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关于张三丰的若干考证

关于张三丰的若干考证

 

 

肯定张三丰的史著十例

 

    张三丰是道教历史上有名人物之一,尤显名于明代。这里肯定其人的存在,并根据文献先后,举出十例。

    1.《大岳太和山志》

    明任自垣(约在1350——1431)撰《大岳太和山志》,载有湘献王柏《赞张真仙诗》,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户空寂大松裹,独有老猕松下眠。张玄玄,爱神仙。匪抑乘飚游极表,茅龙想驭游青天[1]。”万历十二年(1584)《襄阳府志》作《张真仙诗赞》。《张三丰全集》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朱彝尊撰《明诗综》与《张三丰全集》本同,各书中文字微有出入,但诗的大体精神则相同。山志中还有朱柏的《赐王龙李狐云》诗一首。

    湘南王柏(1371——1399)是朱元璋十二子,“顺妃胡氏出也”[2]。而解缙《天潢玉牒》作“第十一子湘献王”。《明史·诸王传》,湘献王柏“洪武十一年封,十八年就藩荆洲,性嗜学读书,……尤善道家言,自号紫虚子。建文初,有告柏反者,帝遣使即讯。柏惧无以自明,围宫焚死[3]。”《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八年冬十月乙己湘王柏之国荆洲府[4],而《明史》作十八年就藩荆洲,微有出入。

    1982年武当山修公路时,于紫宵宫门外,出土《金龙·玉简》文物,上刻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5]。”湘王当时投《金龙·玉简》于武当福地。玉简时间为建文元年(1399)正月十五日。胡昌福先生曾撰有专门考证文章。

    嘉靖十六年(1537)方升撰《太岳志略》有“李德囦(即渊字)号古岩,金台人。自幼入陕西重阳万寿宫出家。……壮年游武当紫霄宫。……徙元和观,洪武二十三年(1390)湘王殿下来谒武当天柱峰,见师有修炼之功,益嘉之,赐住荆州府长春观[6]。”从以上记载,湘王柏《赞张真仙诗》和《赐五龙李孤云诗》以及赐住长春观,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最晚限度是在“阖宫焚死”之前。湘王柏死于建文元年四月十三日也。

    蜀王朱椿有《赠张三丰先生》与《送张三丰先生遨游》二诗,确切时间则无旁证,暂为缺之。朱椿逝年为永乐二十一年(1423)二月壬戍,“蜀王椿薨[7]”所记载。

    2.《皇明恩命世录》

    张宇初(1361——1410)访张三丰,在《皇明恩命世录》,有《命邀请真仙张三仹敕》,“敕真人张宇初,今发去请张真仙书一通,香一炷,真仙到山中,尔即投此,敬邀一来,以慰朕,企伫之诚,故敕,广运,永乐六年十月初七日,之宝[8]。”还有《再命寻访张三仹》一敕,时间为永乐七年八月十三日。张宇初《岘泉集》有《题武当太和》和《宿武当别馆》二诗。张宇初逝于永乐八年(1410)三月辛卯日,《太宗实录》有所记载,当时,皇太子朱高炽遣官赐祭。附带说明:《皇明恩命世录》与明《大岳太和山志》,丰都作仹,其他文献则无有。张宇初曾纂修过《永乐大典》。

    3.《大岳太和山志·御制书》

    宣德间《大岳太和山志》有永乐皇帝《御制书》:“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仹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竭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监,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9]。”据明文献云,此碑在玉虚宫大殿前,今已无。黄瑜撰《双槐岁钞》与《大岳太和山志》完全一致。傅维鳞撰《明书》作二月六日。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作《赠张三丰书制》,为永乐十三年(1415)三月十五日。而陆深撰《玉堂漫笔》作十五年。《张三丰全集》亦有此制文,还有其他文献都记载此文,在此不赘。碑文和书刻文字上微有出入,实并不奇怪,因为永乐遣使时间不同,只有把时间更改一下,原来敕文,照旧可用。关于《御制书》,初步统计,地方志乘记载,有六处刻石。在永乐十年(1412)三月初十日,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仹老师[10]”。在同年三月初六日,又有《诗赐虚玄子孙碧云》,“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11]”之句。

    4.《大邑县志》

    清赵彬纂修《大邑县志》,有宣德二年(1427)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春正月,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监,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12]。”在同年还有蜀府伴读蔡长通撰《迎仙阁记》。嘉靖四十一年(1562)应天巡抚眉山张景贤撰《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都谈及张三丰在鹤鸣山之事。鹤鸣山是汉张道陵修真之处,又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所以张三丰来此山,缅怀其祖天师,也是必然情理之事。

    清娄近垣撰《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山志》,有吴伯礼(礼应作理)传:“吴伯礼,号巢云子,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13]”。吴伯理的“结坛诵经,气告山灵。”与张宇清(四十四年天师)的《奏疏式》云:“委差仙官神吏,遍历名山大川,岩穴洞府搜访三丰神仙[14]。”祈祷山灵和真武大帝,希望张三丰早赐光临。皆是完成外出遣访使命。

    5.《大岳太和山志》

    明代文献首次载有张三丰传的,是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始,不妨全录:“张全一,字玄玄,号三仹。相传留候之裔,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中作一髻。手执方尺,身披一衲,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乃至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诳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真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尝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旦初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芦,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所止。二十四年,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有张玄玄可请来。永乐初太宗文皇帝慕其至道,致香书,累遣使臣请之不获,后十年敕大臣,师之所言,信不虚矣[15]。”

    山志前有进《大岳太和山志》表,尾有宣德六年(1431)三月,曰:“钦差太常寺丞任自垣谨上表。”任自垣是镇江府阳县人,出家于茅山元符万宁宫。曾纂修《永乐大典》,又同胡潆寻访张三丰,又是纂修明《道藏》经的总裁。先为道录司右玄义,又升为太和山玉虚宫的提点,《太宗实录》有所记载提点之事。宣德三年(1428)二月十九日为太常寺寺丞。他所写的张三丰传,是可以信史,不容怀疑的。而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在杨士奇(1365——1444)编的《文渊阁书目》中,也记载此山志,分为上下卷第一橱。北京图书馆收藏善本书有“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下”,与杨士奇记载完全一致。

    6.《禅玄显教编》

    南郡杨溥(1372——1446)撰《禅玄显教编》,记有张三丰事数则:“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尝于人家门户,虽锁封固,以针剌之即开,故人又号张剌闼云。”又云:“本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后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命胡忠安潆,驰传遍索于天下,不限时月,数年竟无所见,乃为忆仙宫以待之[16]。”

    书中杨溥所记佛道二教人物,有二十二人,大都显赫于洪武永乐间,明代文献中都有记载。此书人物中,提到洪熙朝,只有一人。杨溥湖北石首县人,是建文二年进士,洪熙元年七月入内阁,直到逝世,晚年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又曾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任总裁。此书可能最早撰于宣宗时代,最晚也在正统逝世之前。杨溥自属“南郡”,以别当时在西二杨之府第也。

    7.《御赐张三丰铜碑》

    英宗朱祁镇《御赐张三丰铜碑》,互碑划为三格,碑首为篆额,中为诰文,下为张三丰像。碑文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仙风道骨。得大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之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人圣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定。得仙录之宝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抢道绝伦,盖动寰中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年(1459)四月十三日。”

    焦闳(1541——1620)编辑《献微录》张三丰传中载有此文,与宝鸡金台观之碑完全一致。惜金台观碑文中有残损处。陈垣编篡《道家金石略》(而缺“神游玄圃……实同造化”二十二字。)中亦收此文。在个别字上微有出入,但碑文年代完全一致。(本文引用之文,系于1979年在武当元和观抄录的。如果有差错,希望斧正。)康熙四十一年(1702)甘肃《岷州志》亦收录此碑文,作《成祖赠三丰制》,显然误载,又无年月。

    8.《大明一统志·仙释》

    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纂修《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几处载有张三丰的事迹。山东青州府有:“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有张仙洞。”凤翔府有“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监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人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间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襄阳府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王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穷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邛州有“张三丰,洪武末自陕西来鹤鸣山修道,往来于山者半年,后不知踪迹[17]。”

    永乐十六年(1418)太宗“诏纂修天下郡县志书”。但是永乐未能完成此书,崩于榆木川。后来曾孙朱祁钰在景泰七年(1456),陈循等纂修成《寰宇通志》,景泰帝并亲撰序文,惜其书无列仙释科目。其史朱祁镇复辟之后,又进行一次重纂。英宗在天顺二年(1458)八月已卯,“敕谕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太宗皇帝,尝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间虽已成名,而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今命卿等折衷群书,务臻精要,继成文祖之初志[18]。”此书在天顺五年五月完成,名为《大明一统志》。天顺帝亲自撰序,大学士李贤撰进书表。

    《大明一统志·仙释》中,有关张三丰事迹四则,是由地方志乘而来,确定可靠,可以为信史而无疑。(后三则为天顺初刻本,前一则为隆庆前后刻本,在人物中有所续增,又有承天府记载。)

    还有李贤(1408——1466)撰《古穰集》中,有《宝鸡县怀古》诗,“尚父钓时番石在,张仙游处道宫存[19]”之句。

    9.《张三丰遗迹记》

    宝鸡县金台观,有《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南阳张用浣识,陈仓刘俊篆额,宝鸡县儒学教谕,罗山张谦书丹,碑文云:“予幼稚时,闻先父均州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知州,赠吏部侍郎。公语人曰:真仙陕西宝鸡人,大元中于吾河南开封府、鹿邑太清宫出家。吾先世开封之柘城县人,柘城与鹿邑近犬牙,相往吾家,离宫仅十五里,真仙与吾高祖荣相识,常往来于家托为施主,最亲密,亦爱重吾父叔廉公勤学。元末吾父避兵来郏邑,占籍为是邑人。真仙洪武中,亦来邑之西关玉阳观,与道士李白云老先生交甚厚,旅寓数月。时吾方十三,在观读书。真仙问曰:“汝谁家子也?吾答曰:故父柘城张叔廉,因避兵徙家于此。真仙曰:我乃张玄玄,昔在柘城时,多扰汝家。……越月真仙北行,吾同白云先生送至邑之北关外。别后,见真仙之行,足不履地,时人已异之。永乐初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遣礼科都给事中胡潆斋香书,编历天下名山访求之。时吾以儒官升詹事府主薄,与公备言少时,曾识真仙之由,公遂荐吾同往寻之,至武当均州久之弗遇。公回京复奏,上乃遣公往,必欲得真仙出而一见,特升吾为均州守。……予时虽幼稚闻斯言常记之,兹适公巡至宝鸡,暇乃游真仙旧时修真洞。因成俚语一首跋于后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烟消丹室空存鼎,花满桃园不见人。全阙几回朝望气,蓬莱何处夜修真。家君出守因相识,久俟云车谒紫寰。大明天顺六年(1462)岁次壬午九月吉旦立。”

    一般碑文都用撰者为某某,而此碑用识,不用撰者。因为张用浣乃述其父之言也。(立此碑时,张用浣官为吏部右侍郎,其祖父张维字叔廉,在洪武时为国子监学正。)张三丰与张家有几代的交情,来往密切,故其父张朝用(位),受到胡潆荐举,得到永乐帝的青眯,同胡潆遍历名山寻访张真仙。武当为均州所辖之地,所以张位陲为均州知州,恭候张真仙降监,结果终归失望,未能完成夙愿。此碑首次提出张三丰籍贯为宝鸡人。另张三丰确定是鹿邑太清宫的道士,太清宫是老子降生地,故道教奉为祖庭。金台观之碑文保存完好,此碑乃予抄录。清初汪价撰《中州杂俎》,记载张三丰与李白云张叔廉事。

    10.《贵州图经新志》

    明弘治间,篡修《贵州图经新志》,在平越卫中,有张三丰传,“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在寺观中,有“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月山寺在卫城南二里,洪武二十一年,指挥戴旺建[20]。”

    从张三丰诗看来,是精于堪舆之学,但并无有纳骨于石牛口中之事。后来所有《贵州通志》,都未有葬地诗记载。高真观是张三丰礼斗处,明陆灿(1494——1551)撰有《礼斗亭碑记》,有云:“昔仙人三丰张先生,栖遁于兹,作亭以礼斗焉。”陆灿在嘉靖朝谪戍都匀驿。

    万历二十五年(1597)篡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21]。”

    以上二志所载张三丰诗文,前为相地,后为修道经过和悟道之语,皆是研究张三丰思想很好的资料,惜《张三丰全集》未曾收录。二志皆有“洪武间寓高真观”之语,但无具体年代。平越设卫在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而高真观建于洪武二十二年,可以肯定张三丰来平越乃是建观前后,最低限度是张信调回金陵之前。但是张信何时回金陵,史元记载,只有“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勇谋,调北平都司[22]。从此看是建文改元之年。如果张三丰在平越时间解决了,云贵其他各地事迹,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二志皆云:张三丰“不知何许人”。而《张三丰仙师外传》和谈迂《枣林杂俎》皆为“闽人”,并且“以军籍戍平越”。清代纂修的《贵州通志》大体上皆沿袭《外传》之说。也许来自郭子章的《黔记》。可是明代二志乘,并无其说。说明早期地方志乘,较为真实可靠。关于张信葬亲之事,见后遗事中,此处不赘。

    以上所举例证,来源于金石、官修舆地、地方志乘等文献。这些撰者,有的纂修《永乐大典》,有的修过三朝实录,有的是纂修《道藏》经的总裁,有的奉命遍历名山寻访张仙,有的是掌管道教的天师,有的是地方高级的父母官。他们记录下的文献,完全可以为信史,例证是经过筛选的。本文重点以武当为主,其次为宝鸡金台观、四川大邑鹤鸣山、贵州福泉的高真观。因此四处,对后世影响较大,骚人墨客,怀念张仙,留下许多题咏。还有些正史、文集、笔记以及地方志乘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只好割爱了。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已足以证明张三丰在历史上道道地地确有其人。那些怀疑和否定之说是欠考证的。

 

 

    同姓、同名、同音“张三丰”考证

       

    历史上同姓同名者,代代有之,附会之说,更不足为怪,尤其是道教有名人物更为突出。为了去伪存真,我们对与张三丰其名同姓、同名、同音的有关史料认真的进行了一番考证,对于辨别真假,消除误解是有帮助的。

    1.《异林》考

    徐祯卿(1479——1511)撰《异林》,有“张刺达者,相传是宋时人,为毕州掾,尝从太守入华山,谒陈抟先生。先生叙宾主坐讫,复设榻于左,似有所伺,太守不之悟。已而一道人至,蓝袍葛巾萧如也。先生与之揖而坐焉,道人趋而左,据榻端坐,傲然无逊容,太守不悦。先生事之甚恭。因请曰:先生袖中携有何物?幸以相贶!道人即探出枣三枚,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各异,乃以白者授陈先生,赤者自吞食之,青者投太守,太守愈不悦,持以奉掾,掾遂啖之。道人遽出,太守问于先生曰:是何道者?先生固为恭乎!先生曰:此纯阳真人也,太守悔恨追不能及,张公自后得道。国初时往往游人间,每显异迹,太守时开邸北平,尝召见之,语有神异,及即位思慕甚笃,遣胡尚书潆遍海岳间求访之。[23]”清李榕撰《华岳志》识余,以及《华州志》都转录此文。

    徐祯卿竟把宋初张刺达与明代张三丰合而为一人,混淆事实,其后也有极少数人柄承其说,其实张三丰自己著作已回答了这个问题,《玄要篇》序云:“延祜间,幸天怜我,初入终南,得遇火龙先生,询是图南高弟[24]”。都穆著《谭纂》也是最好的佐证,有云:“张三丰有遗墨,仆少好道,走四方无所得,至正末某岁,遇陆龙先生于嵩山,授以真诀,遂而超悟,陆先生图南之高弟也[25]”。二书所记时间和地点,虽有所出入,但是所遇是陈图南之高弟,则是一致的,而不是陈图南。徐祯卿竟把两个绝对不同时期的人,生拉硬扯连缀在一起,实属荒唐。这也许是徐祯卿深受神仙不死之说所惑,或者是刺达与邋遢音同,由音同而联想到张三丰其人。不管怎么说,徐祯卿混淆了时代,其说不能成立。另所谓火龙先生是否是陈图南弟子,也有问题,暂不讨论。

    2.《王征南墓志铭》考

    清黄宗羲(1610——1695)撰有《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微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以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流传于四明。……单思南。……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26]”黄百家继承其父之说著有《内家拳法》。王渔洋有评《聊斋》李超之语,亦雷同其说。

    雍正十一年(1733),《宁波府志》有张松溪传云:“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27]”《鄞县志》亦有张松溪记载。

    黄宗羲之说,对于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体育界,连《张三丰全集》亦所不免。今追溯因果渊源,综述文献,能否弥补这块空白,恳请专家指教。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董黄素撰《玄天上帝启圣录》,此书记载真武故事一百二十七条,从《金阙化身》始,到《叙功赐御》止。有关玄帝与武技之事,在六十一条有《神将教法》。“乾兴元年(1022)正月,据忠州团练使充黔兵马钤辖张孝宁奏:……孝宁仿父供养专诚不违,昨为朝廷放试武学,豫曾夜梦真武殿下河魁神将,亲教gunqi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qi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qiang法弓马事,艺顿然神悟。至殿前呈试于二百人中,唯孝宁第一,当授三班殿侍出身,是真武保护至此。……其张孝宁,除授瀛州防御使。[28]”

    在一百一十四条,《胡清弃业》,“东京咸平里,……胡清卖熟食为业。……入一古庙避雨止宿,约三更以来,见一披发仗剑金甲神人。……习武艺不过二年,遇国家殿试,呈过弓马gunqi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qi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qiang棒等种各绝纶。于一千人中,蒙御笔点为第一,先赐三班殿侍出身。又宣监殿降问:有何艺术?并何处习武艺?如此精熟。清具奏:遇神人。……曾任润州都大巡检,胡清终身侍奉真武香火。[29]”

    书中类似故事还有,为篇幅所限,只录两条而已。但书中无有宋微宗与张三峰、真武授拳械的故事。有人说可能编撰者遗漏了,果真如此,再看看元代著作,以解其疑惑。

    江西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在《道藏·洞真部》记传类),书成于至元十三年(1276),后又续编,是道教人物传。此书集历代仙传之大成,是一部较有价值的著作,作者也是一位博览群籍的饱学之士。《通鉴》中人物由轩辕黄帝始,终于金蓬头。男仙781人,女仙有120人,共计有901人,其中没有张三峰。

    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本人是荆门人,又是武当山道士,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共三卷,在卷下《古今明道》人物小传,从周朝尹喜真人始,到本朝叶云莱(叶逝于至元二十三年)书中记载武当仙真,共21人。结果又无武当丹士张三峰其人。按理说和宋代道君皇帝打交道的人,应该大书特书记上一笔,偏偏又是没有(此书在《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孛勃兰(一作卜阑禧),岳铉等编纂《元一统志》,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到大德七年(1303),才完成此书,可惜留存于今,只是极少极少的残卷。恰巧残卷中,有襄阳路部分,在卷第三百六十,均州仙释还完整无缺。内中有释道人物共计11人,又无张三峰其人。有人说,仙释人物收录到宋初,当然没有武当丹士张三峰?(《元一统志》收在郑振铎的《玄览堂丛书续集》。)

    请再看明代任自垣撰《大岳太和山志》,书成于宣德六年(1431),(注:此山志有后人续御敕有成化到弘治八年)是武当山在明代中第一部山志,在集仙记中,神仙从尹喜到邓青阳止共有28人,内中张三丰作张在丰。并无有武当丹士张三峰,在整部山志中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提过丹士张三峰,真是咄咄怪事也。

    从湖北地方志乘看,正德间吴廷举修的《湖广图经志》,万历间徐学谟修《湖广总志》,天顺间张恒修《襄阳郡志》,万历间胡价修《襄阳府志》,乾隆间陈锷修《襄阳府志》,康熙间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居易修《均州志》、光绪间贾洪诏修《续均州志》,嘉靖间慎旦撰《大岳太和山志》,方升撰《太岳志略》,隆庆间卢重华撰《大岳太和山志》,乾隆间王概撰《大岳太和山记略》等书,都未记载“武当丹士张三峰”。先贤黄宗羲的“武当丹士张三峰,”是拳技家口碑,只可供参考而已!

    有人问:世有三峰采战的说法,有些丹经有此记载,用今天话来说就是房中术。宋林洪著《山家清事·金丹正论》云:“又欲求三峰黄白之术,此愚夫也。[30]”元俞琰撰《席上腐谈》云:“世传三峰采战之术,托黄帝、玄素之名,以为容成、彭祖之寿,所以获高者皆此术。[31]”丹经和笔记只言三峰,未言姓张,难以为信。自黄宗羲提出张三峰之后,才出现如此混乱的状况。我们所接触的明代文献,除极个别地方志乘,丰作峰,有的是丰作“丰”,还有丰作“丰”的写法。

    3.《古今图书集成》考

    《古今图书集成》转载《闽书》有“张子冲,卖樵事母,常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一日上山砍木,忽有道者衣衫蓝缕至其家,与饥告其妻,妻答云:未炊,惟蒸糯一斗,待夫酿酒,可食少许,道罄食之。妻大恨曰:吾夫嗜酒,吾被责矣!道曰:不尔累也,可汲水一缸,以馀粒浸盖,寻拂袖去。以之冲归,其妻告之,开缸酒也,冲惊曰:吕先生至矣。……后冲弃妻子迹寺中,创建翠云庵,居止无定。[32]”

    光绪间徐兆丰,张景祈纂修《邵武府志》,志中曰:“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勘下人。[33]”修府志者,没有好好读《闽书》,才弄出牵强附会。志中还有关于张子冲的考证,直推到晚唐,真是长生不死,那就更出格了。

    4.《紫桃轩杂缀·又缀》

    李日华(1565——1635)著《紫桃革杂缀·又缀》,有“张邋遢在白岳,遇雪积数尺辄喜,解衣裸卧其中,良久气蒸蒸如炊满镬饭。见人来伸缩自恣,大呼曰:快活!余尝密问这曰:至阴能感至阳,雪气触我丹火,相为融浃故也。[34]”在另一部《六研斋笔记》中,也有记载此人的。

      康熙间的《微州府志》,“邋遢仙者,不知何许人?嘉靖间,寄迹休宁西郭镇桥庵。[35]”《休宁县志》也记载此人。闵麟嗣撰《黄山志》有“黄无心休宁人,隐黄山海静庵,曾破建洞天福地于白岳,奉张邋遢。[36]”乾隆间的《江南通志》云:张邋遢“坐化于齐云山”。万历间襄阳鲁点撰《齐云山志》未记载张邋遢其人。冒充的人很聪明,用邋遢之名望,来抬高自己道行。地方志乘,没有附会在张三丰身上,道教界有人说是张三丰,文献上没有记载,不足凭信。

    5.《桃源县志》考

    同治间的《桃源县志》,有“张一,一号坐坟,又号张邋遢。明崇祯时,本县邹市人,不居庐所,日夜坐野坟上,赤身裸体,虽隆冬雨雪不知寒也。入城市索饮食,人如所求则受,有意与之则却,得银钱随给贫者。人与之言,辄以拳塞两耳不答,后不知所终。[37]”《续修慈利县志》记载与此基本相同。还有的志乘与平越张三丰挂上了钩,这可能与张一、全一、玄一、邋遢有关,一个是明初显赫人物,一个是明末不起眼的人物,论时间难以扯在一起,看来也不足为信。

    嘉庆间的《监桂县志》,山川中有明“杨本仁、张三峰都督觞七星岩诗:名岩故著嫖姚席,霸况常设山水缘。水碧如空秋自咽,山清不动晚上烟。一杯拟出人间世,万物浑成洞里天。醉依长松待明月,风笙吹澈显霄篇。[38]”杨本仁于嘉靖间任广西按察使,见官绩,张三峰未有记载;明代武官有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府,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此张三峰对于后世也无影响,录之以供参考。

    综上所述可知,纂修志乘者,未探究真谛,附会了长生不老,神仙丹术之假想,造成了种种误会和附合,后世撰文著书者,为追名逐利,冒充张三丰者,炫耀自己道行,以讹传讹,危害后世尤甚!因此围绕张三丰人物之争,延续到今天而不休,确实需要澄清它了。

 

    张三丰名号辑录

       

    张三丰的名号,的确相当复杂,在道教史人物中,实属罕见。自《明史》梓行后,多沿袭其说,也有些文献例外,现将所查史料用表列出:

    表(略)

    在明朝几部《太和山志》,以及《皇明恩命世录》皆作仹,只有《邓州志》《鲁山县志》皆作峰,清《平溪卫志》作丰。朱国祯的《皇明史概》,谈迁的《国榷》和冯琦、张溥的《明史纪事本末》等,皆作张三丰,未列表中。清代还有些文献,不太重要则未录于表。

    关于张三丰名号称谓,我们的观点倾向任自垣的说法,因为他寻访过张三丰,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文献的记载,一个人所见,究竟有限,不能够一隅而概全。

 

    张三丰籍贯辨

       

    张三丰的籍贯,文献上的记载众说不一,不知所从。今据文献爬梳考证,比勘核研,作如下论述,我们认为是符合史实的。

    最早提出:是宣德二年(1427),鹤鸣山《张神仙祠堂记》,张三丰“宋时厥考,游宦京师,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39]。”后世沿袭其说的,则有乾隆间《简州志》等地方志乘,还有蜀惠王申签,(逝于弘治六年1493)蜀献王朱椿椿之曾孙,定王有垓之子,有《张三丰像赞》“曩自中士移居朔方。”朔方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碑文所谓“沙陀”,确指北方无疑,虽然未指明地域为“懿州”,但总有些接近。北宋君臣遭亡国之变,迁徙于东北者多,极少数在山西、河北一带居住,张三丰籍贯“沙陀”,有其历史渊源。

    张三丰为宝鸡人,是宝鸡金台观,张用浣(《汝州志》作瀚)识《张三丰遗迹记》,碑云:“真仙陕西宝鸡人。”(见前)与此相同者,成化九年(1473)姚福撰《清溪暇笔》,弘治八年(1495)黄瑜撰《双槐岁钞》、陆深著《玉堂漫笔》、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云:“一云宝鸡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王圻纂集《稗史汇编》亦云:“宝鸡人”、汪道亨、冯从吾纂修《陕西通志》,谈迂著《枣林杂俎》云:“按他书一云:宝鸡人。”顺治十八年(1661)张俊哲等纂修《陕西通志》、田文镜等纂修《河南通志》云:“或云宝鸡人”。邓梦琴等纂修《宝鸡县志》,以及清代还有些地方志乘亦云:张三丰为宝鸡人,这里不再尽录,以上为宝鸡说之由来。

    张三丰为义州人,黄瑜(1425——1497)撰《双槐岁钞》有《东海二仙》,“北人刘勋为予言,东海近出二仙,其一:即张三丰,辽东义州人[40]。”同此观点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郎瑛撰《七修续稿》、傅维鳞撰《明书》等。实际是用后来迁卫治所在地而命名。在《明史·地理志》,“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于旧懿州。永乐八年(1410),徙治义州卫城[41]。”或者义懿音相近,互相假借亦或有之。

    张三丰辽阳人,都穆(1458——1525)著《游山名记》,在王屋山有云:“岁癸酉(正德八年1513)仲冬十月三日,予至济原。……至阳台宫,宫在王屋南麓。……上紫微宫。……道士有陈性常者,知其为吾乡人,延之其饮。性常旧住武当山之自然庵,今年七十有八,而神气清茂,似有道者,移居兹山,已二十年。其学,乃仙人张三丰之再传,为予言:张师名玄玄,辽阳人,自号三丰遁叟。世人因其号,第称之曰三丰,而鲜知其名,正统间犹在,后不知所之。予曰:人传三丰,为陕西之宝鸡人,而君谓辽阳人,孰是?性常曰:宝鸡,张师益尝寓之,非彼产也[42]。”《游名山记》,前有正德十五年(1520)王鏊序,尾有跋为正德十三年海陵储颧题。

    辽阳在元代为辽阳待处行中书者,辽阳路所辖有懿州、益州。明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司治设在辽阳。而广宁后屯卫,乃是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之卫。张三丰《云水集》诗中,有《登华表山》、《游辽阳诸山作》、《辽阳积翠村》计有诗四首,事实说明,张三丰的确到过辽阳,这是毫无疑问。而《稗史汇编》亦云:“或曰辽阳人。”

     张三丰辽东人,有《双槐岁钞》云:“或谓辽东人。”还有下边的文献,皆主张辽东人。如万历间徐学漠修《湖广总志》、胡价修《襄阳府志》、焦闳纂辑《献徵录》、田文镜等修《河南通志》、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辽东可泛指东北三省,当然懿州也包括在内 了。

    张三丰懿州人,郑晓(1499——1566)撰《今言》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43]。”陆西星的《淮海杂记》云:“三丰老仙,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裔孙也,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44]。”杨仪撰《高坡异纂》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予书三丰事,乃是《懿州志》中旧传[45]。”王世贞、汪云鹏撰《列仙全传》、洪自成撰《消摇墟经》、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又云:三丰,辽东懿州人。”何乔远撰《明山藏》与谈迁撰《枣林杂俎》云:“按他书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张俊哲修《祥符县志》云:“懿州人。”以及以下各文献,王建章撰《列代仙史》、汪元□修《岷州志》、雍正间迈柱、夏力恕纂修《湖广通志》、汪洪绪撰《明史稿》、汪锡龄撰《张三丰先生本传》、张迁玉等撰《明史》、许容、李迪纂修《甘肃通志》、王概撰《大岳太和山纪略》王尔监、王世沿纂修《巴县志》、萧儒林、李维熙纂修《泰安县志》、阿桂、刘瑾之纂修《盛京通志》、邓梦琴修《宝鸡县志》等均称张三丰为懿州人。总之,懿州在文献上,后来竟占了主导地位,这可能受到《明史》的影响。懿州就是现今辽宁省彰武县。

    张三丰为闽县人,万历间郭子章(1542——1618)撰《黔记》云:“闽县人。”持相同说法者有如下各书;谈迁的《枣林杂俎》、田雯撰《古欢堂集》、康熙三十六年(1697)卫既济、薛载德纂修《贵州通志》,同治十二年(1873)黎兆熙、莫友芝撰《黔诗纪略》,还有佚名《张三丰仙师外传》皆力主此说也。

    张三丰为羊城人,郭子章的《黔记》曰:“又云羊城人。”还有《枣林杂俎》和《黔诗记略》。但是广东地方志乘,没有此方面记载。也许是没有查遍,暂作存疑。

    张三丰为天目人,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张晋生纂修《四川通志》云:张三丰“天目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佟世雄、李斯全纂修《成都府志》云:“或曰:天目人。”乾隆元年(1736)尹继善、靖道谟纂修《云南通志》与王尔监等纂修《巴县志》皆与上同一观点,还有少数地方志乘,亦持此说,未能尽录。

    雍正七年(1729)觉石麟、储大文纂《山西通志》云:“明张三丰、平阳人,一云猗氏人。”

    乾隆元年(1736),丘睿、杜诏纂修《山东通志》云:“张三丰本贵州黄平人。……尝考黄平州,在三丰礼斗台。注云:山东平州人,元末遣戍于此。;又尝见三丰墨迹题曰:晋陵,未祥孰是[46]?”乾隆二十八年(1736)龙淑孝、李元正纂修《即墨县志》云:“明张三丰贵州黄平人。”洪武七年(1374)置黄平安抚同,万历二十九年(1601)四月改为州。

    张三丰为金陵人,同治五年(1866)陈维等纂修《长阳县志》云:“张三丰、金陵人。”还有光绪十七年(1891)熊灿等修《抚沟县志》作“舞阳人”。关于张三丰籍贯在《张三丰全集》中有《隐镜编年》,予未采用,特此说明。请查原书。

    以上关于张三丰籍贯的说法,真是五花八门,能成立者是宝鸡与懿州二说。其他所谓朔方、义州、辽阳、辽东,实际不过是懿州扩大而已。从历史文献上看,宝鸡说占着优势,到后来懿州说,又取而代之。我们应认为《明史》懿州说是正确可靠的,其他地域仅供参考。对张三丰籍贯的纷纷异说,追其原因,与道教羽士云游各地参访有关,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止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容易使人们把寄寓之地,弄成籍贯,这在道教历史人物中,也有先例。

    张三丰撰《云水集》中,有《登华表山》和《辽阳积翠村》的题咏,内中用丁令威的典故,值得深思。

    有关张三丰籍贯尚待深入研究考证,欢迎参加讨论。

 

    张三丰生卒年探微

 

    明清两朝文献记载张三丰的生年,的确少得可怜,对于生年问题,只有从张三丰著的《云水集》诗中寻找端倪。《云水集》明清两朝目录家又未著录,现今看到的《云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锡龄编纂的《张三丰全集》本和嘉庆、道光间李涵虚的重编本,原本难以觅见,故此作一番考证。

    首先看记载《云水集》来源,陆西星云:“张三丰,……子道意、孙鸣鸾、鸣鹤。鸾入明初,迁淮阳。六世孙花谷道人(即鸾嫡孙)与余为方外友,其家有林园之胜,老仙尝至其家,叩以当年轶事,则书云游诗若干首,宝诰数章,丹诀一函,命藏之。花谷每为余言,不胜使人遐想也[47]。”

    如果张三丰把己著授于花谷道人,则与史实相违背;张三丰早已飞升,怎能又至其家?陆西星生于正德十五年(1520),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陆与花谷道人为友,年龄恐不相上下,这样,花谷道人最早也不生于成化、弘治时代,怎么也遇不到先祖张三丰;如果张三丰授给其孙或重孙,还符合当时情形。明初张三丰,确实住过淮南王景云的家中,顺便探望其晚辈,也属可能之事。

    汪锡龄有《云水集序》云:“三丰先生元明间所作者也,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之内,世间少得其本。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出梓行,颁示国师等等。锡龄于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于扬州书肆,宝而藏之,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阅读了残存《永乐大典》,寻找张三丰的诗,结果无有发现,也许是残卷关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说:《永乐大典》现“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点。”不能拿现在残卷来说过去《大典》,无张三丰的诗。那是不正确的,也是武断的。《云水集》不管是家传,还是来自《大典》,但有一点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书是也。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还是由《云水集》寻求答案,最关键的是《悠悠歌》,北岳作,时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岁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到不如携琴剑,整笠蓑,东走蓬莱唱道歌[49]。”从诗情况反映,还未能遇人传至诀,惆怅消磨岁月哀叹。集中还有《上曲》与《恒岳》二诗,有“西望常山只白云”和“结庐仙岭上”。张三丰所谓的北岳恒山,是河北的曲阳县,非山西浑源州之北岳恒山,浑源州之北岳,乃是顺治十七年(1660)由曲阳恒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丁未岁。此时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云水集》中另有一首诗,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两个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50]。”

    张诗作于元末,有一最好旁证,是宝鸡金台观《张三丰遗迹记》之碑,此碑中有张用浣跋诗云:“一自飞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尘(见前)。”此碑为天顺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诗有“一自飞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说明《云水集》中有些诗完全可以信赖的。因此,我认为张三丰,至正末游魂,较为可靠,也符合史实。

    至于文献上记载游魂之事,除元末说外,多数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说。主元末者,为杨仪撰《高坡异纂》,还有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以及贾汉复等修《陕西通志》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

    洪武说,为杨溥的《禅玄显教编》,其次为《大明一统志》、《献徵录》中的《张三丰真人传》,还有宝鸡金台观范宗镇所立之碑,《稗史汇编》,以及《明史》等等文献,可谓洋洋大观,究其实都不过沿袭杨溥之说而已。

    有些文献,认为张三丰为金时人,较著名者,为陆深的《玉堂漫笔》,还有何乔远的《名山藏》等文献,主此说者较少。金王朝灭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为天兴三年,南宋为理宗端平元年。此时张三丰还未诞生,此说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云水集》部分诗,还是真实的史诗,完全可靠的。如《遥挽刘仲晦相公》:“时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学其余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高矣脱风尘。举世谁知我,登朝屡荐人。八盘他日过,清酒奠公神[51]。”此外还有《博陵上仲晦相公》与《答刘相公书》,以及《廉平章以书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感而咏此》的诗。

    张三丰写的诗与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刘秉忠传》:“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忠于书无所不读。……至元元年(1264)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方计。……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中书省事。……十一年(1274)扈从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出内府钱具棺殓,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52]。刘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录,王磐撰《刘太保神道碑铭》内中有云:“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表,还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乡之原[53]。”

    刘秉忠逝世这年,完全与张三丰的诗符合,不过张三丰的诗是指埋葬时间,而非逝月罢了。刘秉忠生于元太祖十一年(1216)岁次丙子。张三丰写挽诗时正在任上,其余二首也在任县令时所咏。惟有《廉平章以荐余名于刘仲晦太保而咏此》,从诗的内容来看,此时张三丰小于刘秉忠三十一岁,而写挽诗时,张三丰为二十八岁。刘秉忠是邢台人,中为缁衣,后改其服。

    《云水集》有《呈廉阁老》诗云:“真人不露真,玄门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纷然。尧舜享高寿,无为静也吉。几曾饵金石,而乃得遐年。我爱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书攻异教,肝同铁石坚。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师避谷,志和隐钓船,素与天子近,不谈汞和铅。功成身勇退,英雄则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云边。凡为大臣者,孔戒心当先。我爱廉夫子,正气与阵贤。时人有廉孟之目[54]。”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亲,头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爱才,我非贪禄。公往江陵,民皆受福[55]。”

    《元史·廉希宪传》,“廉希宪,字善甫,布鲁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为皇帝,希宪年十九入侍,见其容止议论,恩宠殊绝,希宪笃好经史,手不释卷。一日方读孟子,闻召急怀以进,世祖问其说,遂以性善,义利仁暴之旨为对,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请炼大丹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为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里海牙下江陵,图地形上子朝,请命重臣开大府镇之,帝急召希宪还,使行省荆南。……希宪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湿热,如希宪病何!即召希宪还。……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56]。”

    张三丰这诗与廉希宪之史实,已完全吻合,《呈廉阁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时廉希宪诏起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时。不久又奉旨到辽东,任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后又召还,有江陵之行,时间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间。廉希宪南行经过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县),故有张三丰送行之诗。从诗中反映此时张三丰正在任安喜县令,所以有“我非贪禄”之句。中山府,北宋为中山府博陵郡。元为真定路中山府,领县三:附部为安喜县、外县为新乐县、无极县。张三丰为博陵县令,实际就是安喜县县太爷。张三丰称廉孟子,方士炼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宪之传,而且廉希宪幼时“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职时,经过中山,寻访故地与友人,也是情之所趋,理所当然。也说明张三丰的诗是真实的记载,信得过的史料。

    廉希宪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么廉希宪长于张三丰十六个春秋。张三丰在什么时间辞去县令呢?还是由他诗文来证实。《上天梯》云:“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57]”还有《三十二岁北游》诗,故有“乌纱改作道人装,明朝佩剑携琴去[58]”之咏。三十二岁为至元十五年,此时廉希宪居大都,张三丰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总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轻,又是夜里由家中出走,为了生死路,到处任遨游,开始求师访道的生活。

    还有一事与生卒年关系不大,但是在张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为明代文人对此很重视,不可忽略,就是张三丰跋《蓬莱仙奕图》,这也是研究张三丰有价值的史料,此图赠给淇国公丘福,时间是永乐二年(1404),也有记载是永乐十年,须要澄清这个历史事实。

    最先记载此事是《禅玄显教编·冷谦传》,有云:“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陵人也。元中统初,与刘秉忠从沙门海云游,博学精于易,尤深百家方术,靡不洞习。至元间秉忠为相,谦乃弃释从学,游云川交赵孟俯,尝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弥远家,观李思训画,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绘称。……国初仕于朝,为太常博士。逆旅人贫,谦数给之。一日就馆壁,画为公门状,语馆人曰:吾且与尔同入。……谦引手推门,门开挽馆人入见,是大帑屋,金宝百货充,谦令恣取之。……捕馆入至吐实,乃正其幸,而谦迄漏骱焉。谦尝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图》,以遗三丰遁老,三丰遁老者,即所谓张刺闼也。迨永乐二年(1404),三丰题此图,以归于太师淇国丘公。其图作奇峦异沼,林木室宇,种种轩轾,屋内为仙奕。沼中荷花正艳发,群仙姝采其傍。张题及谦终事。但云:天朝维新,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予将访君于十洲三岛,恐后人不识,奇仙异笔,混之凡流,故识此,盖张且讳之也[59]。”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记》与《禅玄显教编》完全一致,不过祝在尾处有“本朝仙迹,称周颠及张为最著,奇遁之事,称谦及山西金箔张[60]。”还有郎瑛的《七修读稿》,查继佐的《罪惟录》,皆作永乐二年,《稗史汇编》作永乐三年。而郎瑛对此图,提出怀疑,但是立论根据不足,难以推翻《野记》之说。

    《双槐岁钞》和王鳌著《震泽长语》,皆云:此图为丘福所有,为永乐十年,《张三丰全集》也同此说。

    问题是张三丰把《仙奕图》赠送丘福,是永乐二年?还是永乐十年?看看《明太宗实录》:“永东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八月甲寅,是日总兵官淇国公丘福。……战败,死年七十六[61]。”丘福死后,追削爵迁家属于岭南。记载此事,有薛应旗《宪章录》,叶向高撰《夷考》,朱国桢撰《皇明史概》,谈迁撰《国榷》。在永乐二年丘福是靖难功臣中的显赫人物。张三丰题跋《仙奕图》和赠给的时间,为永乐二年,甚是吻合当时实际情况。如果是永乐十年,那时丘福已经死去两年多了,难道说送给远戍家属不成?这是不可能的事。说明永乐十年,根本不能够成立,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永乐二年才是正确的。

    或有人问:永乐皇帝遣使访张三丰,丘福与张三丰来往,为何不面奏永乐皇帝?丘福那不成为欺君之罪,实际大大不然。永乐即位之后,大封靖难功臣,另一方面诛戮建文旧臣,这一时期皇位并不十分牢固,所以无暇顾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权巩固后,才于永乐七年(1409)十二月,遣户科给事中胡潆访张三丰,以后连年遣使。这段历史时间弄清楚了,《仙奕图》题跋的年代,也跟着迎刃而解。此《蓬莱仙奕图》,乃是后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谦为张三丰而绘的。

    张三丰卒年问题,也是老大难的事。不过文献中大体上还有些零星记载,都穆云:“正统间犹在。(见前)”杨仪云:“天顺末,或隐或现[62]。”《大邑县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翘撰有《鹤鸣观记》云:“或居此而获黄白飞升,张三丰先生在此化去[63]。”宝鸡金台观碑,范宗镇云:“天顺中,仙乐下迎异香七日,遂冲举。(抄录之碑)”郎瑛云:“天顺三年(1459),又来谒帝,寻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携笠者[64]。”顺治间《祥符县志》云:“天顺二年羽化于成都鹤鸣山,诏封通微显化真人[65]。”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与县志同。而《盛京通志》云:“既而羽化于甘州张指挥园中,后屡峥他处[66]。”嘉庆间《郴州总志》云:“张三丰曾结庐于此仙升,指书石为乡人别[67]。”还有陆深云:“天顺末或隐或现。”何乔远与王圻也持此说。《郴州总志》正统中,张三丰结茅桂东了髻山。

    从上可见,冲举于天顺时期,觉为可信。至于“后屡见他处”,实属不可信赖。如此下限到天顺八年(1464),逆推到贵由二年(1247),那么张三丰就活了二百一十八岁,实在不可思议,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寿,只有由养生家和医学家来解答了。我们不过是根据文献立论,庄子云:“存而不论。”

    另外不家佚名《张三丰仙师外传》一说,也附带一提。《外传》有云:《方壶胜会图》,“三丰绍兴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绍兴无辛卯,考宋乾道七年(1171)为辛卯,此时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传》为说部之书,难以为信史,故不考证。方壶即方从义,是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山道士,元代绘画家。元、明两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画。奉旨寻访张三丰的吴伯理,乃是方壶的弟子也。

    关于张三丰卒年问题,还是以朱祁镇的《御制张三丰铜碑》之诰命为依据,因为诰命是为活人而写,说明张三丰那时还混迹人间。以诰命年代和文献相结合,我们认为张三丰卒于天顺末年,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张三丰遗物、诗著选

     

    张三丰遗物,流传下来的为数甚少,而且散佚于各地,从文献上看,明清两朝有扫记录,现转录如下,对于研究张三丰,不无小补。

    姚福撰《清溪暇笔》云:“岐阳王最好学,其中景隆,亦喜儒者,故门下多奇士。……福闻其家,有张三丰扫留蓑笠,暇日过访而求观焉,其曾孙萼出以示福。其蓑垂须已秃,但余绳千结,披之及膝,笠已忘独篾胎耳。萼且曰:张以先祖爱客之故,勉留数旬,监别先祖曰:公家不出千日,当有横祸绝粒。予感公相待之厚,故留此二物。急难时,可披蓑顶笠绕圆,而呼我也。去二载大狱兴,遂全家幽于本应府,不给以粮粮垂绝,乃依所言呼之,俄顷前后圃中隙地内,皆生谷米,不逾月而熟。因食谷乃得不死,谷甫尽,而朝廷始议给米,其后呼之不生,异哉![68]”此与李德耀题张三丰像,文字记载微有出入,但绝粮之事则有之,并不玄虚,从方法同来看较为可信。此记载还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周晖撰《金陵琐事》、王昕的《稗史汇编》、吕燕昭、姚鼎纂修《江宁府志》等。李景隆在永乐二年,确在绝食之事,得已不死,怪不得姚福说异哉!不管事物真伪如何,张三丰留下蓑、笠二物,则是事实,我们不能够否认实物的。

    何宇度撰《益部谈资》,有夔州府城西开元寺。……国初张三丰与僧广海善,寓于寺者七日,监别赠诗云:深入浮屠断事情,奢摩他行恰相应。无花隐隐呈微瑞,风叶琅琅泳大乘。密室尽间云作盖,空亭夜静月为灯。魂销影散无何有!到此谁能见老僧。井留草履一双,沉香三片而去。后海以诗及二物,献之文皇[69]”。

    崇祯十四年(1641)周嘉胄撰《香乘》载有张三丰“仙留沉香”。恩成、刘德铨纂修《夔州府志》也记载此事。

    武当山玉虚宫,有万历五年(1577)《重建仙楼碑记》云:“文皇帝特遣侍郎胡持书延请,仙隐而弗见,潆奉其笠、杖而还。”(自抄之碑)此碑完好无恙,乃是提督大岳太和山,内官监太监柳朝立。

    朱国桢撰《皇明史概》有云:“文皇遣胡潆实是访张三丰。……三丰曾到武当,故有此行。今其铁笠犹藏山中,大如伞已略有破碎矣[70]”。此书自序写于隆应四年(1570),说明当时铁笠还在,何时毁坏,不得而知。

    宝鸡金台观,知县朱炳然刻石诗云:“宝鸡金台观乃张三丰修真处,三丰九节杖、混元衣在焉。寻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闻月野鹤亦自适,流水桃花空复情。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自抄之碑)此碑无年月记载,朱炳然任宝鸡县令,是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纂修《宝鸡县志》,碑也只有在这段时间所刻。另有一碑为范宗镇《谒仙师张三丰洞》题咏有“九节苍藤杖还在”之句。

    王兆云辑《白醉琐言》记有“三丰异物,张三丰在甘州,留三物而去,其一蓑笠,其二为药葫芦,人有疾者,或取一草投其中,明旦煎汤,饮之疾立愈。其三为八仙过海图,中有寿字。……皆为中贵取去[71]。”但不知此书撰何年?好在前有王世贞订阅,此物当时在张指挥家。

      (1541——1620)纂辑《献徵录·张三丰传》有”尝至甘州张指挥家,遗一中袖及葫芦。……所留杨氏小鼓,戛大镛不能混其声[72]。”康熙四十一年(1702)纂修《岷州志》,乾隆元年(1736)《甘肃通志》亦有记载,文字微异内容完全一致。

    《枣林杂俎》,有《张三丰食器》云:“尝居颖州迎样观,遗像一、食器一、容斗许,署贮肉不腐。混元衣一,久而如新,好事者,易其领辄败。冠一,质古有摩云态[73]。”尹继善等纂修《江南通志》云:“迎祥观,……遗有混元衣,衣至今犹存[74]。”《安徽通志》和《阜阳县志》也有记载。张三丰弟子张古山居住迎祥观,在永乐时,任武当山太和宫提点之职。

    乾隆元年(1736)纂修《云南通志》,姚安府“张三丰,天目人,寓郡文宫年馀,后去之平越,以双鞋留挂壁间,长二尺,题曰:三丰鞋[75]。”《姚安县志》亦有记载此事。

    嘉庆间,纂修《四川通志》去:“铜梁巴岳山,有真人张三丰所遗扇、砚、竹杖各一,寺僧以为宝[76]。”《铜濯县志》亦有记载。明尚书张佳允邑人。有《同顺庆僧游巴岳》诗云:“洞门好问双玉童,汝师可是张三丰。道窝仙去丹灶冷,竹杖生苔叹遗纵[77]。”张三丰在巴岳山,居住数年之久,留下遗物,寺僧宝而藏之。

    《大岳太和山纪略》,有杨素蕴诗云:“仙才无处觅三丰,破衲针须老母缝。巧妇鸳鸯空费手,何如飘笠乱云封[78]。”杨素蕴是清初人,由此诗而知,当时张三丰衲衣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政军在,今不知流落到何方了。

    黄朗生撰《崂山志》,仙释有云:“明永乐间,有张三丰者,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居民苏观礼焉。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中携出一本,植现庭前,虽隆冬严雪,叶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今近三百年,柯干大小如初,或分蘖株别植,未有能生者[79]。”此志修于晚明黄宗昌,完成于清初黄朗生,前有顾炎武序。万历三十一年(1603)修的《来州府志》,乾隆元年的《山东通志》,二十八年的《即墨县志》皆记载此事。蒲松龄的《聊斋》,其中香玉和绛雪的故事,绛雪即耐冬花树也。

    光绪间《铜梁县志》,有“五星杉在巴岳山巅,香炉峰侧,则五株罗列,如星聚奎垣,高约千丈,围八、九尺,古干离奇,烟云郁锁。相传为张三丰手植。”又有“云盖松在计都寺后,相传亦张三丰手植[80]。”还有“紫云庵县南三十里,庵后,悬石岭崎欲坠,有大松一株,老干轮围,传为三丰手植”。

    关天张三丰像,周晖撰《金陵锁事》有“世之画周颠仙,张三丰像者甚多。惟颠仙自画一像,在皇城五凤档上。三丰自画一像,在临淮候家[81]”。此像还保存于今天,亡友黄学民赠送于我复制照片,并抄录了李德耀的题字,以及吴图南的按语,后在《武当》杂志创刊号披载。《明史》云:“景隆小字九江。……永乐二年,……夺景降爵。……弘治初录文忠后。……嘉靖十一年(1532),诏封性为临淮候,禄千石,逾年卒,无子,复以濂弟沂绍封,卒,子庭竹嗣,屡典军府,提督操江[82]。”又《功臣世表》李庭竹“二十八年(1549)三月已丑,提督操江,屡领南京军府[83]。”所以李德耀题字云:“迨先大人北徙,像沦入宗人家,不复得。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长兄统师来京出重资购之。已寸裂,得良工始完如旧观。未必非仙之灵默佑云。耀纪其始末,俾后之人,知像之出于仙之手绘[84]。”说明周晖记载与李德耀题字完全吻合。张三丰自画像保存到现在,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实值得庆幸。

    张三丰侗像,原在遇真宫供奉,现在武当山文管所,还有天顺年铜像碑。在贵州平越卫,倒马坡悬崖上的石刻张三丰像。康熙三十六年(1697)纂修《贵州通志》云:“最右异者,平越城西山,曰:倒马坡,半见隔山石壁如屏,悬崖千级,上有三丰遗影。首戴华阳冠,侧身杖策西行,俨然画图,极可观,旁刊‘神留宇宙’四字[85]”。乾隆六年(1741),纂修《贵州通志》:“仙影岩在府城西五里,岩上有仙人张三丰遗影,明巡抚郭子章题“神留宇宙”四字,镌最高处[86]”。程春翔题诗:“风雨长年在,须眉尚可亲。人间传异迹,石上想精神。草衬空中屐,苔衣化后身。崖头三尺影,阅尽道旁人[87]”。明清两代题仙影崖的诗很多,不能尽录。

    康熙四十一年(1702)纂修《岷州志》云:“三下井,在城西北角,仙人张三丰寓杨氏宅掘得一井,以木为底,至今尚存。向建祠于井北,画像其中,久经倾废。康熙四十一年,同知汪元□于杨之瑛家,得其真像,命画工临摹,仍建祠以奉之[88]”。杨之瑛乃杨永吉之后代。

    乾隆四十九年(1784)郑云、邵晋涵纂修《杭州府志》曰:“宝极观有张三丰遗像,嘉靖仁和县志。”云南昆明圆通寺,有张三丰石刻像,清初道士徐道广所绘。民国八年(1919)姚安赵鹤清为之刻石,以传永久。至于其他各地泥塑木雕,则不介绍。

    《天水冰山录》一书,是记载严嵩被抄家时财产登记,内有《三丰子真人图》一卷。还有隆庆二年(1568)文嘉撰《铃山堂书画记》,有《三丰真人图录》。渴望留心于张三丰掌故的人注意,并上边谈到的《仙奕图》。

    康熙六年的《陕西通志》延安府,中部县有“张三丰遗诗处,在轩辕庙侧,玉皇庙东壁上。碑记元至正庚子(二十年1360),三丰手题[89]。”嘉庆十二年(1807)纂修《续修中部县志》有张三丰《桥山祈仙台》诗:“披云履水谒桥陵,翠柏烟含玉露轻。衮冕霞飞天地老,文章星焕海山青。巍巍凤阙还仙岛,渺渺龙车驻帝城。寂寞琼台遗汉武,一轮浩月古今明[90]”。此诗明弘治七年(1494)李宗仁、杨怀纂修《延安府志》收在诗文录中。在和诗中,首为《次三丰韵》是胡潆所作。还有许多风雅士《和三丰》的诗,《张三丰全集》未收。

    康熙三十三年(1694)纂修《南阳府志》有张三丰的《唐子山》和桐柏的《金台留偈》。今录《金台留偈》诗:“乘鹤西风出华州,袖藏千载混元球。黑铅红汞东西产,白雪黄芽次第妆。孔子泣麟周道否,卞和识玉楚王休。药中消息谁人会,脱却红尘自在游[91]。”《唐子山》诗文学趣味浓厚,今不录此二诗。此诗《张三丰全集》亦未收。

    乾隆四十三年(1704)纂修《屏山悬志》卷首图中有张三丰《太平石》,在邑东之城东万涡石上:“宣德乙未云水张三丰书,太平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长五尺阔二尺五寸”。在张三丰传和古迹中皆记载此事。有顾忻题《太平石》诗:“石碣天然江岸横,仙人题识旧知名。山高月小波光敛,水落沙沉绿字明。无数奇峰深涧出,中流鼓棹片帆轻。莫愁前路雄滩险,杜字声声送客行。”还有吴延杰《题太平石张三丰遗像》云:“片石遗形在,仙灵胜迹传。扶筇常自若,永庆太平年[92]。”从吴廷杰诗中,还知有张三丰遗像,而志中无有记载其像,殊可惜也。《太平石》作“宣德乙未”,实际宣德无乙未岁,宣德二年为丁未(1427),宣德十年为乙卯(1435),题刻之中必有一字这差错。

    雍正十三年(1735)纂修《陕西通志》,朝邑县灵应观,“在紫阳山亦名紫阳观。……仙人张三丰曾憩息其中,大书壁上[93]。”即《桥山祈祈仙名》诗书之于壁上。《通志》又记载扶风县景福宫,有“仙人张三丰画壁。”道光二十三年(1843),纂修《重庆府志》,有:“洗墨池,在城内文昌庙,相传张三丰画帝君像,洗墨处[94]。”民国三十七年(1948)纂修《姚安县志》,张三丰寓姚三年,居文昌宫时,“以墨潘泼壁,望之烟水苍茫云[95]。”乾隆四年(1739),纂修《雅州府志》,在“文昌祠……弘仁殿。……三清阁,左右魁星、圣母二宫,前殿壁后,有张三丰所画风洞景尚存[96]。”民国十二年(1923)纂修《雅安县志》亦记载此事。悬空寺还有张三丰达摩像壁画,志云:“今不存在”。

    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修《郴州总志》:“桂东县有张三丰明正统中,有伟丈夫美髯须,结茅桂东之了髻山,一箬笠,寒暑不易,瞑目趺坐,不知其何许人也[97]。”又云“三丰石,在县东十五里,昔名三了石,上书三丰二字,大如斗,虽风雨漫漶,苔藓披结,犹可识,相传仙人张三丰,曾结庐于此,仙升,以指书石,为乡人别[98]。”又云:有“隶书三丰二字,如斗大,不类雕镌,虽经风霜剥蚀,字迹宛然[99]。”同治五年(1866)纂修《桂东县志》,有清邑人周为东咏《了髻山》,“言访张三丰,遥指了髻岭。美人胡不归,白云闻秋影。飞级凭虚空,何处修容靓。引手摘晓霞,风吹衣袖冷。仙人非有求,焉用姓名炳。石上字不灭,(三丰二字入石进一寸许)摩挲发深省[100]。”此郴志记载正统时来此地,实属可贵,而“三丰二字入石寸许”,又有隶书所写,更为可贵也。一般张三丰手书,用行草较多。而题咏《了髻山》的诗也不少,多数为邑人,当地人咏当地事,较为可信。

    民国十四年(1925),纂修《都匀县志稿》,有“写字岩,在城北十八里桥头,明道士张三丰书‘万壑松声’四字,笔法苍劲。又马路哨岩间,亦有三丰留题,惜苔藓侵蚀漶漫,不能辨,俗亦称写字岩。又城北十八里,滴水哨悬岩,有三丰影像,俗称张仙岩[101]。”这些《张三丰全集》没有记载。张三丰诗,有的地方志乘有所收录,限于篇幅不能赘述。张三丰的书法、绘画也造诣较深,倘从艺术角度来研究,可能会另有新的收获。

    关于张三丰的著作,从明清两朝目录学家的记载中,可以窥见全貌。

    嘉靖间《天水冰山录》,有《张三丰金丹节》一部,手抄本,严嵩家藏此书。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因此丹学书籍风靡一时,何况严嵩以青词起家,深得嘉靖皇帝宠信,收藏此书毫不足怪。

    万历四年(1576)朱睦楔著《万卷堂书》,载有《金丹小成》一卷、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张三丰;《修养保身秘法》一卷、张三丰。朱睦楔是周王朱棣的子孙,在周王后代子孙中,以儒者自居,“通怀好士”收藏古书图籍,还经常梓行书籍,写下大批著作,学者称为西亭先生。

    赵鼎台对佛、道教学说甚有研究,著有《脉望》一书,该书在性命之学方面有独特见解。《脉望》书中,载有“尝读张三丰《道法会同疏》”虽是短文一篇,却得到赵鼎台的重视;如光绪二年(1876)罗廷权、何衮纂修《资阳直隶州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彭恭士、曾庆吕纂修《内江县志》、以及《张三丰全集》等,皆有记载。此文是永乐年间,张三丰居住明道玉家时所写。

    宝鸡金台观之碑,范宗镇云:“仙真,……著有《金丹玄要》三篇。另一碑中,范宗镇泳诗:“三篇玄要道清真”之句。前一碑为万历九年(1581),此碑文在陈垣编纂《道家全石略》有所收录。后一诗碑没有年代。据金台观文管所负责人说:观中原有石刻丹经碑,今已不知去向。

    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有张三丰《金液还丹捷径口诀》一卷,又有《金丹直指》一卷。

    王洪绪撰《明史稿》,有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又有《金丹秘旨》一卷。《明史·艺文志》记载与《明史稿》完全相同。

    康熙十二年(1673)曹申吉、潘训纂修《贵州通志》,有张三丰《丁道歌》、《无根树词》二十四首。康熙三十二年,《贵州通志》、《黔诗记略》与记载相同。据说福泉县高真观有此碑刻,不知确否。

    阮元、范懋柱撰《天一阁书目》,有张三丰《金丹节要》二卷,蓝丝阑抄本。

    乾隆间《历代神仙通鉴》,汪舜仪评订同原录,有《徙要篇》(祛应作捷)、《无根树》二十四旨(旨应作首)、《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地元真仙了道歌》、《题丽春院二(应作阕)》、《琼花诗》、《青羊宫留题》。《通鉴》所载《张三丰全集》皆已收录。

    嘉庆二十四年(1819)甘肃崆峒山道士刘一明编《道书十二种》,有刘一明注解《无根树》。

    光绪三十三年(1906)四川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在此集中,有张君宝撰《张三丰全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黄熔纂修《乐山县志》,在文志、书目有“《三丰全集》八卷,张三丰著。是书清康熙时汪观察锡龄、字梦九,所裒集。嘉庆、道光间李氏刻之,板存高票山下清虚宫三清殿。嘉定教授董承熙,邑人李嘉秀撰序[102]。”记载了《张三丰全集》之编纂刻板之经过,汪、李二人志乘中有传。

    上海图书馆编《chinazhongguo丛书综录》,有《古书隐楼藏书》,清闵一得辑《玄谭集》一卷,明张君宝撰。《证道秘书》清傅金铨辑,《三丰丹诀》一卷,明张三丰撰。

    北大图书馆善本书征求意见稿,子部道家类,三峰张神仙《金丹节要》三卷,《别录》一卷,明抄本。外还有关于张三丰事迹的著作,南阳张朝用的《张三丰遗迹记》见前引用之碑文。明佚名撰《张三丰仙师外传》一卷,撰者为何人不明,年代又不祥。《贵州通志》与《黔诗记略》有所转录。还有钱谦益撰《绛云楼书目》,以及《千顷堂书目》,亦著录其书。

    另有《张三丰真仙遗事》一卷,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平越王恩民偕都匀司理李珏同辑,亦载《千顷堂书目》中。

    我们认为,如果把有关张三丰的不同版本收集起来,加以校勘、考证、标点整理出版,为研究张三丰著作,提供方便,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张三丰遗物、诗著选

       

    张三丰的遗事,从文献上记载,够得上异彩缤纷。然而神话较浓,有时诙谐令人啼哭不得,但人民俗角度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所以我们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筛选和分类,可能对于研究张三丰,有一定的补遗作用。

    故事记载较早的是《禅玄显教编》,即张三丰见蜀王朱椿。“见蜀王,王一日宴僚佐,丰出碧根连带枣献之。又取席上金盏,实土其中,摇落一齿进埋于内。少顷生一莲,大如盘盂,一叶千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千点一花,凡千除叶,光射梁楹,气极奉香,宴毕花灭,复取齿还入口[103]。”朱椿乃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于成都。

    嘉靖十四年(1535)曹睿撰《琼花集》载有:“国初张三丰在扬州,与邱汝乘辈游蕃厘观,谓汝乘曰:子欲观琼花乎?时八仙盛开,张取水中撰之,少顷尽变琼花,香闻十余里,一郡喧传神仙来游。三丰是夕遁去,不知所之[104]”。张三丰有诗题咏,“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家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谩夸。便欲载回天上去,拟从

    膊望借灵槎。”邱克容《和张三丰》,“邋遢神仙到处家,蕃厘观里看琼花。凭阑坐爱三更月,俟晓行吞五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霞。舞罢拂衣还自笑,诗成信笔任人夸。不知今年归何处,引鹤同栖贯月槎[105]。”还有达官名士和诗。汝乘即邱克容,蕃厘观一名琼花观,古名后土祠。宋欧阳修镇守扬州,以琼花天下无双,为作无双亭覆之。绍兴间金主完彦亮占领杨州时,揭其本而去,其小者皆剪除之,后以八仙花代之,故有“少顷尽变琼花”。

    《古今图书集成》载有:“张在丰寓太平山,与山下宗显者尤善,其童子常从之游。童子语曰:张常出游,必偕我,但令闭目,一日窃视之,乃空中也。三丰闻之不乐,遂遗之去。乃邀父老登山为别,揖众使坐,下山取火,往返回四十里,顷刻而至。又市豆腐一提,此父老归,属其提版,曰:此唐邑西关王宅物也,为我还之。嗣问王宅,往市豆腐时,正父老在山时也。唐邑去太平山,百四十里,后觅三丰不知所在[106]。”来源于《德安府志》。

    《稗史汇编》,张三丰在王景云家之事,“景云之妻初不甚信,尝詈之,先生笑曰:嫂詈我乎!我令汝今日浆衣不干。即剪纸吹之,已而晒衣,果有黑云遮日,移就日中,云复随之,至暮不干,乃再拜以谢。又尝画雀,景云夫妇求多画,以供孩儿之玩。先生曰:多将费汝粒,乃画数十雀于垣,至暮飞下食粟,凡愈月费粟数斗,不饲辄叫噪,至岁尽乃止。景云尝欲得佳醋,妻曰:须镇江醋,乃堪用耳。先生曰:;;促涤缸,吾赠尔醋,出小葫芦如茄,倾之满两缸,犹不竭[107]。”咸丰二年(1852),卫哲治、阮学浩纂修《淮安府志》云:“王宗道,字景云”,永乐时奉旨寻访张三丰这人也。

    嘉靖三十一年(1552)纂修《鲁山县志》,寺观中有南华观,创于“元至正丙戍(六年1346)。为邑中八景这一,《南华夜月》。俗传张三峰至此,夜求灯火弗得,乃授笔画月形壁间,其光炫耀一室。三峰去后,每夜月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如故,因名,今壁颓迹泯[108]”。志中有数人题咏此景,今录邑人江溥诗:“南华之观出尘寰,明月当空夜未阑。碧殿涵辉悬宝镜,青松挂影照冰盘。步虚晃若游晶室,储相俨然在广寒。遥忆张仙鹤归后,遗炉难复炼金丹[109]。”江溥是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官至“平凉府学教授,尝举湖广考官”。致仕家居,此志作“峰”。

    乾隆八年(1743)纂修《鲁山悬志》,有邑令张斗枢题咏《南华夜月》云:“三丰面壁拥金波,照澈南华蝶梦多。此去仙家遗迹远,空留素影对婆娑[110]。”此诗作“三丰”,张斗枢湖北远安人,是万历三十五年(1667)进士,初任为鲁山县令,时间约在万历三十六年前后,又调“永城”,四十年分校豫围。

    以上数则,属于道教这法术,作为故事,不妨供欣赏亦未尝不可。

    《清溪暇笔》有云:张三丰“常居秦属间为人治痰,吹呵抚摩应手而去[111]。”(属字是否应为蜀字之讹)

    《稗史汇编》又载张三丰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居安东王景云家,其“邻有女子疗且死,先生曰:是可生也,当与老夫同榻一宵则可,不然不得活,其家许之。先生登榻,引己足与女足相摩者,一夕女觉热自足心起,明旦遂愈,三日复故”。又有“天顺初,京师酒肆,有癫童子,手足溃腐,殆无生理。日见一敝衣道人来乞酒,童子伺主人不见,予之一瓯,如此两月。道人曰:尔病可救也,因令童子侧其首几上,以气呼入耳,其热如蒸,明日遂差[112]。“

    《陕西通志》载有“张三丰,……永乐间,三丰遇生员张恪于周公庙朝阳洞,敞衣垢面,恪不为礼。时大雪,方炊饭,三丰须臾自外持莱至,新撷于圃。云:自成都取来,恪出视雪中无迹,知为仙。将别去,乃告恪曰: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所欲,曰:苦无记性。乃吹耳,连嘱曰:吾令汝聪明,自是读书,过目辄不忘,后举永乐甲午十二年(1414)解元[113]。”

    以上数则表明,张三丰运有气功疗疾,病者痊愈,其法古已用之,今承其续而已。

    《贵州通志》,有张三丰对张信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三丰“谓张信曰:吾为汝卜葬地,以酬殷谊,命张取骸骨自负,指岩窟密曰:汝勿惧,往掷物之口中,既入则见石牛,欲相啖状,张畏而挂角出,告以故。师曰:大至封候,斯以足矣。复授铁捶命往,击洞门石磴。且曰:击不过一二锤,至断而已。张力不胜,击至七下方断,见金鱼飞去,归白之。师早:悼哉!汝八口之家,止存君一人而已,十年后位至封候[114]。”文中故事,则与史实相背。《明史·张信传》云:“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谋勇,调北平都司,受密诏,令与张愚、谢贵谋燕王,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又云:“成祖入京师论功,比诸战将,进都督佥事、封隆平候,禄千石与世伯券。成祖德信,甚呼为恩张。欲纳信女为妃,信因辞,以此益见重[115]。”文中八口之家,止存君一人而已。”其说实不攻而自破,何必赘语。清代贵州地方志乘,皆载有葬其父母之事,葬母则诬,葬父则实有之。郭子章撰《黔记》云:“张曰:吾为汝父治葬地”。《黔诗记略》,选有张信玄孙张祜题《入平越诗》云:“黔江千里净边尘,喜趁铃旗奏凯来,啼鸟有情花露敬,远山如揖瘴烟开。抒怀喜乏惊人语,歇马聊登叠翠台。明日椎牛还展墓,好将先泽问颁鲐[116]。”张祜天顺二年(1458)袭爵,成化中屡领南京军府,成化十七年(1418)三月卒。

    康熙十二年(1673)《平溪卫志》,有“永乐间创制谯楼,……水陆交通,商贾鳞次,四方之物必至,咸谓之小江南。明末丁亥(永历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总镇张先璧溃兵突至,恣意蹂躏,焚掠无遗。……昔张三丰遗记,有云:百年以后无平溪言其验欤[117]”之语!《玉屏县志》在古迹中云:“南明楼,即鼓楼,明永乐年间建。旧传基址方向,俱张三丰所定。”在仙释张三丰传亦有记载:“张三丰明初,一瓢一笠,栖石莲峰下,来去城市,踪迹不测,钟鼓楼之建,基址方向,皆其所定,后遗记而去,曰:“百年以后无平(ZHUI),予张掣蹋也[118]。”

    以上两则,说明张三丰精通于堪舆之学,而其说竟验于后世。

    《湖广总志》,张三丰“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游方而去,常往来于长安土洞庵。陇西杨仕敏,乃岷州卫指挥杨其二家,初仕敏生,三丰闻其啼声,曰:此英物也,后果显贵[119]。”

    《张三丰遗迹记》,张三丰对张朝用有云:“童子勉力读书,后当官至五品。”而竟付其言。陆深的《玉堂漫笔》作官至三品。张朝用生时官至知州从五品,死后赠为吏部右侍郎为正三品。

    李绍文撰写《竽明世说新语》有云:“王宇,幼颖悟,迥绝异人,张三丰抱视良久曰:此儿奇特不凡,他日必为河南人物贵显,不足言也[120]。”《祥符县志》,张三丰“洪武初寓汴延庆观,时大理寺卿王宇为儿时,三丰过其里,而异之,曰:此儿他日九贵显,后果如其言[121]。”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亦载此事。

    以上三则,表明张三丰有其相面之术,真乃不愧,为陈图南之后学,继承其祖之嫡传绝技。

    隆庆六年(1572)《岳州府志》载有《文吕醉吐》,“严玄玄者华容人,元末为文昌宫诞士,与邑人王某从张三丰游。数载无所获,拟辞去。三丰饯之痛饮,醉卧呕唾满地,二人不及辞。明早入揖,三丰曰:汝真弃吾耶!舔吾唾,道在是矣。王某不肯舔,玄玄舔之,遂悟三丰术,能运掌心雷,常以雷神随,后客至亦呼雷行茶,今其书尚存石首民家。嘉靖四十二年(1563),岳州通判田铺,遵迢取数册去[122]。”嘉庆二十五年(1820)巴哈布、黄本骥纂修《湖南通志》已转载其事。

    光绪十年(1884),纂修《光化县志》,有无纪律三丰“游武当、路过元妙观,憩数日,道流无识为仙者。会观主病,求进候之,嫌其秽弗与能这。忽观主渴,思绍兴酒难骤得。三丰云:我瓶中藏此久矣,少间挈壶进,一道童从后呼曰:适自墙隙窥之,知是颠道人溺也。急夺壶倾之地,观主觉酒香透户牖,命取壶得仅余沥入口,病施愈,再索之,三丰已杳矣。复持壶审视,一点滴须上白髭中,一缕倏黑,年九十八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不变,邑人喻天玺立石记其事[123]。”

    咸丰十一年(1861)纂修《淅州厅志》云:“张神仙,号三丰,隐居岩客山,常作道人状,游于上下,近山居人,有张姓者,待之甚厚,其妇腹孕,仙指妇腹曰:似我似我。后妇果生子,成童其走如飞,抱树则止,人呼为脚张[124]。”

    以上三则,实属诙谐,前者试徒。后者诲道,最后戏妇及子,真是有些过分,实不足后世效法也。

    最重要是有关张三丰拳剑和导引问题,文献上记载,虽是只言片语,然却是珍贵的佐证。

    《张神仙祠堂记》云:“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大邑县志》仙释中转引《邛州志》:“旧传道陵后裔也,生有异相,长而好学,历官四方,善骑射,壮而弃官修道,云游名山[125]。”四川有的志乘中,也载有“善骑射”之语。此为记载张三丰最早之碑记,更为宝贵的史料也。

    《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御史贾大亨《题太和山》诗,“山峪凌虚灏,神尊据化权。珠宫压螯极,金像体虽躔。树古元无纪,霞深却有仙。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十载频飞梦,孤攀尚阻缘。信知俗士驾,难溯洞门天。图志酬真览,仙香寄远虔。元休绵圣寿,和气降三年[126]”。贾大亨何许人也,康熙十年(1671)纂修《上虞县志》中云:“贾大亨嘉靖戊戍(十七年1538)进士,初授行人,奉使出入,惟箬笥砂罐,后入台中,历按湖广、河南、卢凤、淮阳[127]。”谈迁(1594——1657)撰《国榷》,有“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月癸卯,抚治郧阳都御史于湛,巡按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互讦,俱勉官经勘(128)”。说明此诗任监察御史时所写,诗中“邋遢剑光妍”是什得深思之句。从中可以寻张三丰会拳剑这端倪。张三丰《北游》咏过“明朝佩剑携琴去”。

    康熙间田雯(1653——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神仙这说果有无,……熊经鸟伸诀自秘,寸田尺宅理其粗。……异哉三丰偓佺侣,邋遢道士群相呼。永乐初载来黔地,(li)峨城市吹都虚。……郭外层峦立千仞,忽于巅顶传形躯。……始信灵踪非妄诞,裴回不去坐日脯。长生思假六禽戏,前村微雨听鹧鸪[129]。”田雯德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巡抚于贵州,此歌可能在任巡抚时所写,所以贵州地方志乘亦转此歌。值得注意的是“熊经鸟伸诀自秘”和“长生思假六禽戏”二句。大家都知晓华佗之五禽戏,自然而知田雯所歌之意了。

    嘉靖四十三年(1564),纂修《邓州志》有云张三丰“国朝洪武间,侨属邓州,有接骨方传于邓[130]。”不熟习武技者,难以传其方。记得治跌打损伤的医生,都会点武技,解放前的确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确有张三丰其人;其二,张三丰籍贯为宝鸡或懿州为可靠;其三,张三丰生于贵由年(1247),卒于天顺末(1464);其四,张三丰会拳、剑、导引之术有其珍贵的史料记载,可以作为佐证。

    最后有一点附带提及一下,为什么张三丰不见朱元璋和朱棣?这二位皇帝三番五次遣使寻访,他总是避而不见,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这是张三丰避世思想和一生的儒道思想相联系的。一是张三丰仕于元朝,任官县令,虽然官位不高,到底是食过元朝奉禄,应尽其心于故国,所以尝自称为大元遗老或大元遗民,留恋故主,决心不仕新朝,以实践“道德仁义,忠孝为本”的诺言,为保持节操还是避而不见为高。

    二是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大批诛戮开国功臣,连为朱家王朝呕心沥血卓著贡献的老学士宋濂也不放过,被谪戍在外,最后死在他乡。研究道教经典和熟读史书的张三丰,懂得“狡兔死,而猎烹”的道理。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朱元璋有“清理释、道二教。”故“遣三山高道,张玄玄请来”的诏命。张三丰坚持不去任道(li)司之职,以“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子房师避谷,至和隐钓船”为模楷,避而不仕,高尚其志。

    朱元璋把“张玄玄请来”,是为清整道教,多少还有点诚心;而其子朱棣,虽然多次遣使寻觅张三丰,而内心却包藏不可告人的zhengzhi目的,所谓《御制书》,实际上是官样文章罢了。父子二人,遣使寻访张三丰的动机,实质上有其差异,但维持封建统治这一点,又是基本相同而一致的。

    朱棣在平藩邸时,“佯狂称疾”到靖难起兵,经过了长期周密的策划,所谓“除奸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清君侧”纯属是一种zhengzhi借口罢了。从张信告密起到金川门上,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取而代之登上帝位。朱棣纂位之后,首先废除了建文旧臣不投降者,斩草除根之法,在chinazhongguo历史上可说是绝无仅有,张三丰当时对此是耳闻目睹的见证人,对于这样的皇帝,还是“不事王候,高尚其事”为佳,最好办法,不见为妙。

    朱棣遣使寻访张三丰的事,根据文献记载,有户(有时为礼)科给事胡潆、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宇清,詹事府主簿后为均州知州张朝用(位)、岷州都指挥杨永吉、恩授敬官张虚白、道(li)司右玄义任自垣、医官苏钦、太监朱祥、以及道士王景云和吴伯理、还有张三丰弟子孙碧云等。连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也与建文事有关。朱棣遣使访张三丰是幌子,实质是“隐察建文帝安在”,王鏊(1450——1524)撰《震泽纪闻》云:“故遣胡潆巡行天下,以访张仙为名,实为建文也[131]。”这更好说明孙应鳌的诗为最好的例证,《望仙台》诗,“望仙台迥草花笼,掣蹋真仙落故踪。永乐当年书生在,谁知不为觅三丰[132]。”此的确是值得深思的史实。

以上考证,仅供参考。

 

      注释

       

      1、9、10、11、14、15.任自垣 《大岳太和山志》卷二、卷十五、卷六

      2、4.《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七、卷一百七十六

      3、22、41、82、83、115.《明史》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四十六、卷四十一、卷一百五十六、卷一百零五

      5、胡昌福 《建文年“金龙”玉简析》湖北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材料

      6.方升 《太岳志略》卷二 人物

      7、61.《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卷九十五

      8.《皇明恩命世录》卷三

      12、39、63、121.赵霖《大邑县志》卷二十 金石

      13.娄近垣 《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山志》卷七 人物

      16、59、103.杨溥《禅玄显教编》丛书集成

      17.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四(四库本)卷三十四、卷六十、卷七十二(三秦出版社)

      18.《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四

      19.李贤 《古穰案》卷二十二

      20.沈痒、赵瓒 《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二 仙释、寺观

      21、114.王束贤、许一德 《贵州通志》卷十二 仙释

      23.陶宗仪等 《说郛》三种《异林》

      24、44、48、49、50、51、54、55、58.李涵虚 《张三丰全集》空表洞天版  坎集、乾集、巽集、震集,48引自浙江古籍报

      25.都穆 《谭纂》卷下

      26.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八

      27.曹秉仁 《宁波府志》卷三十一 艺术

      28、29.董黄素 《玄天上帝启录》卷四、卷七

      30.林洪 《山家清事》笔记小说大观三编 taiwan版

      31.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

      32、106.《古今图书集成》第二百五十六卷 神异典

      33.徐兆丰、张景祁 《邵武府志》卷三十 方外

      34.李日华 《紫桃轩杂缀·又缀》卷一

      35.丁廷楗 《微宗府志》卷十七 方技

      36.闵麟嗣 《黄山志》卷二 人物

      37.罗行楷、沙明焯 《桃源县志》卷十二 方外

      38.蔡呈韶、胡虔 《临桂县志》卷七 山川

      40.黄瑜 《双槐岁钞》卷九

      42.都穆 《游名山记》卷二

      43.郑晓 《今言》卷三

      45、62.杨仪 《高坡异纂》卷上

      46.丘睿、杜诏 《山东通志》卷三十

      52、56.《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二十六

      53.刘秉忠 《藏春集》卷六

      60.祝允明 《野记》卷四

      64.郎瑛 《七修续稿》卷四

      65、121.李同亨、张俊哲 《祥符县志》卷五 仙释

      66.阿桂、刘瑾芝 《盛京通志》卷九十二 仙释

      67、97、98、99.朱(wu)、陈昭 《郴州总志》卷五山川、卷七古迹、卷三十八 仙释

      68、111.姚福 《清溪暇笔》卷上

      69.何宇度 《益部谈资》卷下

      70.朱国桢 《皇明史概·大政记》卷九

      71.王兆云 《白醉琐言》卷上

      72.焦(hong) 《献徵录》卷一百十八

      73.谈迁 《枣林杂俎》中集

      74.尹继善等 《江南通志》卷四十八

      75.尹继善、靖道谟 《云南通志》卷二十五 仙释

      76.常明 《四川通志》卷二百二 外纪

      77、80.韩清桂、陈昌 《铜梁县志》卷十三 艺文卷·山川

      78、126.王概 《大岳太和山纪略》卷八 诗

      79.黄朗生 《崂山志》卷五

      81.周晖 《金陵琐事》卷一

      84.李德耀 (三丰)《像上题字》 《武当》 1985年第一期

      85、132.卫既济、薛载德 《贵州通志》卷三十七 杂记

      86.鄂尔泰、靖道谟 《贵州通志》七 古迹

      87.曹申吉、潘训 《贵州通志》卷三十 艺文

      88.汪元(meng) 《岷山志》卷二 山水

      89.贾汉复、李楷 《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古迹

      90.张永清 《中部县志》卷四

      91.朱璘 《南阳府志》卷六 艺文

      92.张曾敏、陈琦 《屏山县志》卷七 艺文

      93、113.刘于义、学青崖 《陕西通志》卷二十九 祠祀,卷六十五 释道

      94.王梦庚、寇宗 《重庆府志》卷一 山川

      95.霍士廉 《姚安县志》卷五十五 高道

      96.曹伦彬、曹伦翰 《雅州府志》卷三 寺观

      100.刘华邦、郭岐熙 《桂东县志》卷十八 艺文

      101.窦全曾、陈矩 《都匀县志稿》卷四 古迹

      102.黄镕 《乐山县志》卷十一 艺文

      104、105.曹睿 《琼花集》卷一 遗事,卷二 诗

      107、112.王圻 《稗史汇编》卷六十三 方外门

      108、109.姚卿、孙铎 《鲁山县志》卷八 寺观,卷九 艺文

      110.徐若阶、傅尔英 《鲁山县志》卷四 祠庙

      116.黎兆熙、莫友芝 《黔诗纪略》卷三十二

      117.郑逢元 《平溪卫志》卷二 古迹

      118.赵沁 《玉屏县志》卷二 古迹

      119.徐学谟 《湖广总志》卷七十三 仙释

      120.李绍文 《皇明世说补语》卷五

      122.钟崇文 《岳州府志》卷十七 外传

      123.钟桐山 《光化县志》卷六 仙释

      124.徐光第 《淅川厅志》卷三 仙释

      127.郑桥 《上虞县志》卷十五 人物

      128.谈迁 《国榷》卷五十九

      129.田雯 《古欢堂集》卷七 诗

      130.潘庭楠 《邓州志》卷九 仙释

      131.王鏊 《震泽长语》《说郛》续第十九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