,故致然也。”案成说纡曲难通。“笑”与“ 肖”本声韵相同。于省吾荀子新证引非相篇:“今夫狌 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谓“形笑”即“形肖”,则 知此“不笑”亦即“不肖”耳。然碑本作“肖”乃本字 ,作“笑”者通假,若罗卷“笑”作“○”,则俗字耳 。作“肖”,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扬雄方言七:“肖 、类,法也。齐曰类,西楚、梁、益之间曰肖。……西 南、梁、益之间凡言相类者,亦谓之肖。”郭璞注:“ 肖者似也。”小尔雅广训:“不肖,不似也。”譣谊, “不肖”上不应再有“似”字。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

  严可均曰:“其细”,御注、王 弼作“其细也夫”,高翿作“其○也夫”,河上“其细 ”绝,以“夫”字属下句。

  罗振玉曰:“夫唯大,故似”, 景龙本、敦煌本均无“似”字。“不肖”,敦煌辛本作 “故不笑”。“其细也夫”,景龙本无“也夫”二字, 景福本无“也”字,敦煌壬本无“夫”字,辛本作“若 笑救其小”,殆有误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细” 作“小”。

  谦之案:遂州作“夫唯大,故不 笑,若笑,久其小”。严遵本作“若肖,久其小矣”。 柰卷作“若肖,久矣,久其细也”。案作“小”义通。 说文:“小,物之微也。”与肖为韵。说文声类:小、 肖皆宵部小声。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严可均曰:“持而宝之”,御注 作“保而持之”,高翿同。河上、王弼作“持而保之” 。

  罗振玉曰:“持而保之”,景龙 本、敦煌庚、壬本“保”作“宝”,辛本作“宝而持之 ”。

  谦之案:遂州、王羲之、顾、彭 与敦煌辛本同,傅、范与碑本同。范曰:“韩非、王弼 、傅奕同古本。”是范所见王本亦与碑本同。又“我有 三宝”,傅“我”作“吾”,柰卷上有“夫”字。案作 “持而宝之”是也。

  蒋锡昌曰:“持而宝之”与九章 “持而盈之”文法一律。广雅释诂:“宝,道也。”檀 弓“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郑注:“宝谓善道可守 者。”六十二章“道者……善人之宝”,是老子以宝为 道。六十九章“轻敌几丧吾宝”,谓几丧吾道也。此言 我有三道,持而宝之也。劳健曰:按“宝”、“保”二 字,古文近同,互通。二“宝”字为韵,“宝”字宜在 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敢”字 。

  谦之案:文中子中说魏相篇仇璋 说“三有”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实即 本此,亦无“敢”字。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 器长。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无“夫” 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辛 诸本句首均有“夫”字。“成器长”,敦煌壬本“成” 上有“为民”二字。

  纪昀曰:案“器”,韩非子作“ 事”。

  谦之案:顾、彭、傅、范、高、 赵、楼正诸本均有“夫”字。韩非解老及治要引均作“ 慈故能勇”。范本“成器”上有“为”字,案有“为” 字是也。

  俞樾曰:韩子解老篇作“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事”“器”异文,或相传 之本异,或彼涉上文“事无不事”句而误,皆不可知。 至“故能”下有“为”字,则当从之,盖“成器”二字 相连为文。襄十四年左传“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杜 注曰:“成国,大国。”昭五年传“皆成县也”,成县 亦谓大县。然则成器者大器也。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 可为也”,尔雅释诂:“神,重也。”“神器”为重器 ,“成器”为大器,二者并以天下言,质言之,则止是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天下长耳。

  刘师培曰:古本“成器长”上有 “为”字。成器长,大官也;为者,居也。盖古代“工 ”“官”通用,故大官亦名“成器长”。今本脱“为” 字,谊不可通。

  杨椿曰:易之坤卦曰“坤至柔而 动也刚”,则得乎仁者有勇之说,故曰:“慈故能勇。 ”节卦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则得乎俭以 足用之说,故曰:“俭故能广。”谦卦曰“谦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则得乎一谦而四益具之说,故曰:“不 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大易、老氏之书,若合符 节。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严可均曰:“今舍慈且勇”,御 注、高翿“舍”下有“其”字,下二句亦然。“且先” ,御注误作“先且”。

  罗振玉曰:“舍”,御注作“舍 ”。御注本、敦煌辛本此三句“
舍”下均有“其”字。御注本“且 先”二字颠倒。

  谦之案:“舍”字,严遵本并作 “释”,敦煌壬本第一“舍”字作“释”。广阳、磻溪 、楼正、顾、彭、傅、赵、高翿、邢玄、河上并作“舍 ”,王弼、范应元作“舍”。“死矣”,严本作“则死 矣”,御注作“且死矣”,傅、范作“是谓入死门”。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罗振玉曰:王本作“战”,与景 龙、御注、景福、敦煌壬本同。释文出“以陈”二字, 知王本作“陈”,今据改。又敦煌庚、辛二本亦作“陈 ”。“天将救之”,景福本、敦煌壬本“之”下有“以 善”二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以 陈则政”。

  谦之案:譣遂州本作“以陈则止 ”,“止”字“正”之误。傅、范本作“以陈则正”。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作‘慈以战则胜’,韩非作‘ 慈于战则胜’,依义当作敶字。”又譣王弼注“夫慈以 陈则胜,以守则固,故能勇也”,又“相□而不避于难 ,故胜也”。“胜”字,道藏王本作“正”,知王本原 亦作“以陈则正”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勇、广、长韵(阳、东 通韵,勇协音枉)。案勇,东部,广、长,阳部,此阳 、东通韵。奚侗同。姚文田、邓廷桢:广、长韵。“久 矣其细”,严本“细”作“小”,肖、肖、肖、小韵。 吴棫韵补三十六养:“勇”,羽两切,健也。老子:“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长,上声。

  右景龙碑本九十五字,敦煌本九十七字,河上本 同,王本九十九字,傅本一百五字,范本一百六字。河 上本题“三宝第六十七”,王本题“六十七章”,范本 题“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严可均曰:“古之善为士者”, 各本无“古之”。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句 首均有“古之”二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句 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

  谦之案:诸王本均无“古之”二 字,惟明和刻老子王注冠以考异云:“古本作‘古之善 为士者不武也’。”此盖指傅奕古本而言。武内误校。 又顾、范本亦有“古之”二字。

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

  严可均曰:“不争”,河上、王 弼作“不与”。“善用仁者为下”,各本“仁”作“人 ”,御注、王弼作“为之下”。

  罗振玉曰:“善战者”,敦煌辛 本无“者”字,下三句同。“不与”,景龙、御注、敦 煌庚、辛诸本“与”均作“争”,敦煌壬本作“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景龙本“人”作“仁”,无“之 ”字。景福本、敦煌辛本亦无 “ 之”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 与”作“争”,按此“争”字与下“不争之德”相对, 作“争”是也。

  谦之案:邢玄、磻溪、楼正、顾 、彭、傅、范、赵、高均作“不争”。遂州、邢玄、顾 、赵、河上亦无“之”字。又磻溪,“怒”作“恕”, 敦煌壬本“之”作“天”皆误。

  刘师培曰:王注“不与争也”, 案“与”当作“举”,“举”即举兵,犹古籍“大举” 之省“兵”字也。

  陶鸿庆曰:王注“不与争”,而 但云“不与”,不辞甚矣。“与”即“争”也。墨子非 儒下篇云“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与下文“若 雨暴交争”云云文义相对,是“相与”即“相争”也。 王氏引之经义述闻谓“古者相当、相敌,皆谓之与”, 疏证最详。“当”与“敌”并与“争”义近。疑注文本 作“与争也”。后人不达其义,臆增“不”字耳。

  谦之案:陶说是也。经义述闻引 汉书高帝纪“吾知与之矣”,与犹敌也。又史记燕世家 曰:“庞暖易与耳。”白起传曰:“廉颇易与。”淮阴 侯传曰:“吾生平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古谓对敌为与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与一,谁能惧我?”是与即 争也。劳健、高亨引证所见亦同。今道藏河上本作“不 与争”,义重。“与”与武、怒、下为韵,作“争”则 无韵。

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罗振玉曰:景福本、敦煌庚本、 壬本“极”下有“也”字。

  武内义雄曰:“配天古之极”, “古”字衍文,俞樾老子平议有考证。

  谦之案:首句“是谓”,顾作“ 是以”。第二句“是以”,严本无,各本均作“是谓” 。又傅、范、柰卷、顾“极”下有“也”字。

  俞樾曰:此章每句有韵。前四句 ,以“武”“怒”“与”“下”为韵;后三句,以“德 ”“力”“极”为韵。若以“是谓配天”为句,则不韵 矣,疑“古”字衍文也。“是谓配天之极”六字为句, 与上文“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文法一律。 其衍“古”字者,“古”即“天”也。周书周祝篇曰: “天为古。”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郑注:“古 ,天也。”是“古”与“天”同义。此经“配天之极” ,他本或有作“配古之极”者,后人传写误合之耳。

  谦之案:俞说又见古书疑义举例 五“两字义同而衍例”,其说甚是。案尔雅释诂“极, 至也。”诗崧高“骏极于天”,传:“至也。”礼记乐 记“极乎天而蟠于地”,注:“至也。”“配天之极” 与“
骏极于天”、“极乎天”之义略同 。配,合也。庄子天地篇“尧问于许由曰:‘啮缺可以 配天乎?’”成疏:“配,合也。尧云啮缺之贤者有合 天位之德。”荀子大略篇:“天子即位……中卿进曰: ‘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处事,先患虑患。’”所谓“ 配天之极”,即与天合德之至。“古”字疑属下章,错 入于此。“古用兵有言”,与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 全者”,同为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于省吾谓:“‘配 天’二字,应有重文,本作‘是谓配=天=古之极’。 读作‘
是谓配天’句,‘配天古之极’句 。”此可备一说。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武、怒、与、下韵(鱼 部,怒,上声),德、力、极韵(之部)。诸家并同。 武内义雄“与”作“争”,谓“此‘争’字与下‘不争 之德’相对,作‘争’是”。故惟武、怒、下韵,“争 ”字无韵。谦之案:作“争”非,说见前文。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四十一字,河上本 四十二字,王本四十三字,傅本四十七字,范本四十八 字。河上本题“配天第六十八”,王本题“六十八章” ,范本题“古之善为士者不武章第六十八”。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罗振玉曰:“敢”字,敦煌壬本 作“能”。

  谦之案:范本“兵”下有“者” 字,傅、范本“言”下有“曰”字,遂州本“敢”下有 “求”字。又焦竑曰:“‘用兵有言’,古兵家有此言 也。”知“用兵”上应有“古”字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无兵。

  严可均曰:“行无行”,各本“ 无”作“无”,下皆仿此。“仍无敌”,王弼作“扔” 。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敦煌庚 、辛、壬诸本“扔”均作“仍”。“执无兵”,敦煌辛 、壬本此句在“扔无敌”前。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作“执 无兵,仍无敌”。按此是上二句隔句押韵,敦、遂二本 似优。

  谦之案:邢玄、磻溪、楼正、严 、顾、彭、傅、赵、柰卷、河上诸本均作“仍”,同此 石。严、傅、顾及陆希声 本亦“ 执无兵”句在“仍无敌”前。譣诸王本注:“用战犹行 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是王所见本应同敦、遂。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吾宝。

  罗振玉曰:敦煌庚、壬本“轻敌 ”作“○敌”,下句同。辛本作“侮敌则几亡吾宝”。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轻”作“侮”,“
几”上有“则”字。

  谦之案:“轻敌”,傅本作“无 敌”,敦、遂本作“侮敌”。强本成疏引经文作“侮” ,顾本成疏“轻,凌侮也”,是亦作“侮”。又“几丧 吾宝”,傅、范、磻溪、楼正、高翿、顾、赵均上有“ 则”字。“丧”,碑本作“○”,王羲之本作“○”, 傅、范、遂州、柰卷、顾均作“亡”。王弼注:“宝, 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丧”、“亡”古通用 。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严可均曰:各本作“哀者胜矣” ,无“则”字。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加”作“ 若”,壬本作“如”。景龙本、敦煌辛本均作“则哀者 胜”。

  武内义雄曰:敦本“加”作“若 ”,又一本作“争”,遂本“加”“若”二字两存。又 敦、遂二本作“哀者胜”。

  谦之案:诸王本注:“抗,举也 。加,当也。”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作“抗,举 也。若,当也”。是王本亦“加”“若”二字两存。罗 卷作“亢兵相若”。顾本成疏:“若,当也。哀,慈也 。抗,举也。”强本荣注:“两边举□,名曰抗兵;多 少均齐,故云相若。”均作“若”,与傅奕本同。惟赵 孟俯本作“故抗兵 加”,脱一“
相”字。敦煌壬本“敌”作“○” ,“哀”作“○”,误字颇多,但此作“抗兵相如”, “如”字义长,“加”疑形似“如”字而讹。

  劳健曰:“抗兵相如”,敦煌唐 写本如此。范与开元、河上、诸王本皆讹作“相加”。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按战国策“夫宋之 不如梁也”,高注:“如,当也。”证王注“加”字同 是“
如”之形误。礼记曾子问“如爵弁 而用布”,又“如有兄弟”,释文并云:“如,本作加 。”盖二字自古常互讹。……“加”字形误所由,当作 “如”。今注家多循讹文,解成相交之义,失其旨矣。

  俞樾曰:案“哀”字无义,疑“ 襄”字之误。史记:“梁惠卒,襄王立,襄王卒,哀王 立。”据竹书纪年无哀王,顾氏日知录谓“哀”“襄” 字近,史记误分为二人。又按秦哀公、陈哀公,史记十 二诸侯年表皆作“襄公”,是二字之相混久矣。“襄” 者“让”之假字。周官保氏职郑注“襄尺”,释文:“ 襄音让,本作让。”是古“襄”、“让”通用。上文曰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即所谓让 也。故曰:“抗兵相加,让者胜矣。”因假“襄”为“ 让”,又误“襄”为“哀”,故学者失其解耳。

  谦之案:俞说迂曲,且改字解经 ,而武内义雄从之。易顺鼎曰:“‘哀’即‘爱’,古 字通。诗序:‘哀窈窕而不淫其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哀’亦当读为 爱。‘抗兵相加,哀者胜’即上章‘慈,以战则胜也’ 。”蒋锡昌曰:“说文:‘哀,闵也。’闵者,即六十 七章所谓‘慈’也。此言两方举兵相当,其结果必慈者 胜。六十七章所谓‘慈,以战则胜’也。”二说谊优。 证之以三十一章“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哀 礼处之”,皆古用兵精言,知“哀”字并不误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客、尺韵(鱼部,尺, 杵入声),行、兵韵(阳部),臂、敌韵(支部),并 据韵移“执无兵”句于“仍无敌”之上。案江说是矣。 惟敦、遂二本作“执无兵,仍无敌”,严本亦然。此行 、兵、臂、敌相间为韵,江氏移韵为“行无行,执无兵 ,攘无臂,扔无敌”,似尚未得间韵之妙。姚文田依旧 本,以行、兵为韵,谓“中二句臂、敌自谐”,则又逊 江说一筹矣。又“行”,上如字,下音杭。

 邓廷桢曰:客、尺为韵,鱼、虞部之入声也。客, 各声,古音在御部。诗楚茨与“莫”、“庶”、“度” 、“错”等字为韵。尺,古音在御部,诗閟宫与“柏” 、“度”等字为韵。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二十三锡:“敌”,徒历切。按 古有去声,当与置部并收。老子玄用篇“仍”与“敌” 与“臂”协。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五十五字,河上、 王本五十四字,傅本五十七字,范本五十八字。河上本 题“玄用第六十九”,王本题“六十九章”,范本题“ 用兵者有言章第六十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谦之案:“天下”二句,严本“ 天”上有“而”字。傅、范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 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二句同。 文子精诚篇作“事有本”,微明篇作“事有君”,所引 分歧。傅、范“君” 作“主”。 范云:“‘主’字从古本。”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罗振玉曰:敦煌本“我”作“吾 ”。

  谦之案:傅、范、严、彭及淮南 道应训引并作“吾”。严本“夫唯无知”作“唯无我知 ”。遂州“不”作“莫”,傅、范、彭、赵第二“知” 下有“也”字,淮南子同。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严可均曰:御注脱“我者希则” 四字,而注中有之。
  罗振玉曰:景福本“则”作“ 明”,敦煌庚、壬二本作“则我贵矣”。

  李翘曰:汉书扬雄传解难云:“ 老聃有遗言:‘贵知我者希。’”颜注下句作“则我贵 矣”。金楼子自序引同此,下有“矣”字。

  谦之案:傅、彭“希”作“稀” 。严、彭、傅、范、赵、柰卷及治要引均下有“矣”字 ,无“者”字。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谦之案:范本“被”作“披”, 傅本“褐”误作“祸”。傅、范“褐”下均有“而”字 ,敦煌壬本同。案“褐”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淮南子 齐俗训注:“楚人谓袍为短褐大衣。”又褐为粗衣,又 为短衣。宋绵初释服曰:“诗‘无衣无褐’,笺:‘褐 ,毛布也。’孟子‘许子衣褐’,注:‘褐以毳织之, 若今马衣也。’或曰:褐,编枲衣也。一曰粗布衣。说 文:‘褐,编枲□,一曰粗衣。’急就编注:‘褐毛为 衣,或曰粗衣也。’”(清经解 续 编卷二百二十五)任大椿深衣释例三(同上卷百九十三 )引:“晏子谏上篇:‘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 墨子公输篇、战国策宋策并云:‘舍其文绣,邻有短褐 而欲窃之。’荀子大略篇‘衣则竖褐不完’,注‘竖褐 ,童竖之褐’,亦短褐也。淮南子齐俗训:‘必有菅跷 跐踦短褐不完者。’览冥训:‘霜雪亟集,短褐不完。 ’新序:‘无盐乃拂短褐,自请宣王。’史记秦始皇纪 ‘夫寒者利短褐’,索隐曰:‘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 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凡此言褐者 ,必曰短褐。”又案孔子家语三恕篇:“子路问于孔子 曰:‘有人于此,被褐而怀玉,何如?’孔子曰:‘国 无道,隐之可也;国有道,则裒冕而执玉。’”语亦出 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希、贵韵 。陈柱:知、知韵,行、行韵,知、知韵。又武内义雄 :褐、玉韵。劳健:君、宗韵。谦之案:褐、玉,君、 宗,皆非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七字,敦煌本注同,实四十八字 。河上、王本四十七字,傅、范本五十一字。河上本题 “知难第七十”,王本题“七十章”,范本题“吾言甚 易知章第七十”。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知而 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傅、范本同,唯无二 “而”字,“也”作“矣”。

  文子符言篇引:“知不知,上也 ;不知知,病也。”李道纯曰:“‘知不知上’,或云 知不知,尚矣,非。”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严可均曰:“是以圣人不病”, 御注作“夫唯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河上、王弼 、高翿“夫唯病”下复有“病”字。

  罗振玉曰:“夫唯病病”,景龙 本、敦煌辛本均无此四字,壬本无下“病”字。“是以 不病”,敦煌庚本无“不”字,敦煌壬本无此四字,景 龙本、敦煌辛本无“不病”二字。

  谦之案:韩非喻老篇引“圣人之 不病,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傅、范本作“夫唯病 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吾病” 。遂州本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二句,同此石。今 案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论语“尧、舜其犹病诸 ”,孔注:“犹难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 不病”,与六十三章“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义 同。六十三章以事言,此则以知言。庄子让王“学而不 能行谓之病”,亦以知言,即此章“病”之本义。诸本 文赘,既云“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又云“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傅、范本更赘,决非老子古本之旧。钱 大昕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 病,是以不病’,石本但云‘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此类皆远胜他本。”是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姚文田无韵。高本汉: 上、病韵。奚侗“上”作“尚”。陈柱:六“病”字韵 。

 顾炎武唐韵正四十三映:“病”古音平漾反,引老 子此章。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四十一漾:“上”,时亮、时雨 二切。按古有平声,当与阳部并收。此字惟周书引谚“ 民恶其上”与“网”协,读上声。老子玄用篇(谦之案 :知病篇之误)“知不知上”与病协,读去声,余无读 上去者。

  右景龙碑本二十二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二 十八字,傅、范本三十二字。河上本题“知病第七十一 ”,王本题“七十一章”,范本题“知不知章七十一” 。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

  严可均曰:“大威至”,御注、 王弼、高翿句上有“则”字。河上无“则”字,末有“ 矣”字。魏稼孙曰:御注“民”作“人”。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作“大畏至 矣”,壬本、景福本均作“大威至矣”。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第二 句首有“则”字,句末无“矣”字。

  谦之案:广明本“则大威至矣” ,彭、傅、范同。柰卷作“大威至矣”,罗卷作“不畏 威,民不畏威”。古“畏”“威”通用。

  高亨曰:“至”者碍止之义。言 民不畏威,则君主威权碍止而不能通行也,正所以为人 君用威者警。下文云“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即 明告以勿用威权矣。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严可均曰:“无狭”,王弼作“ 无狎”。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 敦煌庚、辛、壬诸本“狎”均作“狭”。

  谦之案:邢玄、广明、庆阳、磻 溪、楼正、柰卷、河上、高翿、严、顾、彭、赵并作“ 狭”(蒋锡昌校严本作“挟”,案怡兰堂本严亦作“狭 ”),傅、范本作“狎”,作“狭”是也。道藏宋张太 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注:“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言威力不可任也。”又“自爱不自贵”句,引王注:“ 自贵则物狭厌居生。”疑王本亦作“狭”。又毕沅疑说 文解字无“狭”字。奚侗曰:“‘狭’即说文‘陕’字 ,隘也。隘有迫谊。‘厌’,说文:‘笮也。’此言治 天下者无狭迫人民之居处,使不得安舒;无厌笮人民之 生活,使不能顺适。”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谦之案:二“不”字,傅、范本 并作“无”。又“厌”字,御注、范、夏竦古文四声韵 并作“猒”。下一字是,上二字非。盖古厌饫、厌憎作 “猒”,迫逼作“厌”(参照邓廷桢双砚斋笔记卷四) 。此章下一字作“猒”,上二字皆作“厌”。经文五十 三章“厌饮食”,六十六章“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亦作“猒”。又吴澄本上“厌”作“狎”,亦非。吴曰 :“‘不狎’,旧本作‘不厌’。庐陵刘氏云:‘上句 “不厌”当作“不狎”。’今从之。夫惟不狎其所居而 畏所畏,是以不厌其所生,而大可畏者不至矣。”案其 说盖不明“厌”之二义,而妄改经文也。上“厌”字与 下“厌”字,今字形虽同,而音义尚异。上“厌”,压 也;下“厌”,恶也。盖“厌”字四声转用,最为分明 (参照顾炎武唐韵正二十九叶)。“夫唯不厌”,“厌 ”,益涉切,则入声也。“是以不厌”,“厌”,于艳 切,则去声也。释文出“厌”字:“于艳反。”是知有 下“厌”而不知上二“厌”字,遂使老义为之不明。说 文:“厌,笮也,从厂,猒声。”徐曰:“笮,镇也, 压也。”左传昭公 二十六年:“ 将以厌众。”后汉杜邺传:“折冲厌难。”前五行志: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礼记檀弓:“畏、厌、溺 。”荀子彊国:“如墙厌之。”又解蔽:“厌目而视者 ,视一以为两。”集韵或作“猒”,亦作“压”。此云 “夫唯不厌”,即“夫唯不压”也。下一“厌”字,于 艳切,当如论语“学而不厌”之“厌”,周礼大司徒注 疏“有嫌厌”之“厌”,淮南主术篇“是以君臣弥久而 不相猒”之“厌”。“是以不厌”,即“是以不恶”也 。夫唯为上者无压笮之政,是以人民亦不厌恶之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罗振玉曰:“是以”,敦煌辛本 作“故”。

  谦之案:遂州本亦作“故”。傅 、范本“不”上均有“而”字。又“去彼取此”句见十 三章、三十八章,淮南道应训引同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威、至韵 。武内义雄:增知、爱、贵韵。谦之案:严可均说文声 类脂部收“至声”“威声”。王念孙古韵谱威、爱与贵 同入脂部,至,并入脂部、至部。又知,入支部,则不 但威、至为韵,威、至、知、爱、贵实支、脂合韵也。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四 十五字,傅、范本四十八字。河上题“爱己第七十二” ,王本题“七十二章”,范本题“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shaa,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 所恶,孰知其故?

  严可均曰:“知此两者”,河上 、王弼无“知”字。“孰知其故”,此句下各本有“是 以圣人犹难之”。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均 作“知此两者”,敦煌庚、壬二本作“常知此两者”。 “是以圣人犹难之”,景龙本、敦煌辛本无此句。

  谦之案:严遵、遂州亦无此句。 景福、敦煌壬本“shaa”作“○”。磻溪、楼正、高翿、 柰卷作“知此两者”,严遵、景福作“常知此两者”。 淮南道应训引第二句同,人间训:“能勇于敢,而未能 勇于不敢也。”又列子力命篇:“老聃语关尹曰:‘天 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语皆出于此章。又各本有“是以”一句,当从碑本删 去。马叙伦曰:“‘是以’一句,乃六十三章错简复出 者,易州无此句,可证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囗 然而善谋。

  严可均曰:“不召而来,然而善 谋”,“来”下一字未刻。御注、王弼、高翿作“繟” ,释文引梁王尚、钟会、孙登、张嗣作“繟坦”二字, 引河上作“墠”。

  罗振玉曰:释文:“墠,梁王尚 、钟会、孙登、张嗣本作‘坦’。”敦煌庚本亦作“坦 ”,辛、壬本作“不言”。

  谦之案:此文“繟”“坦”并出 ,碑文空一格,何字不明。严、彭、王羲之本作“坦” ,柰卷作“繟”。方以智曰:“‘繟然’与‘
坦然’‘啴然’互通。焦氏翼曰: ‘繟音阐,王作坦,严作默,不如作繟为长。’智按王 辅嗣注作‘坦然’者亦通。盖‘单’与‘□’古通,犹 ‘嬗’之于‘禅’,‘儃’之于‘啴’也。‘啴’音单 音善,缓 也,其音啴以缓,故唐 人用‘啴然。’”(通雅卷八)卢文弨曰:“繟、坦、 墠三字音相近,得通用。”大田晴轩曰:“‘坦然’, 平貌。言天道平易,似无谋者,而歙、张、与、夺、善 谋而不失也。‘
坦然’或作‘繟然’,繟音阐,舒 缓貌,亦通。”今案严本作“默”,谊古。或作“繟” 作“坦”,皆非。傅、范本亦作“默”。范曰:“‘默 ’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繟’,王 弼、梁王尚、孙登、张嗣作‘坦’,今依古本。”又王 充论衡初禀篇曰:“
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 然谐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此章,但“坦然”作“ 黯然”。此字景龙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 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 ”形义相近,必有一是,当从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严可均曰:“疏而不漏”,各本 “不失”。
  毕沅曰:河上“不”作“勿” 。

  谦之案:作“不漏”是也。孙矿 古今本考正曰:“‘疏而不失’,‘失’一作‘漏’。 ”后汉书杜林传注、魏书景穆十二传均引“失”作“漏 ”。群书治要亦作“漏”。“漏”,玉篇“力豆切,漏 泄也。”淮南泰族“朱弦漏越”,注“穿也。”不漏即 不泄不穿,亦即不失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shaa、活、害韵(祭部, shaa音设,活,胡厥反,害,胡折反)。恶、故韵(鱼部 ),胜、应韵(蒸部),来、谋韵(之部)。姚文田同 。奚侗:shaa、活为韵,未及“害”字。陈柱:来、谋、 恢、失韵。按“害”,古读割,释名:“害,割也,如 割削物也。”又通“曷”,孟子:“时日害丧?”经文 三十五章“害”,去声,协太。此“害”入声,协shaa、 活。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十四泰:“害”,胡盖切。按古 有入声,当与曷部并收。老子任为篇“此两者或利或害 ”,与shaa,活协。

 邓廷桢曰:shaa、活、害为韵。害在祭部,shaa、活则 祭部之入声。诗蓼莪五章烈、发、害为韵,是其证也。

  右景龙碑本五十八字,敦煌本五十七字,河上、 王、傅、范本均六十四字。河上题“任为第七十三”, 王本题“七十三章”,范本题“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 ○得而○之,熟敢?

  严可均曰:“民不畏死”,高翿 “民”下有“情”字。“若使常畏死”,御注、高翿“ 使”下有“人”字,河上、王弼有“民”字。“○之” ,各本作“shaa之”,下仿此。

  罗振玉曰:“若使民”,景龙本 、敦煌辛本无“民”字。“常畏死”,敦煌辛本“畏” 上有“不”字。“吾得执”,景龙本、敦煌辛本“得执 ”均作“执得”。“孰敢”,敦煌辛本“敢”下有“矣 ”字。

  武内义雄曰:“民不畏死”,敦 、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本无。“惧之”句末 ,敦一本有“哉”字,诸本无。“若使民”,敦、遂二 本无“民”字,“常”下有“不”字。“吾得执而shaa之 ”,敦本“得执而”作“诚得而”,遂本作“试得而” ,景本作“执得而”。

  谦之案:磻溪、楼正、顾、彭、 傅、范、赵、高翿首“民”下均有“常”字,磻溪、柰 卷、遂州、赵“使”下均有“人”字。傅无“
执”字,“敢”下有“也”字。严 “熟”上有“夫”字,下有“矣”字。又尹文子大道下 、慎子外篇均引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惧之? ”与傅、范本作“如之何”略同。

  易顺鼎曰:毕氏考异傅奕本作“ 民常不畏死”。按下云“若使民常畏死”,则此亦当有 “常”字矣。容斋续笔卷五、卷十两引皆有“
常”字。……“而”皆作“则”, “奇”一作“恶”。

  谦之案:“shaa”作“○”,俗。 “shaa”字据一切经音义卷六引说文:“戮也,法也。” 二徐本无“法也”二字。“shaa”之古训不明,遂使惨礉 寡恩者本老子而归于刑名矣。

常有司○者○。夫代司○者,是谓代大匠○。

  罗振玉曰:“常有司shaa者shaa”, 敦煌庚本、景福本均无“shaa”字。“夫代司shaa者shaa”, 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辛诸本均无“shaa”字。“ 是谓”,敦煌庚本作“谓”,辛本作“是”。“代大匠 ”,御注本无“大”字,“匠”作○,即“匠”之别构 。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夫司shaa者 ”,今本“夫”下多“代”字,“者”字下多“shaa”字 。

  马叙伦曰:文子上仁篇、广弘明 集五、孙盛老子非大贤论引无“
谓”字。

  谦之案:遂州本无“常”字,河 上、柰卷无首句下“shaa”字,遂州、庆阳、河上、柰卷 、顾无次句下“shaa”字。遂州、严、彭、傅、范、高翿 无“谓”字。“大匠○”,“○”字,遂州本作“○” ,诸河、王本均作“斫”。“○”为“斫”之别构。玉 篇:“斫,斫也。”易系辞下传:“斫木为耜。”“斩 ”疑为“斫”字之误。字林:“
斫,斩 也。” 玉篇:“斫,例略切,斩也,断也,削也。”

夫代大匠○,希有不伤其手。

  严可均曰:御注无“夫”字。“ 其手”,御注、王弼作“其手矣”,河上作“其手者矣 ”。罗振玉曰:“夫代大匠斫者”,景龙、御注、景福 、敦煌庚、辛诸本均无“者”字。“希有不伤其手矣” ,景龙本、敦煌辛本均无“矣”字,敦煌庚、辛本均无 “有”字。

  谦之案:遂州、庆阳、磻溪、楼 正、严、顾、彭、赵均无“者”字。遂州、严、傅均无 “有”字。傅“希”作“稀”,“不”下有“
自”字。又淮南道应训引二句有“ 者”字,亦无“有”字“矣”字。毕沅曰:“本皆异, 唯陆希声同奕。道德书,河上公多与王弼同,奕多与希 声同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谦之案 :此章斫、手为韵。

 李赓芸曰:“斫”在广韵入声四觉,竹角切。按“ 斳”从斤,○声,今本无“声”字,必徐鼎臣所删也。 说文:“○,酒器也,象酒器形。”此即毛诗“酌以大 斗”之“斗”。“斗”为借字,“○”为正字。既是象 形,“○”字当为建首。“○”字“金”旁,后儒所加 ,宜为重文也。说文如“斗”字从斗,斫声,“○”字 从见,○声,读若兜,皆一例。老子“制惑”章“夫代 司shaa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 矣”,斫与手韵。吕氏春秋贵可篇:“故曰大匠不斫, 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淮南说林训略同。 是“斫”之本音当与“斗”同,竹角切者,其转音也。

  右景龙碑本五十五字,敦煌本五十四字,河上本 五十六字,王本五十九字,傅本六十一字,范本六十字 。河上题“制惑第七十四”,王本题“七十四章”,范 本题“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严可均曰:“民之饥”,御注作 “人之”。
  罗振玉曰:御注本、敦煌辛本 诸“民”字均作“人”。“饥”,诸本均作“饥”,下 同。

  谦之案:景福、庆阳、楼正、柰 卷、河上、顾、赵、诸王本均作“民”,遂州、邢玄、 严及后汉书郎顗传引并作“人”,傅、范本“
饥”下有“者”字。毕沅曰:“‘ 饥’,河上公、王弼诸本皆作‘饥’。案古‘饥馑’字 作‘饥’,‘饥饿’字作‘饥’,此应作‘饥’。”今 案:毕说是也。字林:“饥,饿也。”“饥,谷不熟。 ”“民之饥”正作饥饿解,宜作“饥”,不作“饥”。 御注、景福、邢玄、庆阳、楼正、柰卷、河上、顾、严 、傅、范、赵、群书治要、后汉书郎顗传引并作“饥” 。又道藏王本二“饥”字亦并作“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严可均曰:“上有为”,河上、 王弼、高翿作“上之有为”。

  罗振玉曰:“民”,敦煌辛本作 “百姓”。“上之”,景龙本、敦煌辛本均无“之”字 。

  谦之案:严本作“百姓难治,以 上有为,是以不治”。傅、范本作“民之难治者,以其 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与诸本稍异。

  彭耜曰:“五注无此十五字。” 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 ,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下云 :“疑此非老子之所作。”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严可均曰:“生生之厚”,各本 作“求生”。

  罗振玉曰:“求生”,景龙本、 敦煌辛本作“生生”。谦之案:遂州、彭、范作“生生 ”,柰卷、王羲之、赵孟俯作“求生”,高翿作“生求 ”,傅作“求生生”。严无“以其”二字,傅、范、彭 、柰卷“厚”下有“也”字。案作“生生之厚”是也。

  易顺鼎曰:按“求生之厚”当作 “生生之厚”。文选魏都赋“生生之所常厚”,张载注 引老子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谓通生生 之情以自厚也。足证古本原作“生生”。淮南精神训、 文选鹪鹩赋注、容斋随笔并引作“生生之厚”,皆其证 。五十章云“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又其证之见于 本书者矣。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吴云曰:傅本作“无以生为贵者 ,是贤于贵生也”,王弼无第一“贵”字。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为”下更 有“生”字。“贵生”,景福本“生”下有“也”字。

  谦之案:首句广明、景福、王羲 之、赵孟俯同此石。邢玄同敦煌辛本。“贵生”下,柰 卷、彭、傅、范及治要引均有“也”字,淮南道应训引 有“焉”字。又案淮南精神训:“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 寿命而中道夭 于刑戮者,何也? 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脩得生也。 ”语亦本此。惟淮南以父讳长,故变“长”言“脩”。 俞樾曰:“‘脩得生’,本作‘得脩生’,‘得脩生’ 即得长生也”。文子十守篇正作“夫唯无以生为者,即 所以得长生”。疑老子古本在“贤于贵生”上本有此一 句。七章“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五十九章“长生 久视之道”,“长生”一语,得此而三。又此章每段三 句,“是贤于贵生”与上文“是以轻死”为对句。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邓廷桢、 奚侗同。陈柱:饥、饥韵,治、治韵,死、死韵。谦之 案:“饥”当作“饥”,说见前。又敦煌辛本“生为” 下更有“生”字。“贤于贵生”上据文子十守篇有“即 所以得长生”一句,是生、生亦韵也。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五十二字,敦煌本注五十三 字(实五十四字),河上、王本五十三字,傅本六十三 字,范本六十字。河上本题“
贪损第七十五”,王本题“七十五章”,范本题“民 之饥章第七十五”。

    七十六章

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

  严可均曰:“人生之”,□本作 “人之生也”,高翿作“民之生也”。“其死”,各本 作“其死也”。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均 无两“也”字,下二句同。敦煌辛本“坚”作“刚”。

  谦之案:诸河、王本、傅本均有 两“也”字。范本同,但“坚强”作“刚彊”。说苑敬 慎篇亦引“坚”作 “刚”,下同 。此盖真类与阳类通假,易系“刚柔相摩”,音义引作 “坚柔”,即其例证。又文选座右铭引无“之”字,遂 州、严亦无二“也”字。此章以人生之肌肤柔软而活动 ,可以屈伸,以示柔弱之可贵,则作“人生”二字是也 。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严可均曰:“生之”,御注作“ 生也”,□本作“之生也”。“
其死”,各本作“其死也”。

  武内义雄曰:敦本“生之柔毳” ,景本同敦本,但“毳”作“脆”。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辛诸本均作“生之”,敦煌庚本无“也”字“枯”字。

  谦之案:御注作“生也”,罗校 误。庆阳、磻溪、楼正同。严、彭、傅、赵、无“万物 ”二字。遂州本“脆”作“毳”,盖即“脆”之或体。 又文选庐陵王墓下作诗注引庄子逸文:“其生也柔脆者 ,死者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故曰” 。

  蒋锡昌曰:淮南原道训作“柔弱 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文子道原篇作“柔 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说苑敬慎篇作“柔弱者 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列子黄帝篇作“柔弱者 生之徒,坚彊者死之徒”。御览木部作“柔弱生之徒, 刚强死之徒”。皆“坚强”句在“柔弱”句下,疑老子 古本如此。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谦之案:“木□则共”,御注、 景福、邢玄、磻溪、楼正、高翿、柰卷、河上、王羲之 、顾、范、彭、敦煌庚、辛诸本均同。诸王本作“兵” ,道藏王本作“共”;经训堂傅本作“兵”,道藏傅本 作“
共”。“共”字未详。□本成疏曰 :“譬树木分□,故枝条共压其上;亦犹梁栋宏壮,故 椽瓦共压其上也。”知成所见本亦作“共”,故缴绕穿 凿其辞。丁仲佑曰:“集韵‘共’为‘拱’之省文。谷 梁僖三十三年传‘子之□木已拱矣’,注:‘拱,合抱 也。’又公羊传注:‘拱,可以手对抱。’”说虽可通 ,但以较“木□则兵”,所谓直木先伐,犹觉后义胜也 。黄茂材曰:“列子载老聃之言曰:‘兵□则灭,木□ 则折。’列子之书,大抵祖述老子之意,且其世相去不 远。‘
木□则折’,其文为顺。今作‘共 ’,又读为‘拱’,其说不通,当以列子之书为正。” 谦之案:黄说是也。灭、折为韵。“折”,篆文作○, 说文在艸部。陈柱曰:“古文‘折’或有作○者,以‘ 兵’字篆文作○,形极近。”高亨亦谓“古‘折’亦作 ○,上‘斤’下‘艸’,与‘兵’形似,故讹为‘兵’ 耳”。

  俞樾曰:案“木□则兵”,于义 难通,河上公本作“木□则共”,更无义矣。老子原文 作“木□则折”,因“折”字阙坏,止存右旁之“斤” ,又涉上句“兵□则不胜”,而误为“兵”耳,“共” 字则又“兵”字之误也。列子黄帝篇引老聃曰“兵□则 灭,木□则折”,即此章之文,可据以订正。

  易顺鼎曰:俞氏平议据列子引老 子作“兵□则灭,木□则折”是矣。鼎又按文子道原篇 作“兵□即灭,木□即折”,淮南原道训亦作“兵□则 灭,木□则折”,皆与列子相同。王注“木□则兵”, 云“
物所加也”,四字疑非原本。

  奚侗曰:“折”以残缺误为“兵 ”,复以形似误为“共”耳。兹据列子黄帝篇、文子道 原篇、淮南原道训引改。但文子、淮南于“木彊则折” 下,有“革彊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皆韵语,或老 子原本有之,而今挩去。

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严可均曰:各本作“强大处下” ,无“故”字。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作“故坚强 居下”,庚本作“故强大处下”。

  谦之案:遂州、彭上“处”作“ 居”,范作“取”,高本汉二“
处”并作“居”。严“柔”作“小 ”。“坚强处下”,彭、傅、赵同此石。盖即草木为喻 ,以明根干坚强处下,枝叶柔弱处上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邓廷桢同 。奚侗:灭、折韵。陈柱增徒、徒韵。又高本汉:胜、 兵韵,下、上韵。谦之案:胜、兵、下、上皆非韵,高 说误。

 武内义雄曰:“兵强则灭,本强则折”,列子黄帝 篇引老聃语。老子第七十六章亦载此语,文不同。灭、 折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五 十七字,傅本五十九字,范本五十八字。河上题“戒强 第七十六”,王本题“七十六章”,范本题“人之生章 第七十六”。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

  严可均曰:“张弓”,御注、河 上作“张弓乎”,王弼作“张弓与”。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 均无“与”字。御注、景福、敦煌庚本“与”作“乎” 。

  谦之案:遂州、严本亦无“与” 字。傅、范本“弓”下作“者欤”。邢玄、庆阳、磻溪 、楼正、柰卷、高翿、顾、彭并作“张弓乎”,类聚七 十四引同。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严可均曰:“不足者与之”,王 弼作“补之”。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景福本均 无“者”字,下句同。又景龙、御注、景福、敦煌庚、 辛本“补”均作“与”。

  谦之案:严本“抑”作“案”, 李道纯本“下”作“低”。邢玄、庆阳、磻溪、楼正、 河上、柰卷、遂州、顾、彭均作“与之”,同此石。

  又谦之案:严遵曰:“夫弓人之 为弓也,既○既生,既翕既张,制以规矩,督以准绳。 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驰下者,摄而上之;其有余者 ,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据此,知四句皆 以张弓明消息盈虚自然之理。焦竑曰“‘抑之’、‘举 之’二句言张弓,‘有余’、‘不足’二句言天道”, 非也。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 有余。

  严可均曰:“而补不足”,御注 无“而”字。“人道”,各本作“人之道”。“损不足 ”,各本“足”下有“以”字。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敦煌庚 、辛本均无“而”字。景龙、景福、敦煌辛本均无“以 ”字,敦煌庚本“以”作“而”。

  谦之案:遂州、邢玄、庆阳、磻 溪、高翿、严、顾、彭均无“而”字。遂州、严、顾亦 无“以”字。

  易佩绅曰:道在天下均而已,均 而后适于用。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 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 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

  沈一贯曰:人之道则不然。裒聚 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箠楚流血,取之尽锱 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 余,与天道异矣。

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严可均曰:御注“以”字在“能 ”字下。“其唯有道者”,各本无“其”字。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广明、 敦煌庚本“能”下均有“以”字。“有余以”,御注、 景福二本均无“以”字。

  谦之案:傅本作“孰能损有余而 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道者乎”!严、彭、范亦作“损 ”字,彭有“不足于”三字。李道纯曰:“‘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其中加‘不 足’二字者非。”譣义,有道者不以有余自奉,而以奉 天下,于义已足,傅本“不足”二字赘。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严可均曰:“为而不恃”,御注 无“而”字。“功成不处”,河上、王弼“成”下有“ 而”字。“斯不见贤”,各本作“其不欲见贤”,高翿 句末有“邪”字。

  罗振玉曰:“功成而不处”,敦 煌庚、辛本“功成”作“成功”,景龙、御注、敦煌辛 本均无“而”字。“其不欲见贤”,敦煌庚本“贤”下 有“也”字,辛本“则其欲退贤”。

  武内义雄曰:敦本“见”作“示 ”。

  谦之案:河上注:“不欲示人知 己之贤。”是河上“见”亦作“
示”,顾欢同。遂州本“见”作“ 贵”。“斯不见贤”,“斯”即“
厮”字。“斯”“厮”古今字。左 传哀二年“人臣隶圉免”,杜注:“去□役。”释文: “厮字又作斯。”新序杂事四、潜夫论叙录“□役”均 作“斯役”。此云“斯不见贤”,案诗毛传:“贤,劳 也。”圣人能损有余,补不足,裒多以益寡,抑高而举 下,岂劳烦□役者耶?傅本“贤”下有“邪”字。高亨 曰:“‘贤’下当有‘邪’字。本章全是韵文,无‘邪 ’字则失韵,是其证。”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邓廷桢:举、与韵 ,云:“‘与’,一本作‘补’,举、补亦韵也。”奚 侗:举、补韵。陈柱同,增余、下韵。高本汉同。武内 义雄:恃、处韵。谦之案:诸说均不全。此章与、举、 与(补)、余、下、者、处、邪皆鱼部,实通篇一韵。 恃、处非韵,武内说误。

  右景龙碑本七十五字,敦煌本七十四字,河上、 王本七十九字,傅本七十七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本 题“天道第七十七”,王本题“七十七章”,范本题“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

  严可均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王弼作“天下莫柔弱于水”。御注、王弼“强”下 有“者”字,“先”作“胜”。河上亦有“者”字,作 “莫之能胜”,高翿作“莫之能爽”。

  罗振玉曰:释文:“河上本作‘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御注、敦煌辛本、景福诸本并 同。“攻”,敦煌辛本作“功”。“强者”,景龙本、 敦煌辛本均无“者”字,敦煌庚本此句上有“言水柔弱 ”四字。又景龙本、敦煌辛本“胜”均作“先”。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 胜”作“先”。
  李道纯曰:“天下柔弱莫过于 水”,或云“莫柔弱于水”,非也。

  谦之案:世德堂河上公本作“莫 知能胜”,“知”字误。又“而攻坚”句,与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语意正同。坚与先协 。水能怀山襄陵,磨铁销铜,故曰攻坚也。旧说“坚强 ”二字连,则无韵。又“强”下从各本有“者”字。“ 先”字,严、彭、傅、范同此石。

其无以易之。

  罗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无易之 ”,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
  焦竑曰:“以其无以易之也” ,一无“以也”。

  谦之案:严本下有“矣”字,傅 、范本下有“也”字。

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严可均曰:御注、高翿作“故柔 胜刚,弱胜强”,河上、王弼无“故”字,作“弱之胜 强,柔之胜刚”。“莫能知”,各本“能”作“不”。

  罗振玉曰:“柔之胜刚”,景福 本“胜”作“能”,敦煌庚本与景龙本同,而无“故” 字;御注本、敦煌辛本作“故柔胜刚,弱胜强”。又“ 不”均作“能”。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老子曰: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与傅奕本同。唯傅本无二“也”字。

故圣人云:

  严可均曰:御注作“是以圣人言 ”,王弼作“是以圣人云”。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云”字 ,御注本“云”作“言”。景龙本作“故圣人云”,景 福本、敦煌庚本作“故圣人言云”。

  谦之案:柰卷、河上作“云”, 邢玄、庆阳、磻溪、楼正、高、顾、彭、范、赵均作“ 言”。傅本“人”下有“之言”二字。案作“
言”是也。“言”“云”义重,“ 云”字衍。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

  严可均曰:“受国不祥”,河上 、高翿“国”下有“之”字。

  孙矿考正曰:“受国不祥”,今 本“受国”下多“之”字。

  刘师培曰:案淮南道应训引老子 “受国”上均有“能”字,“不祥”上又有“之”字, 当为古本。

  谦之案:“垢”有垢污之义。按 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 受天下之垢。”郭象注:“雌、辱、后、下之类,皆物 之所谓垢。”宣十五年左传“伯宗曰‘川泽纳污,山薮 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杜注:“ 忍垢耻。”盖退身处后,推物在先,处□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此“垢”之本义。又“王”字,说文:“天下 所归往也。”谷梁庄三传曰:“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 也。”训“王”为“往”,人所归落,此“王”之本义 。

正言若反。

  高延第曰: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玄 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新”,“柔弱胜强坚”,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 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 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

  吴澄曰:“正言若反”,旧本以 此为上章末句。今案上章“圣人云”四句作结,语意已 完,不应又缀一句于末,他章并无此格。“绝学无忧” 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为一章之纲,下乃 详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协 韵,故知此一句当为起语也。

  谦之案:吴说是也。“正言若反 ”,碑本、严本均不分章,亦其证。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强、刚、行韵(阳部) ,垢、主韵(侯部,主,朱掫反),祥、王韵(阳部) ,言、反韵(元部,反,平声)。姚文田、邓廷桢均同 ,唯未及“言”“反”。高本汉:言、反韵。武内义雄 :祥、王、反韵,盖误。谦之案:“言”“反”属下章 ,反、怨、善、江晋三廿一部谐声表入元部声,姚文田 古音谐入九寒去声,三字协韵。又“而攻坚”为句,坚 ,先为韵,说见前。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十五厚:“垢 ”,古音古。老子:“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

 邓廷桢曰:“主”,古音在侯部,易丰六二、九四 与“蔀”、“斗”为韵,诗行苇与“醹”、“斗”、“ □”,卷阿与“厚”为韵,是其证也。老子“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垢、主为韵。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六十二字,河上本六十五字 ,王本六十四字,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一字。河上 题“任言第七十八”,王本题“七十八章”,范本题“ 一天下莫柔弱于水章第七十八”。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谦之案:广明本“和”作“知” ,彭本“怨”下有“者”字。叶梦得本无“必”字。文 子微明篇引上二句同,第三句作“奈何其为不善也”, 文意同。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

  严可均曰:“不责于人”,御注 作“而不责于民”,河上、王弼有“而”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辛本 均无“而”字。

  谦之案:遂州、严亦无“而”字 ,严有“以”字。

  马叙伦曰:“契”当作“契”。 说文曰:“刻木也。”今通用“
契”。

  朱骏声曰:契,说文:“大约也 。”今言合同。易系辞“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郑注 :“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于木谓之书契。”周礼质人 “掌稽市之书契”,注:“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 ,书两札刻其侧。”礼记曲礼“献粟者执右契”,疏谓 “两书一札,同而别之”。又韩策“操右契”,注:“ 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责取。”

  章炳麟曰:“死生契阔”,本又 作“挈”。韩诗说曰:“契阔,约束也。”然则因时约 剂暂为事○者谓之契。老子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 于人。”(小□答问)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严可均曰:“故有德”,河上、 王弼无“故”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辛 本首句均有“故”字。

  武内义雄曰:敦、遂、景三本句 首有“故”字。“彻”,敦本作“撤”,遂本作“辙” 。

  谦之案:严本亦作“辙”。“彻 ”、“辙”古虽通用,但此宜作“彻”。俞樾曰:“按 古字‘彻’与‘辙’通。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释 文作‘彻’,引梁注曰:‘彻应车边,今作彳者,古字 少也。’然则此文‘彻’字,亦与彼同矣。‘有德司契 ,无德司辙’,言有德之君但执左契、合符信而已,无 德之君则皇皇然司察其辙迹也。河上公解‘善行无辙迹 ’曰:‘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 迹。’此即可说‘无德司 彻’之 义。”谦之案:俞说非也。“彻”当训为剥。“车”边 之“辙”,于义难通。大田晴轩曰:“‘
彻’字,诸家或为通,或为明,或 为彻法之彻,要皆不悟此一章之言为何所指,故纷纭谬 说,如一哄之市耳。按彻,剥取也。豳风鸱鸮曰‘彻彼 桑土,绸缪牖户’,毛传:‘彻,剥也。’小雅十月之 交曰‘
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是也。有德 但以合人心为主,故不取于民,无德不以民情之向背为 意,故唯浚而剥之为务。”一说“彻”疑当为“
shaa”。高亨曰:“篆文‘彻’作‘ ○’,说文‘shaa’古文作‘○’,形相近。老子此字作 ‘○’,后人不识,误以为‘彻’也。七十四章曰:‘ 常有司shaa者shaa,夫代司shaa者shaa,是谓代大匠斫。’此云 ‘司shaa’,其义正同。有德之君仁而多施,故曰司契; 无德之君暴而多刑,故曰司shaa。司契者,善人,天之所 福;司shaa者,不善人,天之所祸。故下文云‘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以戒人君勿司shaa而司契也。古韵契在泰 部,彻在脂部,契、彻是为通谐。shaa亦在泰部,契、shaa 是谓同韵。”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谦之案:此二句为古语,见说苑 敬慎篇引黄帝金人铭,又后汉书袁绍传注引作太公金匮 语。又郎顗传顗引易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怨、怨、善韵(元部) ,契、彻韵(祭部,契音挈),亲、人韵(真部)。姚 文田、奚侗同。武内义雄、陈柱:怨、怨、善、人韵。 案怨、怨、善,元部,人,真部,此元、真通韵。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七十七薛:“辙”,去声则直例 反。老子“有德司契,无德司辙”,一本作“彻”。

 李赓芸炳烛编卷三曰:老子“任契”章:“有德司 契,无德司彻。”按契、彻韵也。契当读入声,如挈。 广韵“契”在十六屑,“彻”在十七薛,屑、薛通也。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二十八狝:“善”,常演切。按 古有平声,当与仙部并收。老子信契篇“安可以为善” ,与怨(音冤)协。

  右景龙碑本分章不明(“无德司彻”句下空一格 ,似分章),四十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范本 四十一字。河上本题“任契第七十九”。王本题“七十 九章”,范本题“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八十章

小国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严可均曰:“小国寡人”,各本 作“寡民”。“什伯之器”,河上“伯”下有“人”字 。

  罗振玉曰:“小国寡民”,景龙 本“民”作“人”。“使有什伯之器”,敦煌辛本作“ 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人有仟伯人之器”。

  谦之案:“小国寡人”,遂州本 同。柰卷“寡”作“寮”。下句严、彭、傅、范、赵“ 使”下有“民”字,景福、柰卷、王羲之“伯”下有“ 人”字,顾下有“民”字,傅、范“用”下有“也”字 。李道纯曰:“‘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或云‘令器 ’,或云‘不用’,皆非也。”俞樾曰:按“什伯之器 ”,乃兵器也。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军法,五人为伍 ,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 然则什伯之器犹言什物矣。其兼言伯者,古军法以百人 为佰。周书武顺篇: “五五二十 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是其证也。什伯皆士卒部 曲之名。礼记祭义篇曰:“军旅什伍。”彼言“什伍” ,此言“什伯”,所称有大小,而无异义。徐锴说文系 传于人部“伯”下引“老子曰‘有什伯之器’,每什伯 共用器,谓兵革之属”,得其解矣。“使有什伯之器而 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两句一律。下文云“虽有 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舆”句 蒙“重死而不远徙”而言,“甲兵”句蒙“什伯之器不 用”而言,文义甚明。河上公本“什伯”下误衍“人” 字,遂以“使有什伯”四字为句,失之矣。

  奚侗曰:史记五帝纪“作什器于 寿邱”,索隐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 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言什物也。”此云“
什伯”,絫言之耳。国小民寡,生 事简约,故虽有什伯之器,亦无所用之也。各本多无“ 民”字,兹从傅奕本增。河上本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 不用”,而断“使有什伯”为句,谊不可通。盖古本“ 民”或作“人”,因误到“什伯”之下,河上遂彊为句 读耳。谦之案:二说皆可通。文子符言篇曰:“天下虽 大,好用兵者亡;gguuoojiia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 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是以什伯之器为兵器也。汉书 “诏天下吏舍无得置什器”,颜师古注:“五人为伍, 十人为什,则共器物。”是以什伯之器为什物,为十人 百人所共之器也。一说:什伯人之器,则材堪什夫、伯 夫之长者也。此说苏辙唱之,大田晴轩和之,引“列子 说符篇伯乐称九方皋曰:‘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吕氏春秋至忠篇:‘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 。’孟子‘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滕文公 上),以物言也;‘
或相倍蓰而无筭者’(告子上), 以人言也。然则什伯千万 亦皆可 以人言也。‘器’,利器,器长之器,什伯之器,为特 异之材明矣。”谦之案:此说较迂曲,并存可也。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严可均曰:“使人重死”,河上 、王弼作“使民”。

  罗振玉曰:“使民”,景龙本、 敦煌庚本“民”作“人”。“而不远徙”,庚本无“而 ”字,“虽有”作“其”,下“虽”字无。

  谦之案:“使人”句,遂州本亦 作“人”。“使民”句,御注、邢玄、景福、庆阳、磻 溪、楼正、高翿、柰卷、河上、敦煌庚本、顾、彭、傅 、范、赵皆作“民”,同此石。毕沅曰:“‘民’,王 弼作‘人’。改‘民’为‘人’,皆唐本也。”又“陈 ”字,遂州本作“
阵”。案玉篇:“阵,直镇切,师 旅也,本作陈。”是“陈”、“阵”古通。

  “舆”,释文:“河上曰车。” 御注、王弼作“舆”,遂州、宋河上,柰卷作“舆”, 赵作“车”。案作“舆”是也。“舆”即“舆”之古文 。夏竦古文四声韵卷四引古老子作“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严可均曰:“鸡犬之声”,御注 、高翿作“鸡狗之音”,王弼作“鸡犬之声”。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广明、 敦煌庚、辛诸本均作“狗”,敦煌庚本无“死”字,辛 本作“使民至老”。

  谦之案:傅、范本“甘其食”上 有“至治之极民各”六字。又傅、范、彭“居”作“俗 ”,“俗”作“业”,“民”上有“使”字。严本“安 其居”在“乐其俗”句下,河上、顾无“死”字,傅、 彭“
相”下有“与”字。治要引“美其 服”作“美其衣”。又“邻”字,广明 、罗卷、顾同此。案说文:“五家为邻,从邑,□声。 ”古作○。九经字样云:“作‘邻’者讹,宜作‘邻’ 。”

  又案庄子胠箧篇论“至德之世” ,马蹄篇言“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语意皆本 此。胠箧所引九句,惟“安其居,乐其俗”二句倒置。 又淮南齐俗训:“是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 迹不接诸侯之境,车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得其所。” 论衡说日篇:“古者质朴,邻国接境,鸡犬之声相闻, 终身不相往来。”皆本老子此章。又史记货殖传亦有“ 至治之极”四字,碑本虽无此句,可据傅、范本与庄子 、史记所引补之。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邓廷桢同 。高本汉本作“
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极、食、服、俗、业韵,“俗”字实际非韵。又“邻 国相望”至“老死不相往来”,高本汉改“往来”为“ 来往”,以协“望”字,大误。

  右景龙碑七十五字,敦煌本七十三字,河上、王 本七十五字,傅、范本八十五字。河上本题“独立第八 十”,王本题“八十章”,范本题“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 智”。

  武内义雄曰:“善者不辩”二句 ,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后。
  谦之案:严、顾二句与敦、遂 本同。傅、范“善者不辩”二句“
者”并作“言”。

  俞樾曰:按此当作“信者不美, 美者不信”,与下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于“信者不美”注云: “信者,如其实。不美者,朴且质也。”是可证古本正 作“
信者不美”,无“言”字也。

  陶鸿庆曰:案俞氏据河上注,知 经文两“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一律者也。今按 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但释“信”与“美 ”之义,而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谦之案:俞、陶之说非也。文心 雕龙情采篇曰:“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是 刘勰所见老子本作“言”字。河上于此句注云:“滋美 之言者,孳孳华词。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又成玄 英开题序诀义疏题此章为“信言”章。疏云:“信,实 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所说言教,实而不华 ,……浮艳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云‘ 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可证河上本 与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 之,则可以夺□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 章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义亦正同。虽未及“ 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证其所见本必作“者”乎?又 “善者不辩”二句,焦竑考异曰:“古本作‘
善言不辩,辩言不善’。”又庄子 齐物论“大辩不言”,语亦同此。知北游篇“不知深矣 ,知之浅矣”,与“知者不博”二句语意亦似。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严可均曰:“既以为人”,御注 作“与人”。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为 ”作“与”。

  谦之案:邢玄、庆阳、磻溪、楼 正均作“与”。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 ”。“俞”古字,作“逾”误。碑本五章“愈”亦作“ 俞”。又“圣人不积”,严、彭、傅、赵、高并作“无 积”,范作“无积”,河上公、王弼作“不积”。作“ 无积”是也。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 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亦作“无积 ”。“既以与人”句,庄子田子方篇引同。“
既以为人”句,“既”字可据魏策 改为“尽”字,与“既”字为对文。又“积”有藏义, 楚语“无一日之积”,注:“积,储也。”庄子天道“ 运而无所积”,释文:“谓积滞不通。”天下篇称老聃 “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也故有余”,无积即无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罗振玉曰:敦煌辛本无下“之” 字。

  谦之案:赵本作“人之道”,无 “圣”字。“人”与“天”对,文胜,然非老子本谊。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诸家并同。惟高本 汉以信、善为韵,武内义雄以积、有、多为韵,皆误。 此章实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为韵。又知、积、多 韵,知、积,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 本同,河上题“
显质第八十一”,王本题“八十一章”,范本题“信 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附录

老子韵例

  昔孔广森作诗声分例,其言曰:“今之诗主乎文, 古诗主歌。歌有疾徐之节,清浊之和,或长言之,咏叹 之,絫数句而无以韵为;或系音促节,至于句有韵,字 有韵,而莫厌其多。”余以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学诗 也。既曰诗,即必可以歌,可以诵;其疾徐之节,清浊 之和,虽不必尽同于三百篇,而或韵或否,则固有合于 诗之例焉为无疑。然在宋代吴棫韵补,已叹“老子道德 经,周柱下史老聃所作,多韵语,今往往失其读”,然 则发凡起例,其可少乎?作老子韵例。

  (其一)世异音殊,一代自有一代之音,古韵不 可合于唐,唐韵不可合于今,阎百诗所谓“古今之音系 乎时”者,岂不然哉!五千言以今音读之,觉其扞格不 合,而以古音绳之,则合者多,而不合者或出于传写之 讹。昔邓廷桢钩稽五千言之用韵,与易、诗合,如“辩 德”章富、志、久为一韵,久韵富、志,既与诗同,下 句又韵寿,乃与易同。实则五千言与诗或异或同,与易 则几无不同。且以楚人书楚语,作楚音,是又为骚韵开 其端也。试举其与易同者:

  (一)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穷、中 为韵。易需彖传穷、中、功韵。蹇彖传中、穷、功、邦 韵。困彖传中、穷韵。井彖传穷、中、功、凶韵。渐彖 传功、邦、中、穷韵。涣彖传穷、同、中、功韵。节彖 传中、穷通韵。既济彖传中、穷韵。坤象传中、穷、终 韵。随象传凶、功、中、穷韵。大壮象传穷、中韵。节 象传中、穷韵。巽象传中、穷、中、功、中、穷、凶韵 。

  (二)二十四章:“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行 、明、彰、功、长韵。又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强、刚、行韵。易大有 彖传明、行、亨韵。谦彖传亨、明、行韵。噬嗑彖传亨 、明、章、行韵。复彖传亨、行、行、长韵。遯彖传亨 、行、长韵。晋彖传上、明、行韵。暌彖传上、行、明 、行、刚韵。益彖传疆、光、庆、行、疆、方、行韵。 姤彖传刚、长、章、行韵。鼎彖传明、行、刚、亨韵。 艮彖传行、明韵。旅彖传亨、刚、明韵。巽彖传行、刚 韵。屯彖传明、光、长韵。讼象传长、明韵。履象传明 、行、当、刚、行、当、庆韵。否象传当、行、当、长 韵。同人象传刚、行韵。豫象传当、行、刚、亡、长韵 。噬嗑象传行、刚、当、光、当、明韵。暌象传当、刚 、行、庆、亡韵。夬象传当、明、光、长韵。震象传刚 、当、光、行、丧韵。归妹象传常、当、行、良、行、 筐韵。丰象传当、明、行、庆、翔、藏韵。系辞下传“ 君子知微知彰”三句彰、刚、望韵。干文言藏、明、行 韵。坤文言刚、方、常、光、行韵。说卦传阳、刚、亨 韵。杂卦传刚、行韵。

  (三)二章:生、成、形、倾韵。十五章:清、 生、盈、盈、成韵。二十五章:成、生韵。三十九章: 清、宁、灵、盈、生、贞韵。易干彖传元、天、形、成 、天、命、贞、宁韵。屯彖传生、贞、盈、宁韵。系辞 下传“日往则月来”九句生、成、生韵。序卦传盈、生 韵。

  (四)二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 可以示人。”渊、人韵。六十章:“其鬼不神,非其鬼 不神,其神不伤人。”神、人韵。易干九二、九四、九 五田、人、渊、天、人韵。丰彖传人、神韵。干文言人 、神韵。

  (五)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止 、久韵。十六章:道、久、殆韵。易临彖传道、久韵。 离象传咎、道、久韵。杂卦传久、止韵。

  (六)六十八章:武、怒、与、下韵。六十四章 :土、下韵。易困象传下、与韵。井彖传下、舍、与韵 。恒彖传下、与韵。咸象传下、与、女韵。剥彖传下、 与、下韵。随彖传与、下韵。离彖传土、下韵。

  (七)五十九章:啬、服、德、克、极、国韵。 八十章:食、服韵。易谦象传牧、得、服、则、服、得 、国韵。同人象传克、则、直、克、得韵。节象传塞、 极韵。干文言传:革、德、极、则韵。

  (八)九章:之、已、之、保、守、咎、道韵。 易复彖传咎、道、复韵。小畜初九、随九四道、咎韵。 干彖传道、咎、久、造、久、首韵。同人象传、暌象传 、节象传、既济象传咎、道韵。夬象传咎、道、咎韵。 渐象传咎、饱、丑、道、保韵。

  次举其与骚韵同者,如五章穷、中韵。楚辞云中 君降、中、穷、○韵;涉江中、穷韵。八章治、能、时 、尤韵。楚辞惜往日时、疑、治、之、否、欺、思、之 、尤、之韵。四十四章止、殆、久韵。楚辞天问止、殆 韵;招魂止、里、久韵。十章离、儿、疵、知、雌、知 韵。楚辞少司命离、知韵。七章先、存韵。楚辞远游存 先、门韵;大招存、先韵。十七章言、然韵。楚辞惜诵 言、然韵。二十五章、六十五章远、反韵,楚辞离骚、 国殇、哀郢同。二章生、成、形、倾韵。楚辞天问营、 成、倾韵。三十七章静、定韵,楚辞大招同。三十七章 、五十七章为、化韵,楚辞天问、思美人同。六十八章 武、怒、与、下韵。楚辞离骚武、怒韵。六十四章土、 下韵。楚辞以下、与、女、所、舞、予等字为韵。二章 居(处)、去韵。楚辞悲回风处、虑、曙、去韵。九章 保、守、咎、道韵。楚辞惜诵保、道韵。二十四章行、 明、彰、长、行韵。楚辞天问长、彰韵。二十二章明、 彰、长韵。楚辞怀沙章、明韵。五十九章啬、服、德、 克、极、国韵。楚辞离骚极、服韵;天问、哀郢极、得 韵;橘颂服、国韵。六十五章贼、福、式、德韵。楚辞 招魂食、得、极、贼韵。十五章客、释韵。楚辞哀郢跖 、客、薄、释韵。

  由上所述,五千言与易韵同,与骚韵亦同。知声 音之道,与时转移,而如易如骚,以时考之,皆与老子 相去不远。五千言者盖与易经同为chinazhongguo古代之二大哲学 诗,老子为楚人,故又与楚声合。尚论世次,屈在老后 。经文中“兮”字数见,与骚韵殆无二致,五千言其楚 声之元祖乎!

  (其二)老子古韵之研究,宋吴棫已开其端,清 顾炎武、江慎修以后,其卓然成家者,以江晋三之老子 韵读,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双砚斋笔记为最着。 邓书惟于虞、侯二部之界限,分隶诸部之入声,有所发 明;而于古韵之综合研究,未遑及焉。江晋三以廿一部 谐声表,姚文田以古韵廿八部,于五千言之中,句求字 索,使韵理日明,虽不无遗漏之处,而乖舛则甚少。尤 以江氏韵读,其分部与王念孙古韵谱同,学者取资焉。 今试排比之如下(表中数目字为老子章次):
 

  江有诰廿一部   姚文田廿八部 唐韵
一之 始母1事教辞有恃2(之、宵合韵)治能尤 8已保守咎道9(之、幽通韵)有始纪14道久殆16 (之、幽通韵)倍慈有19熙台孩20海止以鄙母20 得惑式21改殆母道25(之、幽通韵)黑式式忒极2 8有止殆母32富志33右辞34饵止35止殆久44 有恃宰51始母母子母殆52事救52(之、幽通韵) 起有57事福57福伏极58持谋64国贼国福式式德 65德力极68来谋73  四之 始母1有恃2治能时尤8有时宰10始纪14倍慈有19哉熙台20海止以鄙母2 0改殆母25有之之殆海32富志33 饵止35止 殆久44始母母子子母殆52 起有57事 富57母长59持谋64始事64来谋73平  之(灰、咍)(案江氏廿一部入声之分配与 姚氏廿八部异,如之转入声职、德。幽转入声屋、沃。 宵转入声觉、药。侯转入声屋、烛。鱼转入声陌、麦、 昔。支转入声锡。脂、祭转入声质、术、栉、物、迄、 月、没、曷、末、黠、□、屑、薛。) 
二幽 道道1腹目12首侯14(幽、侯合韵)笃 复16久寿33(之、幽通韵)笑道41(幽、宵通韵 )牖道47畜育熟覆51老道已55(之、幽通韵)啬 啬服德德克克极国母久道59(之、幽通韵)奥宝保6 2  十四○ 道道1保守咎道9 首后道有14久寿33牖道47老道55上  尤侯幽(萧) 
三宵 妙徼1  十五爻 妙徼1上  萧宵、肴、豪
四侯 朴谷浊15誉侮17(侯、鱼通韵)足属朴 欲19主下26(侯、鱼通韵)辱谷谷足朴28朴朴欲 37琭玉39谷辱足偷渝隅41足辱44欲朴57垢主7 8 十三侯 偷渝隅40垢主78 上  侯(虞) 
五鱼 居居去2客释15 恶若20去甫21恶处24居主34(侯、鱼通韵)落石 39户下47家余54下普54螫据搏固嗄55土下64 武怒与下63恶故73 十二鱼︵与侯通︶ 居去2去甫21恶处24主下26户下47除芜芜余竿53 家余54下 普54螫据搏固作哑55土下64武怒与下68恶故73去  鱼、虞、模
六歌 和随2阿何20随吹羸隳29为为化37货多44为化57祸倚58货过为64 十一麻 和随2义伪18阿何20随吹羸堕29为化37为化57货过为64去  歌、戈、麻
七支 离儿疵为雌知10(歌、支通韵)迹□策解 27雌溪溪离儿28(歌、支通韵)  六支 离儿疵儿雌知10雌 溪溪离儿28平  支齐 
八脂 屈出5死牝6夷希微 诘一皦昧物14畏畏20物惚21惚物21师资师资迷 27味见既35(脂、元合韵)昧退类41爱费44屈拙 讷热45( 
脂、祭通韵) 
五齐 死牝6夷希微14 孩归遗20大逝25师资师资迷27 害太35昧 既35昧退类41察缺58去  脂、微、齐、佳、皆 
九祭 害太35裂发歇竭灭蹶39缺敝45拔脱辍 54察缺58散乱末64(祭、元通韵)shaa活害73契 彻79      
十元 言然17大逝远反25观然26还焉年30 (元、真通韵)远反65言反78怨 怨善79 九寒 言然17远返25 还焉年30(年与真通)散乱64远 反65怨怨善79去  之、寒、桓、删、山
十一文 玄门1(文、真通韵)纷尘存先4门根存勤 6川邻15(文、真通韵)芸根16归遗昏闷20根君 26臣君26(文、真通韵)门勤52门纷尘56贫昏 57闷醇58  八文 玄门1纷尘存先4 门根存勤6先存7川邻15芸根16沌昏闷20根君26门勤52门尘56贫昏57闷醇5 8平  谆、文、欣、魂、痕
十二真 渊信8真信21盈 新直22(真、耕通韵。谦之案:此章江韵有误,说见 本文。)渊人36身亲44身真54亲人79  七真 渊仁信8真信21 臣宾均32渊人36身真54鲜神神人60亲人79平  真、臻
十三耕 名名1生成形倾2清生盈盈成15静命16 冥精21争争22成生25名臣宾均名32(耕、真通 韵)静正37清宁灵盈生贞39成声形名成41静正4 5静正57 十青 名名1生成形倾2 清生盈盈成15静命16冥精21成生25静定37清宁灵盈生正39成声形 名成41静正45名成47生形成51静正57去  耕、清、青 
十四阳 盲聋爽狂妨12( 
阳、东通韵)状象恍14常 明常凶容公王16(阳、东通韵)恍象21明彰功长2 2(阳、东通韵)行明彰功长行25(阳、东通韵)行 重26(阳、东通韵)明强33象往35明刚强36行 亡41亡病44藏亡44明强光明殃常52乡长54常 明祥强55勇广长67( 
阳、东通韵)强刚行78祥王79 
十六庚 盲聋爽狂妨12状 象恍14常明16恍象21明彰长22行明彰功长行24明强3 2象往35张强36明强光明殃常5 2乡长54常明祥强55勇广长64 行兵69强 刚行78祥王78平  阳、唐、庚
十五东 通容15容从21邦丰54  一东 穷中5凶容公16 容从21冲 穷45邦丰54平  东、冬、钟、江
十六中 穷中5冲穷45       
十七蒸 胜应73 三登 胜应73去  蒸、登
十八侵   二侵   侵、覃、盐
十九谈   十七炎   谈、添咸、衔、严凡 
    入声一戠 直得惑式22黑式式忒极28伏极58啬啬 服德克极极国59贼福式式德65德力极68  职、德
    二月 屈出5昧物14物惚21惚物21裂发歇竭 灭蹶39缺弊45屈拙讷热45拔脱辍54shaa活害73 契彻79  物、迄、月、没、曷、末、黠、□、屑、薛
    三易 迹□策解27 
    四卩 诘一14  质、术、栉
    五昔 客释15恶若20落石39客尺69  陌、麦、昔
    六屋 朴谷浊15足属朴欲19辱谷谷足朴欲37 琭玉39谷辱足41足辱44欲足46欲朴57  屋、沃、烛、觉
    七匊 笃复16畜育熟覆51   
    八乐   药铎 
二十叶   九合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廿一缉      
 

  (其三)细绎江氏老子韵读,其大异于姚文田者 ,在于以五千言用韵之文为准,而发明通韵与合韵之说 。如四十一章谷、辱、足、偷、渝、隅同属侯部,姚文 田分谷、辱、足一韵(六屋入声),偷、渝、一韵(十 三侯平声),邓廷桢同。江氏则破除此种入声分配之谬 ,以谷、辱、足、偷、渝、隅为一韵。此犹就同部者言 之,若夫异部之通转,则非妙于审音者不能。如六十七 章勇、广、长为阳、东通韵,而姚文田邓廷桢则祇广、 长韵。二章事、教、辞、有、恃为之、宵合韵,而姚文 田、邓廷桢则祇辞、有、恃韵。至如六十四章散、乱、 末之祭、元通韵,三十五章味、见、既之脂、元合韵, 则非妙达阴阳对转之理者所敢言、所能言矣。考老子通 韵合韵之例,江氏所发明者,以通韵言,如:

  (一)之、幽通韵(九章、十六章、二十五章、 五十二章、三十三章、五十章、五十九章)。
  (二)幽、宵通韵(四十一章)。
  (三)侯、鱼通韵(二十六章、三十章、三十四 章)。
  (四)歌、支通韵(十章、二十八章)。
  (五)脂、祭通韵(四十五章)。
  (六)祭、元通韵(六十四章)。
  (七)元、真通韵(三十章)。
  (八)文、真通韵(一章、十五章、二十六章) 。
  (九)真、耕通韵(二十二章、三十二章)。
  (十)阳、东通韵(十二章、十六章、二十二章 、二十五章、二十六章、六十七章)。

以合韵言,如:
  (一)之、宵合韵(二章)。
  (二)幽、侯合韵(十七章)。
  (三)脂、元合韵(三十五章)。

就中“之、幽通韵”“侯、鱼通韵”“脂、祭通韵” “真、耕通韵”“文、真通韵”,皆为同列相比之近旁 通转。惟“之、幽”“侯、鱼”“脂、祭”为阴声与阴 声之近旁转,“真、耕”“文、真”“阳、东”则为阳 声与阳声之近旁转。又“之、宵合韵”“幽、侯合韵” 为阴声与阴声之近旁合。次之,“元、真通韵”“幽、 宵通韵”为次旁通转,但“元、真”为阳声与阳声之次 旁转,“幽、宵”为阴声与阴声之次旁转。“歌、支通 韵”为阴声与阴声之又次旁转,惟“祭、元通韵”为阴 阳相对之次通转,“脂、元合韵”为阴阳相对之又次对 合。试本孔广森、章炳麟之说,为列图如上,以资说明 。

  (其四)老子五千言,其疾徐长短,用韵体制各 殊:有通篇用韵者;有章首用韵,而中间或尾声不拘者 ;有间句助语自为唱叹,不在韵例者。此盖哲学诗之体 裁有所谓“自由押韵式”。就其用韵之格式言之,有与 诗经绝同者,如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 不离,复归于婴儿(歌、支通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 不忒,复归于无极(之部)。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 乃足,复归于朴(侯部)。又如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涤除玄览,能无疵?
   爱人治国,能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
   明白四达,能无知(歌、支通韵)?

  此一唱三叹,以声论声,即置之三百篇中,亦不 知有何分别;然而终不同者,则三百篇皆吟咏性情之作 ,而此则以说理竞长。所谓哲学诗之特点乃在内容,内 容有异而形式随之,此所以老子用韵体裁与诗有同有异 ,而与易则无不同也。老子韵例韵表,旧有作者,如刘 师培之老子韵表,见丙午国粹学报,多妄说不可信。沅 君之老子韵例初稿,见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而 语焉不详。兹篇所列,都二十四则:

  (一)一句一转韵例

    名与身孰亲(真部)?身与货孰多(歌部) ?得与亡孰病(
阳部)?是故甚爱必大费(脂部),多藏必厚亡(阳 部)。知足不辱(侯部),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部 )。(四十四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歌部),我好静而民自正 (耕部),我无事而民自富(之部),我无欲而民自朴 (侯部)。(五十七章)

  (二)二句一转韵例
    不出户,知天下(鱼部);不窥牖,见天道 (幽部)。(四十七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文部);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祭部)。(五十八章)

  (三)三句一转韵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祭部)。修之身,其德乃真(真部);修之家,其德 有余(鱼部)。(五十四章)

    勇于敢则shaa,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 或害(祭部)。天之所恶,孰知其故(鱼部)?(七十 三章)

  (四)四句一转韵例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耕部),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歌部)。(二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 不与,善用人者为下(鱼部)。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之部)。(六十八章)

  (五)五句以上一转韵例

    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阳、东 通韵)。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幽部),故去彼取此( 支部)。(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 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之部)。塞其兑 ,闭其门,终身不勤(阳部);开其兑,济其事,终身 不救(之、幽通韵)。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 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阳部)。(五十二章 )

  (六)一章一韵例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 名遂、身退,天之道(之、幽通韵)。(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式,夫唯式,是谓早服。早 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 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 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之、幽通韵)。(五十九章 )

  (七)一章数韵例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文部)。是以君子终 日行,不离辎重(阳、东通韵)。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元部)。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侯、鱼通韵)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文部)。(二十六章)

    大成若□,其用不弊(祭部);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中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脂、祭通韵),清静以为天下正(耕 部)。(四十五章)

  (八)二句间韵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阳部)。(三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 入于无间(元、真通韵)。(四十三章)

  (九)奇句偶韵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 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 为天下正(耕部)。(三十九章)

    古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 而退尺(鱼部)。(六十九章)

  (十)偶句奇韵例

    企者不久,夸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 ,自伐无功,自矜不长(阳、东通韵)。(二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耕部) 。(五十一章)

  (十一)两韵互协例

    师之所处,荆棘生 。大军之后(鱼部 ),必有凶 (元部)。(三十章)

    是谓行无行,攘无 ,执无兵(阳部) ,仍无 (支部)。(六十九章)

  (十二)两韵句中互协例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 ?孰能安以久( 之部),动之徐
耕部)?(十五章)
 
    天无以清,将恐 ;地无以宁,将恐 ;神无以灵,将恐 ;谷无以盈,将恐 ;万物无以生,将恐 ;侯王无以贞(耕部),
而贵高将恐 (祭部)。(三十九章)

  (十三)两韵隔协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真、耕 通韵),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 (之部)。(二十二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 散。为之于未有(之部),治之于未

    ○(元部)。(六十四章)

  (十四)三韵互协例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祭部),解其忿 和其光,同其尘(文部),是谓玄同(阳、东通韵)。 (五十六章)

  (十五)四韵互协例

    俨兮其若客,涣(元部)兮若冰之将释(鱼 部)。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谆部)兮其若浊 (侯部)。(十五章)

  (十六)句中韵例

   希言自然(元部)。(二十三章) 正言若反 (元部)。(七十八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部)。( 四十四章)

  (十七)首尾韵例
   祸兮福之所倚(歌部),福兮祸之所伏(之部 )。(五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部)。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元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支部)。 (八十一章)

  (十八)句首韵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元部)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支部)。(二十七章)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 已,果(歌部)而勿强(阳、东通韵)。(三十章)

  (十九)首尾上下皆韵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脂部),有大伪 (歌部)。(十八章)

  (二十)韵上韵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部)。(五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部)。(六十四章 )

  (二十一)双声为韵例

    豫(鱼部)兮若冬涉川,犹(宵部)兮若畏 四邻(文、真通韵)。(十五章)

    合抱之木(侯部),生于毫末(祭部)。( 六十四章)

  (二十二)叠字韵例

    道可道,非常道(幽部);名可名,非常名 (耕部)。(一章)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耕部 )。(七十一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 之死地亦十有三(侵部)。(五十章)

  (二十三)助字韵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宰(之部)。(
十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 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支通韵)。 (二十九章)

    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 ;同于失者,道失之(之部)。(二十三章)

  (二十四)助字不为韵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阳部)。(四十一章)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鱼部)。(二十 四章)

  由上所举韵例,有前人所认为无韵者,而实皆自 然协韵。如以叠字为韵,老子之例甚多也,而在诗、易 中亦有旁证。诗如蒹葭各章从、从韵,葛覃一二章覃、 覃韵,抑五章玷、玷韵,生民三章林、林韵,载芟今、 今韵,褰裳一、二章狂、狂韵,何人斯五章行、行韵, 巧言二章生、生韵,鸿雁三章、抑九章、桑柔下章皆人 、人为韵,绵七章门、门韵,荡二以下各章以七“商” 字为韵,东山各章以四“山”字为韵,雨无正五章、巧 言五章、宾之初筵一章皆言、言为韵,采薇四章、韩奕 三章皆何、何为韵,韩奕四章、抑十章之、之为韵,出 车五章、巷伯七章、南山有台一、二、四、五章子、子 为韵。余如来来、国国、鼠鼠、女女、弟弟、醉醉、悠 悠、乐乐,叠字为韵者,尚不胜数。又以易经为例,颐 彖传养、养韵,大壮彖传壮、壮韵,观六三、九五、上 九生、生、生韵,节初九、九二庭、庭韵,鼎六五、上 九铉、铉韵,贲彖传文、文韵,蛊彖辞,巽五九日、日 韵,损象传时、时韵,小过彖辞事、事韵,屯六二字、 字韵,豫六三、困上六悔、悔韵,蒙上九寇、寇韵,萃 彖传聚、聚韵,旅六二、九二仆、仆韵,大有初九咎、 咎韵。由此知五千言以道、道为韵,名、名为韵,以仁 、仁为韵,狗、狗为韵者,又何足异?又以助字韵为例 ,易革象传之、志韵,鼎象传之、尤韵。即谓诗经不协 语助,实亦不然。抑十章、韩奕四章皆以二“之”字为 韵,载驰四章尤、思、之韵,小戎二章期、之韵,园有 桃一、二章哉、其、之、之、思、哉、其、之、之、思 韵。再以楚辞证之,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怀椒糈而要 之”,“命灵氛为余占之,孰信修而慕之”,天问之、 谋、之韵,尤、之、期之韵,九章惜诵之、尤、之韵, 哀郢持、之韵,时、丘、之韵,思美人之、□、期韵, 惜往日之、疑、辞、之韵,九辩二“之”字、四“之” 字韵。由此知五千言二“之”字韵(七十四章),三“ 之”字韵(二十三章、六十六章、八十章),四“之” 字韵(十七章),五“之”字韵(四十九章),又何足 异?惟老子为哲学诗,其用韵较诗经为自由,则诚有之 ,若谓其手笔差异,文不拘韵,则不但不达五千言铿锵 之妙,且不足以语诸子之文矣。
 

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朱谦之。
 
 
 

后记

  (一)本书在选本方面,以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 本为主,次取敦煌写本与遂州碑本参订。石本于御注、 广明、景福以外,更参考楼正、邢玄、庆阳、磻溪、高 翿、赵孟俯诸本。钞本参考柰卷及室町时代钞本。刻本 王本除用明和宇惠本外,更参考道藏本、范应元引王本 ,与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本。河上本除用宋刊本外 ,更参考道藏李道纯道德会元所用章句白本。又如傅、 范古本,夏竦古文四声韵所引古老子,及讬名王羲之帖 本等,均加以批判的选用。

  (二)本书在校勘方面,以严可均铁桥金石跋中 老子唐本考异所校三百四十九条为主,魏稼孙绩语堂碑 录,或正严误,或补严阙,共四十三条,次之。余如纪 昀、毕沅、王昶、吴云之校老子,乃至罗振玉之道德经 考异,何士骥之古本道德经校刊,凡与碑本校勘工作有 关者,无不尽力搜罗,务求去伪存真,使道德经文字得 以接近于本来面目。

  (三)本书在训诂方面,所采旧注有王念孙、孙 诒让、俞樾、洪颐烜、刘师培、易顺鼎、马叙伦、陶鸿 庆、奚侗、蒋锡昌、劳健、高亨、于省吾诸家;间亦采 取日本大田晴轩、武内义雄之说。案语则随文声叙,或 出己见,其中有特重声训之处,说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四)本书在音韵方面,以江晋三老子韵读为主 ,偶有漏失,则以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双砚斋笔 记、李赓芸之炳烛编补之。若刘师培之老子韵表,高本 汉之老子韵考,及奚侗,陈柱之说老子古音,则多臆说 ,其合者取之,不合者弃之。

  (五)本书特重楚方言与老子之关系。如四十五 章“躁胜寒”,据诗汝坟释文“楚人名火曰燥”。五十 五章“终日号而不嗄”,据庄子庚桑楚篇司马彪注“楚 人谓唬极无声曰嗄”。七十章“披褐怀玉”,据淮南子 齐俗训注“楚人谓袍为短褐大布”。此类之例,说详各 章,阅者察之。

  (六)本书初稿成时,承杨树达先生、任继愈先 生校正全书数次,梁启雄、王维诚二先生亦校正其一部 分,得益良多。本书即根据诸先生提供之宝贵意见,经 数次修改而成。其中如仍有误谬之处,应由撰者自己负 责。又以杨树达先生贡献最大,且为其晚年最后之劳绩 ,应以此书为其纪念。

一九五七年三月朱谦之。
 
 
 

补遗

    版本补遗

(一)道士索洞玄经写本  敦煌残卷,见伯希和目录二 五八四号(神田喜一郎辑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

(二)敦煌六朝写本张道陵着老子想尔注残卷(见一 九五六年香港印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图一至图廿六,存河 上本第三章“不见可欲”句下至第三十七章。内容与遂 州龙兴碑本略同,如第三章“不敢不为”,第七章二“ 尸”字,第十五章“涣若冰将汋”,第十六章二“生” 字,第二十章“我魄未兆”,第二十四章“喘者不久” 等,盖同属一版本系统者)。

    书目补遗

(一)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昭和三四年创文社版 )。
 
 
 

补注

     三章

使心不乱。

  谦之案:据想尔注校笺:“淮南 子道应训、蜀志秦宓传及易艮卦孔疏、晋书吴隐之传、 文选东京赋注所引此文,皆无‘民’,刘师培老子斠补 谓唐初避讳删去,今此六朝写本无‘民’字,可证刘说 之非。”

虚其心。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虚”作 “○”。据注文“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知本文 亦作“虚”,“○”为误字。

    七章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作“以其 无尸,故能成其尸”,注:“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 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 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此为神仙 家言,可与后汉书方术传相参证,非老子本文。

    八章

夫唯。

  谦之案:“夫唯”,发语词也。 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第五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 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五章皆同,疑为楚语口气 。

    九章

持而盈之。

  谦之案:管子白心篇:“持而满 之,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此持满之 戒与老子同。

    十四章

在上不曒,在下不昧。

  谦之案:“曒”,敦煌丙本作“ 皎”。“昧”,遂州本、敦煌出道士索洞玄经写本及想 尔注本均作“忽”。案“昧”音密,与“曒”为韵,作 “忽”则无韵。

    二十章

唯之与阿。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阿”作 “何”。又据唐文播:巴黎所藏敦煌老子写卷斠记,知 伯希和目二三二九号古写卷亦作“何”。“何”皆“阿 ”之误。

若享太牢。

  谦之案:“享”字,敦煌道士索 洞玄经写本及老子想尔注本均作“亨”,经典释文亦作 “亨”,“亨”字是故书。

乘乘无所归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作“鬿无 所归”,“鬿”字当为遂州本“
魁”之别构,盖本“儡”字,音近 而误。

俗人昭昭。

  谦之案:经典释文:“昭,一本 作照。”今敦煌道士索洞玄经写本及老子想尔注本均作 “照”。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谦之案:王弼注:“孔,空也。 唯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又后汉书冯衍传注 :“孔之为言空也。”此以形容大德,虚心无物,无所 不包也。谦旧校以“盛德”解“孔德”,意有未尽,当 以此为正。

    二十四章

企者不久,夸者不行。

  谦之案:此二句敦煌道士索洞玄 经写本与老子想尔注本亦作“喘者不久,跨者不行”, 与馆本、遂州本同。又下文“自伐无功”作“
自饶无功”,“余食赘行”作“余 食啜行”,亦均与馆本、遂州本同。

    二十八章

为天下蹊。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蹊”作 “奚”,与敦煌丁本同。

    三十五章

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

  谦之案:老子想尔注本作“安平 大乐,与珥过客止”,以“太”作“大”,以“乐”字 断句,注:“如此之治,甚大乐也。”盖不知“安平太 ”为并列语。

    五十一章

德畜之。

  谦之案:“畜之”即“蓄之”。 说文:“畜,田畜也。”段玉裁曰:“田畜,谓力田之 蓄积也。”畜之犹相积相压之义。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朱谦之。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