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辑注类->老子校释->道经

 

老子校释

 

目录

老子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德经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老子韵例
    <表格、图、表解>
后记
补遗
    版本补遗
    书目补遗
补注
    三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四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四章
    二十八章
    三十五章
    五十一章
 
 
 
 

老子道经 唐 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

  钱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 ”以下为道经卷上,“上德不德”以下为德经卷下。晁 说之跋王弼注本,谓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 不知陆德明所撰释文,正用辅嗣本,题云“道经卷上” ,“德经卷下”,与河上本不异。晁氏所见者,特宋时 转写之本,而翻以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家藏石刻道 德经凡五本,惟明皇御注本及此本,皆分道经、德经为 二,盖汉、魏以来篇目如此。而此本为初唐所刻,字句 与他本多异。如“无”作“无”,“愈”作“俞”,“ 芸”作“云”,“誉”作“豫”,“荒”作“忙”,“ 佐”作“作”,“□”作“翕”之类,皆从古字。又如 “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
能蔽复成”。“师之所处,荆棘生 ”下,石本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二句。“上将军 居右”下,石本无“言以丧礼处之”句。“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 云:“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 病。”此类皆远胜他本,聊举一二,以见古石刻之可贵 也。武亿曰:分老子道经卷上,德经卷下,亦与古本相 仿。

  后陆放翁题跋云:“晁以道谓王 辅嗣老子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 。’今此本已久离析。”然则宋已失辅嗣定本。今邢氏 论语疏引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此其 可征之一 也。然又考汉书注,如 颜氏于魏豹传,引老子道经曰:“gguuoojiia昏乱有忠臣。” 田横传引老子德经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 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楚元王传引老子德经云: “知足不辱。”严助传: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 之”者也。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扬雄传“贵 知我者希”,师古曰:老子德经云“知我者希,则我贵 矣”。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师古曰:“老 子德经之言也。”“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曰:“ 老子道经之言也。”

  西域传注:老子德经曰“天下有 道,却走马以为粪”。盖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 而与释文题“道经音义”、“德经音义”者并合。又贾 公彦周礼师氏疏,亦以为老子道经云:“道可道,非常 道。”其下案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章怀 太子注后汉书,其于翟酺传也,则又谓老子道经曰:“ 鱼不可以脱于泉。”是数子于初唐时,并同所证。(梦 真客碑:“稽之道经,以慈为宝。”)其必袭自晋、宋 旧本,如此碑所分题,固有据也。

  王昶曰:碑上卷题“老子道经” ,下卷题“老子德经”,皆道、德分见,未尝混而为一 ,则玄宗所注,实从古本如此。董迥藏书志谓“玄宗注 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 类之下卷”,非也。

  吴云曰:隋书经籍志载道德经二 卷,王弼注。晁说之、熊克重跋,皆称不分道德经,而 今本释文实分上下二卷,或疑为刻者增入。然邢昺论语 疏引老子德经“天网恢恢”二句,颜师古汉书注多引老 子道经、德经,分之者当不自陆德明始。此石亦书德经 ,殆有据也。

  孙诒让曰:老子上下篇八十一章 ,分题“道经”、“德经”。河上公本,经典释文所载 王注本,道藏唐傅奕校本,石刻唐玄宗注本并同。

  弘明集牟子理惑论云:“所理正 于三十七条,兼法老氏道经三十七篇。”则汉时此书已 分道、德二经,其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亦与 今本正同。今所传王注,出于宋晁说之所校,不分道、 德二经,于义虽通,然非汉、唐故书之旧。

    一章

 洪颐烜曰:道德经王辅嗣本,今世所行,俱有分章。 此本虽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其中亦有与 今王本不同者,如今王本“
道冲而用之”至“象帝之先”为三章,“天地不仁” 至“不如守中”为四章,“谷神不死”至“用之不勤” 为六章,此本皆并为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王本属十二章,此本无“故”字,二句属下章之 首。“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今王本为二十七章,此 本属上章之末。陆德明老子音义已为后人改变其分章, 惜不得与此一本证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俞正燮曰:老子此二语,“道” “名”,与他语“道”“名”异;此言“道”者言词也 ,“名”者文字也。文子精诚云:“名可名,非常名; 着于竹帛,镂于金石,皆其粗也。”上义云:“诵先王 之书,不若闻其言;闻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故名可 名,非常名也。”上礼云:“先王之法度有变易,故曰 ‘名可名,非常名’ 也。”淮南 本经训云:“至人钳口寝说,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着于竹帛,镂于金 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晚世学者博学多闻,而不免 于惑。”缪称训云:“道之有篇章形埒者,非其至者也 。”道应训云:“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曰:‘独其糟粕 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皆以老子“道”为言词,“名”为文字。

  谦之案:俞说是也。老子着五千 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 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 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高诱注淮南 泛论训曰:“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伪关尹 子推而广之,谓“
不可言即道”。实则老子一书,无 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 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 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 以“常”为不变不易之谓,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 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为不 可言矣;可名之名,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谓道,乃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 变之名。故以此处世,则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四十九章)。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 天下篇),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 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十六章), “知和曰常”(五十五章),常即非常也。夫旦明夜闇 ,死往生来,安时处顺,与时俱往,庄子所云:“死生 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天地之道,恒久而 不已,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若不可变、不可易,则安 有所谓常者?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 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严可均曰:“无名”,各本作“ 无”,下皆放此。“天地始”,御注与此同。河上、王 弼作“天地之始”,下句亦有“之”字。

  魏稼孙曰:严校云:“各本作‘ 无’,下皆放此。”后“行无行”一条,校语同。按是 刻道经皆作“无”;德经前作“无”,“行无行”以下 作“无”。此条当云“道经放此”。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无 ”皆作“无”,下并同,御注石本作“无”。又景龙、 御注、敦煌三本均无二“之”字,河上本有。

  谦之案: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 云:“‘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说文云:‘奇字无 也,通于元,此虚无道也。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俗作“旡”,非。旡音暨,“□”等字从之。老子作“ 无”,与易同。又王弼、傅奕、范应元本均有“之”字 。范本“万”作“
万”。“无名天地始”,史记日者 传引作“无名者,万物之始也”。王弼注:“凡有皆始 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似两句皆作 “万物”,非。案“始”与“母”不同字义。说文:“ 始,女之初也。”“母”则“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以此分别有名与无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长。盖天地 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经文二十 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四十章:“有生于无 。”此无名天地始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则生生 不息;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此有名万物母也。又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亦皆“天地”与“万物”二语相对 而言。

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范应元曰:古本并河上公、王弼 、李若愚、张君相“常无”上并有“故”字。又引音辩 云:“常无、常有,合作断句。”

  王应麟曰:首章以“有”“无” 字断句,自王介甫始。
  严可均曰:御注与此同。“观 ”上,河上、王弼有“以”字,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敦煌三本均无“故 ”字及二“以”字。又“徼”,敦煌本作“曒”。

  俞樾曰:按易州唐景龙二年所刻 道德经碑无两“以”字,当从之。司马温公、王荆公并 于“无”字绝句,亦当从之。

  易顺鼎曰:按庄子天下篇:“老 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常无有”即此章 “常无”“常有”,以“常无”“常有”为句,自庄子 已然矣。

  谦之案:御注、邢玄、景福、庆 阳、楼正、磻溪、顾欢、彭耜、高翿均无“故”字。“ 徼”,傅、范本与碑本同,宜从敦煌本作“曒”。十四 章“其上不皦”,景龙本亦作“曒”,是也。一切经音 义卷八十四引:“说文‘徼’作‘循也’,以遮遏之。 ”是徼有遮训,在此无义。又卷七十九、卷八十三引: “说文‘曒’从日,□声,二徐本无。”田潜曰:“案 慧琳引埤苍‘明也’,韵会云‘明也’,未着所出。诗 ‘有如曒日’,诗传云:‘曒,光也。’说文古本旧有 ‘曒’字,后世或借用‘皎’。‘皎’,月之白也,诗 ‘月出皎兮’是也。或借用‘皦’,皦,白玉之白也, 论语‘皦如’是也。字义各有所属,‘有如曒日’之‘ 曒’,碻从日,不从白也。”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卷七)经文“常无观其妙”,妙者 ,微眇之谓,荀悦申鉴所云:“理微谓之妙也。”“常 有观其曒”,“曒”者,光明之谓,与“
妙”为对文,意曰理显谓之曒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谦之案:陈景元藏室纂微篇以“ 此两者同”为句。严复曰:“同字逗,一切皆从同得。 ”惟“同出”“异名”为对文,不应于“同”字断句。 又蒋锡昌曰:“‘此两者同’下十二字,范本无。”案 续古逸丛书范本有此十二字,蒋误校。又四十章“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盖指有无而言。有无 异名,而道通为一。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谦之案:“玄”字,绩语堂碑录 因避清帝讳,改为“元”,当据原碑改正。以下仿此。 盖华夏先哲之论宇宙,一气而已,言其变化不测,则谓 之玄。变化不测之极,故能造成天地,化育万物,而为 天地万物之所由出。鸢飞鱼跃,山峙川流,故曰“众妙 之门”。张衡曰:“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 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干坤;橐籥元气,禀受 无形。”(御览引玄图)扬雄曰:“玄者,幽摊万类而 不见形者也。”(太玄经玄摊图)义皆出此。

  【音韵】李道纯曰:“此经文辞多协韵。”邓廷 桢曰:“诸子多有韵之文,惟老子独密;易、诗而外, 斯为最古矣。”刘师培曰:“
欲考古韵之分,古必考周代有韵之书;而周代之书, 其纯用韵文者,舍易经、离骚而外,莫若老子。”今试 以江有诰老子韵读为主,参之以吴棫之韵补,顾炎武之 唐韵正,江永之古韵标准,姚文田之古音谐,邓廷桢之 双砚斋笔记(卷三),李赓芸之炳烛编,推求经文古韵 ,句求字索。又刘师培、奚侗、陈柱及高本汉之老子韵 考(Bernhard 
Karlgren:The poetical parts in Lao-Tsi )说老子古音,颇 多臆说,亦有可取者,间附以己见,然后知五千文率谐 声律,斐然成章。韵理既明,则其哲学诗之为美者可知 矣。以下试分章述之。

 此章江氏韵读:道、道韵(幽部),名、名韵(耕 部),始、母韵(之部,母,满以反),妙、徼韵(宵 部,徼,去声),玄、门韵(
文、真通韵,玄,胡均反)。

 谦之案:“玄”,真部,“门”,文部,文、真通 韵。姚文田:玄、玄、门韵,余同。又高本汉:同、名 为韵,非。邓廷桢:道、道,名、名,无韵,亦非。

  右景龙碑本五十四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宋刊 本)、王弼本(
古逸丛书本)、傅奕(经训堂本)、范应元(续古逸 丛书本)并五十九字。严可均曰:“‘众妙之门’句下 空一字,所以分章,御注不空。河上于‘道可道’前, 题‘体道第一’,王弼题‘一章’。此无标目,下皆放 此。”今案老子着书上下二篇,后世乃有分章,有分五 十五,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一之殊,碑本虽 不记章数,然每章皆空一格以别之,与河上、王弼、傅 、范诸家分章略同,今即以诸家所传分章为准。又此章 范本题“道可道章第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达真、清 源‘皆知善之为善’上,并有‘天下’二字。”范应元 本同,范注云:“古本。”又论语集解义疏九引“皆知 ”,并作“以知”。广明本、赵孟俯本引下“已”作“ 矣”,李道纯本上“已”作“矣”,苏辙本、董思靖本 两“已”并作“矣”。“已”“
矣”古可通用。说文五:“矣,语 已词也,从矢,□声。”字亦作“
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谦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顾 欢本无“故”字。六“相”上,广明、景福、庆阳、磻 溪、楼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赵孟俯本,及 后汉书朱穆传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无。李道 纯曰:“‘有无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 也。”

  严可均曰:“相形”,王弼作“ 相较”,见释文。

  谦之案:作“相形”是也。毕沅 曰:“‘形’,王弼作‘较’,陆德明亦作‘较’,并 非。古无‘较’字,本文以‘形’与‘倾’为韵,不应 用‘较’又明矣。”刘师培曰:“案文子云:‘长短不 相形。’淮南子齐俗训曰:‘短修相形。’疑老子本文 亦作‘形’,与生、成、倾协韵,‘较’乃后人旁注之 字,以‘较’释‘形’,校者遂以‘较’易‘形’矣。 ”案:淮南齐俗训“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 ,有二“也”字。“长”,因避父讳改“脩”。

  马叙伦曰:“较”,各本并作“ 形”。说文“荆”之古文作“○”,则古文“形”或亦 有作“○”者。“爻”旁与 “○ ”字之“爻”旁相同。或老子本作“○”,传写脱讹成 “爻”,读者以为义不可通,加车成“○”,后世“较 ”行“○”废,因为“较”字矣。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谦之案:“前”,敦煌本作“先 ”,遂州碑本、顾欢本、强思齐本亦作“先”。蒋锡昌 曰:“按顾本成疏‘何先何后’,是成‘前’作‘先’ 。强本严君平注:‘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是严亦作 ‘先’。老子本书‘先’‘后’连言,不应于此独异。 如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六十七章‘舍后且先’,皆其证也。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谦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 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 ’。”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无“治”字。

万物作而不辞,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万 物作焉而不辞”。陆希声及太平御览引皆无“焉”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 本均无“焉”字。

  谦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无 “焉”字。又“不辞”,遂州、敦煌、傅、范本作“不 为始”。范应元曰:“王弼、杨孚同古本。”是范所见 王本亦作“不为始”。

  易顺鼎曰:考十七章王注云“大 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数语,全引此 章经文,是王本 作“不为始”之证,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

  谦之案:作“不为始”是也,当 据订正。
  毕沅曰:“古始、辞声同,以 此致异,奕义为长。”劳健曰:“
说文‘○’籀文从台作‘□’,夏 竦古文四声韵引石经‘词’作‘○’,古孝经‘始’作 ‘○’,盖二字古文形本相近。”今按吕氏春秋贵公篇 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利 而莫知其所由始。”又审分篇曰:“全乎万物而不宰, 泽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盖皆出老子此章,作“ 始”义长。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罗振玉曰:“生而不有”,敦煌 本无此句。
  谦之案:遂州碑本亦无。群书 治要卷三十四引同此石。

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功成 不居”,河上作“功成而弗居”。

  罗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 ”,敦煌本作“成功不处”。又“夫唯弗居”,景龙、 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处”。

  马叙伦曰:王弼注曰:“因物而 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则王作“不居”。今王“ 不”作“弗”者,或后人据河上改之。

  蒋锡昌曰:按淮南道应训及后汉 书朱隽传注引“弗”并作“不”,易系辞正义引“而弗 居”作“不居”。强本严注:“夫唯不敢宁居。”是严 “弗”作“不”。强本引成疏经文“成功不处”,是成 作“
成功不处”。古 本 所引“弗”皆作“不”。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处”, 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华”,七十七章“功成而 不处”,“不居”或作“不处”,“居”“处”盖可互 用。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证老子原本如 此。

  谦之案:王注旧刻附孙矿古今本 考正云“‘弗居’,一本作‘不居’。”又纪昀校据永 乐大典本“功成而弗居”,无“而”字,“弗”与“不 ”同,作“不”是也。又论衡自然篇曰:“故无为之为 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亦即此章“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也。盖天下之物,未 有无对待者,有矛盾斯有前进。故有美者,则有更美者 与之相争,而美之为美斯不美已。有善者,则有更善者 与之相争,而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一对待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有无之相生也。难易, 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 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 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 ,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 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 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 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 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 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由此 观之,天下之物,无处不有矛盾,即无处不在其对待之 中各自动作。夫唯无心而顺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 因天任物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 万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虚,与时俱行。万物并作, 而吾不为始;吾所施为,而不以迹自累;功成事遂,退 避其位。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恶;不 可 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后。立于对待之先,是谓不居;超 乎有无六境之外,是谓不有。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 于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生、成、形、倾韵(耕 部),和、随韵(歌部,随,徐禾反),事、教、辞、 有、恃韵(之、宵合韵,教协音记,辞,去声,有音以 ),居、居、去韵(鱼部,去,平声)。姚文田、邓廷 桢同,惟未及事、教。又陈柱以已、已为韵。

 谦之案:“辞”,敦、遂本、傅、范本作“始”, “居”,敦本作“处”。高本汉以始与事、教、有、恃 协韵,处、处与去协韵。又教,宵部,事、辞、有、恃 ,之部,之、宵合韵。

 顾炎武曰:“随”,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和、随为韵。旁证:管子白心篇:“ 人不倡不和。”又“不始不随”。韩非解老:“大奸作 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又“故竽先则钟瑟必随 ,竽唱则诸乐皆和”(唐韵正五支)。

 江有诰曰:辞,似兹切,按古有“去”声,老子养 身篇“万物作焉而不辞”,与“事”“教”合韵。又曰 :“居”,九鱼切,按古有“
去”声,当与御部并收。老子养身篇“功成而不居” ,与“去”协(
唐韵四声正七之、九鱼)。

  右景龙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 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范应元本九十七字 。河上本题“养身第二”(一作“美善章”)。王弼本 题“二章”,范本题“天下皆知章第二”。

    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严可均曰:各本“上”作“尚” 。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宝 ”。

  谦之案:作“上”是也。“宝” 字疑误。“上”与“尚”同。淮南齐俗训:“故老子曰 ‘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引亦作“ 上”,与景龙、敦煌、遂州诸本同。遂州“民”作“人 ”,下句同。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谦之案:河上、王、傅、范各本 ,“盗”下均有“为”字,遂州、敦煌、御注本与此石 同省。北堂书钞二七引作“不贵货,使民不盗”,是所 见本亦无“为”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严可均曰:“使心不乱”,王弼 “使”下有“民”字。
  毕沅曰:河上公作“使心不乱 ”,无“民”字。案淮南子引亦无“民”。

  易顺鼎曰:晋书吴隐之传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文选东京赋注、沈休文钟山诗 注两引亦皆无“民”字。素问卷一王冰注引老子亦无“ 民”字。

  纪昀曰:原本及各本俱无“民” 字,惟永乐大典有之。据弼注“
故可欲不见”,上承“没命为盗” ,则经文 本有“民”字。

  刘师培曰:文选东京赋注引作“ 使心不乱”,易艮卦孔疏引此文亦无“民”字,盖唐初 避讳删此字也。古本实有“民”字,与上两“
民”一律。

  谦之案:纪、刘之说非也。王弼 注:“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 也。”是王本并无“民”字。永乐大典盖沿袭吴澄本妄 增“民”字。刘氏谓无“民”字乃唐初避讳所删,不知 古本实无“民”字,唐初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亦无“民 ”字。此如与避讳有关,则何不并上两句“民”字删之 ?此非妄删,直妄增耳。但吴澄亦有所本,褚遂良贞观 十五年跋之王羲之帖本,作“民心不乱”,与傅、范本 同,知其误已久。傅、范虽称古本,实亦为后人所改, 其字句均较他本为繁,此其一例耳。

圣人治:

  严可均曰:各本句上有“是以” 二字,王弼“人”下有“之”字。
  吴云曰:傅本“圣人之治”下 ,有“也”字;李道纯无“之治”二字。
  谦之案:有“之”字是。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罗振玉曰:释文:“‘强’,又 作‘彊’。”敦煌本作“彊”。

  谦之案:楼正本亦作“彊”。又 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 ”,缺“虚其心”四句。

常使民无知无欲,

  严可均曰:“常使民”,御注作 “使人”。
  罗振玉曰:御注本避讳作“人 ”。
  谦之案:王羲之本无“常”字 ,遂州本无“民”字。

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严可均曰:“使知者”,各本“ 使”下有“夫”字。“不敢为”,各本句下有“为无为 ”三字,王弼有“也为无为”四字。

  罗振玉曰:“知”,今本作“智 ”,释文出“知者”二字,注音“智”,知王本作“知 ”。景龙、御注、敦煌三本亦作“知”。又景龙、御注 、敦煌、景福四本“为”下均无“也”字。

  谦之案:据罗氏影印贞松堂藏西 陲秘籍丛残校敦煌本,“敢”下有“不”字,罗考异中 失校。又遂州碑本亦作“不敢不为也”。强思齐引成玄 英疏:“前既舍有欲无欲,复恐无欲之人滞于空见,以 无欲为道,而言不敢不为者,即遣无欲也。恐执此不为 ,故继以不敢也。”是成疏本亦作“不敢不为”。惟顾 本成疏作“而言不敢为者,即遣无欲也”,脱此“不” 字。今案“不敢”、“不为”乃二事,与前文“无知、 无欲”相对而言,“不敢”断句。经文三十章“不以取 强”,各本“不”下有“敢”字,“敢”字衍文。但六 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九章“吾不敢为主而为 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七十三章“勇于不敢则活”, 以“不敢”与“不为”对,知顾本成疏经文有误脱。老 子原意谓常使一般人民无知、无欲,常使少数知者 不敢、不为,如是则清静自化,而无不 治。

  又案不敢、不为,即不治治之。 论衡自然篇曰:“蘧伯玉治卫,子贡使人问之:‘何以 治卫?’对曰:‘以不治治之。’夫不治之治,无为之 道也。”谊即本此。盖老子之意,以为太上无治。世之 所谓治者,尚贤则民争;贵难得之货,则民为盗;见可 欲则心乱。今一反之,使民不见可尚之人,可贵之货, 可欲之事。如是,则混混沌沌,反朴守醇,常使民无知 无欲,则自然泊然,不争不盗不乱,此所以知者不敢不 为。至德之世,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含哺而熙,鼓腹 而游。此则太古无为而民自化,翱翔自然而无物不治者 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以腹、骨、 欲为韵,陈柱同。陈又以为、治韵,云:“盖歌之音变 也。”

 谦之案:王念孙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欲”“腹” 均入幽部,引乐记“君子乐得其道”二句,道、欲为韵 。

 诗经蓼莪四章鞫、蓄、育、复、腹为韵。楚辞天问 育、腹为韵。

 谦之又案:“贤”“争”为韵。孔广森诗声类二阳 声二十出“坚”字云:“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 ,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案‘坚’从‘○’,‘○’ 即古文‘贤’,今十七真有‘礥’字,‘礥’乃‘贤’ 声正读也。”

 又出“贤”字云:“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 贤。’行苇见‘
坚’下。”案“贤”与“争”音近,印度旧译“贤豆 ”,可为旁证。王念孙古韵谱与“坚”同入真部,“争 ”(音真)入耕部,此为真、耕通韵之证。

  右景龙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五十八字,河上本 六十六字,王本六十七字,傅本六十八字,范本六十九 字。河上本题“安民第三”,王本题“三章”,范本题 “不尚贤章第三”。

    四章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谦之案:“冲”,傅奕本作“盅 ”,“盅”即“冲”之古文。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老子曰:‘道盅而用之。’”郭忠恕汗简(
上之二)“冲”字,引古老子作○ 。毕沅曰:“说文解字引本书作‘
盅’,诸本皆作‘冲’,淮南子亦 作‘冲’,并非是。”盖器中之虚曰盅,盅则容物,故 庄子应帝王篇曰:“太盅莫胜。”

  严可均曰:“久不盈”,各本作 “或不盈”。
  罗振玉曰:景龙本作“久”, 敦煌本作“又”,乃“久”之讹。

  俞樾曰:“道盅而用之”,“盅 ”训虚,与“盈”正相对,作“
冲”者,假字也。第四十五章“大 盈若冲”,“冲”亦当作“盅”。又按“或不盈”,唐 景龙碑作“久不盈”,久而不盈,所以为盅,殊胜今本 。河上公注曰:“或,常也。”训或为常,古无此义, 疑河上本正作“久”也。

  谦之案:作“久”是也。太平御 览三百二十二引墨子曰:“善持胜者,以强为弱,故老 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有弗盈即又不盈。 贾昌朝群经音辨曰:“有,又也。王弼注:‘故冲而用 之,又复不盈。’”是王本亦作“又”,不作“或”。 有、又、久古通。马叙伦曰:“墨子引作‘有’,河上 作‘或’,易州作‘久’,四字古皆通。‘又’‘有’ ‘或’古通,具见经传释词,譣义则‘久’字为长。‘ 又’‘有’‘久’亦通。庄 子至 乐篇:‘人又反入于机。’列子天瑞篇‘又’作‘久’ 。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久。’殷敬顺、陈景元释 文曰:‘久音有,本作又。’汉书杨王孙曰:‘精神者 天之有。’即本此文,并其证。盖‘又’‘久’‘有’ 三字声,并属之类也。”

  谦之案:傅本“盈”作“满”, 陆德明曰:“‘盈’,本亦作‘
满’。”盈、满同义。一切经音义 卷十三引说文“盈”作“器满也”。二徐本作“满器也 ”。田潜曰:“案水部‘溢’下云:‘器满也。’器满 即溢,亦即盈也。故‘满’下云:‘盈,溢也。’训义 甚明。”可证“盈”“满”可互用,惟原本当作“盈” 。马叙伦曰:“‘满’字诸本作‘盈’者,荀悦曰:‘ 讳盈之字曰满。’盖汉惠帝名盈,讳之改为‘满’也, ‘盈’字是故书。”

深乎!万物宗。

  严可均曰:“深乎”,御注作“ 渊似”,河上作“渊乎似”,王弼作“渊兮似”。“万 物宗”,河上、王弼“物”下有“之”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作“渊似万物 之宗”。

  谦之案:释文出“渊○”,云: “河上作‘乎’。”毕沅曰:“
○,古兮字。”卢文弨曰:“‘○ ’,今本皆作‘兮’。”

  又傅、范本:“渊兮似万物之宗 。”范“万”均作“万”。玉篇:“‘万’,俗‘万’ 字,十千也。”举此一例,知范本多古训,亦存俗字。 又案“深”与“渊”义同。玉篇:“‘渊’,水停又深 也。”小尔雅广诂:“‘渊’,深也。”劳健曰:“景 龙作‘深乎万物宗’。当是唐人避讳改‘渊’作‘深’ 。”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

  俞樾曰:按释文,河上公本“纷 ”作“芬”;然“芬”字无义。此句亦见五十六章,河 上公于此注云:“纷,结恨也。”……于彼注云:“纷 ,结恨不休。”注文大略相同。则河上本“芬”字当读 为“
忿”,若以本字读之,则注中结恨 之义不可解。……王弼本五十六章作“解其分”,注云 :“除争原也。”则亦读为忿矣。顾欢本正作“
忿”,乃其本字,“芬”“纷”并 假字耳。

  武内义雄曰:“解其纷”,河上 作“芬”。按“芬”当作“忿”。此句在四章,又见于 第五十六章。旧钞河上本,彼章作“忿”,此章作“纷 ”。王本于彼章作“分”,据其注,则“分”者“忿” 之讹。此章与旧钞河上本同此,王、河两本字亦同。至 景龙碑及敦煌本此章之“纷”,皆改为“忿”,此以假 借字而还为正字者也。

  谭献曰:五十六章亦有“挫其锐 ”四句,疑羼误。

湛常存。

  严可均曰:河上作“湛兮似若存 ”,王弼作“湛兮似或存”。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二本均 作“湛常存”,敦煌本作“湛似常存”。
  武内义雄曰:敦本此句作“湛 然常存”,遂州本“湛似常存”。
  王昶曰:邢州本“湛似或存” 下句“谁”下有“之”字。

  谦之案:傅、范本与王弼同。邢 州本旧谓即遂州本,今知非是。又十四章“是谓忽恍” ,王昶曰:“诸本并同,邢州本无此句。”案今遂州本 实有,作“是谓忽恍”,此亦一证也。又“湛”,说文 :“
没也。”小尔雅 广 诂:“没,无也。”此云“湛常存”,言其虚灵不眛, 似无而实有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严可均曰:“谁子”,河上、王 弼作“谁之子”。
  焦竑曰:“谁之子”,陈碧虚 司马本无之。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三本均无上“之”字。

  谦之案:室町本“谁”上有“其 ”字,下有“之”字。案无“之”字是也。广雅释言: “子,似也。”“吾不知谁子”,即吾不知谁似也,语 意已足。此段意谓神耶帝耶?此世所称生shaa之主,而道 独居其先。道者疑似之间,若不知其谁子;然而自本自 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纷、尘、存、先韵(文 部,先,思殷反)。姚文田、邓廷桢同。邓曰:“‘先 ’,古音读若‘诜’。”

 谦之案:盅、盈、宗亦韵。奚侗、陈柱、高本汉说 同。
 姚鼐曰:“道冲”为句,与“宗”为韵,言道之体 至冲也。

 奚侗曰:盅、盈、宗为韵。东、庚之变,如二十四 章以“功”韵“
明”,庄子在宥篇以“虫”韵“情”“成”“鸣”也 。又纷、尘、先为韵。素问八正神明论“先”与“神” “存”韵,楚辞招魂“先”与“纷”“陈”韵。

 钱大昕曰:说文“冲”读若“动”。书“予惟冲人 ”,释文:“直忠反。”古读“直”如“特”,冲子犹 动子也。

 谦之又案:“湛常存”,河上、王“湛”下有“兮 ”字,“兮”字为楚辞最常见之助字,老子书已发其端 。孔广森诗声类七曰:“‘兮’,唐韵在十二齐,古音 未有确证。然泰誓‘断断猗’,大学引作‘
断断兮’,似‘兮’‘猗’音义相同。‘猗’,古读 ‘阿’,则‘兮’字亦当读‘阿’。”

  右景龙碑本三十七字,不分章。河上、王弼、傅 奕本四十二字,范应元本四十三字,敦煌本三十九字。 (武内本云“三十七字”,实三十九字。罗卷注“四十 九字”,“四”乃“三”字之误。)河上题“无源第四 ”,王弼题“四章”,范应元题“道冲章第四”。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严可均曰:“○○”,别体字。
  罗振玉曰:景龙、广明二本作 “○”,敦煌本作“○”,均“刍”之别构。

  谦之案:河上、王弼、傅、范并 作“刍狗”。释文、群书治要及遂州本“刍”作“□” 。李文仲字鉴曰:“‘刍’,说文:‘刈草也,象包束 草之形。’从二屮,即‘草’字也。俗又加‘草’,非 。”

  刘师培曰:案刍狗者,古代祭祀 所用之物也。淮南齐俗训曰:“
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以青黄, 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袨,大夫端冕,以送迎之 ;及其已用之后,则壤土草○而已,夫有孰贵之?”高 诱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说山训云: “圣人用物,若用朱丝约刍狗。”又曰:“刍狗待之以 求福。”高注:“待刍狗之灵,而得福也。”是古代祭 祀,均以刍狗为求福之用。盖束刍为狗,与刍灵同, 乃始用终弃之物也。老子此旨曰:天地 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均始用而旋弃,故以刍狗为 喻,而斥为不仁。

  谦之案:吕氏春秋贵公篇高诱注 引老子二句同。又庄子庚桑楚篇:“至仁无亲。”齐物 论:“大仁不仁。”天运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 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 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语皆出此。

天地之间,其犹□蘥。

  严可均曰:“□蘥”,御注作“ 橐籥”,河上、王弼末有“乎”字。

  谦之案:王弼注“‘橐’,排橐 也。‘籥’,乐籥也。”孙诒让曰:“案一切经音义一 云:‘○○’,东观汉记作‘排’,王弼注书作‘□’ ,同皮拜反,所以冶家用,吹火令炽者也。又十二云: ‘排筒’,东观汉记‘因水作排’,王弼注:‘橐,□囊 也。’(玉篇○部云:‘□,吹火囊。’)据玄应说, 则所见王注‘排橐’作‘□囊’,今本及陆氏释文并作 ‘排橐’(释文云:‘排,扶拜反。’与皮拜音同。‘ 排橐’,亦见淮南子本经训高注)。‘排’字正与汉记 同,岂唐时王注固有两本乎?”(今本王注不分道、德 二经,与释文本异。又释法琳辩正论引“人法地地法天 ”章注,与今本不同,亦唐时王注有别本之证。)又乐 籥之说,与成玄英“籥,箫管也”说同,而与吴澄之释 橐籥异。吴澄曰:“‘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 也。为函以周罩于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于内者,籥 也。天地间犹橐籥者,橐象太虚,包含周遍之体;籥象 元气,絪缊流行之用。”吴说义长。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严可均曰:王弼、顾欢作“不掘 ”。“俞出”,各本作“愈出”。
  谦之案:傅、范本亦作“俞” 。

  罗振玉曰:今本王作“屈”,与 景龙、御注、景福三本同。释文出“掘”字,知王本作 “掘”。释文又云:“河上本作屈,顾作掘。”

  谦之案:作“屈”是也。王注“ 故虚而不得穷屈”,是王注本原作“屈”,范本同。傅 本“屈”作“诎”。劳健曰:“按说文‘屈’训无尾, 引伸为凡短之称,故有竭义。‘诎’训诘诎,乃‘诎伸 ’本字。掘与搰互训,释文引顾云‘犹竭’者,谓通假 作屈也。傅之作‘
诎’,盖释为诎伸,非是。此字当 作‘屈’,训竭,音掘。”

  毕沅曰:“俞”,诸本并作“愈 ”。案古无“愈”字,盖即用“
俞”也。诸本并非。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谦之案:武内义雄曰:“敦、遂 二本中作忠。”知法京图书馆所藏河上本敦煌残卷作“ 守忠”,与遂州碑同。惟“忠”字无义,淮南道应训引 上二句作“守中”,是。又“多言”,遂州碑本作“多 闻”,文子道原篇引亦作“多闻”,强本成疏:“多闻 ,博赡也。数穷,多言也。”盖据遂州本而强为之辞耳 。

  又案“守中”之“中”,说据章 炳麟文始七:“中,本册之类。故春官天府:‘凡官府 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郑司农云:‘治中, 谓治职簿书之要。’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断民狱讼之 中,岁终则令群吏计弊狱讼,升中于天府。’礼记礼器 :‘因名山,升中于天。’升中犹登中,谓献民数政要 之籍也。尧典 ‘允执厥中’,谓 握图籍也。”此章“守中”,谊同此,盖犹司契之类。 罗运贤曰:“
中亦契也。为政不在多言,但司法 契以辅天下,所谓无为,正此意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屈、出韵(脂部),穷 、中韵(中部)。诸家并同。

 孔广森诗声类五,阳声五上冬类引论语:“天之历 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老子道 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德经:“大盈若冲,其 用不穷。”庄子:“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仿徨 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管子:“举所美, 以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大抵所同用者, 不越乎“中”“
终”“穷”三字,以见冬韵之狭,非可滥通东、钟者 也。

 谦之案: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亦中、穷为韵。又老子“中”“穷”各上一字“数” “守”,亦相为韵。此为韵上韵。本马叙伦说,见毛诗 正韵后序。

  右景龙碑四十四字,不分章,敦煌本字同。河、 王、傅、范本四十五字。河上题“虚用第五”,王本题 “五章”,范本题“天地不仁章第五”。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毕沅曰:陆德明曰:“谷,河上 本作浴,云:‘浴,养也。’”案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 碑铭引亦作“浴神”,是与河上本同。

  俞樾曰:“浴”字实无养义。河 上本“浴”字当读为谷。诗小弁篇、蓼莪篇、四月篇并 云:“民莫不谷。”毛传并云:“谷,养也。”“谷” 亦通作“谷”。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诗正义 引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生亦养也。”王弼 所据本作“谷”者,“谷”之假字。河上古本作“浴” 者,“谷”之异文。

  洪颐烜曰:案释文引河上公本作 “浴”。易称“君子以惩忿窒欲”,孟喜本作“浴”。 “谷”“浴”皆“欲”之借字。孟子尽心下:“养心莫 善于寡欲。”是以欲神不死。列仙传:容成公者,能善 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 。亦同此义。

  徐鼒曰:据河上注训“谷”为养 ,则当为“谷”。诗毛传、郑笺,广雅释诂,俱云:“ 谷,养也。”盖“谷”与“谷”通,音同之假借也。书 尧典“宅西曰昧谷”,周礼缝人注作“度西曰柳谷”, 即伏生书大传所云“秋祀柳谷”也。而史记又作“柳谷 ”。庄子“臧与谷二人牧羊”,崔撰本作“臧与谷二人 牧羊”,其证也。又按释文云:“谷,河上本作浴,云 :‘浴者,养也。’”与今本异。洪适隶释载老子铭云 :“或有浴神不死。”则是古本自作“浴”也。盖“谷 ”为“谷”之假借,“浴”又为“谷”之假借也。

  谦之案:作“谷神”是也。今宋 本及道藏河上本皆作“谷”,不作“浴”。列子天瑞篇 引黄帝书:“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庾肩吾诗:“谈 玄止谷神。”庾信诗:“虚无养谷神。”后汉高义方清 诫曰:“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范应元曰:“谷 神二字,傅奕云:‘幽而通也。’”皆以“谷神”二字 连读。惟老子书中,实以“谷”与“神”对。三十九章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即其证。司马光曰:“ 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 死。”严复曰:“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 称神;以其不屈愈
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 ”是知“谷”“神”二字连读者误。

玄牝门,天地根。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门”上 有“之”字,“天地”上有“是谓”字。谦之案:遂州 、敦煌、御注三本与此石同。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谦之案:“绵绵”,诸本作“绵 绵”。成玄英曰:“绵绵,微细不断貌也。”“绵”为 俗字。玉篇:“绵,新絮也,缠也,绵绵不绝。今作绵 。”五经文字云:“作‘绵’者讹。”又“绵绵”下, 景福本有“兮”字,室町本有“乎”字。“勤”字,武 内敦本作“懃”。

  洪颐烜曰:案“勤”通作“仅” 字。文选长杨赋李善注引古今字诂:“‘仅’,今‘勤 ’字也。”汉书文帝纪晋灼曰:“仅,古勤字。”说文 :“仅,少劣之□。”言其气息绵绵若存,其用之则不 弱少也。

  于省吾曰:按旧多读“勤”如字 ,洪颐烜读“用之不勤”之“勤”为“仅”,训为弱少 。用之弱少,不辞甚矣。“勤”应读作“觐”,金文“ 勤”“觐”并作“堇”。宗周钟“王肇遹省文、武堇彊 土”,齐陈曼檥“肇堇经德”,帅佳鼎“念王母堇○” ,“堇”并应读作“勤”。颂鼎“反入堇章”,女○○ “女○堇于王”,○卣“先以夷于堇”,“堇”并应读 作“觐”。诗韩奕:“韩侯入觐。”左僖二十八年传: “出入三觐。”觐,见也。用之不觐,言用之不见也。 上言“绵绵若存”,言其绵绵微妙,似存而非存,正与 用之不见之义相因,犹三十五章言“视之不足见”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死、牝韵(脂部,牝音 匕)。门、根、存、勤韵(文部)。姚文田同。邓廷桢 未及死、牝与门字。

 谦之案:王念孙古韵谱引大戴礼易本命篇“高者为 生”四句,亦“
死”“牝”为韵。

 薛蕙曰:老子书大抵用韵,故其遗辞多变文以协韵 ,非取义于一字之间也。如此章曰“是谓玄牝”,则读 “牝”为“否”,以协上句。曰“玄牝之门”,则特衍 其辞,与下句相协。或者乃随语生解后,指一处为玄牝 之门,殊失之矣。

 顾炎武曰:按“山谷”之“谷”,广韵虽有“余蜀 ”“古禄”二切,其实“欲”乃正音。易井九二“井谷 射鲋”,陆德明音义一音浴。书尧典:“宅嵎夷曰旸谷 。”一音欲。左传僖三十二年注:“此道在二殽之间南 谷中,一音欲。”史记樊哙传“破豨胡骑横谷”,正义 曰:“谷音欲。”货殖传“畜至用谷量马牛”,索隐曰 :“谷音欲。”汉苦县老子铭:“谷神不死。”作“浴 神”是也。转去声则音裕,今人读谷为谷,而加“山” 作峪,乃音裕,非矣(唐韵正入声三烛)。又曰:“牝 ”,古音扶履反。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旁 证:文子守弱篇:“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然篇 :“天下有始,莫知其理,惟圣人能知所以,非雌非雄 ,非牡非牝,生而不死。”(
卷八,十六轸)

 江永曰:“牝”,毗履切。老子:“谷神不死,是 谓玄牝。”按“
牝”从匕得声,而今音为毗忍切,此后世方音之转, 犹“敏”为眉陨切,“准”为之尹切,“隼”为息允切 ,“○”为居隐切也。顾氏谓“牝”字后人以其通俗不 雅而改音,非是(古韵标准,上声第二部)。

 严可均曰:“牝”,广韵旨、轸兼收“牝”字。按 大戴易本命“死”“牝”协音,老子“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皆未转入轸(说文声类上篇脂类)。

 魏建功曰:死、牝、门、根、存、勤六句相协。经 典释文:“牝,频忍反,旧音扶死反,简文扶紧反。” 是旧音与“死”相协,而后改音与“门”“根”诸字协 。其初当全相协可知(古音系研究二九四)。

  右景龙碑本二十二字,合“道冲而用之”下至此 为一章。敦煌本二十三字,河上、王弼、范应元本二十 五字,傅奕本二十六字。河上本题“成象第六”,王弼 本题“六章”,范应元本题“谷神不死章第六”。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

  严可均曰:“长久者”,河上、 王弼“长”下有“且”字。

  谦之案:傅、范本同。遂州碑作 “天地长久”。又“天长地久”,盖古有此语,此引而 释之耳。

故能长久。

  谦之案:“故”字碑本磨灭不明 。“长久”,各本作“长生”。严可均曰:“王氏萃编 引邢州本与此同。易州石柱及河上、王弼作‘
长生’,非也。”又案敦煌本与晋 纪瞻易太极论引均作“长久”。此“久”字盖假借为“ 有”,与前二“久”字稍别。列子天瑞篇:“精神者, 天之久;道进乎本不久。”注:“当作有。”故能长 久,即言故能长有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谦之案:杜光庭本无此二句。韩 诗外传引“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与诸本均同。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严可均曰:“以其无私”,释文 引河上与此同。御注、王弼“以”字上有“非”字,王 弼句末有“邪”字。

  谦之案:陈碧虚曰:“河上公、 严君平本‘以其无私’,王弼古本作:‘不以其无私邪 ?’”是陈所见严本与此石同。王古本与傅本及准南道 应训引同。广明、庆阳、楼正、高翿、范应元、室町钞 本与今王本同。又遂州碑本作“此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强本成疏:“
尸,主也,……而言成其尸者,结 叹圣人也。”成所据经文,盖即遂州碑本。案“私”作 “尸”,非也。后汉方术传“尸解”注:“言将登仙, 假讬为尸以解化也。”此为神仙家言,窜入老子本文, 强本成疏与遂州本皆如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先、存韵 ,奚侗同。陈柱生、生韵,先、存、私韵。“私”字音 变与“先”均,犹“西施”又作“先施”。

 谦之案:“长生”之“生”,敦、景、遂三本均作 “长久”,知此章久、久、久为韵,生、生无韵。又“ 不自生”之“生”入耕部,与“先”“存”入文部字相 协,此为文、耕通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六字,敦煌本同,河、王、傅、 范本四十九字。河上本题“韬光第七”,王弼本题“七 章”,范应元本题“天长地久章第七”。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严可均曰:“又不”,河上、王 弼作“而不”。

  谦之案:御览五十八引无“善” 字,“万”作“万”。“又不争”,敦煌、遂州、御注 、楼正、司马光、曹道冲、强思齐、李荣、室町本皆如 此。传、范本作“而不争”,与王本同。

  又案古代道家言,往往以水喻道 。管子水地篇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 。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也。”又“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 之宗室也”。其说可与老子相参证。淮南子曰:“天下 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 无穷,远沦于无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 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 包群生而无所私,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 ,德施百姓而不费。”薛君采谓淮南之说实推广“善利 万物”之义,信矣。

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

  谦之案:“人”下各本有“之” 字,碑本泐。陆德明曰:“处,一本作居。”案河、王 本作“处”,傅、范本作“居”,敦煌本与此石同。室 町本“道”下有“矣”字。

  大田睛轩曰:“几”,平声,近 也。系辞上传曰:“干坤或几乎息矣。”礼乐记曰:“ 知乐则几于礼矣。”

  注:“几,近也。”庄子渔父篇 曰:“几于不免矣。”吕氏春秋大乐篇曰:“则几于知 之矣。”注:“几,近 也。”道 者无形,而水犹有形,故水之利万物与诸生,其为可见 也,未能若道之无形施与也,故曰几于道矣。近世解者 释“几”为机转之义,妄矣。淮南原道训曰:“夫无形 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 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夫光可见而不可握,水可循 而不可毁,故有像之类,莫尊于水,是此章“几于道” 之注脚。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

  严可均曰:“善人”,各本作“ 善仁”,古字通。

  谦之案:王羲之本亦作“人”。 又庄子在宥篇“其居也渊而静”,郭注:“静之可使如 渊。”又诗燕燕“其心塞渊”,传:“渊,深也。”太 玄“闲中心渊也”,注:“渊,深也。”“渊”有静而 深之义,“心善渊”,以言其心渊静而莫测,所谓“良 贾深藏若虚”。

言善信,政善治,

  严可均曰:“政善”,河上作“ 正善”。
  纪昀曰:永乐大典作“政”, 古通用。
  毕沅曰:永乐大典作“政”, 作“正”者非。

  谦之案:作“政”是也。老子书 中“正”“政”二字互见。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政 察察”,与此均用“政”。“治”字,释名释言语:“ 治,值也,物皆值其所也。”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谦之案:“尤”下傅本有“矣” 字。河上、王弼、范应元本同此石。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渊、信韵(真部,渊, 一均反,信,平声)。治、能、尤韵(之部,能,奴其 反,尤音怡)。姚文田:渊、仁、信韵,治、能、时、 尤韵。邓廷桢同。邓曰:“‘能’,古音在之、咍部。 ‘尤’,古读若怡,诗载驰以韵子、思、之。”

 江有诰曰:“‘信’,息晋切。按古惟读平声,至 汉人乃间读去声,当与真部并收。老子易性篇‘善’‘ 信’与‘渊’‘信’协。虚心篇‘其中有信’与‘真’ 协。”(唐韵四声正二十一震)

  右景龙碑本五十字,敦煌本与河、王、范本同, 傅奕本五十二字。河上题“易性第八”,王弼题“八章 ”,范应元题“上善若水章第八”。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严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 作“不如其已”,古字通。

  谦之案:后汉书申屠刚对策曰: “持满之戒,老氏所慎。”“持满”即“持盈”也。史 记乐书:“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此作“持 而盈之”,于义为优。荀子宥坐篇:“孔子观于鲁桓公 之庙,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 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按此即惧其盈之易溢,不若其已也。严君平作“殖 而盈之”,陈碧虚云:“谓积其财宝也。”谦之案:此 盖涉下文 “金玉满室,莫之能守 ”,而误改上文。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严可均曰:“而锐”,王弼作“ 而梲”;“长保”,邢州本作“
长宝”。
  谦之案:“揣而锐之”,傅本 作“○而梲之”,高翿作“○而锐之”。

  毕沅曰:说文解字无“○”字。 奕本惟此句下有音义云:“○音揣,量也。”案“量” 之义即“揣”字。左传所称“揣高卑”,是或“○”为 “揣”字古文欤?

  谦之案:“揣”乃老子书中方言 。扬雄方言十三“揣,试也”,郭璞注:“揣度试之。 ”以试训揣,义不明。“揣”应训摧,顾欢注:“治也 。”集韵:“‘揣’,冶击也。”皆是。夏竦古文四声 韵卷三“揣”字,引古老子作○,傅奕本作“○”,即 古“揣”字。

  孙诒让曰:“○”即“揣”之或 体,见集韵四纸。然以注义推之,“揣”字当读为“捶 ”(集韵三十四梁文以“○”为或“捶”字,二字古本 通也)。王云:“既揣末令尖,锐之令利。”即谓捶锻 钩针,使之尖锐(河上公本“梲”作“锐”)。淮南子 道应训云:“大马之捶钩者。”高注云:“捶,锻击也 。”说文手部云:“揣,量也,一曰捶之。”盖揣与捶 声转字通也。傅校“揣”作“○”,于文无异,而训为 量,则非其义。

  易顺鼎曰:“梲”字当从河上本 作“锐”。说文:“梲,木杖也。”梲既为木杖,不得 云“揣而梲之”。释文虽据王本作“梲”,然言梲字“ 音菟夺反,又徒活反”。考玉篇手部:“挩,徒活、兔 夺二切,说文云:‘解也。’”木部“梲”字两见,一 之悦切,一朱悦切,并无“菟夺”“徒活”两音,则释 文“梲”字明系“挩”字之 误。 ……实则王本作“锐”与古本作“挩”不同,注云:“ 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是其证。文子 微明篇、淮南子道应训作“
锐”,并同。谦之案:易说是也。 马叙伦曰:“彭耜引释文正作‘挩’,盖王本作‘挩’ 而读为‘锐’。”蒋锡昌曰:“刘惟永考异:‘
严遵、杨孚、王弼并同古本。’又 引王本经文‘揣而锐之’,则刘见王本作‘锐’,易氏 谓王本作‘锐’是也。”

  武内义雄曰:“揣而梲之”,河 上本作“锐”。按王注云:“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 。”则王氏以“梲”字为“锐”之假借,河上从正字作 “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谦之案:“堂”,释文:“本或 作室。”范应元曰:“‘室’字,严遵、杨孚、王弼同 古本。”今案傅本亦作“室”,作“室”义优。说文: “室,实也。”释名:“人物实满其中也。”陈碧虚所 见严君平、王弼本亦作“室”。

富贵而骄,自遗其○。

  严可均曰:“而骄”,御注作“ 而憍”。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 三本作“○”,乃“咎”别构。

  谦之案:楼正、司马光“骄”亦 作“憍”,高翿本作“○”。“
自遗其咎”,治要作“还自遗咎” ,室町本作“还自遗其咎”。玉篇:“‘咎’,说文云 :‘灾也,从人从各,各有相违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严可均曰:王弼作“功遂、身退 ”,傅奕作“成名、功遂、身退”,邢州本作“名成、 功遂、身退”。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三 本均作“功成、名遂、身退”。景福本“道”下有“也 ”字。

  谦之案:文子上德篇引:“功成 、名遂、身退,天道然也。”淮南道应训:“故老子曰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亦均有“也” 字。又“身退”,开元御注本作“身○”。字鉴曰:“ ○,说文:‘却也,从月从攵,从辵。’俗作退。”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已、保、守、咎、道韵 (之、幽通韵,已协音酉,保音○)。姚文田同。邓廷 桢:保、守、咎、道韵。“保”,古音补阜切。“道” ,首声,古音在幽部。

 谦之案:已音以,碑本作“以”。以,之部,保、 守、咎,幽部,道,之、幽二部并入,此之、幽通韵。 应包括“盈之”“锐之”二“
之”字,即之、以、之、保、守、咎、道为韵。又高 本汉以“骄”字协已、保、守、咎、道为韵。

 奚侗曰:已、保、守、咎、道为韵。之、尤互转, 如易恒以“道”韵“已”“始”也。江永古韵标准上声 第十一部“保”字,本证:“
永言保之”韵考、寿,“他人是保”韵栲、杻、扫、 考,“南土是保”韵宝、舅,“王躬是保”韵考。旁证 :老子“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

  右景龙碑本四十一字,敦煌本、傅奕本同,河上 、范应元本四十字,王弼本三十九字。河上题“运夷第 九”,王本题“九章”,范本题“持而盈之章第九”。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严可均曰:“能无离”,傅奕及 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

  俞樾曰:河上公本无“乎”字, 唐景龙碑亦无“乎”字,然淮南道应引老子曰:“载营 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则古本 固有“乎”字。

  谦之案:“乎”字系衍文。罗振 玉曰:“景龙、御注、敦煌乙、丙、英伦诸本,均无‘ 乎’字,以后各‘乎’字同。”李道纯曰:“
‘抱一能无离’已下六句,加一‘ 乎’字,非。”

  首“载”字,按郭忠恕佩觿卷上 :“是故老子上卷改‘载’为‘
哉’。”注云:“唐玄宗诏:‘朕 钦承圣训,覃思玄宗,顷改道德经“载”字为“哉”, 仍属上文。及乎议定,众以为然,遂错综真诠,因成注 解云。’”孙诒让札移:“案旧注并以‘天之道’断章 ,而读‘载营魄抱一’为句,淮南子道应训及群书治要 三十九引‘道’下并有‘也’字,而章句亦同。楚辞远 游云:‘载营魄而登霞兮。’王注云:‘抱我灵魂而上 升也。’屈子似即用老子语。然则自先秦、西汉至今, 释此书者,咸无异读。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天宝五载诏 云:‘
顷改道德经“载”字为“哉”,仍 隶属上句,遂成注解。’郭忠恕佩觿则云:‘老子上卷 改载为哉。’注亦引玄宗此诏。检道经三十七章王本及 玄宗注本,并止第十章有一‘载’字,则玄宗所改为‘ 哉’者,即此‘载’字;又改属上章‘天之道’为句。 今易州石刻玄宗道德经注仍作‘载’读,亦与旧同者, 彼 石立于开元二十年,盖以后别 有改定,故特宣示,石刻在前,尚沿旧义也。‘载’‘ 哉’古字通,玄宗此读,虽与古绝异,而审文校义,亦 尚可通。天宝后定之注,世无传帙,开元颁本虽石刻具 存,而与天宝诏两不相应。近代毕沅(考异)、钱大昕 (潜研堂金石跋尾)、武亿(授堂金石跋)、王昶(金 石萃编)考录御注,咸莫能证覈。今用诏文推校石本, 得其○迹,聊复记之,以存异读。”

  次“抱”字,傅本、高翿本作“ 袌”。毕沅曰:“诸本‘袌’并作‘抱’,案袌,褱也 ,抱同捊,取也,义异,应用‘袌’字。”

  谦之案:毕说非也。广韵号部“ 袌,衣襟”,又云:“今朝服衣。”与“抱”字义别。 经文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六十四章“合抱之 木”,十九章“见素抱朴”,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傅奕本皆作“袌”。毕沅曰:“‘袌’ 作‘抱’,非也。流俗所行,河上公、王弼诸本并作‘ 抱’矣。”毕说不如何据。广韵“袌”字上有“菢”字 ,注“鸟伏卵”,疑为“抱”字正字,义较“
袌”字为优。

  刘师培曰:案素问调精论云:“ 取血于营。”淮南子俶真训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娆 其精营(句),慧然而有求于外(高注“营慧”连读, 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离其宅也。”法言修身篇云 :“
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此之“营 魄”,即素问、淮南所言“营”,法言所谓“荧魂”也 。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遐兮”,王注:“抱我灵魂而 上升也。”以抱训载,以灵魂训营魄,是为汉人故训。 载营魄者,即安持其神也。载、抱同义。至于此文“乎 ”字,当从河上本、景龙碑衍,下文诸“乎”字亦然。

  谦之案:刘说虽是,但以灵魂训 营魄,似有未至。魄,形体也,与魂不同,故礼运有“ 体魄”,郊特牲有 “形魄”。又 魂为阳为气,魄为阴为形。高诱注淮南说山训曰:“魄 ,人阴神也,魂,人阳神也。”王逸注楚辞大招曰:“ 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此云营魄即阴魄。素 问调精论“取血于营”,注:“营主血,阴气也。”又 淮南精神训:“烛营指天。”知营者阴也,营训为阴, 不训为灵。“
载营魄抱一”,是以阴魄守阳魂也 。抱如鸡抱卵,一者,气也,魂也,抱一则以血肉之躯 ,守气而不使散泄,如是则形与灵合,魄与魂合,抱神 以静,故曰:“能无离?”

专气致柔,能婴儿?

  谦之案:经纶堂本无“乎”字, 下同。“婴”作“○”,注亦作“○”。景福本同。“ 气”,范本作“□”。“能”下,傅奕本、室町本有“ 如”字。又淮南道应训引“致”作“至”。奚侗曰:“ 傅奕本‘能’下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谊。淮南道 应训引‘能’下有‘无’字,盖涉‘无离’‘无为’‘ 无疵’‘无知’等‘无’字而衍。庄子庚桑楚篇引老子 曰:‘能侗然乎?能儿子乎?’与此文例正同。”

  谦之案:“气”字为华夏先哲之 素朴唯物zhuyi思想。老子之“专气”,即管子内业之“ 抟气”,所谓“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注“抟谓结 聚也”)。又曰:“此气也,不可止以力。”“心静气 理,道乃可止。”皆与专气致柔说同。又心术下与内业 均引“能抟气乎?能一乎?能勿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 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此与庄子庚桑 楚篇文同,而此文之前,引“老子曰卫生之经”。则又 可见老子书中实包含古代医家之言。又孟子“志壹则动 气”,注:“志之所向专一,则气为之动。”亦与专气 之说相近。

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 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

  奚侗曰:“玄”借为“眩”。荀 子正论篇“上周密,则下疑玄矣”,杨注:“玄,或读 为眩。”是其例。文子上德篇、淮南主术训均云:“心 有目则眩。”“玄览”犹云妄见。涤除妄见,欲使心无 目也。心无目则虚壹而静,不碍于物矣。淮南泛论训“ 故目中有疵”,高注:“疵,赘也。”

  严可均曰:“爱人”,各本作“ 爱民”。“能无为”,王弼作“
无知”。“能为雌”,河上作“无 雌”。“能无知”,王弼作“无为”。

  罗振玉曰:“爱民”,景龙本避 讳作“人”。“国”下,敦煌丙本作“而无知”,景龙 、御注、英伦三本均作“能无为”。“天门”,敦煌丙 本作“天地”。“阖”下,敦煌丙本作“而为”,景龙 、御注、英伦三本均作“能为”。“达”下,敦煌丙本 作“能无为”,景龙、御注、景福、英伦诸本均作“能 无知”。

  李翘曰:“爱国治民”,河上本 “治”作“活”,讹。“天门开阖”,成疏曰:“河上 公本作‘天地开阖’。”“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淮 南道应训作“明白四达,能无以知乎”。

  俞樾曰:按唐景龙碑,作“爱民 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其 义并胜,当从之。“爱民治国能无为”,即孔子“无为 而治”之旨。“明白四达能无知”,即“知白守黑”之 义也。王弼本误倒之。河上公本两句并作“无知”,则 词复矣。“天门开阖能无雌”,义不可通,盖涉上下文 诸句而误。王弼注云:“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 自宾而处自安矣。”是王弼本正作“能为雌”也。河上 公注云:“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是亦不作“无 雌”。故知“无”字乃传写之误,当据景龙本订正。

  谦之案:俞说是也。景龙本“为 雌”,敦煌本、傅、范本均同。范应元曰:“河上公并 苏注皆作‘为雌’,一本或作‘无雌’,恐非经义;盖 当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也,理亦当作‘为雌’。 ”今案石本如邢玄、景福、庆阳、磻溪、楼正,诸王本 如道藏本、集唐字本,皆作“为雌”,与景龙同。纪昀 校聚珍本亦云:“案王注义,‘
无’似作‘为’。”又刘惟永道德 真经集义引王本经文,与景龙亦同,惟每两句加一“乎 ”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谦之案:“生而不有”下两句, 与二章文同。“恃”,河上本作“侍”,庄子达生篇引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此。顾本成疏:“故施为 利物,亦无思造之可恃也。”又庄子大宗师成疏:“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岂雄据成绩,欲处物先耶?”是成 所见本亦作“恃”。“是谓玄德”句,经文中共三见, 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下四句同此。六十五章“常知楷 式,是谓玄德”,奚侗曰:“‘玄德’犹云至德,以其 深远,故云玄也。”此盖赞叹之辞,故不避重叠。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离、儿、疵、为、疵( 雌)、知韵(歌、支通韵,离协音黎,为协音惟。案“ 雌”字江本误作“疵”)。有、恃、宰韵(之部,宰音 梓)。姚文田、邓廷桢:离、儿、疵、知、雌、知韵。

 谦之案:离、为,歌部,儿、雌、知,支部,为, 古音怡,此歌、支通韵。又有、恃、宰、德为韵。奚侗 ,高本汉同。陈柱以离、儿、疵、知、雌、为、之、有 、恃、宰、德为韵,则不但歌、支通韵,之、支亦通也 。第二十八章雌、溪、离、儿,亦歌、支通韵。

 张耕古韵发明凡例云:“楚人歌、戈转支,江淮寒 、桓转歌,此全部流变不可改者。”由此可证老子书中 多存楚方音。

 顾炎武唐韵正卷二五支:“离”,古音罗,引老子 此章及第二十八章。又庄子马蹄篇:“同乎无知,其德 不离。”在宥篇:“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始以“离 ”“为”二字与“知”为韵。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二部 论之曰:“如‘离’字,少司命篇曰:‘悲莫悲兮生别 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顾氏误解之,谓上句不入韵。 然老子以‘离’韵儿、疵、雌、知、溪,庄子两以‘离 ’韵知,此其灼然者。老、庄用‘离’字音皆变,则屈 子用‘离’字宁必其音罗乎?”张耕古韵发明第一类引 此,并云:“江氏所举少司命之离韵,当从楚方音。老 、庄皆楚人,故与楚声合,诸韵皆当如此分别读之。”

 邓廷桢曰:此章用韵颇为出入。“离”,古读若罗 。诗新台与施韵,施古音它;易离九三爻辞与歌、嗟韵 ,嗟古音磋;未有与支、脂部字为韵者。而此章以韵儿 、疵、雌、知,“疵”“雌”皆此声,隶脂部。诗新台 以“泚”韵“弥”,车攻以“柴”韵“佽”,“泚”“ 柴”皆此声也;而此章以韵离、儿、知,儿、知,并隶 支部。“知”字诗凡六见,皆与支、觿、枝、伎、篪等 字为韵,而此章以韵离、疵、雌,并与三百篇不合。惟 诗小弁“尚求其雌”,与伎、枝、知为韵,已因音近而 转,则疵、雌、知为韵有可援据。又“能无知乎”之“ 知”,一本作“为”,“为”古音讹,正与离韵。则一 本作“为”,不误;其作“知”者,或传写之讹也。又 顾炎武唐韵正卷十四十四有:“有”,古音以。引老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人 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右景龙碑本六十三字,敦煌本、河上本同,王弼 本六十九字,傅、范本七十二字。河上本题“能为第十 ”,王弼本题“十章”,范应元本题“载营魄章第十” 。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罗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龙 、广明本均作“卅”。

  谦之案:景龙作“三十”,敦煌 、广明作“卅”,罗误校。又室町本亦作“卅”。吴云 曰:“卅,诸本作三十。”是也。玉篇:“卅,先阖切 ,三十也。”又“辐”字,疑本或作“輹”。易小畜“ 舆,脱辐”,释文:“‘辐’,本作‘輹’。”说文引 作“輹”。夏竦古文四声韵出“輹”字,引古老子,无 “辐”字。

  毕沅曰:本皆以“当其无”断句 。案考工记“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是应以“有” 字断句。下并同。杨树达曰:“无有”为句,“车之用 ”句不完全,毕说可酌。

  钱坫曰:考工记曰:“轮辐三十 ,象日月。”日三十日而与月会,辐数象之,老子亦云 。又曰:“辐所凑,谓之毂。”老子曰:“三十辐共一 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河上公说:“无有谓空处。 ”故考工记注亦云:“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说文 解字:“毂,辐所凑也。”言毂外为辐所凑,而中空虚 受轴,以利转为用(车制考,见清经解续编卷二百十六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纪昀曰:按“埏”各本俱作“埏 ”,惟释文作“挻”。

  罗振玉曰:今本作“埏”,释文 出“挻”字,知王本作“挻”,今据改。御注本同。景 龙本、敦煌丙本作“埏”。

  马叙伦曰:说文无“埏”字,当 依王本作“挻”。

  谦之案:“埏”“挻”义通,不 必改字。说文:“挻,长也,从手从延。”字林:“‘ 挻’,柔也,今字作‘揉’。”朱骏声曰:“
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抟之使短 ,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王念孙曰:“‘挻 ’亦和也。

  老子:‘挻埴以为器。’河上公 曰:‘挻,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太 玄玄文:‘与阴阳挻其化。’萧该汉书叙传音义引守忠 注曰:‘挻,和也。’淮南精神篇:‘譬犹陶人之克挻 埴也。’萧该引许慎注曰:‘挻,揉也。’齐策:‘桃 梗谓土偶人曰:“
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 高诱曰:‘挻,治也。’义与和相通。”由上知“挻” 有揉挻之义,惟经文自作“埏”。夏竦古文四声韵引古 老子作“埏○”,文选西征、长笛赋注引作“埏”。又 荀子性恶篇:“陶人埏埴以为器。”又云:“陶人埏埴 而生瓦。”注:“埏音膻,击也;埴,黏土也。”又庄 子马蹄篇:“陶人曰:‘我善治埴。’”崔云:“土也 。”司马云:“埴土可以为陶器。”文谊均与老子同, 当从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谦之案:景龙碑本止此句为一章 。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严可均曰:“有之以为利”,各 本句上有“故”字。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乙、丙 三本均无“故”字。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辐、毂韵 。案释文:“‘
辐’音福,车辐。‘毂’,古木反,车毂。”顾炎武 唐韵正下平声九麻:“‘车’,古音居。王应麟曰:‘ 古“车”本音“居”,至说文始有“尺遮”之音,乃自 汉而转其声。陆氏释文引韦昭云:古皆“尺遮”反,后 汉始有“居”音,非也’。”

  右景龙碑本一章二句、四十八字,敦煌本四十七 字,河上、王弼、傅、范本四十九字。河上题“无用第 十一”,王本题“十一章”,范本题“三十辐章第十一 ”。

    十二章

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

  谦之案:牟融理惑论引首二句同 ,文选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发注引作“五味实口爽伤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引:“五味令人口臭,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 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文次稍不同。又庄子天地 篇曰:“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乱目,使目不明;二 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 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 五者,皆生之害也。”淮南子精神训曰:“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乱目, 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 性 也,然皆人累也。”文谊皆本此章。

  奚侗曰:广雅释诂三:“爽,败 也。”楚辞招魂“厉而不爽些”,王注:“楚人名羹败 曰爽。”古尝以爽为口病专名,如列子仲尼篇:“口将 爽者,先辨淄、渑。”庄子天地篇:“五味浊口,使口 厉爽。”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疑 “爽”乃“○”之借字,由○亡谊引申为败为伤。

  于省吾曰:按“爽”“丧”二字 ,音义古并通。免○“王在周昧○”,“○”即“丧” ,“昧丧”即“昧爽”。诗皇矣“受禄无丧”,即受禄 无爽也。五味令人口丧,言五味令人丧其口之本然也。 河上公训“丧”为“亡”,义正相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谦之案:“田猎”,永乐大典本 作“畋”,道藏本作“田”。罗振玉曰:“景龙、景福 、敦煌乙、丙、御注诸本均作‘田’。”案宋书谢灵运 山居赋,文选七命注,引作“田”,与此石同。“田” 假借为“畋”,说文段注:“‘田’即‘畋’字。”易 师“田有禽”,周礼田仆“以田、以鄙”,注:“猎也 。”

  又按“猎”字,罗云:“敦煌两 本均作‘獦’,乃‘猎’之别构。”案罗卷乙本作“○ ”,丙本作“○”,颜氏家训书证篇所云“猎化为獦” 是也。贾谊新书势卑篇:“不獦猛兽,而獦田彘,…… 所獦得毋小?”“獦”即“猎”之别构。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 取此。

  谦之案:牟子理惑论引无“是以 ”二字,高本汉老子韵考所据本无“是以圣人”四字。 二章、七章同此。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马其昶曰:“‘行妨’,妨农事也。”以 此可见老子为华夏重农学派之元祖。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盲、聋、爽、狂、妨韵 (阳、东通韵,盲音芒,聋协音郎,爽,平声)。腹、 目韵(幽部)。姚文田同。邓廷桢未及“聋”字,误。 又盲、聋,东部,爽、狂、妨,阳部,此东、阳通韵。 姚文田曰:“‘聋’字从东转入。”奚侗曰:“东、阳 两部古音相近。”

 吴棫韵补十阳:“聋,卢黄切,耳病。易林:‘黈 纩塞耳,使君闇聋。’”又引老子此章:“盲音茫。爽 音霜。”顾炎武唐韵正卷五十二庚,“盲”,古音武郎 反,引老子此章,云:“惟聋字非韵。”江永古韵标准 平声第一部:“聋,卢红切。战国策苏秦语:‘舌敝耳 聋,不见成功。’吕氏春秋:‘何以知其聋?以其耳之 聪也。’按‘聋’字以此为正。老子‘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令人目盲’ 四句,‘聋’字入阳韵矣。顾氏谓‘聋’字不入韵,非 也。今时方音,犹有似此。”

 王念孙曰:“爽”字古读若“霜”,正与明、聪、 扬为韵。故老子“五味令人口爽”亦与盲、聋、狂、妨 为韵。而庄子天地篇“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趣舍滑心,使性飞 扬”,即淮南所本也(读书杂志卷九)。

 江有诰曰:爽,疏两切。按古惟读平声,至曹植释 愁文“乱我情爽”,与掌、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协,始作上声。当与阳部 并收。老子检欲篇“五味令人口爽”,与聋、狂通韵( 唐韵四声正三十六养)。

 严可均曰:阳东声近,故阳可通东。烈文:公、疆 、邦、功协音;老子:聋、盲、爽、狂协音;卜居:长 、明、通协音……此东、阳通也(说文声类下篇阳类) 。

 章炳麟曰:阳部转东者,如老子以盲、爽、狂、与 “聋”为韵(国故论衡小学略记)。

  右景龙碑本四十九字,敦煌本与河上、王、傅、 范本均同。河上题“检欲第十二”,王本题“十二章” ,范本题“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章第十二”。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

  严可均曰:“何谓宠辱?辱为下 ”,王弼、傅奕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罗振玉曰:河上、景龙、御注、 景福、敦煌丙诸本均无“若惊”二字。景龙本“辱为下 ”,景福本作“宠为上,辱为下”。

  李道纯曰:“宠为上,辱为下” ,或云“宠为下”,不合经义。

  俞樾曰:河上公本作“何谓宠辱 ?辱为下”。注曰:“辱为下贱。”疑两本均有夺误。 当云:“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河上公作 注时,上句未夺,亦必有注,当与“辱为下贱”对文成 义,传写者失上句,遂并注失之。陈景元、李道纯本均 作“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可据以订诸本 之误。

  劳健曰:“宠为上,辱为下”, 景福本如此。傅、范与开元本诸王本皆作“宠为下”一 句;景龙与河上作“辱为下”一句。以景福本证之,知 二者皆有阙文。道藏、陈景元、李道纯、寇才质诸本并 如景福,亦 作二句。陈云:“河 上本作‘宠为上,辱为下’,于经义完全,理无迂阔。 知古河上本原不阙上句。”按“宠辱”,谓宠辱之见也 ;“为上”“为下”,犹第六十一章“以其静为下”, “大者宜为下”,诸言为下之见也。盖谓以为上为宠, 以为下为辱,则得之失之,皆有以动其心,其惊惟均也 。若从阙文作“宠为下”一句而解,如以受宠者为下, 故惊得如惊失,非其旨矣。作“辱为下”一句者,更不 可通。

  武内义雄曰:按旧钞河上本作: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诸王弼本作:“何谓 宠辱若惊?宠为下。”虽然,陆氏惟注“河上本无‘若 惊’二字”耳。今本王本“宠”字下“为”字之上,当 脱去“为上辱”三字,河上本似脱去“若惊”二字。盖 王弼、河上两本相同,后河上本脱去“若惊”二字,王 本脱去“为上辱”三字,在后以两脱误本互校,遂生种 种之异。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奚侗曰:吴澄本无“是谓宠辱若 惊”六字,以下文例之,似是。

  谦之案:林希逸亦无此六字。又 “惊”借为“警”。易“震惊百里”,郑注:“惊之言 警戒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 身,吾有何患!

  严可均曰:“有大患”,各本句 末有“者”字;两“我”字,各本作“吾”。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丙本均无 “者”字。二“吾”字,景龙及敦煌乙、丙本均作“我 ”。

  谦之案:“及”字,傅、范本作 “苟”。范曰:“‘苟’字,应吉父、司马公同古本。 ”盖“及”与“若”同义。王念孙曰:“‘及’犹‘若 ’也。……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 吾无身,吾有何患!’言若吾 无 身也。又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言若其有事也。‘及’与‘若’同义,故‘及 ’可训为‘若’,‘若’亦可训为‘及’。”(经传释 词)今证之古本,知“及”与“若”同,与“苟”字亦 可互用。又“患”下,室町本有“乎”字。

故贵身于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 寄天下。

  严可均曰:“故贵身于天下”, 御注作“故贵以身为天下”,与王弼同,河上作“故贵 以身为天下者”。“若可讬天下”,御注、王弼作“若 可寄天下”,河上作“则可寄于天下”,永乐大典作“ 则可以寄天下”。“若可寄天下”,河上作“乃可以讬 于天下”,王弼作“若可讬天下”,大典作“乃可以讬 天下”。刘文典曰:庄子在宥篇:“故贵以身于为天下 ,则可以讬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案“身于为天下”,义不可通,两“于”字疑当在“讬 ”字、“寄”字下。道经“厌耻第十三”,正作:“故 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 可以讬天下。”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作:“贵以身为天 下,焉可以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两“身”字下亦并无“于”字。

  谦之案:刘说非也。此段各本经 文不同,惟庄子在宥篇云:“故君子不得已而临邪天下 ,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 天下,则可以讬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二“身”字下有“于”字。又“讬天下”在“寄天 下”之前,与景龙、遂州、敦煌三本相合;惟上句衍一 “为”字,下句衍一“于”字。

  王念孙曰:庄子本作“故贵以身 于天下,爱以身于天下”。“于”犹“为”也,后人依 老子傍记“为”字,而 写者因讹 入正文。老子释文:“为,于伪反。”此释文不出“为 ”字,以是明之。

  王引之曰:“于”犹“为”也( 此“为”字读去声)。老子曰:“故贵以身为天下,若 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庄子在宥篇 作:“故贵以身于天下,则可以讬天下;爱以身于天下 ,则可以寄天下。”“于天下”即“为天下”也。

  谦之案:二王说是也。“于”“ 为”互训。庄子上文作“于天下”,下文“为天下”, 与碑本正相同。傅、范本作:“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 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天下矣。” 范注“古本”二字,陈碧虚引王弼本与傅、范同,当亦 王之古本。譣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弼云:“无 物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讬天下也。无物可 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亦“讬 天下”在“寄天下”之前。遂州本作:“故贵以身于天 下者,可讬天下;爱以身于天下者,可寄天下。”敦煌 两本作:“故贵以身于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 下,若可寄天下。”各本大致与庄子文同,而以敦煌本 为优,当据校改。

  又此二“若”字,与“则”字同 义。王引之曰:“‘若’犹‘则’也。老子曰:‘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 。’庄子在宥篇‘若’并作‘则’。”今案河上本、大 典本亦作“则”,此其证也。又“爱以身”,广明、景 福二本作“爱身以”: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记误校广明 作“爱以身与为天下者”,与景龙同。又“为天下”者 ,罗振玉道德经考异误校景龙本“者”作“矣”,蒋锡 昌竟沿其误。举此一例,足见校书之难。

  又案庄子让王篇曰:“夫天下之 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 可以讬天下也。”又吕氏春秋贵公篇曰:“天下,重物 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 者,可以讬天下。”文谊皆出此章。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高本汉以身、患为 韵,实际非韵。陈柱:五“惊”字韵,三“身”字韵, 四“下”字韵。杨树达曰:“
上文身、惊系两节,不必强以为韵。”

  右景龙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同,王本八十一字 ,河上本八十四字,范本八十五字,傅本八十八字。河 上本题“猒耻第十三”,王本题“十三章”,范本题“ 宠辱章第十三”。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谦之案:范本“夷”作“几”。 范应元曰:“‘几’字,孙登、王弼同古本。傅奕云: ‘几者幽而无象也。’”此引傅云,知傅本亦为后人所 改,古本亦作“几”。作“几”是也,且与易义相合。 易系言“极深研几”,言“知几其神,几者动之微,吉 之先见者也”,郑康成注:“几,微也。”与傅云正合 。马叙伦谓草书“几”字似草书“夷”字,音复相近, 因讹为“夷”。

抟之不得,名曰微。

  谦之案:“抟”,王本作“搏” 。释文:“‘搏’音博,简文博各反。”遂州本、敦煌 本均误作“博”。易顺鼎 曰:“ ‘搏’乃‘抟’之误。抟即淮南俶真‘抟垸刚柔’之‘ 抟’。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手团曰抟。’是也。易 干凿度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 也。’列子天瑞篇亦同。‘抟之不得’,即‘循之不得 ’;‘抟’‘循’古音相近。”马叙伦曰:“庄子知北 游篇‘抟之而不得’,盖本此文,亦作‘抟’。列子作 ‘循’者,‘揗’之借字。老子本文当作‘揗’。说文 :‘揗,摩也。’礼记内则‘循其首’,亦借‘循’为 ‘揗’。此作‘抟’者,亦借为‘揗’。”谦之案:易 、马之说是也。淮南子原道训:“是故视之不见其形, 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 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而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成焉。是故 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此节正用老子本文。易干凿度 、列子天瑞篇、淮南原道训皆以“循之不得”与“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连文,知老子经文亦当作“循” 。“循”为“
揗”假。汉书李陵传:“数数自循 其dao环。”注:“谓摩顺也。”说文:“揗,摩也,从 手,盾声。”朱骏声曰:“今抚揗字,以循为之。”抟 之不得,即循之不得,亦即抚摩之而不得其身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谦之案:傅本“一”下有“一者 ”二字,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同。又庆阳、磻溪二本作 “故复混而为一”,孙盛老子疑问反讯引作“
混然为一”。

其上不曒,在下不昧。

  谦之案:各本“在”并作“其” ,作“其”是也。“曒”,河、玉、傅、范并作“皦” ,敦煌丙本作“皎”。毕沅曰:“皦或作曒,从日者非 也。”案毕说非是,辨见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徼”句 下。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严可均曰:“绳绳”,大典作“ 绳绳兮”。
  谦之案:傅、范本同。又辅行 记引“名”下有“焉”字,引“复归于无”无“物”字 。

  武内义雄曰:按释文唯出一“绳 ”字,谓“河上本作绳”,其意不可能解。卢文弨考证 谓“当是作绳绳”,王本既作“绳绳”,则河上本作“ 绳绳”,亦无以异于王本。旧钞河上本“绳绳”下有“ 兮”字,陆注本似脱去末一“兮”字。然则此条王、河 之差,只在“兮”字之有无耳。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罗振玉曰:敦煌丙本无“谓”字 。

  谦之案:遂州本同。又“无物之 象”,苏辙、李道纯、林希逸、吴澄、董思靖各本均作 “无象之象”,义长。

  高亨曰:“按作‘无象之象’义 胜。‘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句法一律,其证一 也。上句既云‘无物’,此不宜又云‘无物’,以致复 沓,其证二也。”今案:韩非解老篇曰:“人希见生象 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 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 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像之像。”其证三也 。又遂州本“象”作“像”。

是谓忽恍。

  谦之案:“忽恍”二字,与御注 、景福、河上、李道纯各本同。诸王本作“惚恍”,傅 、范本作“芴芒”。释文出“恍”字,陆希声、黄茂材 、陈景元、曹道冲各本作“惚恍”,道藏河上本作“忽 恍”,要之“恍”“恍”字 同。 奚侗曰:“‘忽恍’亦可倒言‘恍忽’,与‘仿佛’同 谊。”蒋锡昌曰:“‘惚恍’或作‘芴芒’,或作‘惚 恍’,双声叠字皆可通用。盖双声叠字以声为主,苟声 相近,亦可通假。‘恍惚’亦即‘仿佛’……而老子必 欲以‘恍惚’倒成‘惚恍’者,因‘象’‘恍’为韵耳 。”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谦之案:各本二“不”字上有“ 之”字,御注、敦煌丙、英伦诸本均无。广明本、室町 本两句互易,文选头陀寺碑文同。吴云曰:“
‘其后’二字在‘迎之’之上,想 二语倒转。”

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

  严可均曰:“以语今之有”,各 本作“御”。

  谦之案: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 九曰:“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 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老子此章,盖即善于 言气者也。而“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则是言古而 有验于今。执古语今,可见柱下史乃善用历史之术者。

  刘师培曰:“有”即“域”字之 假字也。“有”通为“或”,“
或”即古之“域”字。诗商颂烈祖 “奄有九有”,毛传:“九域,九州也。”又“正域彼 四方”,毛传:“域,有也。”国语楚语“共工氏之伯 九有也”,韦注:“有,域也。”此文“有”字,与“ 九有”之“有”同。“有”即“域”,“域”即二十五 章“域中有四大”之“域”也。“御今之有”,犹言御 今之天下gguuoojiia也。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此文“今之有”,与彼“今之世”略同。

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严可均曰:“以知古始”,御注 、王弼作“能知”。
  谦之案:诸河上本、广明本、 景福本皆作“以知”。
  吴云曰:“以知”,傅本作“ 能知”,与此石同。
  谦之案:傅本与经幢不同,吴 误校。
  严可均曰:“是谓道已”,御 注、河上作“道纪”,审观王弼注亦是“已”字。

  谦之案:作“纪”是也。“已” 字无义。小尔雅广言:“纪,基也。”“纪”即借为“ 基”,“道纪”即“道基”。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夷、希、微、诘、一、 昧、物韵(脂部,昧音密),状、象、恍韵(阳部,恍 ,去声),首、后韵(幽、侯合韵),有、始、纪韵( 之部)。

 谦之案:“夷”,范本作“几”,江氏二十一部谐 声表与夷、希、微三字均属脂部。首,幽部,后,侯部 ,幽、侯合韵。姚文田:夷、希、微韵(五齐平声), 诘、一韵(四卩入声),昧、物韵(二月入声),状、 象、恍韵(十六庚去声),首、后、道、有韵(十四○ 上声),始、纪韵(四之上声)。“后”字与“侯”通 谐,“有”从之转入。邓廷桢同,惟未及首、后、道、 有。诘,吉声,诘、一,至部之入声也。奚侗:夷、希 、微韵,诘、一、昧、物韵,首、后、道、有、始、纪 韵。由诸家分合所见不同,益知经文其初自多相协也。 如首、后为韵,而顾炎武乃疑“‘后’古无与‘首’为 韵者,老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乃散文 ,非韵也”(唐韵正卷十四十五厚),则亦不知幽、侯 合韵,而老子哲学诗之真面目竟熟视而无□矣。

 孔广森诗声类八脂类曰:“在古本无去入之别。” 其可旁证者,引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 可名,复归于无物。”

 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八物曰:“‘物’,文弗切。按 古有去声,当与未部并收。老子赞玄篇‘复归于无物’ ,与‘昧’协。”邓廷桢曰:“昧、物为韵,从未从勿 之字,古音同部。说文曶、昧二字相次。曶云:‘尚冥 也。’昧云:‘昧爽,旦明也。’声同义近,故字亦连 文。司马相如传‘曶爽暗昧’,韦昭读‘曶’为梅愦切 ,皆可为未声、勿声同部之证。”

  右景龙碑本九十二字,敦煌本注九十字(实九十 一字),河、王本九十四字,傅本一百字,范本九十五 字。河上本题“赞玄第十四”,王本题“十四章”,范 本题“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谓得道 之君也。”则“善为士者”,当作“善为上者”,故以 得道之君释之。“上”与“士”形似而误耳。

  谦之案:俞说非也。依河上公注 ,“善为士者”,当作“善为道者”。傅奕本“士”作 “道”,即其证。毕沅曰:“‘道’,河上公、王弼作 ‘士’。”案:作“道”是也,高翿本亦作“道”。马 叙伦曰:“后汉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锢传引作‘道’,依河上注,盖河上 亦作‘道’字……譣文,‘道’字为是。今王本作‘士 ’者,盖六十八章之文。” 又案 此句与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谊同,与下文“保此 道者”句亦遥应。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蒋锡昌曰:史记老子列传:“老 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皆此文“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谊也。

  易顺鼎曰:文选魏都赋张载注引 老子曰:“古之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颂。”

  ……作“颂”者古字,作“容” 者今字。……强为之容,犹云强为之状。
  陈柱曰:“颂”之籀文为“○ ”,则“容”亦古假借字,不必改。
  谦之案:“不可识”,范本作 “不可测”,注云“古本”。

豫若冬涉川,

  严可均曰:河上“豫”作“与兮 ”,王弼作“豫焉”。

  罗振玉曰:“豫”,释文:“本 或作‘懊’。”“焉”,景福本作“兮”。景龙、御注 、敦煌丙本无“焉”字。

  李道纯曰:“豫兮若冬涉川”, 或云“与兮”,或以下六句、三句无“兮”字者,非也 。

犹若畏四邻,

  严可均曰:“犹”,河上、王弼 作“犹兮”。
  王昶曰:诸本“犹”下亦有“ 兮”字,陆希声至元本二句并与此同。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二本均 无“兮”字。

  谦之案:叶梦得岩下放言上曰: “先事而戒谓之豫,后事而戒谓之犹。犹豫本二兽名。 古语因物取义,往往便以其物名之,后世沿习,但知其 义,不知其物,遂妄为穿凿,未有不误者。”今按尔雅 释兽“犹如麂,善登木”,释文引尸子:“犹,五尺大 犬也。”说文犬部:“犹,玃属。一曰:陇西谓犬子为 猷。”又颜氏家训书证篇:“犹,兽名也,既闻人声, 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汉书高后纪“计犹 豫未有所决”,师古曰:“犹,兽名也。尔雅曰:‘犹 如○,善登木。’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 ,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 ,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一曰:陇 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 来迎候,故云犹豫也。”“犹豫”一作“犹与”。史记 吕后纪“犹与未决”,索隐:“犹,猿类也,卬鼻长尾 ,性多疑。”汉书霍光传“不忍犹与”,注:“犹与, 不决也。”又作“冘豫”。后汉书窦武传注:“冘豫, 不定也。”又高诱注吕览作“由与”。王念孙读书杂志 (卷四之一)谓:“犹豫双声字,犹楚辞之言夷犹耳, 非谓兽畏人而豫上树,亦非谓犬子豫在人前。”二说均 可通,王说为胜。此云若冬涉川者怯寒,若畏四邻者惧 敌,犹兮与兮,迟回不进,盖因物而状其容如此。

俨若客,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俨”下 有“兮其”二字。

  王昶曰:河上公作“俨兮其若客 ”,王弼作“俨兮其若容”。案“客”字与下文释、朴 、谷、浊等四字为韵,作“容”者非也。

  陈柱曰:王弼本“客”作“容” 。罗振玉云:“景福本作‘客’,景龙、英伦、御注诸 本均作‘俨若客’。”柱按傅奕本亦作“俨若客”,作 “客”者是也。客、释为韵。作“容”者,因上文“强 为之容”而误耳。

涣若□将释,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作“涣兮 若冰之将释”,下三句皆有“兮”字。
  罗振玉曰:景龙、英伦、御注 三本均作“涣若冰将释”。
  武内义雄曰:敦本“释”作“ 汋”。谦之案:遂州本亦作“汋”。

  刘师培曰:文子上仁篇作“涣兮 其若冰之液”。疑老子古本作“
液”。“将释”二字,系后人旁记 之词,校者用以代正文。

  易顺鼎曰:考工记弓人注:“液 ,读为醳。”山海经北山经曰:“液,音悦怿之怿。” “醳”“怿”皆与“释”通……顾命“王不怿”,马本 作“不释”,是其证也。“液”音义与“释”同,故可 通用。

  蒋锡昌曰:说文:“释,解也。 ”“液,水尽也。”冰可言解,而不可言水尽,谊固以 “释”为长。然“释”古亦假“液”为之。礼记月令“ 冰冻消释”,释文:“释,本作液。”是其例也。文子 作“
液”者,假字;老子作“释”者, 乃本字也。

敦若朴,混若浊,旷若谷。

  严可均曰:御注作“旷若谷,浑 若浊”,河上作“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王弼与 河上同,“浑”字作“混”。

  王昶曰:邢州本作“混若朴,旷 若谷,混若浊”,句法与此同;“敦”作“混”,疑涉 下文而误。

  魏稼孙曰:“敦若朴”,“朴” 八见,惟“镇之”句,御注作“
朴”,余作“扑”。严于“朴”、 “朴虽小”、“之朴”三条,校“
朴”“扑”字赘漏。按木旁隶字多 借手,唐人行押更无一定,当着此最后一句,后校可省 。

  谦之案:“混”与“浑”同。御 注、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室町、河上、顾欢、李 道纯、范应元各本均作“浑”。王念孙读书杂志卷九曰 :“混、浑古同声。”

熟能浊以静之?徐清。

  魏稼孙曰:碑皆以“熟”为“孰 ”,御注“成之熟之”作“熟”,余作“孰”,严失校 。

  谦之案:古无“熟”字。“熟” ,说文作:“孰,食饪也。”礼记礼运:“然后饭腥而 苴孰。”汉书严安传:“五谷蕃孰。”“孰”、“熟” 可通用,加“火”乃后起字。公羊隐元传:“王者孰谓 ?”论语:“孰不可忍也?”注:“谁也。”谁、孰亦 一声之转。

  毕沅曰:河上公作:“孰能浊以 止静之,徐清。”……或说作“
止”者,与下“久”字为韵,当是 也。

安以动之?徐生。

  严可均曰:御注作“安以久”, 河上、王弼作“孰能安以久”。大典作“孰能安以”, 无“久”字。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并 无二“孰能”字。

  谦之案:此二句各本经文不同。 傅本作:“孰能浊以澄靖之,而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 ,而徐生?”范本上句少一“澄”字,下句同。广明本 作:“孰能浊以静,动之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以 □□(“徐 生”二字已泐)?” 又“徐”字有宽舒迟缓之义。说文:“徐,缓也。”尔 雅释天李注:“徐,舒也。”释地李注:“淮、海间其 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浊以静之,徐清”, 与“安以动之,徐生”为对文。吴澄曰:“浊者,动之 时也,继之以静,则徐徐而清矣。安者,静之时也,静 继以动,则徐徐而生矣。”

保此道者,不欲盈。

  毕沅曰:高诱淮南子注云:“保 ,本或作服。”
 

马叙伦曰:按庄本淮南道应训引“保 ”作“复”,汪本引同此。文子守弱篇引作“服”。伦 谓“保”、“复”、“服”,之、幽二类通假也。

  蒋锡昌曰:保、复、服虽可通假 ,然应从庄本淮南作“复”。说文:“复,往来也。” 段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 仍来,是复与返还谊同。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反即 返。“复此道者,不欲盈”,犹言返此道者,不欲盈也 。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严可均曰:御注作“故能弊不新 成”,河上作“故能蔽不新成”,大典作“故能敝不新 成”。按弼注“蔽,覆盖也”,当与河上同。

  洪颐烜曰:“故能蔽不新成”, 案“蔽”字与“新”对言之,“
蔽”即“敝”字。下文“弊则新” ,释文作“蔽”。论语子罕“衣敝缊袍”,释文:“弊 ,本作敝。”庄子逍遥游篇“孰弊弊焉”,释文:“司 马本作蔽。”古字皆通用。

  俞樾曰:“蔽”乃“敝”之假字 。唐景龙碑作“弊”,亦“敝”之假字。永乐大典正作 “敝”。“不新成”三字,景龙碑作“复成”二字。然 淮南子道应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 而不新成。”则古本如此。但今本无“而”字,于文义 似未足耳。

  易顺鼎曰:疑当作“故能蔽而新 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 误字也。“敝”与“新”对,“能敝而新成”者,即二 十二章所云“敝则新”,与上文“能浊而清,能安而生 ”同意。淮南道应训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证古本 原有“而”字,“
不”字殆后人臆加。文子十守篇作 “是以蔽不新成”,亦后人所改。诸本或作“而不成” 者,或作“复成”者,皆不得其谊,而以意改之,不若 以本书证本书之可据也。

  谦之案:钱大昕曰:“‘故能蔽 不新成’,石本作‘能弊复成’,远胜他本。”是也。 傅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脱一“新”字,与老子义 相反。易说以“敝则新”证此文当作“故能蔽而新成” ,其说亦较俞樾“宁损蔽而不敢新鲜”之说为胜。如陈 继儒老子隽,谓“
能敝不新成者,不变不易,百年如 一日矣”,真迂腐之极。惟譣文,“能蔽复成”,当与 上文“复此道者不欲盈”句相应,则“蔽而新成”不如 景龙、遂州及李荣、司马光本作“蔽而复成”,为更与 老子义相合也明矣。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通、容韵(东部),川 、邻韵(文、真通韵,川音春)。客、释韵(鱼部,释 ,书入声),朴、谷、浊韵(
侯部,朴,旁木反,浊,宅木反)。清、生、盈、盈 、成韵(耕部)。又奚侗、高本汉皆以客、释、朴、谷 、浊为一韵,姚文田以客、释为一韵(五昔入声),朴 、谷、浊为一韵(六屋入声)。高本汉“豫兮”作“懊 兮”,“懊”与“犹”韵,“俨”与“涣”韵,“敦” 与“混”韵。俨、涣实际非韵。“客”一作“容”,“ 释”又作“汋”作“液”,皆韵。又“孰能浊以静之, 徐清”,“静”上有“止”字,一作“澄”,“止”与 下“久”字为韵,“澄”与下“清”字及生、盈、成为 韵。又案此章碑本删去“兮”字,致失五千言楚声之妙 ,当以他本正之。谭献复堂日记(五)称:“易州石刻 助语最少,论者以为近古。傅奕定本在石本前,语助最 繁,疑皆失真,过犹不及。”正谓此也。

 顾炎武唐韵正卷五十二庚:“生”,所庚切,当作 所争。引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 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其蔽不新 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右景龙碑本八十字,敦煌本注八十字(实七十九 字),河上、王本九十七字,傅本九十八字,范本九十 九字。河上本题“显德第十五”,王本题“十五章”, 范本题“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

  谦之案:“致”字,景福本、河 上本作“至”。“笃”字,景龙本、景福本、赵孟俯本 均作“○”。字鉴曰:“笃,说文:‘马行顿迟,从马 ,竹声。’俗作○。”又室町本“极”字“笃”字下有 “也”字。

  谦之案:老子言“虚”共五见, 惟五章“虚而不屈”,与此章“
致虚极”,似有虚无之义。广雅释 诂三;“虚,空也。”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注: “虚,无也。”虚有空窍之义,故训为空为无。然而虚 无之说,自是后人沿庄、列而误,老子无此也。“虚而 不屈,动而俞出”,此乃老子得易之变通屈伸者。邵雍 曰“老子得易之体”,正谓此也。“致虚极”即秉要执 本,清虚自守之说,亦即论语“修己以安百姓”。王通 曰“清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子之罪”,正谓此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严可均曰:王弼无“其”字。

  纪昀曰:案“观”下河上注本及 各本俱有“其”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景福、 英伦诸本“观”下均有“其”字。

  蒋锡昌曰:按淮南道应训曰“吾 以观其复也”,文子道原篇作“
吾以观其复”,均有“其”字。王 本脱去,当据补正。王注“以虚静观其反复”,可证也 。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谦之案:“云云”,河上、王弼 本作“芸芸”,傅、范本作“凡物○○”。庄子在宥篇 ,文选江淹杂拟诗注引,与遂州碑本均作“云云”。案 作“云云”是。“○”、“芸”二字亦通。顾野王玉篇 云部引老子:“凡物云云,复归其根。”案“云”,不 安静之辞也。吕氏春秋“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 ,汉书“谈说者云云”,并是也。又“○”,玉篇云: “音云,又音运,物数乱也。”说文:“物数纷○乱也 。”义亦可通。一说 “云云”是 “○○”之省,奕用正字。又“芸”,河上注老子:“ 芸芸者,华叶盛。”彭耜集注释文曰:“
‘芸芸’,喻万物也,以茂盛为动 ,以凋衰为静。‘云云’者,喻人事也,以逐欲为动, 以息念为静;义同。盖经有‘根’字,故作‘芸芸’。 ”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谦之案:“静曰复命”,御注、 邢玄、庆阳、楼正、磻溪、王羲之、高翿、赵孟俯、傅 、范各本与此石同。河上、王弼作“是谓复命”。

  奚侗曰:“静曰”,各本作“是 谓”,与上下文例不合。

不知常,忘作,凶。

  严可均曰:“忘作,凶”,各本 作“妄作,凶”。河上或作“萎”,误也。

  谦之案:“忘”“妄”古通。韩 非解老篇“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王先慎注:“ ‘忘’与‘妄’通。”左传襄二十七年注“言公之多忘 ”,释文:“‘忘’,本又作‘妄’。”庄子盗跖篇“ 故推正不忘耶”,释文:“‘忘’,或作‘妄’。”此 “忘”“妄”古通之证。“忘作凶”即“妄作凶”也。 此云“复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与易义相合 。序卦传:“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 ,

  严可均曰:“容能公”,御注、 河上、王弼“能”作“乃”,下四句皆然。又“公能王 ”四句,邢州本作“公能生,生能天”。

  武内义雄曰:“知常”下诸本无 “曰”字,旧钞河上本、广明幢并有。……依注义,王 本亦有“曰”字也。“公乃生”,诸王本“生”作“王 ”,今据敦煌无注本及道藏次解本改正。

  劳健曰:“知常容,容乃公”, 以“容”、“公”二字为韵。“
天乃道,道乃久”,以“道”、“ 久”二字为韵。独“公乃王,王乃天”二句韵相远。“ 王”字义本可疑,王弼注此二句云:“荡然公平,则乃 至于无所不周普也;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 ”“周普”显非释“王”字。道藏龙兴碑本作“公能生 ,生能天”,“生”字更不可通。按庄子天地篇云:“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 之道也。”此二句“王”字盖即“全”字之讹。“公乃 全,全乃天”,“全”、“天”二字为韵。王弼注云“ 周普”,是也。又吕览本生篇“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 故者也”,高注“全犹顺也”,可补王注未尽之义。今 本“王”字、碑本“生”字,当并是“全”之坏字,“ 生”字尤形近于“全”,可为蜕变之验也。

没身不殆。

  谦之案:御注本“没”作“殁” ,傅、范本亦作“殁”。劳健古本考从傅本作“没”, 实误校。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笃、复韵(幽部),芸 、根韵(文部),静、命韵(耕部),常、明、常、凶 、容、公、王韵(阳、东通韵,明音芒,凶协虚王反, 容协音王,公协音光)。道、久、殆韵(之、幽通韵、 道协徒以反,久音已,殆,徒以反)。

 谦之案:常、明、王,阳部,凶、容、公,东部, 阳、东通韵。又殆,之部,道、久,之、幽二部兼入, 之、幽通韵。姚文田以常、明为一韵(十六庚平声), 凶、容、公为一韵(一东平声)。邓廷桢同。

 顾炎武唐韵正卷五十二庚:“明,古音谟郎反,今 以字母求之,似当作弥郎反。”引老子:“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跂者不 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知人者 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 ,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又卷十四十四有:“久,古音几。”引老子:“天 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又引杨慎曰: “孔子以前,久皆音几,至孔子传易方有韭音。临彖传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干象传‘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 也’;大过象传‘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 可丑也’;离象传‘履错之敬,以辟咎也,黄离元吉, 得中道也;日昃之离,何可久也’。”然既济象传以韵 惫、疑、时、来,杂卦传以韵止,则几、韭二音两存之 易传矣。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按 老子与夫子同时,老子书中“久”字三见,一韵殆,一 韵母,一韵寿。

  右景龙碑本六十七字,敦煌本六十六字,河上本 六十八字,王、傅、范本六十七字。河上本题“归根第 十六”,王本题“十六章”,范本题“致虚极章第十六 ”。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谦之案: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其次务施报”,郑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 惟报。”老子所云,正指太古至治之极,以道在宥天下 ,而未尝治之,民相忘于无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 有之”,纪昀曰:“‘下’,永乐大典作‘不’,吴澄 本亦作‘不’。”今按焦竑老子翼从吴澄本。又王注旧 刻附孙矿考正云:“今本‘下’作‘不’。”作“不” 义亦长。

其次,亲之豫之;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作“亲之 、誉之”,王弼作“亲而誉之”。
  谦之案:傅奕本作“其次亲之 ,其次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严可均曰:河上“畏之”下有“ 其次”字。
  李道纯曰: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或云“畏之、侮之”者非。

  于省吾曰:何氏校刊,诸本无下 “其次”二字。纪昀谓大典“侮之”上无“其次”二字 。按作“其次畏之、侮之”者,是也。上句“
其次亲而誉之”,河上本“而”作 “之”,是也。诸石刊本同(景龙本“誉”作“豫”, 二字古通)。二句相对为文。“畏”应读作“威”,二 字古通,不烦□证。广雅释诂:“侮,轻也。”“威” 与“侮”义相因,上句“亲”与“誉”亦义相因也。

信不足,有不信!

  严可均曰:“信不足”,河上、 王弼“足”下有“焉”字。“有不信”,王弼“信”下 有“焉”字。

  王念孙曰:案无下“焉”者是也 。“信不足”为句,“焉有不信”为句。“焉”,于是 也,言信不足,于是有不信也。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 “焉,犹于是也。”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 言发气,于是盈容也。……晋语曰:“焉始为令。”言 于是始为令也。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 ”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管子揆度篇曰:“民财 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后人 不晓“焉”字之义,而误“信不足焉”为一句,故又加 “焉”字于下句之末,以与上句相对,而不知其谬也。 谦之案:王说是也。惟王知下“焉”字当衍,不知上“ 焉”字亦疑衍。御注、邢玄、庆阳、楼正、磻溪、顾欢 、高翿各本,上下句均无“焉”字,与此石同。

由其贵言。

  严可均曰:“由其贵言”,御注 “由”作“犹”,河上作“犹兮”,王弼作“悠兮”。 陆德明曰:“悠”,孙登、张凭、杜弼俱作“
由”,一本“犹”。

  谦之案:御注、邢玄、庆阳、磻 溪、楼正、室町、顾欢、高翿、彭耜、范应元俱作“犹 ”。“由”与“犹”同。荀子富国“由将不足以勉也” ,注:“与犹同。”楚辞“尚由由而进之”,注:“犹 豫也。”老子十五章“犹兮若畏四邻”,与此“由其贵 言”之“由”字谊同,并有思悠悠貌。故作“悠”字, 义亦通。

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严可均曰:“成功”,各本作“ 功成”。

  谦之案:景福本、法京敦甲本作 “成功遂事”,宜从之。“百姓谓我自然”,河上本、 王弼“谓”上有“皆” 字。范应 元本作“百姓皆曰我自然”;庄子庚桑楚篇郭注引作“ 而百姓皆谓我自尔”;经训堂傅本作“百姓皆曰我不然 ”。晋书王坦之废庄论曰:“成功遂事,百姓皆曰我自 然。”皆川愿老子绎解与晋书文同。

  宋翔凤曰:“百姓皆谓我自然” ,按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通义曰:“黄帝有天下号曰自然,自然者,独 宏大道德也。”此云“百姓皆谓我自然”,正述黄帝之 语。下文云“希言自然”,又申自然之义曰:“故从事 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即宏大道德之谓 也。他书作“有熊”,形似而误。且有熊无宏大道德之 义。又列子记黄帝游华胥氏之国,屡言“自然而已”, 故知自然为黄帝有天下之号。

  谦之案:宋说未必是,然自昔黄 、老并称,论衡自然篇:“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黄、老宗自然,论衡引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此即自 然之谓也,而老子宗之。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观此知老子之学,其最后之归宿乃自然也 。故论衡寒温篇曰:“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谴告 篇曰:“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誉、侮韵(侯、鱼通韵 ,誉,上声,侮协音武),焉、言、然韵(元部)。谦 之案:誉,鱼部,侮,侯部,侯、鱼通韵。高本汉以信 、言、然为韵。陈柱:四“之”字韵,有、誉、畏、侮 韵,焉、焉、言、然韵。誉从与声,与、以古通。侮从 每声,每从母声。

  右景龙碑本三十八字,敦煌本同,河上本四十字 ,王、范本四十四字,傅本四十七字。河上题“淳风第 十七”,王本题“十七章”,范本题“太上章第十七” 。

    十八章

大道癈,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

  严可均曰:“有人义”,各本作 “仁义”。“智惠出”,王弼作“智慧”,或作“慧知 ”,非。

  洪颐烜曰:“智惠出,有大伪” ,烜案“惠”当作“慧”。释文本作“知慧”。说文: “惠,仁也,从心从○。”“慧,儇也,从心,彗声。 ”“惠”“慧”不同。论语卫灵公“好行小慧”,释文 “鲁读慧为惠”,是假借字。

  纪昀曰:案“慧”“惠”古通。

  谦之案:“癈”当作“废”。景 龙、广明均作“癈”。字鉴曰:“废,放肺切,说文‘ 屋顿也’,与笃癈字异。”又“人义”当从诸本作“仁 义”,庄子马蹄篇“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即本此。

六亲不和,有孝慈。

  严可均曰:“孝慈”,大典作“ 孝子”。

  罗振玉曰:此三句“废”下“出 ”下“和”下,广明本均有“焉”字。下“gguuoojiia昏乱有 忠臣”,“乱”下亦必有“焉”字,石泐不可见。

  谦之案:室町本有“焉”字,与 广明同,“乱”下亦有“焉”字。“六亲”,王注:“ 父子、兄弟、夫妇也。”吕览论人篇曰:“何谓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譣义作“孝慈”二字是。左传昭 二十五年正义,诗小雅采 芑孔颖 达正义,引老子有增字与误倒处,“孝慈”二字则同此 石。

gguuoojiia昏乱,有忠臣。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此句同。 范本“有贞臣焉”引王本“贞”字同。皆川愿本“忠臣 ”作“忠信”,与上“孝慈”对文。又“昏”字,宋刊 河上本、赵孟俯本、楼正本作“□”,敦、遂本、诸王 本、傅、范本并皆作“昏”。案说文:“昏,日冥也, 从日氐省,一曰民声。”段注匡谬引戴侗六书故曰:“ 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氏省,晁说之云因唐讳‘民’ 改为‘氏’也。然则说文原作‘□’字,从日,民声, 唐本以避讳减一笔,故云从民省。”

  丁仲佑曰:“考汉碑‘□’为正 字,‘昏’为别体。……又旧唐书高宗纪‘□’字改‘ 昏’,在显庆二年十二月。据此知‘□’字因庙讳,故 改从‘□’之别体‘昏’。试观唐显庆前之魏碑,凡‘ □’皆从民,显庆后之唐碑,因避讳皆作‘昏’。”( 说文解字诂林辰集日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姚文田:义、伪韵 (十一麻去声)。邓廷桢:废、出亦韵。邓曰:“‘出 ’,古音读若易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之‘出’。 ‘伪’,古音读若讹。尧典‘平秩南讹’,汉书王莽传 作‘南伪’。”又高本汉:废、义、出、伪隔句为韵, 乱、臣为韵。

 谦之案:“义”,古皆音“俄”。洪范“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唐玄宗改“颇”为“陂”,其敕略云: “朕三复兹句,常有所据,据下文并皆协韵,惟‘颇’ 一字,寔则不伦,宜改为‘陂’。”吴棫曰:“古‘义 ’字皆音‘俄’,周官注亦音‘俄’,故古文尚书本作‘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以协俄音。唐明皇以‘义’ 字今音为‘乂’,改‘颇’为‘陂’,以从今音,古音 遂湮没矣。”今证之以易:“
鼎耳革,失其义也;覆公餗,信如何也。”中庸:“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知老子此章“义”亦当音“俄 ”。“伪”字,案庄子知北游:“仁可为也,义可亏也 ,礼相伪也。”伪亦属歌部,与为、亏协。顾炎武曰: “诗‘民之讹言’,石经作‘伪言’;汉书王莽传‘以 劝南伪’,师古‘读曰讹’;郭璞注方言‘伪言讹’。 ”由此知义、伪合韵。又马叙伦毛诗正韵后序曰:“此 章大、智、六、国相韵于上句之首,废、出、和、乱又 协于上句之末。”则又不但义、伪为句末之韵而已。

  右景龙碑本二十六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 本二十八字,范本三十字。河上本题“俗薄第十八”, 王本题“十八章”,范本题“
大道废章第十八”。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纪昀曰:永乐大典“绝圣”二句 在“绝仁”二句之下。
  武内义雄曰:遂州本“民”作 “人”,盖避唐讳。
  魏稼孙曰:“绝圣弃智”,御 注“智”作“知”。

  谦之案:遂州本、傅、范本亦作 “知”,范本“弃”作“弃”,下二句同。又庄子胠箧 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在宥篇“绝圣弃知,而 天下大治”,皆作“知”。淮南道应训引老子作“智” 。

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严可均曰:“绝民”,各本作“ 绝仁”。
  谦之案:“民”字涉上下文“ 民”字而误。

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魏稼孙曰:御注“为”上有“以 ”字。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二本均无 “以”字。

  武内义雄曰:遂本“此三者言为 ”,景本“此三者为”,敦本“
此三言为”。

  谦之案:范本无“此”字,傅本 “不”作“未”,傅、范本“足”下有“也”字。又群 书治要卷三十四引“盗贼无有”下,即接“以为文不足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此三者”与“故令有所 属”八字,疑此为旁记之言,传写者误入正文。

  于省吾曰:按“为”“伪”古通 。书尧典“平秩南伪”,史记五帝纪作“南为”。礼记 月令“毋或作为淫巧”,注:“今月令‘作为’为‘诈 伪’。”“文”,读荀子儒效“取是而文之也”之“文 ”,文,饰也。“此三者”,谓圣智、仁义、巧利。“ 以伪文不足”,言以伪诈文饰其所不足也。下言“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皆不以伪诈文饰为 事,绝之于彼,而属之于此,此老子本义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谦之案:“朴”字,河上、顾、 范与此石同。王弼、傅奕作“朴”,御注作“扑”。毕 沅曰:“‘朴’,或作‘朴’,同。”

  刘师培曰:按“私”当作“思” 。韩非子解老篇曰:“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 不思安,以不用固。”“思”“欲”并言。又文选谢灵 运邻里相送方山诗李注引老子曰:“少思寡欲。”此古 本作“思”之证,即释此“少思”也。

  谦之案:“私”本作“思”。唐 王真论兵要义述,及强思齐本,宋陈象古本,元大德三 年陕西宝鸡县磻溪宫道德经幢,“私”均作“
思”,此其证也。惟庄子山木篇“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语同此石。河上注“少私 ”曰:“正无私也。”与经文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 能成其私”义合。以老解老,知刘说虽可通,而未可据 以为定论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倍、慈、有韵(之部, 倍音痞,慈,上声)。足、属、朴、欲韵(侯部)。姚 文田、邓廷桢同。高亨谓“绝学无忧”句应属此章,以 足、属、朴、欲、忧为韵。案忧,幽部,与侯部通谐。

 邓廷桢曰:倍、慈、有为韵。○声、兹声、有声之 字,古音隶之部。诗瞻卬“如贾三倍”,与“妇无公事 ”为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同,河、王、范本 四十五字,傅本四十七字。河上本题“还淳”王本题“ 十九章”,范本题“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二十章

绝学无忧。

  易顺鼎曰:文子引“绝学无忧” 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此。盖与三“绝”字意 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

  马叙伦曰:“绝学无忧”一句, 当在上章。又曰: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亦以“绝学无 忧”属于旧第十九章之末。

  蒋锡昌曰:此句自文谊求之,应 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 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 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 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 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

  李大防曰:案“绝学无忧”句, 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 承“
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 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 “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吴澄曰:“唯”“阿”皆应声: “唯”,正顺,“阿”,邪谄。几何,言甚不相远也。

  刘师培曰:“阿”当作“诃”。 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 ”“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乎”,颜 注:“责怒也。”盖“唯”为应声,“诃”为责怒之词 。人心之怒,必起于所否,故老子因协下文何韵,以“ 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善” 作“美”。

  易顺鼎曰:王本作“美之与恶, 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恶,相去 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

  蒋锡昌曰:顾本成疏“顺意为美 ,逆心为恶”,是成作“美”。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斯恶已”,彼此并美恶对言。傅本“善”作“美” ,应从之。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 “何若”,亦应从之。严可均曰:“相去何若”,王弼 或作“若何”,非。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不可”, 一作“不敢”。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上二句 ,同此石。

忙□其未央!

  魏稼孙曰:“忙其”二字间,原 空一格,或待补刻,或误分章,严连写。后“纯纯”二 字间,亦泐一格,例以碑阴首行,疑当时即因石泐跳书 ,“忙”下石完。

  谦之案:“忙”下空格,非泐字 ,亦非分章,疑为“兮”字未刻。

  严可均曰:“忙其未央”,御注 作“荒其”。河上、王弼“荒”下有“兮”字,句末有 “哉”字。

  吴云曰:邢本“荒”作“莽”。 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谦之案:广明本、室町本作“荒 ”,碑本作“忙”。“忙”与“
茫”同,实“芒”字,“芒”借为 “荒”,即今“茫” 字。诗长发“
洪水芒芒”,玄鸟“宅殷土芒芒” ,传:“大貌。”左传襄四“芒芒禹迹”,注:“远貌 。”淮南俶真“其道芒芒昧昧然”,注:“广大之貌。 ”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注:“犹梦梦也。”庄子 大宗师“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释文:“无系之貌。 ”遂州碑作“莽”,盖以草深曰莽,与“忙”同有苍芒 荒远之义。小尔雅广诂:“莽,大也。”吕览知接“何 以为之莽莽也”,注:“长大貌。”庄子逍遥游“适莽 苍者”,崔注:“草野之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忙”、“莽”、“荒 ”义相近。

众人熙熙,若享太□,

  马叙伦曰:“熙”为“媐”之借 字。说文:“媐,说乐也。”

  谦之案:“熙熙”,庄子马蹄篇 “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 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 作“嘻”,初学记九、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引并作“嬉” 。晏子春秋六“圣人非所与熙也”,本作“嬉”。熙、 嘻、嬉义同,此云“众人熙熙”,亦即众人嘻嘻也。

  严可均曰:“若享太牢”,“□” 别体字。御注作“如享”,释文作“若亨”,引河上作 “飨”。

  谦之案:遂州本“太牢”作“大 宰”,误。艺文类聚三引河上作“若享”,玉烛宝典三 引作“而飨”。

  武内义雄曰:“若亨太牢”,王 本“亨”字,陆氏读为“烹”。河上公读为“享”,又 改“亨”作“飨”。现在河上本、王弼本皆作“享”。 玉烛宝典三引此文作“飨”,与陆所引河上本合。盖唯 一“
亨”字,诸家异其解释,遂至成本 文之异也。

若春登台。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如春 登台”,河上作“如登春台”。

  毕沅曰:“如春登台”,王弼、 顾欢并同,明皇、易州石刻亦同。明正统十年道藏所刊 明皇本始误作“登春台”,陆希声、王真诸本并误,今 流俗本皆然矣。又李善闲居赋注引亦误。

  俞樾曰:按“如春登台”与十五 章“若冬涉川”一律,河上公本作“如登春台”,非是 。然其注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 志淫淫然。”是亦未尝以“春台”连文,其所据本,亦 必作“春登台”,今传写误倒耳。

  蒋锡昌曰: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 德纂疏引河本经文作“如春登台”,正与宋河本合;俞 氏谓河所据本必作“春登台”是也。顾本成疏“又如春 日登台”,是成亦作“如春登台”。……王本、河本及 各石本皆作“春登台”,盖古本如此,似未可据最后诸 本擅改也。“如”,应从碑本作“若”,以与上句一律 。释文上句作“若”,此当同也。

我魄未兆,

  严可均曰:御注作“我独怕其未 兆”,河上作“我独怕兮其未兆”。释文作“廓”,引 河上作“泊”。傅奕作“我独魄兮其未兆”,大典作“ 我泊兮其未兆”。王氏引邢州本与此同。

  卢文弨曰:今文“我独泊兮其未 兆”,王弼本“泊”作“廓”,藏本作“怕”。说文: “怕,无为也。”藏本为是。今王弼本作“泊”,古本 作“魄”。

  罗振玉曰:景福、英伦二本作“ 怕”。

  洪颐烜曰:我独怕兮其未兆,河 上注:“我独怕然安静,未有静欲之形兆也。”颐烜案 :说文“怕,无为也,从心,白声”,义即本此。俗本 作“泊”字,非。

  谦之案:今文“泊”与“魄”字 声训通。史记郦食其传“落泊”作“落魄”。又如“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 魄”字作“珀”。国语晋语“其魄兆于民矣”,韦昭注 :“兆,见也。”此云“我魄未兆”,即怕乎无为之意 。

若婴儿未孩。

  严可均曰:各本作“如婴儿之未 孩”。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若”作 “如”。“咳”,河上公作“孩”。说文解字曰:“咳 ,篆文孩。”古文字同。

  劳健曰:“如婴儿之未咳”,“ 咳”字,景龙、开元作“孩”,傅、范、景福与释文并 作“咳”,范注:“咳,何来切。张玄静与古本同。” 集韵通作“孩”,按“孩”即“咳”之古文。

  谦之案:说文子部无“孩”字, 见口部“咳”字下。广韵“孩,始生小儿”,“咳,小 儿笑”,同音户来切。类篇:“孩与咳同,为小儿笑。 ”“孩”、“咳”本一字,傅、范本作“咳”,音义同 。释文出“咳”字,知王本作“咳”,景福本、室町本 亦作“咳”。

乘乘无所归!

  严可均曰:河上“乘乘”下有“ 兮若”二字。王弼作“傫傫兮若无所归”。

  谦之案:傅奕本作“儡儡兮其不 足,以无所归”,范本作“傫傫兮其若不足,似无所归 ”,遂州本、顾欢本作“魁无所归”,景福、楼正、邢 玄、磻溪、英伦各本作“乘乘兮若无所归”。

  朱骏声曰:傫,说文:“垂貌。 一曰懒懈,从人,累声。”与“
儡”微别,字亦作“傫”,又误作 “○”。广雅释诂二:“○,劳也。”

  释训:“○○,疲也。”老子“ ○○兮若无所归”,释文:“败也,又散也。”河上本 作“乘乘”,“垂垂”之误。

  武内义雄曰:王本“傫傫兮”, 旧钞河上本作“儡儡兮”,景龙碑作“乘乘兮”。按傫 、儡声相同,据说文“傫傫,垂貌”,与“乘乘”音义 不近。疑“乘乘”是“垂垂”之讹。果然,则河上本作 “儡儡”,据其义训作“垂”字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严可均曰:河上“我”上有“而 ”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均 无“而”字。

  奚侗曰:“遗”借为“匮”,不 足之意。礼记祭义“而穷老不遗”,释文“遗,本作匮 ”,是其证。

  于省吾曰:按“遗”应读作“匮 ”,二字均谐贵声,音近字通。……广雅释诂:“匮, 加也。”王念孙谓“匮当作遗”,以“遗”有加义,“ 匮”无加义也。礼记乐记“其财匮”,释文:“匮,乏 也。”“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匮”,“匮乏”与“有 余”为对文。自来解者皆读“遗”如字,不得不以遗失 为言矣。

我愚人之心,纯纯。

  严可均曰:“之心”,河上、王 弼“心”下有“也哉”字。“纯纯”,河上、王弼作“ 沌沌兮”,释文:“沌,本又作忳。”

  毕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纯” ,苏灵芝书亦作“纯”,作“纯”为是。陆德明曰:“ 本又作忳。”“沌”“忳”并非也。

  谦之案:作“纯”是也。易文言 “纯粹精也”,崔觐注:“不杂曰纯。”淮南要略“不 剖判纯朴”,注:“纯朴,太素也。”碑本“
纯纯”,室町本作“沌沌”,义同 。庄子山木篇:“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在宥篇:“ 浑浑沌沌,终身不离。”纯纯即沌沌也。彭耜释文曰: “李纯纯如字,质朴无欲之称。”其说是也。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严可均曰:王弼作“我独昏昏” 。

  奚侗曰:“昏昏”,诸本作“若 昏”,句法不协,兹从王弼本。庄子在宥篇∶“至道之 极,昏昏默默。”

  蒋锡昌曰:以文谊而论,作“□□” 者是也。下文弼注“无所欲为,闷闷□□,若无所识” ,可证老子古本作“□□”,不作“若□”,“□□” 为“昭昭”之反。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焦竑曰:“昭昭”“察察”,古 本作“皆昭昭”“皆□□”。

  谦之案∶傅、范本如此。范云: “王弼同古本,世本无‘皆’字。”知王本当有“皆” 字。又“闷闷”,傅、范作“闵闵”,“闵”上均有“ 若”字。

  范应元曰:河上公及诸家并作“ 闷闷”,音同。韩文公古赋有“
独闵闵其曷已兮,凭文章以自宣” ,详此“闵闵”字,注云“一作闷闷”,正与此合,今 从古本。

淡若海,

  严可均曰:御注作“忽若晦”, 河上作“忽兮若海”,王弼作“
澹兮其若海”,大典作“漂乎”, 一本作“忽兮”。

  谦之案:严遵本作“忽兮若晦” ,傅本作“淡兮其若海”,范本作“澹兮若海”,御注 、英伦二本作“忽若晦”,广明、景福、室町三本作“ 忽兮其若海”。李道纯曰:“‘忽乎若晦’,或云‘淡 乎其若海’,非。”谦之案:王、范本作“澹”字是也 。王羲之本亦作“
澹”,碑本误作“淡”。说文:“ 澹,水摇也,从水,詹声。”与“
淡”迥别。“海”,本或作“晦” ,为“海”之假借。书考灵曜:“
海之言昏晦无睹。”释名释水:“ 海,晦也。主承秽浊,其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黑而晦也。”海、晦义同。 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穷极。

漂无所止。

  严可均曰:御注作“寂兮似无所 止”,河上作“漂兮若无所止”,释文引河上作“渊兮 ”,王弼作“飂兮若无止”,梁简文、傅奕作“飘兮” 。

  谦之案:室町本同。河上、王羲 之本作“飂兮若无所止”,广明作“□兮若无所止”, 范本作“飘兮似无所止”,馆本作“寂无所以”,英伦 本与御注同。又孙矿古今本考正曰:“‘飂兮若无止’ ,一作‘漂兮若无止’,一作‘胶兮似无止’,一作‘ 寂若无所止’。”“胶兮似无止”,不知所据何本,疑 “○”字之误。武内义雄曰:天文钞河上本作“○兮” ,广明幢作“□兮”,泷川本及世德堂本作“
漂兮”。按“○”“□”为“漂” 之或体,而漂、飂音相近。

  吴云曰:王兰泉引河上公“□” 作“渊”,注云:“今河上本作漂。”按此石作“□” ,北碑多有之。毕沅曰:庄子“渊渊乎其若海”,即用 此文。

  谦之案:“漂无所止”,义长。 漂然若长风之御太虚,与“飂”字义同。说文:“飂, 高风也。”字亦作“○”,吴都赋:“翼飔风之○○。 ”又作“○”,玉篇:“○,高风貌。”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

  严可均曰:“有已”,各本作“ 有以”。“我独顽”,河上、王弼“我”上有“而”字 。

  武内义雄曰:敦、景二本“以” 作“已”。 谦之案:“有已”即 “有以”。说文:“已,用也。”隶亦作“□”,作“ 以”。广雅释言:“已,□也。”郑注考工记曰:“已 或作以。”注檀弓篇曰:“
以与已字本同。”荀子非相篇曰: “何已也?”注:“与以同。”此云“皆有已”,即“ 皆有以”,庄子所谓“其必有以”是也。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陶鸿庆曰:傅奕本“我独”下有 “欲”字。据王注“我独欲异于人”,是王所见本亦有 “欲”字,而传写夺之。老子状道之要妙,多为支离惝 恍之辞,或曰若、曰如、曰似、曰将、曰欲,皆此旨也 。当以有“欲”字为胜。

  谦之案:敦煌本、遂州本“独” 正作“欲”。

  严可均曰:“而贵食母”,御注 作“而贵求食于母”。

  李道纯曰:“而贵食母”,或云 “儿贵求食于母”,非。

  劳健曰:“食母”二字,范本误 从唐玄宗加字,作“求食于母”。玄宗自注云“先无‘ 求’‘于’两字,今所加也”,明非古本,范氏失于校 正。

  谦之案:此句诸家解多误,惟苏 辙得其义曰:“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又庄子德充符篇“豚子食于其死母”,郭注云:“食乳 也。”此云“食母”,即食乳于母之意。又王羲之本“ 贵”下亦有“求”字,此帖断为明皇增字后所作无疑。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阿、何韵(歌部),恶 、若韵(鱼部,恶,乌入声,若,入声),畏、畏韵( 脂部),哉、熙、台、孩韵(
之部,哉音兹,台,徒其反,孩,胡其反)。归、遗 韵(脂部),昏、闷韵(文部,闷,平声),海、止、 以、鄙、母韵(之部,海音喜)。奚侗:阿、何、恶、 若韵,熙、牢、台、孩韵,归、遗韵,沌、昏、闷韵, 晦、止、以、鄙、母韵。陈柱:忧、阿、何、恶、若韵 ,熙、牢、台、孩、归、遗、哉韵。余同奚。高本汉: 荒(一作芒)、央韵,熙、牢、台、兆、孩、归、遗、 哉为一韵,归、遗又自为韵。又昏、闷(一作闵)、海 (一作晦)、止、以、鄙、母为一韵。

 杨树达曰:江韵得之,奚、陈、高并误。

 邓廷桢曰:恶、若为韵。古音善恶、好恶皆作去声 ,后世强分善恶之恶为入声。“若”字,诗烝民与“赋 ”韵,大田、閟宫皆与“硕”韵,“硕”古音与“柘” 韵同。生民“柘”与“路”韵,大学“硕”与“恶”韵 ,閟宫“若”又韵“作”,“作”古音与“祚”“胙” 同。彼此互证,大抵“若”字亦鱼、虞部之去声,今音 则由去转入也。

 江有诰曰;闷,莫困切。按古有平声,当与魂部并 收。老子异俗篇“我独闷闷”,与“昏”协。顺化篇“ 其政闷闷”,与“醇”协(唐韵四声正二十六慁)。

 又一说,江有诰以“牢”非韵。谦之案:“牢”, 古音读若厘。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十一部曰:“牢,郎 侯切。按牢,古音如此,故释名云:‘留,牢也。’老 子:‘众人熙熙,如○太牢,如登春台。’庄辛引鄙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盖皆读如厘,盖方言耳 。”又“台”,古读如持,释名:“台,持也。”“台 ”字当从ㄓ声,故与“持”近。“孩,户黎切”,牢、 台、孩为韵是也。又牢、兆亦韵。马叙伦曰:“熙、台 、孩为句末之韵,前贤已能明之。若牢之与兆,亦协于 句末,乃诗之间韵也。”(修辞十论)

  右景龙碑本一百十六字,敦煌本一百十五字,河 、王本一百三十二字,傅本一百三十七字,范本一百四 十一字。河上本题“异俗第二十”,王本题“二十章” ,范本题“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

  魏稼孙曰:“孔得”,御注“得 ”作“德”。
  严可均曰:“是从”,大典作 “之从”。

  谦之案:“唯”字,诸王本作“ 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书“六府孔修” ,史记作“甚修”。甚有 盛义, 孔德犹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体之是从也。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严可均曰:“忽恍中有象,恍忽 中有物”,顾欢与此同。御注作:“忽兮恍,其中有○ ;恍兮忽,其中有物。”河上作:“忽兮恍兮,其中有 像;恍兮忽兮,其中有物。”本或二句互倒。王弼与河 上同,“忽”作“惚”。

  谦之案:道藏王本二“惚兮”皆 作“忽”。释文出“恍”字,知王本作“恍”。头陀寺 碑文注引老子作“恍”,王注亦作“恍”。抱朴子地真 篇引“老君曰”与河上本同。英伦本与御注同。又敦煌 本“
惟恍”作“惟慌”。广雅释诂二: “○,忽也。”神女赋序“精神恍惚”,注:“不自觉 知之意。”续一切经音义引字林:“恍惚,心不明也。 ”二字傅、范本均作“芒芴”,古通用。又庄子至乐篇 :“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 ”又“杂乎芒芴之间”。语皆出此。褚伯秀云:“‘芒 芴’,读同‘恍惚’。”广弘明集一三释法琳辨正论九 箴篇引“芒芴”正作“恍惚”。

  俞樾曰:按“惚兮恍兮”二句, 当在“恍兮惚兮”二句之下。盖承上“惟恍惟惚”之文 ,故先言“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与上“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四句为韵;下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乃始变韵也。王弼注曰:“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 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注文 当是全举经文,而夺“其中有物”四字,然据此可知王 氏所见本经文犹未倒也。

  蒋锡昌曰:按强本成疏引经文云 :“恍惚中有象,惚恍中有物。”是成本经文作“恍惚 中有象,惚恍中有 物”。道藏河 上本作“恍兮忽兮,其中有物;忽兮恍兮,其中有像” 。正与俞说合。

○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严可均曰:“○冥中有精”,顾 欢与此同。御注作“○兮冥,其中有精”,河上、王弼 作“○兮冥兮,其中有精”。

  罗振玉曰:御注本“真”作“○ ”,乃“真”之别字。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四句与王 本同。文选沈约钟山诗注引“○兮冥,中其有精”;楼 正、磻溪作“杳兮冥,其中有精”;馆本作“
○冥中有精”;傅本作“幽兮冥兮 ,其中有精”;范本作“幽兮冥兮,中有精兮”。案“ ○”、“幽”、“杳”三字音近,可通用。又“
其精甚真”,王羲之作“有精甚真 ”。此句遂州本无。

  又案:管子内业篇:“精,气之 极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与此章“精”之意义相合。“精”为古代之素朴唯物 思想,说详冯友兰先秦道家所谓道之物质性一文。又庄 子德充符篇“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情”亦当为“精”,“有情有信 ”即此云“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吴云曰:傅本作“自今及古”, 王弼同此石。
  范应元曰:“自今及古”,严 遵、王弼同古本。

  马叙伦曰:各本作“自古及今” ,非是。古、去、甫韵。范谓“
王弼同古本”,则今弼注中两作“ 自古及 今”,盖后人依别本改经 文,并及弼注矣。

  蒋锡昌曰:按道德真经集注(唐 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注)引王弼曰:“故曰‘自 今及古,其名不去’也。”正与范见王本合,足证今本 已为后人所改,马说是也。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

  武内义雄曰:敦、景、遂三本“ 众”作“终”,众、终古音通。

  谦之案:景龙本作“众”不作“ 终”,此误校。馆本亦作“终”。案作“终”非。“阅 ”字古文训“总”,大田晴轩引列子仲尼篇:“阅弟子 四十人同行。”淮南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百事之根,皆出一门。”俶真训:“夫天之所覆,地之 所载,liuhe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 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高诱注:“阅,总也。”惟 大田谓“众甫”即“众父”,引庄子天地篇论啮缺曰: “有族有祖,可以为众父,而不可以为众父父。”谓古 文“
甫”与“父”通。其说与俞樾同, 而实甚牵强。案经典“甫”皆训“
大”,甫之孳乳字,经典均有“大 ”义。若荀子荣辱篇“薄”注“广大貌”;韩诗外传常 武“‘敷’,大也”;说文“‘博’,大通也”;诗北 山“溥”,毛传“大也”;诗车攻“圃”,毛传“博也 ”;说文“‘酺’,王德布大饮酒也”;又“‘誧’, 大言也”(见戴宗祥释甫)。由此可见众甫即众大,域 中有四大,“以阅众甫”者,即以总四大也。

  严可均曰:“之然”,御注、今 河上作“之然哉”,王弼作“之状哉”。释文:“河上 一本直云‘吾何状也’。”

  吴云曰:“吾何以知”,傅本作 “奚以知”。

  范应元曰:“奚”字古本。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容,从韵(东部)。物 ,惚韵(脂部,惚,呼橘反)。恍,象韵(阳部)。忽 ,物韵(脂部)。冥,精韵(
耕部)。真,信韵(真部,信,平声)。去,甫韵( 鱼部)。姚文田、邓廷桢、奚侗同。

 高本汉“自古及今”作“自今及古”,以古、去、 甫为韵。

 又冥、精、真、信两句相协。魏建功谓此四句当注 意其相协之可能性,正如“名”之与“门”协,“盈” 之与“尘”协(古音系研究)。

  右景龙碑本六十一字,敦煌本同,河、王、傅、 范本七十一字。河上题“虚心第二十一”,王本题“二 十一章”,范本题“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

  严可均曰:“枉则正”,傅奕与 此同,诸本作“则直”。

  谦之案:遂州本、馆本、范应元 本均作“正”。范曰:“‘正’字,王弼同古本,一作 ‘直’。”武内义雄曰:“景、遂二本‘直’作‘正’ ,与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合。”今案道应训引上二句作“ 直”,武内误校。又案“曲则全”即庄子天下篇所述“ 老聃之道,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也。书洪范“木曰曲 直”,此亦以木为喻。曲者,庄子逍遥游所谓“卷曲而 不中规矩”,人间世所谓“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也。 盖“直 木先伐,甘井先竭”,“ 吾行却曲,无伤我足”,此即“曲则全”之义。“枉则 正”,“枉”,说文“邪曲也,从木,○声”,广雅释 诂一“○,诎也”,即诘诎之义,实为屈。“正”,诸 本作“直”,“枉”、“直”对文,枉则直者,大直若 屈也。论语:“举直错诸枉。”淮南本经训:“矫枉以 为直。”碑文作“正”,正亦直也。鬼谷子磨篇:“正 者直也。”广雅释诂一:“直,正也。”易文言传:“ 直其正也。”直、正可互训。

洼则盈,弊则新;

  严可均曰:“弊则新”,释文作 “蔽”,傅奕、今王弼作“敝”。

  谦之案:道藏王本作“弊”,御 注本、馆本、遂州本、河上本、诸石本均作“弊”,御 览一百五十九引亦作“弊”。又“洼”字,道藏河上本 作“窊”,“洼”、“窊”字同,皆洿下低陷之义。“ 窊”为“洼”之古文。说文:“窊,污邪下也。”广雅 释诂:“窊,下也。”夏竦古文四声韵卷二引古老子作 “窊○”。彭耜释文:“洼,李乌瓜切,□也。地洼则 水满,喻谦德常盈。”

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严可均曰:“或”,各本作“惑 ”。

  谦之案:遂州本、馆本同此石。 又慎子外篇引“老子曰”七句,惟无“是以”二字,与 傅奕同。“得”即三十九章所云“得一”。“
或”当读如惑,有或此或彼之意, 与得一义相对。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囗自伐,故有功;不 自矜,故长。

  谦之案:碑本“彰”字残缺不明 ,下“不”字泐,当据他本补之。又遂州本、馆本“不 自见,故明”,在“不 自是,故 彰”句下;唐李约本“不自伐,故有功”,在“不自矜 ,故长”句下。

  又案庄子山木篇:“吾闻之大成 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坠,名成者亏。’孰能 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此即老子九章“功遂、身退 ,天之道”,与此章“不自伐,故有功”之说。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严可均曰:河上无“能”字。

  谦之案:淮南原道训“以其无争 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即本此章而言。王念孙云 :“‘莫敢’,本作‘莫能’,此后人依文子道原篇改 之也。唯不与万物争,故莫能与之争,所谓柔弱胜刚彊 也。若云‘莫敢’,则非其旨矣。下文曰:‘功大○坚 ,莫能与之争。’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又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皆 其证也。”魏征群书治要引此句,正作“莫能与之争” 。

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严可均曰:“岂虚语”,各本作 “岂虚语哉”。“故成全”,各本作“诚全”,无“故 ”字。魏稼孙曰:御注“全”下有“者”字,下句作“ 岂虚言哉”。严举“哉”字,失校“者”字、“言”字 。谦之案:遂州本与此石同。“成”当作“诚”。夏竦 古文四声韵卷二引古老子出“成”字作○,又出“诚” 字作○。经文“成”字共十七见,“诚”字只此一见。 又“曲则全”为古语,孙子九地篇“善为道者,以曲而 全”,即其明证。庄子天下篇论老子曰“人皆求福,己 独曲全,曰‘苟免于咎’”,即出此章。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盈、新韵(真、耕通韵 ,此二句本在“
枉则直”之下,今据韵移在此)。直、得、惑、式韵 (之部,惑,呼逼反),明、彰、功、长韵(阳、东通 韵,功协音光),争、争韵(
耕部)。谦之案:盈,耕部,新,真部,此真、耕通 韵。明、彰、长,阳部,功,东部,此阳、东通韵。“ 直”字,景、遂本、馆本作“
正”,正,耕部。奚侗以全、正、盈、新为韵,云: “以全、新韵正、盈,乃音变,如九辩清、人、新、年 、生、怜、声、鸣、征、成相韵之例。”高本汉同奚, 惟以正、盈为句中韵。又得、惑为韵,一、式为韵,明 、彰、功、长、争、争为一韵。诸说纷纭,惟江氏移经 文就韵,似有未安。此章实两韵隔协,全、盈、新为一 韵,直、得、惑、式为一韵。又陈柱以哉、之为韵。案 哉、之同属之部。姚鼐以“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与下章“希言自然”为一节。谓: “言、全、然为韵。‘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曰我自然’,即此句之解。”

  右景龙碑本七十七字,馆本七十四字,河上、王 、傅、范本七十八字。河上题“益谦第二十二”,王本 题“二十二章”,范本题“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囗终日。

  谦之案:“雨”下“不”字泐, 当据他本补之。“希”,诸本并同,傅本作“稀”。“ 终”,傅、范并作“崇”。“飘风”上,王、傅、范本 有“故”字。

  罗振玉曰:景龙、广明、景福、 英伦诸本均无“故”字。又馆本“骤”作“○”,范本 作“暴”。

  马叙伦曰:“崇”“终”古通假 ,书君奭“其终出于不祥”,马本“终”作“崇”,是 其证。又曰:“骤”,馆卷作“趋”者,“趋”“骤” 古亦通假。

熟为此?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况于人?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此”字 下有“者”字。“上不”,各本作“尚不”,“于人” ,各本句末有“乎”字。

  谦之案:馆本、遂州本无“乎” 字。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正义引“
天地尚不能常,况人乎”,又牟子 理惑论引“天地尚不得长久,而况人乎”,均有“乎” 字。

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 者,道失之。

  严可均曰:古“得”“德”字通 ,“德之”即“得之”也。河上作:“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 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 得之。”御注、王弼无三“乐”字,余与河上同。

  俞樾曰:按王本下“道者”二字 ,衍文也。本作“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其下“德者 ”、“失者”蒙上“从事”之文而省,犹云“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 ,同于德;从事于失者,同于失也”。淮南子道应篇引 老子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可证古本不叠“道 者”二字。王弼注曰:“故从事于道者,……故曰同于 道。”是王所据本正作“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纪昀曰:永乐大典无“乐”字, 下二句同。

  易顺鼎曰:王冰四气调神大论篇 注引此并无“乐”字。

  罗振玉曰:御注、英伦二本无“ 乐”字。

  谦之案:傅、范本亦无“乐”字 。二“德之”,“德”字当作“
得”。“德”、“得”虽古通,而 此当作“得”。遂州本、馆本均作“道得之”,“德得 之”,傅、范本亦作“得”,盖此“得”与下“
失”字相对成文。又首句“从事而 道者”,各本“而”均作“于”,义同。

信不足,有不信。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作“信不 足焉,有不信焉”。
  罗振玉曰:景龙、英伦二本无 二“焉”字,景福本无下“焉”字。

  谦之案:遂州本、馆本、王羲之 本亦无二“焉”字,傅本、室町本无下“焉”字。无下 “焉”者是也,说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上。又此二句 已见第十七章,疑为错简重出。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无韵。陈柱:三“德”、 “之”字韵。高本汉:言、然韵。谦之案:言、然皆在 元部。又天、地二字,叠句为韵;六“同”字,句首隔 句为韵;“信”“信”二字,首尾为韵。此为老子书中 所用自由押韵式。

  右景龙碑本五十八字,馆本同,河上本八十七字 ,王本八十八字,傅本九十二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 本题“虚无第二十三”,王本题“二十三章”,范本题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二十四章

企者不久,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作“跂者 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

  罗振玉曰:“企”,释文:“河 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讹。御注、广明 二本亦作“跂”。广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

  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记校广明本 云:诸本皆无“喘者不久”四字。

  魏稼孙曰:此幢存字无几,中惟 “喘者不文”句(谦之案“文”字为“久”字之误), 为今世所传板本及他石刻所无。

  谦之案:馆本、遂州本全句正作 “喘者不久”。“喘”,说文云:“疾息也。”又“企 ”与“跂”古通用。庄子秋水篇“掇而不跂”,释文: “跂,一作企。”庚桑楚“人见其跂”,古钞卷子本作 “企”。又文选江赋李善注:“企与跂同。”是河上本 作“跂”,即“企”也。汉书高帝纪颜注曰:“企谓举 足而竦身。”玉篇:“跂,○豉切。有跂踵国,其人行 ,脚跟不着地。”字林:“企,举踵也。”二字义亦同 。

○者不行,

  严可均曰:“○者”,各本作“ ○者”。按当是“○者”。

  魏稼孙曰:“○者”,“○”原 刻偏右,疑是“○”字失刻左半。严作“○”,谓当是 “○”,甚误。

  谦之案:“○”与“跨”同。玉 篇攵部出“○”字:口化、口瓦二切,跨步也,与跨同 。”说文“跨,渡也”,段玉裁曰:“谓大其两股间, 以有所越也。”又室町本上二句作“跂者不立,跂者不 行”,“跂”字重,有误。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自见” 下有“者”字,下四句皆然。

  魏稼孙曰:御注“见”下有“者 ”字,下三句无。

  谦之案:文选奏弹王源文注引无 二“者”字。又馆本、遂州本“
自伐”作“自饶”。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严可均曰:“其在道”,王弼作 “其在道也”,御注、河上作“
其于道也”。

  谦之案:“赘”字,馆本、遂州 本作“啜”,非。方言十二:“
啜,馈也。”字林:“啜,以酒沃 也,祭也。”“啜行”无义,盖音近而误。

  王道曰:“行”当作“形”。“ 赘形”,形之附赘者,骈拇之类。

  易顺鼎曰:“行”疑通作“形” ,“赘形”即王注所云“□赘”。□赘可言形,不可言 行也。列子汤问篇“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 当作行。”是古书“行”“形”固有通用者。

  庄锡昌曰:按唐李约道德真经新 注:“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宋林希逸道德真经 口义曰:“食之余弃,形之赘疣,人必恶之。”宋陈景 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犹弃余之食,适使人恶;附 赘之形,适使人丑。”是三书皆以“行”为“形”。

  谦之案:“行”读作“形”,是 也。庄子骈拇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赘”,广雅云:“疣也。”释名云“横生一肉,属 着体也。一云瘤结也。”“县”字,一切经音义二十、 文选陈孔彰为袁绍檄 豫州文注并 引作“悬”。附赘悬疣出乎形,故曰赘形。“赘行”当 读作“赘形”,古字通。

  高亨曰:余疑“行”当作“衣” ,古文“衣”作○,“行”作○,形近而讹。法言问道 篇“智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司马光注:“有 余曰赘,不足曰亏。”是赘亦余也。余食、赘衣犹言余 食、余衣。食有余则饥者恶之,衣有余则寒者恶之,故 曰“物或恶之”,此今谚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也。

  谦之案:高说甚辨,但改字解经 ,难以使人致信,且以“赘衣”连文,非即余衣义。广 韵霁部“赘”下云:“赘衣,官名也。”其不可与“余 食”对文也甚明。

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

  严可均曰:“物或有恶之”,各 本无“有”字。“故有道不处”,御注、王弼“道”下 有“者”字,河上有“者”字,句末有“也”字。

  谦之案:“或”下“有”字,各 本无。馆本、遂州本“有”下无“或”字。广雅释诂一 :“或,有也。”知“或”、“有”古通,其中必有一 字衍,疑此“有”字乃“丑”字一音之转。夏竦古文四 声韵卷五引古老子有“丑”字,作○。又案司马光注: “是皆外竞而内亡者也。如弃余之食,适使人恶;附赘 之形,适使人丑。”“丑”“恶”对。疑司马所见本正 作“物或丑恶之”为句。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行、明、彰、功、长、 行韵(阳、东通韵,功协音光),恶、处韵(鱼部,处 ,去声)。姚文田同,邓廷桢未及“功”字。案行、明 、彰、长,阳部,功,东部,此阳、东通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二字,馆本注云“卅一字”,按 卅乃○之误。河上本、傅本四十八字,王、范本四十七 字。河上题“苦恩第二十四”,王本题“二十四章”, 范本题“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严可均曰:王弼作“○寞”,河 上、今王弼作“寂兮寥兮”,钟会作“飂”。
  范应元曰:“○”,古“寂” 字。“寞”字,王弼与古本同,河上本作“寥”。

  毕沅曰:说文解字无“寥寞”字 。“寥”应作“○”,“寞”应作“○”。陆德明“○ ,本亦作寂”,“寂”亦俗字。

  谦之案:陆氏音义及焦氏考异引 王本作“○兮寞兮”,与傅、范本同。而今本“寞”作 “寥”,与景福本同。又碑本无二“兮”字。□本成疏 引经文云“寂寥”,知成所见本亦无二“兮”字。

独立不改,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立”下 有“而”字。罗振玉曰:御注、景福、英伦三本有“而 ”字。

  谦之案:邢玄、庆阳、楼正、高 翿、赵孟俯、傅、范各本亦均有“而”字。

周行不殆,

  严可均曰:各本“行”下有“而 ”字。

  谦之案:邢玄、顾欢无“而”字 。

  罗运贤曰:案“殆”“佁”同声 通用。司马相如传“佁拟”,张揖训为“不前”,不前 ,凝止之意也。故“不殆”犹不止,与周行义相成。管 子法法篇“旁行而不疑”,俞樾读“疑”为“碍”,正 与此文同趣。

可以为天下母。

  谦之案:遂州本无“以”字,范 本“下”作“地”。范应元曰:“‘天地’字,古本如 此,一作‘天下母’,宜从古本。”

  马叙伦曰:范说是也。上谓“先 天地生”,则此自当作“为天地母”。成疏曰“间化阴 阳,安立天地”,则成亦作“天地”。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囗。

  谦之案:碑本“吾强为之名曰” 字下,有“大”字,漫漶不明,当据他本补之。又此句 各本无下“吾”字,疑衍。范本“字”上有“
故强”二字,傅“强”作“彊”。 范应元曰:“王弼同古本,河上本无‘□’字,今从古 本。”

  刘师培曰:按韩非子解老篇“圣 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则“字”上当 有“强”字,与下“强为之名曰大”一律,今本脱。

  易顺鼎曰:按周易集解卷十七引 干宝曰:“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字”上有“强”字,与牟子引同。

  庄锡昌曰:范谓“王弼同古本” ,则范见王本“字”上有“强”字。庄子则阳郭注“而 强字之曰道”,是郭 本亦有“强 ”字。以理而推,大既强名,则道亦强字,“字”上有 “强”字者是也。

□□逝,逝曰远,远曰返。

  谦之案:碑本“逝”字上有“大 曰”二字,缺泐不明,当据他本补之。

  严可均曰:“远曰返”,河上、 王弼作“反”。吴云曰:傅本、易州本“反”并作“返 ”。

  谦之案:磻溪、楼正、顾欢、赵 孟俯亦作“返”,同此石。返者,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也。盖形容道体,大不足以尽之,故名之曰“
逝”。广雅释诂:“逝,行也。” 论语“逝者如斯夫”,皇疏:“往去之辞也。”逝又不 足以尽之,故又名曰“远”。说文:“远,辽也。”尔 雅释诂:“远,遐也。”国语注:“谓非耳目所及也。 ”然有往必有反,故又曰“返”也。返,说文:“还也 。”广雅释诂二:“
返,归也。”返则周流不息矣。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严可均曰:“道大”,各本“道 ”上有“故”字。“王大”,各本“王”下有“亦”字 。

  谦之案:傅本无“故”字,遂州 本无“亦”字,馆本无“故”字“亦”字。又傅、范本 “王”作“人”。

  范应元曰:“人”字,傅奕同古 本,河上公本作“王”。观河上公之意,以为王者人中 之尊,固有尊君之义,然按后文“人法地”,则古本文 义相贯。况人为万物之最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身 任斯道,则人实亦大矣。

  陈柱曰:说文大部“大”下云: “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是许君所见作“ 人亦大”也。段玉裁注云:“老子‘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则 段氏本疑亦作“人亦大” 也。不 然,应申言今本作“王亦大”矣。今据正。人为万物之 灵,为天演中最进化之物,故曰“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严可均曰:“而王处一”,河上 、王弼作“而王居其一焉”。

  谦之案:范本“王”作“人”。 傅本作“而王处其一尊”,“尊”字殆“焉”字形似而 误。广弘明集法琳对傅奕废佛僧事,引下句作“而道居 其一”。又“处”字,馆本、傅本均作“处”,范本作 “居”,作“处”是也。

  蒋锡昌曰:“按王注‘处人主之 大也’,是王本‘居’作‘处’。淮南道应训引亦作‘ 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谦之案:“人法地”,傅本“人 ”字未改,寇才质本作“王法地”,“王”字乃尊君者 妄改经文,其说由来已久。但顾本成疏“人,王也”, 说虽迂曲,尚可证老子本作“人”,不作“王”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成、生韵(耕部),改 、殆、母、道韵(之、幽通韵,改音已,道协徒以反) 。大、逝韵(祭部,大,徒列反,逝,时列反)。远、 反韵(元部)。姚文田、邓廷桢均未及“道”字。谦之 案:改、殆、母,之部,道,幽部,此之、幽通韵。奚 侗:改、殆、母为韵,逝、远、反为韵,云:“逝读若 鲜。如诗桑柔‘
逝不以濯’,墨子尚贤引作‘鲜不以濯’,诗新台以 ‘鲜’韵‘泚’‘弥’,谷风以‘搜’‘萎’韵‘怨’ ,皆其例也。”陈柱:五“大”字韵,焉、天、然韵。 高本汉:大、逝、远、返为一韵,远、返又自协韵。又 天、然为韵。

 谦之案:远、反为韵。论语中子罕逸诗,楚辞中离 骚、国殇、哀郢,皆有旁证。又“强名之曰大”之“大 ”字,与下五“大”字隔句遥韵。

 陈第曰:“改”音己,说文己声。老子“独立而不 改,周行而不殆”;庄子引古诗“美成在久,恶成不及 改”。

  右景龙碑本七十九字,馆本章末注字数同,河上 八十六字,王本八十五字,傅本八十七字,范本八十八 字。河上题“象玄章第二十五”,王本题“二十五章” ,范本题“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又景龙碑误止下章 “静为躁君”为一章。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谦之案:皇侃论语学而义疏引作 “重为轻根,静为躁本”,“根”“本”对文、义亦优 。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严可均曰:“是以君子”,河上 、王弼作“是以圣人”

  谦之案:韩非解老作“君子”, 磻溪、楼正、高翿、傅、范、王羲之本并同。高本汉本 无“是以君子”四字。“终日行”,遂州本作“行终日 ”。又御注、景福二本“辎”作“○”,罗云:“乃辎 之别构。”洪颐烜曰:河上注:“辎,静也。圣人终日 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颐烜案文选东京赋“终日不 离其辎重”,薛综注:“辎重,车也。”李善注:“张 楫曰:‘辎重,有衣之车也。’”言圣人终日如处衣车 以养静,非 谓辎即静也,注义失 之。

  徐鼒曰:按训“辎”为“静”, 古无此训。……据选注如此,较“辎,静也”之训为长 矣。盖“辎重”与“荣观”、“燕处”、“万乘之主” 等语,本是一例。

  谦之案:洪、徐之说是也。方日 升韵会小补引:“说文‘辎,軿车,前衣车,后从车, 甾声’,徐曰:‘所谓库车。’字林:‘载衣物车,前 后皆蔽。’左传宣十二年正义引说文云:‘辎,一名軿 ,前后蔽也。’后舆服志注:‘軿车有衣蔽无后辕者, 谓之辎。’释名:‘辎,屏也。有邸曰辎,无邸曰軿。 ’又光武纪注:‘释名:“辎,□也。谓军粮什物杂□ 载之,以其累重,故称辎重。”’又前韩安国传‘击辎 重’,师古曰:‘辎谓衣车,重谓载重物车,故行者之 资,总曰辎重。’”(卷二)方氏所考甚明,盖辎重为 载物之车,前后有蔽,载物有重,故谓辎重。古者吉行 乘乘车,师行乘兵军,皆有辎重车在后。此以喻君子终 日行,皆当以重为本,而不可轻举妄动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严可均曰:“燕处”,王弼、傅 奕本作“宴处”。

  谦之案:今王本作“燕”,御注 、景福、馆本亦作“燕”,释文出“宴”字:“于见反 ,简文云:‘谓静思之所宴居也。’”文选游天台山赋 注引同。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严可均曰:“如何”,各本作“ 奈何”,“以身”,各本“以”上有“而”字。

  焦竑曰:“奈何”,古本作“如 之何”。

  谦之案:傅、范古本并作“如之 何”,“之”字疑衍。“奈何”乃注文,强本成疏“如 何奈何也”。可证。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严可均曰:“轻则失臣”,王弼 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谦之案:此文当作“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 文。遂州本、傅、范本“失臣”均作“失本”。毕沅曰 :“王弼同河上公作‘轻则失臣’。”范应元曰:“‘ 本’字,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轻则失臣’, 与前文不相贯,宜从古本。”马叙伦曰:“老子本作‘ 根’,‘根’写脱讹成为‘木’,后人改为‘本’以就 义。”又永乐大典王弼本作“轻则失根”,吴澄、焦竑 、李贽及释德清诸本同此。俞樾曰:“当从之。盖此章 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至“君 ”“臣”对立之文,则为后之尊君者所妄改,当非老子 本文。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根、君韵(文部),行 、重韵(阳、东通韵,重协宅王反)。观、然韵(元部 ,观音涓),主、下韵(侯、鱼通韵,主协音渚)。臣 、君韵(冬、真通韵)。谦之案:高本汉同。行,阳部 ,重,东部,阳、东通韵。臣,真部,君,文部,文, 真通韵。惟“失臣”之“臣”,当从永乐大典本作“根 ”,以与首句相应,“根”“君”为韵。

  右景龙碑本四十六字,馆本章末注“卅六字”, 卅为○字之误。河、王本四十七字,傅、范本四十九字 。河上题“重德第二十六”,王本题“二十六章”,范 本题“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罗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 者”字,“善言”、“善教”、“善闭”、“善结”下 并同。广明本同。谦之案:室町本亦同。

  严可均曰:“辙迹”,河上作“ 彻迹”,王弼作“彻迹”。梁简文云:“应‘车’边, 今作‘彳’边者,古字少也。”

  吴云曰:“辙”,傅本作“彻” 。

  卢氏抱经释文考异:说文无“辙 ”字,庄子、战国策、史记皆以“轶”为“辙”。案“ 轶”借字,实应用“辙”。谦之案:老子书中“彻”“ 辙”二字,字义不同。七十九章“无德司彻”,用“彻 ”字。此章“善行无辙迹”,用“辙”字。夏竦古文四 声韵卷五引古老子,“彻”字作○,“辙”字作○,辙 为车迹。彭耜释文曰:“辙,李直列切。轮辗地为辙。 ”

善言,无瘕□;

  严可均曰:“瘕□”,御注、河 上作“瑕□”,王弼“瑕谪”。
  吴云曰:“无瑕谪”,今本作 “□”,易州本同,俗字也。

  谦之案:释文出“谪”字,作“ 谪”亦通。扬雄方言三“谪,怒也”,郭璞注:“相责 怒。”又夏竦古文四声韵 卷三“ 谪”字引古老子作○,馆本、遂州本作“适”。

  高亨曰:“瑕□”皆玉疵也。管 子水地篇:“夫玉,瑕适皆见,精也。”尹注“瑕适, 玉疵也。”荀子宥坐篇:“瑕适并见,情也。”义同。 吕氏春秋举难篇:“寸之玉,必有瓋瑕。”“适”、“ □”古通用,“瓋”则后起专字也。无瑕□,犹言无疵 病耳。

善计,不用筹策;

  严可均曰:“善计”,王弼作“ 善数”。“筹策”,御注作“筹算”。
  范应元曰:数,上声。王弼、 严遵同古本,河上公作“计”。

  罗振玉曰:河上、景龙、御注、 英伦、广明、景福诸本均作“计”。“筹策”,御注、 英伦二本“策”作“筭”。

  谦之案:御览六百五十九引亦作 “筭”,馆本作“□”。论语八佾集解:“多□饮少□ ,释文:‘□,筹也。’”朱骏声曰:“筭长六寸,计 历数者,从竹从弄,会意,言常弄乃不误也。字亦作□ 。”

善闭,无关键不可开;

  严可均曰:“不可开”,各本“ 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孙矿曰:“键”,今本作“楗 ”。纪昀曰:案“楗”原本作“键”。

  谦之案:“关键”连文,傅本作 “键”。淮南说山训引“善闭者不用关楗”,道应训引 亦作“键”。

  范应元曰:楗,拒门木也,或从 金傍,非也。横曰关,竖曰楗。傅奕云:“古字作○。 ”

  谦之案:作“○”是也。“关” ,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声。”淮南子览 冥篇“城郭不关”,为 “关”字 本义。此引申为闭门横木。“○”乃老子书中用楚方言 ,假借为“楗”。方言五:“户钥,自关而东,陈、楚 之间,谓之键,字亦作○。”今案“○”为古字。夏竦 古文四声韵卷三出“○”字,引古老子作○。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谦之案:“绳约”为连文。说文 “绳,索也。”“约,缠束也。”庄子骈拇篇:“待绳 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约”字亦是索,绳约 犹今言绳索。左传哀十一年公孙挥曰“人寻约,吴发短 ”,杜注:“约,绳也。”仪礼既夕记“约绥约辔”, 郑注:“约,绳也。”旧注谓约为约束之约,当非老子 古义。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是谓袭明。

  严可均曰:“而无弃人”,各本 “而”作“故”,下句亦然。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常善救 人”四句,一本无。“故”,一作“而”。

  晁说之曰:“常善救人,故无弃 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 有也,赖傅奕辨之尔。

  东条一堂曰:按傅奕曰“是以” 至“弃物”二十字,独得诸河上本,而古本无有,晁说 之跋举此说以驳王氏。予始以为信,然后检淮南子道应 训引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以 此观之,傅奕古本亦不足为正。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严可均曰:“善人”,御注、大 典作“故善人”,河上作“故善人者”。“不善人”, 河上“善人”下有“者”字。

  蒋锡昌曰:淮南道应训引下句作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是淮南所见本无二“者”字 ,有二“也”字。王注:“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似王本与淮南同。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谦之案:日本天明本群书治要作 “贵其师”,眉注:“旧无‘贵其师’三字,补之。” 此无“不”字,是所见旧本作“贵其师,不贵其资”, 于义为长。此言“不善人,善人之资”,与上文“常善 救人,故无弃人”之旨相合。河上公“不贵其师”注“ 独无辅也”,“不爱其资”注“无所使也”。独无辅而 无所使,似经文亦以作“贵其师,不爱其资”,于义为 长。

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严可均曰:“虽知”,河上、王 弼作“虽智”。“此谓”,各本作“是谓”。

  谦之案:敦煌本、傅本与此石同 。又“要妙”即幼妙,亦即幽妙。汉书元帝纪“穷极幼 眇”,师古曰:“‘幼眇’读曰‘要妙’。”

  刘台拱曰:案幼,幽也;眇,微 也。古字“幼”“窈”通。尔雅“冥,幼也”,本或作 “窈”。孙炎注云:“深闇之窈也”。(汉学拾遗,见 刘端临遗书卷七)知“要妙”即幽妙。淮南本经:“以 穷要妙之望。”楚辞远游“神要眇以淫放”,集注:“ 要妙,深远貌。”是也。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迹、谪、策、解韵(支 部,谪音滴,策,初益反,解音击)。师、资、师、资 、迷韵(脂部)。奚侗:迹、谪、策、开、解韵,师、 资、师、资、迷韵。陈柱:迹、□、策韵,开、解韵, 人、人、物、物韵,师、资、师、资、迷、妙韵。高本 汉:迹、□、策,开、解,分为二韵,与陈同。邓廷桢 :□、策、解韵,“迹”字不韵。

 朱骏声曰:“策”字,老子巧用协迹、谪、策、解 。

 江有诰曰:“解”,胡买、佳买、古买三切。按古 有入声,当与麦部并收。老子巧运篇“善键无绳约而不 可解”,与迹、策协(唐韵四声正十二蟹)。

 邓廷桢曰:解隶蟹部,为支、佳部之上声,□、策 ,则支、佳部之入声。诗殷武:“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适、解为韵,是其证也。至此章首句“迹”字,段 氏音韵表亦隶此部,似亦当以为韵,然“迹”从亦声, “亦”字古音在鱼、虞部,不当隶此。段氏所以入此部 者,以“迹”字籀文从束作“速”,束声古音在此部, 故云尔也。但说文既明云“从辵,亦声”,则为鱼、虞 部之字无可议者,今以小篆从亦之字,而用籀文从束之 声,终觉未安,故余于“迹”字不敢以为韵,而存其说 于此以质疑。然细绎之,首句实当有韵。盖古本从束作“
速”,而传写者易以小篆,遂并其韵而失之,不知柱 下史在周时固止识古籀也。案史记大史公自序:“桀、 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 陈涉发迹。”以“迹”与“作”韵,则为鱼、虞部之字 明矣。意者籀文从束作“速”,故转入平声之支部,篆 文从亦作“迹”,转入平声之鱼部,其即籀篆升降之不 同欤?晋梅陶怨诗行以“迹”与壑、客、魄为韵,盖汉 以后无以“迹”入支韵者矣。

  右景龙碑八十九字,敦煌本无全章,字数不明。 河上、王本九十一字,傅本九十七字,范本无“而不可 开”“而不可解”八字,共八十七字。河上题“巧运第 二十七”,王本题“二十七章”,范本题“
善行章第二十七”。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

  严可均曰:“为天下蹊”,各本 作“溪”。释文:“溪,或作溪。”
  罗振玉曰:景福本亦作“溪” ,景龙本作“蹊”,敦煌本作“奚”,下并同。

  谦之案:作“奚”是也。庄子天 下篇、淮南道应训引作“溪”,此或后人以老子误字改 之。“溪”,玉篇:“诘难切,与溪同。”说文:“溪 ,山渎无所通者,从谷,奚声。”此虽可说为表卑下之 德,但与下文“为天下谷”义重。若作“蹊”,则更无 义。案敦煌丁本作“奚”,“奚”乃古奴仆之称。周礼 天官序官“奚三百人”,注:“
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 才知以为奚。”“为天下奚”,犹今言公仆,与知雄守 雌之旨正合。

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罗振玉曰:“为天下蹊”,敦煌 本无此句。
  谦之案:遂州本亦不重此句, 下仿此。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 。

  魏稼孙曰:“为天下式”,“溪 ”“谷”二句重,此句不重,盖脱。御注三句皆重。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为天下 式”等重句,一本无。
  严可均曰:“常得不忒”,各 本作“常德”。

  谦之案:“忒”,敦煌本作“贷 ”。按“贷”假借为“忒”。礼记月令“毋有差贷”, 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 不得过差也。贷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 长,过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转。”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 复归于朴。

  严可均曰:“常得乃足”,各本 作“常德”。“于朴”,御注作“扑”,王弼作“朴” ,下句亦然。

  罗振玉曰:景龙、景福二本作“ 朴”,下同。

  易顺鼎曰: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 语,非尽老子原文。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 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此 老子原文也。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 ”。辱有黑义,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此古义之 可证者。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 可对“白”,必“荣”始可对“
辱”,如是,加“守其黑”一句于 “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句于“守其辱”之上 ;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四句,以协“黑”韵,而窜改之迹显然矣。以“辱” 对“白”,此自周至汉古义,而彼竟不知,其显然者, 一也。“为天下溪”,“为天下谷”,“溪”“谷”同 意,皆水所归, “为天下式”, 则与“溪”“谷”不伦,协合成韵,其显然者,二也。 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窜改即在魏、晋之初, 幸赖庄子所引,可以考见原文,亟当订正,以存真面。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严可均曰:“朴散”,各本“散 ”下有“则”字。“用为官长”,各本“用”下有“之 则”字。

  谦之案:“朴”,本或作“璞” 。玉篇引老子曰:“璞散则为器。”文选演连珠注引尸 子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

是以大制无割。

  严可均曰:各本作“故大制不割 ”。

  罗振玉曰:敦煌本“制”作“剬 ”。“无”,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 释文出“无割”二字,知王本作“无”,今据改。景龙 本、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

  谦之案:作“无割”是也。傅、 范本“不”亦作“无”。范应元曰:“严遵、王弼同古 本,河上与世本作‘不割’。”易顺鼎曰:“
‘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 ‘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 道应训正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篇 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雌、溪、溪、离、儿韵 (歌、支通韵,离协音黎)。黑、式、式、忒、极韵( 之部,黑,呼力反,忒,他力反)。辱、谷、谷、足、 朴韵(侯部)。谦之案:雌、溪、儿,支部,离,歌部 ,歌、支通韵,说详第十章。高本汉:白、黑、式、式 、忒、极韵,器、割韵。武内义雄:白、黑、式、式、 极韵。案白古音博,一说“白”字非韵。高氏以雌、溪 、离、儿为韵,而不以雄为韵,然此两节文意语法皆平 行,不应“白”字独韵。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八十字,敦煌本七十六字, 河上本、范本八十六字,王本八十二字,傅本八十五字 。河上题“反朴第三十一”,王本题“二十八章”,范 本题“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谦之案:傅、范本、王羲之本、 赵孟俯本“为之”下有“者”字。又道藏宋张太守汇刻 四家注在“为之”句下,王注有“为造为也”四字,他 王本脱去此句。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严可均曰:“神器”,大典“器 ”下有“也”字。“不可为”,各本“为”下有“也” 字。

  谦之案:遂州、景福、敦煌三本 均无“也”字。又“天”字上,傅、范本有“夫”字, 河上公、王弼无。范应元曰:“‘夫’字,阮籍同古本 。”

  易顺鼎曰:按“不可为也”下, 当有“不可执也”一句,请举三证以明之。文选干令升 晋纪总论引文子称老子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 ,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证一。王注云 :“
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 也。”王注有,则本文可知。其证二。下篇六十四章云 :“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为”即“不可为 ”,“无执”即“不可执”。彼文有,则此文亦有。其 证三。盖有“执者失之”一句,必先有“不可执也”一 句明矣。

  马叙伦曰:彭耜引黄茂材曰:“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至于人身,独非神器 乎?”是黄见本有此一句。

  谦之案:“为者败之”二句,又 见第六十四章。鹖冠子备知篇曰:“故为者败之,治者 乱之。”当亦本此。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严可均曰:“夫物”,各本作“ 故物”。

  谦之案:遂州本、敦煌本同此石 。又“或嘘”,河上、御注作“
或呴”,王弼作“或歔”,景福本 作“或煦”,敦煌二本同此石。案敦、景、遂各本作“ 或嘘”是也。“嘘”与“吹”互训。嘘,吹也,从口, 虚声;吹,嘘也,从口从欠。一切经音义卷八十引说文 “嘘”作“吹嘘也”。卷五十四先引顾野王云“口出气 曰嘘”,次引说文“
亦出气也”。但“吹”与“嘘”出 气相同,而缓急有别。易顺鼎曰:“按‘歔’本字当作 ‘嘘’,下文‘或强或羸’,‘强’与‘羸’反,则‘ 嘘’亦与‘吹’反。玉篇口部,嘘、吹二字相通,即本 老子。又引声类云:‘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此吹、 嘘之别,即老子古义也。玉篇又有‘呴’字,引老子曰 ‘或呴或吹’,与河上本同,盖汉以后俗字。”又“嘘 ”字,傅、范本作“噤”。范应元曰:“‘噤’,严遵 同古本,注引楚辞曰:‘噤闭而不言。’”谦之案:说 文:“
噤,口闭也。”楚辞云:“闭口为 噤。”义与“吹”相反。夏竦古 文 四声韵引道德经“吹”字作○,“吹”“噤”对立,其 说亦通。

或强或嬴,或接或○。

  严可均曰:“或嬴”,各本作“ 或赢”。“或接”,御注、河上“接”作“载”,王弼 、梁简文作“挫”。

  罗振玉曰:“或强”,敦煌本作 “彊”。“或挫”,河上、御注、景福三本作“载”, 景龙、敦煌二本作“接”。

  范应元曰:“或彊或锉,或培或 堕”,严遵、王弼、傅奕、阮籍同古本。毕沅曰:“堕 ”,俗作“隳”,非。

  俞樾曰:按“挫”,河上本作“ 载”,注“载,安也”,“隳,危也”,是“载”与“ 隳”相对为文,与上文“或强或羸”一律。而王弼本乃 作“挫”,则与“隳”不分二义矣。疑“挫”乃“在” 字之误。“在”,篆文作○,故误为挫也。“或在或隳 ”,即“或载或隳”,载从○声,在从才声,而或亦从 ○声,州辅碑“○贵不濡”是也。其声既同,故得通用 矣。

  武内义雄曰:贾大隐述义云:“ 王本或作接,或作隳。”(泷川本栏外所引)据此则王 本作“接”,而不作“挫”。景龙碑亦作“接”。虽然 ,“挫”“接”不通。据范应元集解则王本作“培”, 或作“堕”。按王本作“培”,由“培”字讹为“接” ,又讹而为“挫”。“培”即庄子逍遥游篇“培风”之 “培”同义,即乘之意,正与“
隳”字相对。河上本作“载”字, 亦乘之意,是河上本从义训而改字者也。

  于省吾曰:按“接”应读为“捷 ”。“接”、“捷”乃双声叠韵字。礼记内则“接以大 牢”,注:“接读为捷。”公羊僖三十二年“
郑伯接卒”,左传、谷梁作“捷” 。左庄十二年“宋万弑其君捷”,公羊作“接”。荀子 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注:“接读 为捷。”庄子人间世“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释文 :“捷作接。”尔雅释诂:“捷,胜也。”说文:“败 城□曰隓,□篆文。”是堕有败义,捷胜与堕败,义正 相对也。谦之案:碑本“○”乃“隳”之别构。又俞说 谓“载”“隳”相对,武内说谓“培”“隳”相对,于 说谓“捷”“堕”相对,三说各有所明,谊皆可通,以 于说为胜。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谦之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引作 “故君子去泰,去甚”。“甚”字,河上注谓“贪淫声 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是也。说文:“甚,尤安乐也,从甘从匹。匹, 耦也。”朱骏声曰:“按甘者饮食,匹者男女,人之大 欲存焉,故训安乐之尤。”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随、吹、羸、堕韵(歌 部,吹音磋,羸音罗,堕,平声)。奚侗:“羸”,从 范本作“锉”,随、吹、锉、堕为韵。

 邓廷桢曰:随、吹、羸、隓为韵,古音皆歌部字也 。“随”,古音素何切,论语八士之名,“随”与“騧 ”为韵。“吹”,古音曲阿切,诗箨兮“风其吹女”, 与“和”为韵。“羸”,古音读若□、嬴。“隓”,今 今文尚书皋陶□与“脞”“惰”为韵。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五十七字,敦煌本同,河上 、王本五十八字,傅、范本六十字。河上本题“无为第 二十九”,王本题“二十九章”,范本题“将欲章第二 十九”。

    三十章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严可均曰:“以道作”,各本作 “以道佐”。

  罗振玉曰:景福本无“者”字, “强”下有“于”字。敦煌本“
强”作“彊”,下亦有“于”字。

  马叙伦曰:譣弼注曰:“尚不可 以兵强于天下。”则王本亦有“
于”字。东条一堂曰:按臣轨守道 篇引“强”字下,有“于”字,与王注合。

  俞樾曰:按唐景龙碑作“以道作 人主者”,乃古本也。河上公注曰:“谓人主能以道自 辅佐也。”则河上公亦是“作”字。若曰“以道佐人主 ”,则是人臣以道辅佐其主,何言人主以道自辅佐乎? 因“
作”“佐”二字相似,又涉注文“ 辅佐”字而误耳。王弼所据本已为“佐”字,故注曰: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 乎?”后人以王本改河上本,而河上注义晦矣。

  蒋锡昌曰:景龙碑作“以道作人 主者”,他人从未言及,疑俞氏所见之本乃偶然之笔误 ,未可据以为证也。

  谦之案:庄说误也。譣原拓本及 绩语堂碑录所载碑文,与严可均校语,又古本道德经校 刊拓本,均作“以道作人主者”,石刻尚在,俞氏之说 万无可疑。昔罗振玉作道德经考异云:“读铁桥漫稿中 ,有答徐星伯先生书,言‘作老子唐本考异,据易州本 、傅奕本、明皇注本与释文互校’,知铁桥先生曾依据 唐刻别为考异,然求之三十年不可得。 ”今蒋氏云云,殆亦未见严可均书与景龙碑刻而致疑者 ,此亦可见考证工夫之难。

其事好还:

  魏稼孙曰:御注脱“好还”二字 ,严失校。

  谦之案:“还”,释文“音旋” 。范应元云:“还,句缘切;经史‘旋’、‘还’通。 ”案“其事好还”,谓兵凶战危,反自为祸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

  严可均曰:各本“生”下有“焉 ”字,此句下各本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八字,盖 注语羼入正文,此本无。王氏引邢州本亦无。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二本均无 以上九字。
  劳健曰:“大军之后,必有凶 年”,景龙、敦煌与道藏龙兴碑本无此二句,他本皆有 之。汉书严助传淮

  南王安上书云:“臣闻军旅之后 ,必有凶年。”又云:“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 生之’者也。”按其词意,“军旅”“凶年”当别属古 语,非同出老子。又王弼注止云“贼害人民,残荒田亩 ,故曰荆棘生焉”,亦似本无其语,或古义疏常引之, 适与“还”字、“
焉”字偶合谐韵,遂并衍入经文也 。今据景龙诸本,别以为存疑。

  谦之案:汉书严助传引老子“焉 ”作“之”,师古曰:“老子道经之言也。”盖指“师 之所处”二句,劳说是 也。又“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广明本“凶”作“荒”,御注 本作“凶”。释文出“凶年”,曰:“天应恶气,灾害 五谷,尽伤人也。”附校于此。

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严可均曰:“故善者果而已”, 河上、王弼无“故”字,大典亦无“故”字,“而已” 下有“矣”字。今王弼“者”作“有”。“不以取强” ,各本“不”下有“敢”字。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景福诸本均作“故善者果而已”,广明本作“善者果而 已矣”。“不敢以取强”,景龙本、敦煌本均无“敢” 字。“强”,敦煌本作“彊”,景福本句末有“焉”字 。

  俞樾曰:按“敢”字衍文。河上 注曰:“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注中“不以”二字 ,即本经文。其“果敢”字乃释上文“果”字之义,非 此文又有“果”字也。今作“不敢以取强”,即涉河上 注而衍。王注曰:“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亦“不 以”二字连文,可证经文“敢”字之衍。唐景龙碑正作 “不以取强”,当据以订正。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严可均曰:御注“骄”作“憍” 。各本“果而勿骄”句在“果而勿伐”下。

  谦之案:遂州、敦煌、景福三本 “果而勿骄”亦在“果而勿矜”之前。又“骄”,范本 、楼正本亦作“憍”。

  杨树达曰:“憍”字从心,乃“ 骄傲”之“骄”本字,但说文未收耳。“骄”则“憍” 之假字。

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

  严可均曰:“果而不得以是”, 各本“以”作“已”,无“是”。
  魏稼孙曰:按御注“已”下有 “是”字,与碑同。

  俞樾曰:按傅奕本作“是果而勿 强”,当从之。上文云“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又 云“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皆言其果,不言其强。故总之曰“是果而勿强”,正与 上文“果而已,不以取强”相应。读者误谓此句与“果 而勿矜”诸句一律,遂妄删“是”字耳。唐景龙碑亦有 “是”字,当据增。

  谦之案:广雅释诂一:“果,信 也。”论语:“行必果。”缪协曰:“成也。”淮南道 应训“令不果往”,注:“诚也。”老子:“
善有果而已。”盖以诚信为果之第 一义,谓唯诚信可以得人,不必用兵也。旧解以“敢” 字释“果”,不知老子以“不敢”为教,“勇于敢则shaa ,勇于不敢则活”,“敢”非老子古义,在此且为衍文 。果而勿骄,勿矜,勿伐,皆言诚信之功效如此。老子 书中最重“信”字,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 者,吾亦信之,德信。”十七章、二十三章:“信不足 ,有不信。”果即信也。信不足而至于用兵,是“果而 不得已”,然亦以告成事而已。王弼注:“果犹济也。 ”此为果之第二义。左传宣十二年,楚庄王曰:“其为 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此即“果而勿强 ”也。用兵而寓于不得已,是视胜犹不胜,不以兵强天 下者也。蒋锡昌误解老子,谓“果在能shaa敌人”,是shaa 人犯,非老子也。

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严可均曰:御注、河上、王弼作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傅奕、王氏引邢州本皆作“ 非道”。

  魏稼孙曰:御注“牡”作“壮” ,与德经一句同。德经句,碑亦作“牡”,此“牡”字 误。严失校。

  谦之案:此三句亦见五十五章, 碑本于此作“非道”,于彼作“
不道”。河上本作“不道”,遂州 本全句:“物壮则老,谓非道早已。”案“非道”即“ 不道”。“已”一作“亡”,顾欢本“不道早亡”,注 :“亡,死也。”内经卷一王冰注引亦作“不道早亡” ,疑古本作“亡”。又姚鼐曰:“‘物壮则老’十二字 衍,以在下篇‘含德’章‘心使气曰强’下,诵者误入 此‘勿强’句下。”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者、下韵(鱼部,者音 渚),还、焉、年韵(元、真合韵,还音旋,年协奴连 反)。谦之案:还、焉,元部,年,真部,此元、真合 韵。奚侗:矜、彊为韵,云:“例如易林坤之履梁、禁 相韵,比之中孚金、乡相韵。”又老、道、已为韵,高 本汉同。高以主、下、处、后为韵,还、焉、年为间韵 。谦之案:主、下、处、后皆非韵,高说误。

  右景龙碑本六十七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七 十五字,傅本七十九字,范本七十八字。河上本题“俭 武第三十”,王本题“三十章”,范本题“以道佐人主 章第三十”。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严可均曰:河上无“者”字。“ 不祥之器”,大典无“之器”二字。

  谦之案:“佳”字,傅奕本作“ 美”,室町本作“饰”,史记仓公传引作“美好者不祥 之器”,皆为望文生义。宋翔凤曰:“‘夫佳兵者不祥 之器’,按‘佳兵’当是‘作兵’。大戴礼用兵篇曰: ‘用兵者其由不祥乎!’又:‘公曰:“蚩尤作兵与? ”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何器之能作?”’ 此‘作兵’之证。或以‘佳’为‘隹’,古字通‘惟’ 。篆文‘佳’与‘作’相近,与‘隹’远,不当作‘隹 ’。”谦之案:“作兵”义亦不明,作“隹”是也。元 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磻溪宫道德经幢“佳”字正作“隹 ”,可证(见古本道德经校刊拓本)。又“之器”二字 ,吴澄本、吴勉学本均无。

  王念孙曰:释文“佳,善也”, 河上云:“饰也。”念孙按“善”“饰”二训,皆于义 未安。古所谓兵者,皆指五兵而言,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若自用兵者言之 ,则但可谓之不祥,而不可谓之“
不祥之器”矣。今按“佳”当作“ 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唯”或作 “惟”,又或作“维”)。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 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八 章曰:“夫唯不争,故无尤。”十五章云:“夫唯不可 识,故强为之容。”又云:“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二十二章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皆其证也。古钟鼎文“唯”字作“隹”,石鼓文亦然。 又夏竦古文四声韵载道德经“唯”字作“隹”。据此, 则今本作“唯”者,皆后人所改,此“隹”字若不误为 “佳”,则后人亦必改为“唯”矣。

  阮元曰:老子“夫佳兵者,不祥 之器”,“佳”为“隹”(同惟)之讹。老子“夫惟” 二字相连为辞者甚多,若以为“佳”,则当云“不祥之 事”,不当云“器”(经传释词序)。

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

  严可均曰:各本“道”下有“者 ”字,大典“处”下有“也”字。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二本均 无“者”字。
  谦之案:陈象古道德真经解无 此二句。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中井履轩曰:古人皆贵右,故下 降曰左迁,殊无贵左之证,至汉犹然。及其后官贵左者 ,自五胡猾夏始也。胡则贵左,其俗云(老子雕题)。

  谦之案:此说非也。左传桓八年 “楚人尚左”,与老子“君子居则贵左”、“吉事尚左 ”之俗相合。又遂州本作“贵佐”,乃“左”字之误。 又傅、范本“君子”上有“是以”二字,王羲之本、室 町本同。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王道曰:此章自“兵者不祥之器 ”以下,似古义疏语,而传习之久,混入于经者也,详 其文义可见。

  纪昀曰:案自“兵者不祥之器” 至“言以丧礼处之”,似有注语杂入,但河上公注本及 各本俱作经文,今仍之。

  刘师培曰:案此节王本无注,而 古注及王注恒混入正文,如“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二语必系注文,盖以“非君子之器”释上“
不祥之器”也。本文当作“兵者不 得已而用之”,“兵者”以下九字均系衍文。

  马叙伦曰:纪、刘之说是也。文 子上仁篇引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释 慧皎高僧传八义 解论曰:“兵者 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盖老子本文作:“夫唯兵 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物或”两句,系二 十四章错简;“君子”两句,乃下文而错在上者;“非 君子之器”,正释“不祥之器”也。

恬惔为上,

  严可均曰:御注作“恬淡”,河 上作“恬恢”,一作“恬然”,王弼作“恬澹”。

  罗振玉曰:“恬”,释文:“本 或作‘栝’。”“澹”,今王本作“淡”,与御注本、 广明本同。河上本作“恢”,简文及景龙、敦煌本均作 “惔”。

  谦之案:遂州本亦作“惔”,傅 本作“憺”。释文出“澹”,云:“‘澹’,本亦作‘ 惔’。”毕沅曰:“说文:‘憺,安也,从心,詹声。 ’‘惔,忧也,从心,炎声。’诗曰:‘忧心如惔。’ 据之则作‘惔’者非。”

故不美,若美之,是乐○人。

  严可均曰:“故不美,若美之” ,御注、河上、王弼作“胜而不美,而美之者”,大典 无“而”字。“是乐○人”,各本作“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大典“ 人”下有“也”字。

  罗振玉曰:“胜而不美”,景龙 本、敦煌本均作“故不美”。“
而美之者”,景龙本作“若美之” ,敦煌本作“若美必乐之”。“是乐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景福本“ 人”下有“也”字。

  谦之案:傅本各句作:“故不美 也,若美必乐之,乐之者,是乐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也。”范本“若美 ”下有“之”字,余同。室町本作:“胜而不美也,而 美之者,是乐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也。”遂州本同敦本,但“○”字同 傅本作“shaa”,敦本作“○”。案“○”,此石俗字也 。广韵曰:“‘○’,俗‘shaa’字。此字见于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通。 ”又河上、王弼作“胜 而不美” ,有“胜”字义优。李道纯曰:“‘胜而不美’,或云 ‘故不美也’,非。”又中都四子本“胜而不美”下, 无下二句。

夫乐○者,不可得意于天下。

  严可均曰:“不可得意于天下” ,御注作“得志”,河上、王弼作“则不可以得志于天 下矣”,大典无“则”字。

  罗振玉曰:王本“夫乐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者,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景龙本、敦煌本均无“人” 字。与御注三本均无“则”字、“以”字。又与英伦诸 本均无“矣”字。“得志”,景龙、敦煌二本“志”均 作“
意”。

  谦之案:遂州本此句作“夫乐之 者,不可得意于天下”,傅本作“夫乐人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者,不可 以得志于天下矣”。范本同傅本,唯无第一“
人”字。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 右。

  严可均曰:“故吉事尚左”,各 本无“故”字。“居左”,御注、大典作“处左”,下 “居右”亦作“处右”。

  魏稼孙曰:“是以偏将军”,御 注无“是以”二字。

  罗振玉曰:景龙、敦煌二本“吉 ”字上有“故”字,景福本“尚”作“上”,下同。“ 凶”,敦煌本作“丧”。“尚右”下,景龙、敦煌二本 均有“是以”二字。

  谦之案:河上、王弼无“是以” 二字,王羲之本、傅、范本有。又傅、范“居”并作“ 处”。

○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作“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 之众”。此句上,御注、河上有“言以丧礼处之”六字 ,盖注语羼入正文,此与大典皆无。

  易顺鼎曰:王弼本独此章无注, 晁景迂遂疑王弼此章为非老子之言。今按此章乃老子精 言,与下篇“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同意,不解晁氏何 以为此谬论也?惟此章语颇冗复,疑有古注误入正文, “言以丧礼处之”,观一“言”字,即似注家之语。

  谭献曰:昔人云:“大兵之后, 必有凶年”八字,注文误入。予以为“偏将军居左,上 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三句亦注文。“言以丧礼处 之”句,易州石本及御览引皆无。

  严可均曰:“悲哀”,王弼作“ 哀悲”。
  谦之案:道藏王本作“悲哀” ,可据订正。

  又“泣”,一说当作“莅”。罗 运贤曰:按“泣”当为“莅”之讹。说文无“莅”字, 盖即“○”(本书三十二章及周官、左传、庄子并有“ 莅”字,说文盖遗而未收,“莅”“○”古同。淮南俶 真训注引老子“以道莅天下”,“莅”正作“○”)。 说文:“○,临也。”“莅之”与下句“处之”一律。 申鉴政体“好恶以章之,喜怒以莅之,哀乐以○之”, 与“以哀悲莅之”,文法正通。

战胜,以哀礼处之。

  严可均曰:“哀礼”,各本作“ 丧礼”。

  谦之案:道藏张太守汇刻四家注 ,此章末引王弼注“疑此非老子之作也”一句,今诸王 本皆佚,知弼有 所疑,故独无注 。河上本于“
兵者不祥之器”至“言以丧礼处之 ”诸句,均加注释,所见之本同,而见解不同,不可以 此遂谓河上注之后于王注也。此章虽多古注窜入之处, 惟其中如“夫隹兵者不祥之器”,“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众多,以悲哀 莅之”,“战胜,以哀礼处之”等语,皆千古精言,非 老子不敢道、不能道。今试删其冗复,订定经文如次:

  夫隹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 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 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 居右。)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众多,以悲哀莅之。(胜而不美,若美之 ,是乐shaa<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aa人。夫乐shaa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战胜,以 哀礼处之。(言居上世,则以丧礼处之。)

  谦之案:王羲之本、傅、范本“ 言以丧礼处之”,“言”下有“
居上势则”四字。程大昌易老通言 引“势”作“世”,疑为古注,今据补。

  【音韵】此章旧说以文多错乱,故不言其韵。实 则此章以者、器、恶、处为韵(鱼部),右、之、之为 韵(之部)。者,古音渚,右,古音以。知文多相协, 只中间所插入注语可删。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一百七字,敦煌本一百一十 四字,河上本一百一十六字,王本一百一十七字,傅本 一百三十三字,范本一百三十四字。河上本题“偃武第 三十一”,王本题“三十一章”,范本题“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严可均曰:“朴虽小”,御注作 “扑”,王弼作“朴”。“天下不敢臣”,王弼作“天 下莫能臣也”。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英伦诸本“莫能”作“不敢”,景福本作“莫敢”,又 均无“也”字。

  谦之案:道藏王本脱“朴虽小” 三字。“天下不敢臣”,谓道尊,可名于大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严可均曰:“王侯若能守”,御 注、河上、王弼作“侯王”,梁武与此同,河上、王弼 “守”下有“之”字。

  罗振玉曰:梁武、景龙、敦煌三 本并作“王侯”。

  劳健曰:“王侯若能守”,傅与 景龙、敦煌皆如此。范作“王侯若能守之”,诸王本“ 侯王若能守之”。他本皆无“之”字,“王侯”皆作“ 侯王”。释文云:“梁武作‘王侯’。”按“侯”“守 ”二字,自谐句中韵,与第四十二章“王公以为称”, “公”“称”字同,当作“王侯”。

  谦之案:作“王侯”是也。惟公 、称,侯、守协韵之说,皆非。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严可均曰:“人莫之令”,河上 作“民莫”。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二本“民 ”均作“人”。广明、景福二本“均”下有“焉”字。

  谦之案:“人”字,诸王本作“ 民”,永乐大典作“人”,傅本作“民”,范同此石。 室町本“均”下有“焉”字。

  易顺鼎曰:按唐韩鄂岁华纪丽引 作“民莫之合而自均”,“令”疑“合”字之误。“莫 之合”,即听其自然之意也。言天地相合则甘露自降, 若民则莫为之合,而亦且自均,极言无为之效耳。

  谦之案:玉篇:“均,平也,等 也。”周礼“均其稍食”,注云:“均,犹调度也。” 又字林:“均,田也。”此言“人莫之令而自均”,盖 古原始共<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你<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产ji社会之反映,语意与五十一章“夫莫之命而 常自然”相同。作“令”、作“合”、作“命”谊均可 通,惟此作“令”是故书。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

  严可均曰:“天将知止”,御注 、王弼作“夫亦将知止”,河上作“夫亦将知之”。
  罗振玉曰:景龙“夫”作“天 ”,无“亦”字。景福本“夫”作“天”,有“亦”字 。

  谦之案:作“天”乃字误。宋刊 河上本、室町本皆然。白玉蟾曰:“一本作‘天亦将知 之’,下同。”毕沅曰:“河上公作‘天亦将知止’。 ”知其误已久。广明本“夫”字稍缺,吴云亦误校为“ 天”,云:“‘天’,傅本作‘夫’,易州本亦作‘夫 ’。”不知“天”乃“夫”字之误。王弼、傅、范皆作 “夫”。范应元曰:“‘夫亦将知止’,马诞、王弼同 古本。”当从之。

知止不殆。

  严可均曰:御注作“知止所以不 殆”,河上作“知之所以不殆”,王弼作“知止可以不 殆”。

  罗振玉曰:御注、景福、英伦三 本作“所以”,景龙、敦煌二本均无此二字。

  俞樾曰:案唐景龙碑无“可以” 二字,是也。王注曰:“知止所以不殆也。”盖加“所 以”二字以足句,而写者误入正文,故今河上作“知之 所以不殆”。此作“可以”者,又“所以”之误矣。

  谦之案:道藏王本作“所以”。 聚珍板殿本作“可以”,“可以”为“所以”之误,俞 说是也。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严可均曰:河上、王弼“道”下 有“之”字。“与江海”,御注、河上作“之与江海” ,王弼作“之于江海”。

  罗振玉曰:“之于”,御注、景 福、英伦三本作“之与”,景龙、敦煌二本均作“与” 。

  易顺鼎曰:王注云:“犹川谷之 与江海也。”是本文“于江海”当作“与江海”。牟子 引此云:“譬道于天下,犹川谷与江海。”字正作“与 ”。

  蒋锡昌曰:道藏王弼本“于”作 “与”,当据改正。二字古本通用,见经义述闻及经传 释词。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名、臣、宾、均、名韵 (耕、真通韵),有、止、殆、海韵(之部)。奚侗: 臣、宾、均韵,有、止、止、殆、海韵。

 谦之案:臣、宾,真部,名,耕部,均真、耕兼收 ,此为耕部通真部之证。离骚亦“名”“均”为韵,奚 侗未及此。武内义雄本“止”作“之”,云:“‘无名 ’‘有名’之两‘名’字韵,其间‘朴虽小’以下三十 五字,臣、宾韵,之字为别韵,疑错简,参照‘名亦既 有’以下三句,有、之、殆韵。”武内殆亦未知耕、真 通韵也。

 王念孙曰:“止”与“有”为韵,“有”,古读若 以,见诗及楚辞(读书杂志卷三之四)。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六十四字,敦煌本六十五字 ,河上本七十字,王弼、傅、范本七十一字。河上题“ 圣德第三十二”,王本题“三十二章”,范本题“道常 无名章第三十二”。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谦之案:傅、范本首句起,每句 末并有“也”字。范应元曰:“
古本每句下有‘也’字,文意雍容 ,世本并无‘也’字,至‘不失其所者久’,若无‘也 ’字,则文意不足,今依古本。”案:范说非也。老子 古本有详略各本不同,此盖由南北朝以来,河北与江南 各地风俗言语之影响不同。颜氏家训书证篇所云:“也 、是、语、已、及助字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 悉略此字。”“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 意改之。”今诸本中南本详而北本略,详者如傅、范本 ,如此章每句下有“也”字,略者如景龙、遂州、敦煌 诸本,字数与五千言古本相近,而详者实以意改之,不 可不辨。

  又案韩非子喻老篇“自见之谓明 ”,王先慎曰:“‘自见’,老子作‘自知’。道经‘ 自知’即承‘知人者智也’而言,无作‘见’之本。此 ‘见’字即系上两‘见’而误,非韩非所见本有不同也 ,当依老子作‘知’。”

  谦之案: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 并周易集解“震”下虞翻引此句,均作“自知者明”, 作“知”字是。“自 见之谓明” ,与经文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谊相反。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魏稼孙曰:“胜人有力”,御注 “人”下有“者”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强”作“ 彊”,下“强行”同。

  谦之案:河、王、傅、范本“人 ”下均有“者”字,周易集解“
坤”下虞翻引此句亦有“者”字。 又韩非子喻老“自胜者强”作“自胜之谓强”。吕氏春 秋先己篇:“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 自知。”又自知篇:“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 ……败莫大于不自知。”盖皆出于老子而变其文。

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严可均曰:“强行有志”,各本 “行”下有“者”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无 “者”字。

  谦之案:群书治要卷三十四引“ 行者”下有“则”字,室町本“
行”下有“者”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谦之案:夫物各有所,“飞龙乘 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韩非 子难势引慎子),此言失其所也。不失其所者,如易艮 彖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 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又墨经说上 :“止以久也。”皆此旨。

  易顺鼎曰:意林“亡”作“妄” 。死而不妄,谓得正而毙者也。河上本虽亦作“亡”, 而注云:“目不妄视, 耳不妄听 ,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是亦读“亡 ”为“妄”矣。

  谦之案:室町旧钞本、中都四子 本“亡”均作“妄”。意林卷一、群书治要卷三十引道 德经“死而不妄者寿”,并引河上公注,知河上所见古 本亦作“妄”。“亡”“妄”古通用。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明、强韵(阳部),富 、志韵(之部),久、寿韵(之、幽通韵,久协音九) 。谦之案:久,之部,寿,幽部,此之、幽通韵。姚文 田、奚侗同。邓廷桢:富、志、久韵。高本汉、陈柱: 富、志、久、寿为一韵。

 邓廷桢曰:“富”、“志”、“久”为韵。“富” ,古音读若备。说文:“富,备也。”诗凡五见,易凡 三见,皆与之、咍部字为韵。“久”,古音读若几,诗 凡三见,易凡二见,皆与之、咍部为韵。“
久”下文“死而不亡者寿”,“久”字既上与“富” 、“志”为韵,又下就“寿”字为韵,盖东周以后音之 渐转有如此者。又曰:“久”字古读若己。诗旄丘二章 与“以”韵,六月卒章与“喜”“祉”“友”“鲤”“ 矣”韵,蓼莪三章与“耻”“恃”韵。从“久”声之字 ,则木瓜之“琼”“玖”与“李”韵,丘中有麻之“佩 ”“玖”与“李”“子”韵,采薇之“孔”“疚”与“ 来”韵,杕杜之“孔”“玖”与“来”韵,大东之“心 疚”与“来”韵,召旻之“维今之疚”与“
富”“时”“兹”韵,是“久”声之在之、咍部,凿 然无异。而易韵唯既济象传“久”与“惫”“疑”“时 ”“来”韵,杂卦传“恒久也”与“节止也”韵。此外 则临彖传与“道”韵,干象传与“道”“咎”“造”“ 首”韵,大过象传与“丑”“咎”韵,离象传与“咎”“
道”韵,皆与今韵同。盖声音之道,与时转移,当孔 子赞易时,音已小变,故与诗或同或异。老子“不殆可 以长久”,“久”韵“殆”。“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久”韵“母”。与诗韵同。“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久”韵“富”“ 志”,既与诗同,下文相涉成文,又韵“寿”,乃与易 同。是当时自有此音,未可执一说以概之。说文“玖” 字下云:“诗曰:‘贻我佩玖。’读若芑。或曰:若人 句脊之句。”读若芑,古音也;读若句,又一音也。句 虽在侯部,而尤、侯音近,或其理与?

  右景龙碑本三十八字,敦煌本三十六字,河上、 王本三十八字,傅、范本四十六字。河上本题“辩德第 三十三”,王本题“三十三章”,范本题“知人者知章 第三十三”。

    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

  严可均曰:“道汜”,御注作“ 道泛”,河上作“道汜兮”。
  罗振玉曰:释文:“本又作泛 ,周、张并同。”景龙、御注、敦煌三本均无“兮”字 。

  谦之案:“汜”字碑文不明,本 作“泛”,或作“汜”。道藏王本作“泛”,注亦作“ 泛”;道藏张太守汇刻四家注引王注作“泛”。

  傅本作“泛泛兮”,范本作“汜 汜兮”。作“汜”与右、辞、有、主合韵;作“泛”义 亦可通。

  马叙伦曰:“泛”、“泛”二字 古通假。礼记王制“泛与众共之”,释文“泛,本亦作 泛”,其例证也。说文:“泛,滥也。”“泛,浮貌。 ”二义不同,作“泛”是。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严可均曰:“以生”,河上作“ 而生”。
  罗振玉曰:景龙、御注、敦煌 、英伦诸本“而”均作“以”。
  谦之案:刘孝标辨命注引亦作 “以生”,大典本、傅、范本同。

  易顺鼎曰:文选辨命注引作“万 物得之以生而不辞”,又引王注云:“万物皆得道而生 。”则今本“恃”乃“得”之误。

成功不名有。

  严可均曰:“成功”,各本作“ 功成”。“不名有”,傅奕、大典作“而不居”。

  谦之案:广明本“成”下有“而 ”字,景福同。室町本作“功成而不名有”,赵孟俯、 王羲之本作“功成不居”。

  易顺鼎曰:辨命论注引“功成而 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按下又连引王注,则所引 为王本无疑矣。

  今王本“功成不名有”当为“功 成而不有”,“名”字衍。

爱养万物不为主,

  严可均曰:“爱养”,王弼作“ 衣养”,大典作“衣被”。“不为主”,各本“不”上 有“而”字,下句亦然。

  吴云曰:“爱养”,傅本作“衣 被”,王弼作“衣养”,毕云“
衣,爱声近”,是也。

  罗振玉曰:河上、景龙、御注、 英伦、广明、景福诸本作“爱养”,敦煌本作“衣被” 。又景龙、敦煌、广明 三本均无 “而”字。

  谦之案:“爱养”,王羲之、范 本作“衣被”,遂州本作“依养”,义均可通。朱骏声 曰:“‘爱’假借为‘○’。说文:‘○,蔽不见也, 从竹,爱声。’楚辞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竹善蔽,故从竹。诗静女‘爱而不见’,以‘爱’为之 。诗烝民‘爱莫助之’,传:‘隐也。’又‘衣’,说 文:‘所以蔽体者也。’假借为‘爱’。老子:‘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范应元曰:“‘衣被’,王弼、马 诞同古本。衣被犹覆盖也。”案韩康伯易注:“衣被万 物,故显诸仁。”成玄英老子疏:“衣被万物,陶铸生 灵。”说文:“衣,依也。”释名:“人所依以芘寒者 也。”衣被,衣养,依养,与爱养同义,而爱养义尤胜 。李道纯曰:“或以爱养为衣被者,非。”

  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爱养” ,此作“衣养”者,古字通也。盖“衣”字古音与“隐 ”同,故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通衣裳篇曰:“衣者隐也。”以声为例也 。而“爱”古音亦与“隐”同,故诗烝民篇毛传训“爱 ”为“隐”。孝经训引刘炫曰:“爱者,隐惜而结于内 。”不直训“惜”而必训“隐惜”者,亦以声为训也。 两字之音本同,故“爱养”可为“衣养”。傅奕本作“ 衣被”,则由后人不通古音,不达古义,率臆妄改耳。

可名于大。

  魏稼孙曰:“不为主,可名于大 ”,御注“主”下“可”上有“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不为 主”十四字。

  谦之案:诸河、王本“归之”作 “归焉而”,共十五字。傅、范本作“故常无欲,可名 于小矣(范本‘于’作 ‘为’) ,万物归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敦煌本、遂州本、 顾欢本无“常无欲”三字,余各本与河、王本略同。英 伦、敦煌二本“焉”作“之”。“而”字,御注本、敦 煌本无。此三句严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 常无欲,可名于小”,当为首章“常无,欲观其妙”之 古注。法言孝至篇李轨注曰:“道至微妙,故曰小也。 ”在此则为赘语。敦、遂本无“常无欲”三字,亦其证 也。“可名于小”一句,与“可名于大”相偶,但审校 文义,爱养万物,可名为大,为小义不可通。“万物归 焉而不为主”,与上文“爱养万物不为主”,实为重句 ,可删。以此疑有古注语杂入。证以景龙碑无此三句, 其可信,胜他本多矣。

  严可均曰:河上作“为大”,大 典作“于大矣”,又有“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

  谦之案:“于”“为”古音相近 ,“于大”即“为大”也。“大”即二十五章“强为之 名曰大”之“大”。傅本作“可名于大矣”,范本作“ 可名为大矣”,义同。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严可均曰:“终不为大”,河上 句末有“也”字,王弼作“以其终不为大”,大典作“ 以其不自大”。

  罗振玉曰:河上、景龙、敦煌、 御注、景福、英伦诸本均作“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谦之案:王羲之本“大”下“故 ”上,有“也以其不自大”六字,傅本同王弼,范本作 “是以圣人以其终不自为大”,引“严遵、王弼同古本 ”。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右、辞韵(之部,右音 异,辞,去声),居、主韵(侯、鱼通韵,居,上声, 主协音诸)。谦之案:居,鱼部,主,侯部,此侯、鱼 通韵。“居”本作“有”,陈柱:右、辞、有、主韵, 大、大、大韵。高本汉、武内义雄:右、辞、有韵。又 案“道汜”本又作“泛”,范应元“汜音泛”,非也。 汜当音纪,此章汜、右、辞、有、主为韵,楚辞天问汜 、晦、里韵之例。

 江有诰曰:“辞”,似兹切。按古有去声,当之、 志二部并收。任成篇“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与右协 (唐韵四声正)。

  右景龙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五十五字,河上本 六十二字,王本六十一字,傅本七十三字,范本六十九 字。河上本题“任成第三十四”,王本题“三十四章” ,范本题“大道汜汜兮章第三十四”。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谦之案:傅、范本“象”下有“ 者”字。御注“象”作“○”。案“象”借为“像”, 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大象”即大像也。成玄英 疏“大象,犹大道之法象”,是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严可均曰:“平太”,御注、大 典作“平泰”。

  谦之案:傅、范本、遂州本、邢 玄、庆阳、磻溪、楼正均作“泰”,诸河、王本作“太 ”,道藏王本作“大”,“泰”、“太”古通。依旧说 :安,静也。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乐 无动惧也。平者安之至, 泰者平 之至,“安平太”为并列语。王引之经传释词持异议, 谓:“‘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老子曰:‘往而 不害,安平太。’言往而不害,乃得平泰也。”

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

  严可均曰:“道出言”,御注、 河上、王弼作“道之出口”,傅奕作“道之出言”。下 “视”、“听”、“用”三句各本皆有“之”字。“淡 无味”,各本“淡”下有“乎其”二字。

  罗振玉曰:敦煌本“口”作“言 ”,“淡”作“惔”,无“乎其”二字。

  谦之案:王羲之本、范本亦“口 ”作“言”。范曰:“‘出言’,王弼同古本。”是王 本亦作“出言”。东条一堂曰:“道之出口”,古本、 碑本“口”并作“言”。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俱作 “出言”。释文出“尺类反”。合而稽之,王本经文本 作“出言”明矣。其作“口”者,盖缺上画也。何晏景 福殿赋注引亦作“出言”。

  陶鸿庆曰:傅奕本“出口”作“ 出言”。据王注言:“道之出言,淡然无味。”而二十 三章“希言自然”,亦云:“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 无味也。”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岂“言”字阙坏为“ 口”欤?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严可均曰:“用不可既”,御注 、河上作“用之不可既”,王弼作“用之不足既”。

  魏稼孙曰:“视之不见”,御注 “不”上有“之”字,下句同。“用不可既”,按御注 脱“既”字。

  罗振玉曰:景龙本、敦煌本均无 “之”字。

  谦之案:景福、磻溪、楼正、室 町与傅、范、赵孟俯、高翿诸本均有“之”字。又永乐 大典王本作“用之不足既”,他王本“足”亦作“可” ,傅、范、遂州、室町、中都四子亦作“可”,同此石 。又案说文:“既,小食也,从皂,旡声。”玉篇皂部 :“既,居毅切,小食也,又已也。”罗运贤曰:“‘ 用之不足既’,案说文:‘既,小食也。’上文谓乐饵 可以止过客,而道则异是。乐可听,饵可视可食,而道 则不可视听食也。故云:‘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旧注训‘既’为尽,昧于古训,故不能 岂切也。”(此亦古义之仅存也)杨树达曰:“乐与饵 ,谓喜与人饮食。乐音洛,非谓音乐。”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象、往韵(阳部),害 、太韵(祭部,害,胡列反,太,他列反),饵、止韵 (之部),味、见、既韵(脂、元合韵)。谦之案:味 、既,脂部,见,元部,此脂、元合韵。邓廷桢、奚侗 :味、既韵。

 江有诰曰:“饵”,仍吏切,按古有上声,当与止 部并收。老子仁德篇“乐与饵”,与止协。

  右景龙碑本三十七字,敦煌本同,河上、王本四 十三字,傅、范本四十四字。河上本题“仁德第三十五 ”,王本题“三十五章”,范本题“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

    三十六章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严可均曰:“翕之”,河上作“ □之”,王弼作“○之”,简文作“歙之”,又作“给 ”。“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

  谦之案:作“翕”是也。傅、范 皆作“翕”。范曰:“翕,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 古本。”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释文出“ 将欲○”,知释文所见王本作“○”。敦煌、景福、室 町三本作“□”。

  毕沅曰:古无“□”“○”二字 。说文解字云:“歙,缩鼻也。”歙有缩义,故与“张 ”为对,顾欢因之,亦得闭塞之义矣。“翕”古文字, 少通用。

  武内义雄曰:按天文钞河上本及 景龙碑作“翕”,范应元所见王弼本亦作“翕”,韩非 喻老引亦同。似王、河两本均作“翕”,后人改王本为 “○”或“歙”,而改河上本为“□”。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癈之,必固兴之;将欲夺 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魏稼孙曰:“故张”“故强”“ 固兴”“固与”,上二句作“故”,下二句作“固”。 严云“‘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误 。

  吴云曰:河上公本“将欲弱之” 作“使非弱之”。

  谦之案:吴校亦误,河上本作“ 将使弱之”。又范本、彭耜本“
将欲夺之”作“将欲取之”。

  马叙伦曰:韩非喻老篇引无“废 之”两句。“夺”,范及韩非喻老篇引并作“取”,说 林上篇引周书亦作“取”。各本及后汉书桓谭传引“将 欲夺之”四句,同此。

  蒋锡昌曰:史记管晏列传云:“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索隐:“老子曰:‘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看史记用“故曰”云云,疑 “与之为取”即本之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而来 。是史记与索隐并作“取”也。譣义亦以作“取”为是 ,当据韩非改正。

  劳健曰:“兴”当作“举”,协 下句“必固与之”。“将欲夺之”,范与韩非作“将欲 取之”。范注:“取,一作夺,非古也。”按“翕弱” “张强”“废夺”“举与”皆两句相间成韵,当作“夺 ”无疑。东条一堂曰:按魏策,任章曰:“周书曰:‘ 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注: 王应麟曰:“周书云云者,岂苏秦所谓周书阴符者欤? 老氏之言出于此。”朱子曰:“老子为柱下史,故见此 书。”按韩非子说林所引周书,与国策同。

  谦之案:吕氏春秋行论篇曰:“ 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亦与此词异谊同,疑亦为老子所出。又案“是谓微 明”,高延第曰:“首八句即祸福盛衰倚伏之几,天地 自然之运,似幽实明。‘微明’谓微而显也。”

柔胜刚,弱胜强。

  严可均曰:大典与此同。御注、 河上、王弼作“柔弱胜刚强”,傅奕作“柔之胜刚,弱 之胜强”。谦之案:王羲之本、彭耜本、范本与傅本同 。七十八章碑本作“弱胜强,柔胜刚”,文与此倒置。 王本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傅本作“柔之胜刚, 弱之胜彊”,均分二句。李道纯曰:“‘柔弱胜刚强’ 分二句,非。”

鱼不可脱于渊,

  谦之案:傅、范本“脱”作“侻 ”。毕沅曰:“河上公、王弼并作‘脱’。古无‘侻’ 字,作‘脱’者是。庄子、说苑作‘脱’。”

  蒋锡昌曰: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 传曰:“要之,鱼不可脱于渊。”所引同此。惟注云: “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泉。’脱,失也,失泉则涸矣 。”又翟酺传注引“渊”亦作“泉”。是古本“渊”或 作“
泉”也。

  谦之案:作“泉”非也。此章渊 、人为韵,宜作“渊”。“泉”字乃唐人避高祖讳,改 “渊”为“泉”。韩非喻老篇“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 ’”,王先慎曰:“深字衍。唐避渊改深,后人回改, 兼改深字耳。”今案:唐人避讳,多改“渊”为“深” ,则亦可改“渊”为“泉”也,唯“渊”字是故书。

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严可均曰:“国有”,各本作“ 国之”。“可示”,各本作“可以示”。

  谦之案:韩非喻老引“邦之利器 ”,六微篇引“邦”作“国”,“国”字是也。庄子胠 箧篇、淮南道应训、荀子正名篇杨倞注、淮南主术训高 诱注、文选关中诗李善注、后汉书翟酺传、杜笃传均引 作“
国”。又说苑君道篇引作“国之利 器,不可以借人”。据此,知宜作“国”,不作“邦” 。王先慎、刘师培谓“国”字为“邦”字讳改,于他章 则然,此则不可一概论也。又说苑君道引作“不可以借 人”,此与六韬守土篇“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 所害,而不终其世”,均用“借”字。又淮南主术训“ 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高诱注引老子曰:“国之利 器,不可以假人。”假亦借也,疑老子古本有“
借”字者。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明、刚、强韵(阳部) ,渊、人韵(真部)。“将欲翕之”八句无韵,非也。 邓廷桢、姚文田:张、强韵。奚侗:张、彊、兴与明韵 ,刚、彊韵。陈柱:张、强、兴与明、强韵。高本汉: 歙、弱、废、取、与五字与张、强、兴三字相间为韵。“
取”,碑本作“夺”。劳健曰:“按翕弱、张强、废 夺、举与皆两句相间成韵,当作夺。”是也。一说歙、 弱非韵。案“翕”,释文:“
简文作歙,河上本作□,许及反。”

 又明、刚、强或明、强为韵。顾炎武曰:“明,古 音谟郎反,今以字母求之,似当作弥郎反。明与强为韵 。旁证:中庸:‘果能此道,虽柔必强。’”(唐韵正 卷五十二庚)又:“柔,古读如蠕。说文○、鍒皆训耎 ,魏太武改柔然为蠕蠕,则柔音如蠕,可知也。”

 又渊、人为韵。诸家并同。江永曰:“渊,一均切 。旁证: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证:诗‘其心塞渊’韵身、人,‘秉心塞渊’韵 零、人、田、千。”邓廷桢曰:“渊古音真、先同部。 易干九四‘或跃在渊’与九五‘利见大人’为韵。诗燕 燕‘其心塞渊’与‘寡人’为韵,定之方中‘秉心塞渊 ’与两‘人’字为韵。”

  右景龙碑本五十三字,敦煌丁本不全,字数不明 。河上、王本五十六字,傅本五十七字,范本五十九字 。河上本题“微明第三十六”,王本题“三十六章”, 范本题“将欲翕之章第三十六”。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严可均曰:“能守”,王弼“守 ”下或有“之”字。

  谦之案:傅、范本“侯王”作“ 王侯”,景福本“若”作“而”。“之”字,景龙、御 注、英伦、傅奕本均无,范 本、 室町本有。“
无为而无不为”,即庄子天下篇所 述关尹、老聃之道:“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 ,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又阮 籍通老论曰:“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严可均曰:御注、王弼作“之朴 ”。

  谦之案:傅、范本亦作“朴”。 毕沅曰:“‘朴’本作‘朴’,同。”“化而欲作”, “作”与“无”为对。尔雅释言:“作,为也。”又为 “变”。礼记哀公问“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而对”,注:“变也。”“ 化而欲作”,即化而欲变。“朴”,说文:“木素也。 ”书梓材“既勤朴斫”,马注:“未成器也。”论衡量 知篇曰:“无dao斧之断者,谓之朴。”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严可均曰:“亦将不欲”,王弼 作“夫亦将无欲”。

  罗振玉曰:“无名之朴”,据释 文,王本似无此句。“夫亦将无欲”,释文:“无,简 文作不。”又景龙、御注、景福、英伦诸本均无“夫” 字,“无”亦作“不”。

  于省吾曰:按老子“夫”字多为 后人所增。“无”作“不”者是也。河上公本正作“亦 将不欲,不欲以静”。今以古书重文之例验之,“亦将 不欲,不欲以静”,本应作“亦将不=欲=以静”,是 “无”应作“不”之证。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谦之案:“天下将自正”,各本 有“将”字,遂州本无。“正”,诸王本与宋刊河上本 作“定”,王羲之本、傅、范本、高翿本及诸石本皆作 “正”。“正”、“定”义通,定从正声,形亦近同。 劳健引说文古文“正”作○,夏竦古文韵“定”字引汗 简作○。

  【音韵】此章江氏韵读:为、为、化韵(歌部, 为音讹,化音呵),朴、朴、欲韵(侯部),静、正韵 (耕部)。奚侗:为、化韵,作、朴、朴、欲韵,静、 定韵,盖“正”一作“定”也。高本汉同,“正”、“ 定”二字兼收。邓廷桢同,惟未及“作”字,云:“正 ,一本作定,静、定亦韵也。”

 谦之案: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亦为、化 为韵。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在 宥篇:“处无为而民自化。”天地篇:“无为而万物化 。”秋水篇:“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皆 为、化为韵。又静、定为韵,楚辞大招静、定韵,其例 证。

 顾炎武曰:“朴”,古者普木反。老子:“○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此三者以为文不 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其荣, 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 不欲。”“我无欲,而民自朴。”(唐韵正三烛)

 江有诰曰:“静”,疾郢切。按古惟有平去二声, 至魏、晋始间读上声,当与清、劲二部并收。老子为政 篇“不欲以静”与正协,洪德篇“清静”与正协,淳风 篇“我好静”与正协,“归根曰静”与命协。以上去声 (唐韵四声正四十静)。

  右景龙碑本四十八字,英伦本、河上本同,傅本 四十九字,王、范本五十字。河上本题“为政第三十七 ”,王本题“三十七章”,范本题“道常无为章第三十 七”。景龙碑经文下原空六格,接下衔名“
前重光观都监斋兼知威仪事至神龙元年名入龙兴观检 校观主张□行”共二十九字。以上经碑正面,共道经卅 二行:前廿九行,行七十一字;后三行,行七十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