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 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 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 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
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 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 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 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 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 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 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 要使心灵经常吸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 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
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 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 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依德,后天
又是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很 有点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味道吗?
所以,心灵的修养也和身体的营养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循 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担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 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良性发育,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身心都
健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