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李道纯性命双修之内丹功法研究

首     页

道学入门

道教人物

内丹修炼

外丹阐幽

养生撷粹

道家文化

佛学采珍

拳术精选

 
现在位置:  道教指南首页 >> 道学入门 >> 李道纯性命双修之内丹功法研究
 

李道纯性命双修之内丹功法研究

王婉甄

  第一节 前言

  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人(今湖南省武岗县),宋末元初道士,生卒年不详1。其原为道教南宗白玉蟾弟子王金蟾门人2,于全真北宗凭藉元朝zhengzhi势力南传后,自称“全真”。考《正统道藏》中所收录之《祖庭内传》3、《甘水仙源录》4、《金莲正宗记》5等全真道史传记、碑铭,加以陈垣先生主编之《道家金石略·全真篇》,皆无李道纯生平行迹之载记。又一般道教史资料对李道纯生平事迹亦著墨不多,仅能从地方府志略见其行止,诸如《凤阳府志·人物·仙释》6列其为“盱贻道士”,并称其“博学长才”;《扬州府志·释老》7则载其曾住“仪真长生观”,“长生观”又号“飞仙观”8;而《徽州府志·人物志·仙释》9载记元道士赵定庵时,曾有一段对李道纯之叙述:
  赵定庵,名道可,其先辽州人,历官昭勇大将军营军总管,感肺疾。麾下老卒李清庵者号得道,一夕候安否,因请屏去侍妾,解衣跌坐,腰背相倚,达旦而疾瘳。道可感动,礼清庵为师,以印绶付其弟大明,弃家游,人不识其尝为达官也……
  据此可知,李道纯入道之后曾有段军旅生涯,文中载其为赵定庵“麾下老卒”,推断其从军时已非青年之躯。至于李道纯入道后为何从军,则难究其详。目前李道纯传世作品有十部之多,除以易占为主要内容之《周易尚占》三卷收于《宝颜堂秘笈》10之外,其余如《太上大通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道德会元》、《无上赤文洞古真经》等道教经典之注解,或《三天易髓》、《中和集》、《全真集玄秘要》、《清庵莹蟾子语录》等撰作,皆见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洞神部与太玄部中。 
  由此简言之,李道纯是为南宗嫡系,然其著作中不仅有《全真集玄秘要》,主要著作《中和集》也有《全真活法》一节以论全真之道,俨然以全真道士自居。
  李道纯于《中和集》卷四有《性命论》曰: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与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嗟乎!今之学徒,缁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
  所谓“性”指的是先天至神一灵,而“命”则是指先天至精之一气。性与命二者是道教炼就内丹重要的两个概念。分而言之,“性系乎神”而“潜神于心”11,所以“性之造化系乎心”。然而人心面对事物会产生差别见解,思虑念想,甚至yuwang执著,这种种外缘幻相缠缚于心使之蒙蔽,则“心役性”,虚静湛然之本体无法朗现。就“命”言之,“命系乎气”而“气聚于身”12,于是乎“命之造化系乎身”。但人身眼耳鼻口舌往往应酬举措,产生视听幻想使身受累,故身累命,形体于是无法超脱。一旦身心皆受物累,有往有来,有生有死,精神形躯也就堕入轮回无法超拔。基于此,李道纯认为“精神乃性命之本也”,炼心是为了要显性,修身是为了保命,于是乎炼丹之要便只是“性命”二字而已。换言之,内丹修炼是要藉由性功与命功之炼养,使身心合和寂定,性命永固,进而臻于“浑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之境界。
  就性功而言,主要目的是要去掉心上的妄执复归性的本来虚静状态,李道纯于《大上大通经注》注《玄理章》时云:
  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静为之性之义;又曰:发而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动为之心之义。性本静,非心则不见;心本静,非动即不见。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茍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也。
  “静为之性”指的就是本来真性就像喜怒哀乐未发前之寂然不动,而心则如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灵妙感通。若心感于物而产生妄执,则性之本然也就随之沦陷无法彰显,于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性功主要著重在心体的炼养,使之寂定以显本来真性,进而体天道之湛然。继就命功而言,内丹之所以可成的根据在于以人身体现天道的结果,李道纯以《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为比拟,将天道化生万物与内丹炼养精、气、神三项重要物质结合: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虚化神 神化气 气化精 精化形
  亦即从“道”禀覆阴阳两气,藉著阴阳两气的相互回荡化育天、地、人三才,进而长养万物,生生不息。与此相应的便是“万物本一形气也,形气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13,如此由道体之至虚极定而下生万物,称之为“顺”,也就是丹书所谓“顺则chengren”。反之,从万物往上逆行,则:
  万物含三 三归二 二归一 
  炼乎至精 精化气 气化神14
  内丹炼养上称之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待气凝神结后,终至“炼神还虚”,体天合道,李道纯称此由下往上的过程为“逆”,逆则可以成就丹道。总而言之,性功修炼在使“心灭性现”,返回本然虚极之体;而命功炼养则在成就丹道,使命基永固,故性命修炼的最终归求便在于“身心合而还其本初,阴阳合而复归太极”。


  第二节 修心炼性

  李道纯认为“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在内丹修炼过程中“离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边便是偏枯”15,换言之,其承禀著道教内丹学传统,主张“性命双修”以登真蹑境。但在性功与命功先后次第上,李道纯主张全真北宗“主者是性,宾者是命”16之“先性后命”:
  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17 
  所谓“先性后命”即是要人收心降念,先持“明心见性”功夫使对境不染著;心念寂定以后,继之以命功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然后使“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于此“先性后命”以至性命兼修的内炼功夫中,如何使心念清静寂定,复归原来本性,即成为性功修炼的主要要求。

  一、 心即道,道即心
  根据李道纯心性理论之内涵,心其实可以二分为危殆不安的“人心”与寂然常照的“道心”。人心动而感物,心随物转,堕入轮回以致万劫不复;而道心就是天心,就是能够勘破种种妄缘幻相,进而体天道湛然本体之心,也称照心。李道纯于《中和集》卷一《画前密意·圣功十六》中提到:
  圣人所以为圣者,用易而已矣。用易所以成功者,虚静而已矣。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察。虚则能受物,静则能应事。虚静久久则灵明。虚者,天之象也;静者,地之象也。自强不息,天之虚也;厚德载物,地之静也。空阔无涯,天之虚也;方广无际,地之静也。天地之道,惟虚惟静。虚静在己,则是天地在己也。道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斯之谓欤。清即虚也;虚静也者,其神德圣功乎!18
  李道纯将易三分为易理之“天易”、易象之“圣易”与易道之“心易”,“观圣易贵在明象,象明则入圣”19,读圣人之易便能穷理以知“天易”,既知“天易”便能进一步行“心易”之道。于此,圣人之所以能成圣的关键便在于其以无所不容之虚静心,体察易象变化,穷究易理,行持易道,然后通晓天地化育之变化,是为“用易”。然天地之象究竟为何?李道纯认为,天之象是“虚”,故能化育万物,生生不息;地之象为“静”,故能厚德载物,使万物自生自长而不干预,是故“天地之道,惟虚惟静”,虚静在己也就是天道在己,所以道经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作为教训,亦即要人复见天地之心,了悟常清常静之真常道体,此“天道在己”便是道教“天人合一”之功夫体现。此虚静之道体,若具体言称,可用道教的“金丹”,佛教的“圆觉”,儒家的“太极”作为比拟。李道纯于《中和集》卷一《玄门宗旨·太极图》有言: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茍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来俱可应也。静定功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20
  人心静定未感于物时,是心之本然,是性之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寂然不动,此时所体现的便是湛然澄寂之天理;一旦人心动而应物,若不符节而有所偏倚,妄执心起,则心随物转,心生性灭。因此,李道纯认为学道之人当“谨始”,亦即静定之时谨慎护持,使心常清,性常静,体现天理之虚灵不昧,如此“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来俱可应”。若以性功修持观之,“虚则无碍,静则无欲。虚极静笃,观化知复”21,虚其心能知天地之化育,复见天地无为之心,故“以心观道,心即道也;以道观心,道即心也”22,亦即心之虚静便是天道湛然之体现;而就命功炼养言之,虚其心则身不动,则形定、精固、气凝,于此身心不动之后,自有无极真机之妙应,“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也”。故如何“直下承当下静定功夫,至于致虚之极,守静之笃”23以显性之“寂然”,进而复归无上正真之妙道,便是李道纯性功对心之“静定”的修炼要求。
  以“先性后命”作为性命双修功夫次第的全真道北宗,亦是追求“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24的境界。马丹阳认为“天道但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个彻底道人”25,如何能契应天道之无为不染著?《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论降心”,曰: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26
  其认为炼心之功夫在剪除执泥于外境之乱心,谨存湛然不动之定心,此定心是体现天道之本来真心,是在行住坐卧间修行,亦即马丹阳所言“诸公若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27。全真道自重阳祖师成立教团以来,性命虽然是修行的根本,但“明心见性”却是功夫的首要要求。换言之,心不离性,心往往因为妄念之遮蔽而使性体蒙昧,远离清静。是故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唯有清静心地,使之一念不动,才能契应天道之清静寂然,复归本来真性。
  而以张伯端为初祖的道教“南宗”,虽然以命功之修炼为主,但功法的最后阶段,亦即炼神还虚的步骤,仍是要以性功修炼作为终结的。张伯端于《悟真篇·后序》言: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28
  其以诸相顿离,心不染纤尘,作为心体之朗然廓明的表现,而这样的心体境界,足以随机应物,超脱死生,契应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于此,无论是李道纯炼心使之静定以体天道之湛然,或全真北宗“明心见性”见道之清静,抑或是张伯端朗现心体,直超彼岸,契应无上正真之道,他们同样重视心的灵妙功能,在心即道、道即心的前提之下,透过炼心的方式朗现天道之廓然无碍,完成性功的要求。

  二、 炼心、显性、合道
  李道纯曰:“人之极也,中天地而立命,禀虚灵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29天地原来是穷于无穷,始于无始之至虚寂之道体,人体现天道虚灵不昧之本然真性而立性立命。命系乎气,而气聚于身,如何使身不动以修命,属命功炼养之事;然而性系乎神,神潜寂于心,炼心则神虚灵妙运,则显性之本然面目,于是当下承当静定之功夫,然后致虚静、守静笃,复见天心,便成性功炼心重要底事。萧天石先生针对炼心曾提出看法认为:“修虚极静笃法,先须用收字诀,即收放心者是;次须用息字诀,即息妄心者是;再次须用净字诀,即净凡心者是;最后须用空字诀,即空圣心者是”30,循萧天石先生之炼心诀要,亦将李道纯炼心功法分述如下:
  (一) 收放心
  求其放心本是孟子针对学问所提出的追求之道。《孟子·告子上》:人,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感叹鸡犬之失,都会急著寻找,反倒是人的良心仁义放失了,却任其逸乐不知收返,因故孟子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若将孟子“求其放心”落实于性功炼求上,指的便是将向外放求的心给找回来,使其端正本位,不被外物所眩惑,恢复其寂然不动之本心本性。这就如同《大学》教人修身以正心,曰:“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也就是说,当心为愤怒不平、喜乐好恶、忧患恐惧等情绪交杂时,必会失掉其原来“正”之本心状态,所以要回归心之本然,便要除却这些攀附在心上的恐惧心、贪嗔心、妄想心等。李道纯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针对“所以不能为者,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的注解,有类似看法。其言曰:
  太上云:清静为天下正。所谓正者,至公无私也,惟天理之至公,为能胜人欲之至私。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非不能也,为物欲之所眩也。绝欲之要必先忘物我,忘物我者内忘其心,外忘其形,远忘其物,三者既忘,复全天理。31
  人之所以不能体现天道湛然的原因并不是“不能为”,而是被物欲所拖累牵绊。而要抛离物欲的牵制,要内观其心而无心,外观其形而无形,远观其物而无物,意即不为外物欲念所牵累,然后归复天下至正之道。此所谓天下至正之道,指的是至公无私之道,也就是“清静”。惟有清静之天下至公才能制服人心欲念之至私,故李道纯言“物欲见空,则清静之天复矣”32,于此可知,收放心的下手关键便在于无欲。故李道纯在《中和集》有一《委顺图》33:
  身寂   身     命    人 
  心动   心     道    物  
  委○  ○然   ○顺天○  ○应○ 
  世混   世     时    变   
  事自   事     理    机
  其认为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世人常为此而有所为牵绊。而洞达之士,能够勘破身、心、世、事在虚幻中有,故能够委身之寂然,委心动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进而使身顺天命以应人,心顺天道以应物,事顺天时以应变,事顺天理以应机。如此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者,则能脱洒四缘,不为外境所拖累而常清常静。 
  相似于李道纯断绝外境欲念的主张,全真北宗在识心见性的修为功夫中也提到所谓的“禁欲”。王重阳在《重阳教化集》便认为:“凡人修道,须以此十二个字:断酒(se-dangjin)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如不依此,便作灵丹,性命亦不能了。”34意即要人不仅要弃绝酒(se-dangjin)财气等生理需求,更要向内斩尽七情五欲的牵绊,向外断除爱染缘起的攀附,澄心遣欲,然后“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低下所以养德,守一清静恬澹所以养道。名不著于簿籍,心不系于于势力”然后终至“脱人之壳,与天为徒也”35。总之,将放失在外的心收摄,减少其因物情转的契机,是为炼心的第一步骤。
  (二) 息妄心
  李道纯以动与静来界定照心与妄心。换言之,“一切不止之心皆妄心也,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妄想心萌发,则“生种种差别因缘”,乃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心生贪求,七情六欲扰攘不安,终至烦恼妄想种种相缘,堕入生死轮回之中无由解脱,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36。基于对息绝妄心以复见天机的要求,李道纯援引道经“常灭妄心,不灭照心”训示门弟子,其认为之所以能悟道者,是因为常存照心以勘破种种缘相之幻妄,勿令欲念执著交缠其中。一旦照心恒存,妄心也就无所作为,能“作是见者,真常之道得矣”,“无妄之道成矣”37。于此,节引李道纯《中和集》卷四《玄理歌》第二首曰: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舍华远声(se-dangjin)。寡欲薄味善根臻,省事简缘德本植。一念融通万虑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谛观三教圣人书,息字一字最简直。若于息上做功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息气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说与知堂田皎蟾,究竟自心为轨则。
  念头一旦萌生,则有欲求,有贪嗔,有烦恼,所以禅宗要人以“无念为宗”,儒家要人“退藏于密”,道教要人“息气凝神”,无非都是要斩除外念欲想,使人归复真念,无念,然后万虑澄静,诸缘息绝。故李道纯认为在“息”字上著功夫,是儒、释、道三教成佛成仙的共通法则。
  道教南宗在性命双修的内炼法则中,主张“先命后性”,亦即先持命功的修炼,再以性功终结功法以归求道体本然,于是对命功的重视甚过于对性功的讨论。后来有感于若执于命功修炼并不能超跨三界,故融通禅宗对心性修养之论点,健全南宗性功修炼之理论。张伯端于《禅宗歌颂诗杂言》曰:“故此《悟真篇》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本源矣。”38也就是说,对“心”体之炼养,便成为命功能否归于空寂本源的关键。张伯端于《玉清金笥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心为君论》提到:
  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理之妙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假事矣。39 
  换言之,欲求得性与命兼修,便得在“心”上下功夫,因为性与命同系乎心,心便是整个内丹修炼过程的主体。至于心之本然状态,张伯端是用“静”字界定的,其言曰:“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40。欲求得此心之静定,“但于诸相不留心,即是如来真轨则。为除万相将真对,妄若不生真晦尔;能到真妄两俱非,方得真心无罫碍。”41张伯端认为“妄念莫大于喜怒哀乐”42,而妄念一起,心便不得其静,若能在心动念之初急拾之,使心不怒不喜,久之自然静定也。
  于此相较张伯端与李道纯对心之本然的解释,似乎有著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张伯端与李道纯同以心之动有喜怒哀乐而偏倚作为妄念之内容,所以李道纯要人“潜心知性,性寂知天”,使心静定以体现天道;张伯端要人“怒里回思则不怒,喜中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43。全真北宗则与之不同,他们认为心因受到形躯与私欲之所限制,而在真心上蒙上妄尘,故炼心的目的在去掉蒙昧不明之妄念,使心回复清静无躁动之状态,故“心起妄尘沉地府,意常清静步天宫”。 
  (三) 净凡心 
  人之心往往眩惑于外在事物,而有七情六欲,有贪嗔痴,有妄念幻相,也因此心往往有所偏倚,无法体现心体之本然灵妙,性体之湛然寂静。而道教内丹性命双修的功夫,无论先修性或先修命,都是要人屏去外在环境加诸心上的妄执,以体天合道,复见天地之心。是故,学道之初的收拾放失之本心,与息绝动念妄心之功夫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其扭曲人感于物的直截本性,而要人绝欲,息念,以道制欲。但内丹最终的归求在体天合道,形神俱妙,保持心神之清静又成了绝对必然,故李道纯曰:
  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也,心所以静,至道与神气浑浑沦沦,周乎三才万物,应变而无穷,至广大尽精微矣。44
  换言之,悟道之士能够体现天道之清静无为,收摄放失之本然真性,面对感官世界的种种因缘能够归心不动,制欲绝念,故有道之人“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本矣”45。于此心清静,则灵妙,则圆通,则融彻,也就见天道无为而臻于化境,终至超脱生死之轮回,与道合真,与虚同体。炼心功夫行至此,“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然著,为清静也”46,守静之功笃也。 
  (四) 显空心
  止念绝欲,使心体静定;息绝妄念,使心体复归寂然不动之本然面目。心体虚无清静,则性体湛然;性体湛然,则能显见道体之无为虚寂。于此,炼心最终的归求即在于复见本性,体现虚无之道。但此虚无之道并非完全绝无,在李道纯看来,“真无”是“体象是幻垢,(se-dangjin)声是根尘,外空(se-dangjin)声,内空体象,内外俱空,真一常存”之“不无中无”47。同理,不空之空是谓真空,不(se-dangjin)之(se-dangjin)之谓真(se-dangjin),炼心显性之最终境界便是要体道之虚空,进而由此虚空超拔有无,不著有无,终使心性豁达,乃至于“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物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48。
  人禀天地之虚灵以成性,并由此立性立命,体天合道。然万物造化皆由心始,人之不止之妄心往往外著于身心世事,内制于受想行识,随世变迁,随形生灭,随行善恶,堕入生死轮回而万劫不复。因此,性功炼心之要求即在去掉人心之妄执,使“万事见空,一心归寂,超然独存”49,使之脱去造化之用,复归原来静定湛然之境界。心既湛然,性也随之寂定,致虚极,守静笃之功亦备矣。故李道纯注《道德经》十六章“致虚寂,守静笃”曰:“善为士者,致虚寂守静笃,复命归根,纯是神妙。共向这里具眼,参学事毕。”50


  第三节 顿渐法门

  性命修炼最终目的是结成金丹,所谓金丹者,“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无上正真之妙道也”51,佛家称其为“圆觉”,儒家唤做是“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不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52。此金丹之妙道,并非求之于外,而是效仿天地之运行,以人身为鼎炉,内求于身,在自家中结成,换言之,人人皆可悟道,人人皆可成仙。

  一、 登真捷径
  《登真捷径》53是李道纯与颐庵詹宰应对时,见其言谈不俗所赠之“命基九事”,其将下手知时、真铅真汞、采药入炉、抽铅添汞、周天火候、持盈固济、固济鼎炉、温养、调神出壳等九步骤,作为“登真蹑境”之旨,兹分述如下:
  (一) 下手知时
  “欲炼金丹先明下手处,若不知下手工夫,万般扭捏,千种杜撰,都不济事”54。炼丹之首要,必先安炉立鼎,李道纯认为炼丹不出一身,故以乾(≡)中真金为鼎,在人是心;坤(≡)中真土为炉,在人是身。坤卦为地,地乃孕育万物之母,是以丹道过程中,“坤”作为妙化之本。然后藉由巽卦之风作为火候推迁之功夫,在此火候周天中,炼丹便全凭一身之造化。“既知下手处,又要知时节”,也就是紫阳真人所言“铅遇癸生须急采,金莲望远不堪尝”55,此间所谓“癸生”,便是“一阳生”,是以一阳生于五阴下之复卦( )作为象徵,所谓“复见天地之心”,此阳气发动之机,便是万物丰隆的开始,故丹道功夫援用之,以为“一阳既复,四大咸安,百骸俱理,此长生久视之道也”56。如何见此一阳之时?李道纯认为,“识时莫若通理,明理莫若虚静,虚则明,静则清,清明在躬,天理昭明,天之变化,观易可见”57,以致虚守静的功夫静待一阳来复之机,则身中自有一阳生,年年、月月、日日都可以是冬至。 
  (二) 真铅真汞
  真铅者,坎中一点真阳也。系先天至灵乾卦(≡)之一阳入坤卦(≡)而成坎卦(≡),其性属水,其中阳爻是乾金,称“水中金”;在人身而言,是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中生气时的真一之精,也名“身中精”;就五行相生而言,金生水,金反隐没于水中,故名“母隐子胎”,又称“金公”;坎卦本为太阴坤卦之体,受乾阳而成少阳,故喻之为“婴儿”,以象其“负阴抱阳”。总此,真铅以坎卦(≡)表示,水中金、身中精、母隐子胎、金公、婴儿等皆其异名。真汞者,离中一点真阴也,是坤卦之一阴入乾卦而成离卦(≡),其性属火,又名“砂中汞”。在人身而言是心生液时,心液中的真阳之气,故名“心中气”;离卦本为太<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太<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阳乾之体,受坤阴之一爻而成少阴,故以“奼女”为名象其“雄里怀雌”。于此,真汞以离卦(≡)表示,砂中汞、心中气、奼女等是其异名。真铅真汞“是自己身中本来二物”58,同为炼丹之药物也。
  (三) 采药入炉
  真铅真汞既为内炼之药物,所谓采药者,即是采身中真铅真汞之谓。紫阳真人曰:“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59,西南指坤卦,作为药物之真铅是坤卦因交乾卦之一爻而成坎,其体本属坤,故说药之本源在坤卦。李道纯认为知道药之产源不足为奇,识得采药时机才是其中妙道。但采药消息是很难用笔舌形容与描述,古人认为时至则神知,紫阳真人谓:“铅见癸生须急采”60,此间所谓“采”,即“不采之采谓之采”61,亦即采药不离动静中。采得药物之后,当将此药物送入无为鼎炉中进行炼就,使之结成玄珠内丹,如此长生久视之道便可成也。 
  (四) 抽铅添汞
  李道纯认为“所谓抽添者,抽有余而补不足是也。”62又曰:“身不动气定谓之抽,心不动神定谓之添。”真铅( )与真汞( ) 是丹道进行过程中的药物,最终归求便是在身心不动的前提之下,使神凝气结,结成大丹。于是,以真汞为种子,真铅为药,采取坎中之阳以补离中之阴使成为乾,恢复乾坤尚未交媾以前之本来面目,即称之为“抽铅添汞”,也就是紫阳真人所说“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里阴。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63,自此而后,虚心养神,万缘顿息,百虑俱澄,神凝气结,李道纯名此为“丹基”,也称为“圣胎”。此外,忘精养性、摄念归心、炼精化气等等,都是“抽铅添汞”之异名。 
  (五) 周天火候
  “火者,心也;候者,念也。以心炼念谓之火候”64。也就是在内丹修炼的过程,对意念或以意念掌握呼吸的程序与法度。但真火本来无候徵,当虚其心以体会之。古之圣人惟恐后来修道之人无以取则,故以始于“复”终于“坤”的十二消息卦,配之以月、日、时,以卦爻阴阳消息之变化,作为丹道修持时进火退符之取则。李道纯于《中和集》卷二绘有《火候图》,将之辅以《三天易髓》之《儒曰太极·火符直指》配合整理如下:
  爻 辞 
  月 
  日 
  时 
  火候 
  说 明 
  复 
  初九潜龙勿用 
  十一 
  初一 
  子 
  起火 
  一阳生宜守静,常存诚,心正定。 
  临 
  九二见龙在田 
  十二 
  初三 
  丑 
  进 
  鼓巽风进火,刹那间满炉红。 
  泰 
  九三终日乾乾 
  正 
  初六 
  寅 
  徐进 
  天地交阴阳,均汞八两铅半斤。 
  壮 
  九四或跃在渊 
  二 
  初八 
  卯 
  沐浴 
  水制火,金克木,到斯时宜沐浴。 
  夬 
  九五飞龙在田 
  三 
  十一 
  辰 
  遇 
  五气朝元,三花聚鼎,金交铅汞住。 
  乾 
  上九亢龙有悔 
  四 
  十四 
  巳 
  止 
  体纯乾,六阳备,住火莫拟议。 
  姤 
  初六履霜至水 
  五 
  十六 
  午 
  退 
  始生阴,莫妄行,劳执捉,谨守城。 
  遯 
  六二直方大 
  六 
  十八 
  未 
  退 
  逢六二渐渐退阴,正中阳伏位。 
  否 
  六三含章可贞 
  七 
  二十 
  申 
  徐退 
  白雪凝黄芽,生劳爱护莫持情。 
  观 
  六四括囊无咎 
  八 
  二十三 
  酉 
  沐浴 
  汞要飞,铅要走,至斯时宜谨守。 
  剥 
  六五黄裳元吉 
  九 
  二十六 
  戌 
  守中 
  群阴尽,丹道毕,至精凝,元气息。 
  坤 
  上六龙战千野 
  十 
  二十八 
  亥 
  野战 
  阴既藏,阳再生,到这里再堤防。 
  李道纯认为谨独的功夫是重要契机。换言之,要以“清虚方寸盈如玉,极致冲虚守静笃”65的虚静状态,才能体会火候推迁之则,开展炼养内丹之功夫。只是“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却不可执著在卦爻上”66,否则便沦为心念之妄执。
  (六) 持盈固济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换言之,凡过度自满自骄、显露锋芒者,是无法守成。惟有“功成而弗居”之人,含藏收敛,蓄养动力,才是长久之道。炼丹亦复如是,行功之际,精凝气结、气凝神结之时,当守柔谦下,满而不溢,如此才能无争,全其本然,抱元守一,复归无争。倘若不识持盈,则前功俱废。故紫阳真人云:“未炼还丹须急采,炼了还须知止足。若也持盈未已心,不免一朝遭殆辱”67。
  (七) 固济鼎炉
  炼制丹药的过程,两气交合,火候周天循环已足,则当持盈勿使其太过,固济勿使其走漏。“固济者,牢封土釜者”68。土釜位于中宫,因为真铅性走,真汞性飞,若未固济鼎炉使之走漏,丹则不能成。故李道纯作“固形”诗曰:“全真妙理不难形,惟恐随缘逐(se-dangjin)声。万幻不侵情自绝,一心无染念安生?屏除人我全天理,把握阴阳合泰亨。说与修丹高士道,(se-dangjin)声无漏性圆明”69。换言之,固济之要在心性寂定,调燮真息使其绵绵不断,十二时中殷切照顾,外境勿使其入,内境勿令其出,金丹大药成就之后,方得自如。
  (八) 温养
  就如同妇人怀胎十月相似,于行住坐卧之际,都必须兢兢业业,如牛养黄,如龙养珠一般,常守其中,护持灵胎,勿使气息间断,勿令其有些许的差失,毫发有差则前功俱废。李道纯作颂曰:“真息绵绵谓之温,含光默默谓之养。胎内婴儿就,便加温养功。时时常照顾,脱壳显神通”70。
  (九) 调神出壳
  调神初壳亦即脱去凡胎。李道纯比喻脱胎为“身外有身”,所以调神出壳就与母亲爱护从其所出之婴儿相似,时时刻刻都得防危虑险,居处中常怀抱,行进间勤看守,勿使其稍有差池,直到长成才能脱离母亲独立。调神出壳也是,虚其心,静其身,真息调节源源不断,进而神虚两忘,丹与鼎炉一起掀飞,此时方见遨游物外,虚彻灵通,性命双全,形神俱妙,然后复归于太极。此脱胎境界,“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71,李道纯作“出入”诗曰:“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为。白头老子承龙去,碧眼胡儿跨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 地月光辉”72。
  总言之,内丹炼养的功夫须以意念的集中为前提,从安炉立鼎始,然后透过意念的寂定以调节精、气,使其凝结为真铅真汞而成炉中药物。俟一阳生时凭藉意念的掌控调节采药入炉,抽铅添汞,进而在火候周天推迁之间持盈守成,固济土釜,终至温养灵胎,调神出窍。总此登真九事,即可反还天地,然后有无不立,内外皆空,与太虚同体,故李道纯作颂赞此体悟太虚的境界曰:“纯一不杂谓之全,太虚同体谓之真。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达得全真理,身心混太初”73。

  二、 顿渐四乘
  “性理之学,本无次序”,只是人之禀性根器有优劣之分,才将修持功法二分为顿入与渐入。李道纯区分曰:
  中下之士须从渐入,先穷物理,穷尽始得尽性,才有一物不尽,便有窒碍处。须先一一穷尽,尽得见自己性,然后至于命也。上智之人则不然,但穷得一理尽,万理自通,尽性至命,一时都了。74
  全真道内丹修炼功法,本来是不主张顿悟的,因为全真修炼家认为“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75。但李道纯参酌禅宗“明心见性”主张,于传统道教炼养功夫法则外,建立起顿悟功法,将命功修炼分为顿、渐四乘,这其中既有中下之人渐第修炼,也有特达之士的一彻万融,可以说是李道纯在全真内丹修炼法则上新的发展。
  (一) 渐法三乘
  李道纯认为“渐教起手之初,炼精化气,渐次炼气化神,然后炼神还虚”76,换言之,李道纯渐法三乘之下乘安乐法,可以比作“炼精化气”;渐法中乘养命之法,是“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则为渐法上乘之延生之道。
  1.渐法下乘:安乐之法
  下乘者,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此乃安乐之法,其中作用百余条,若能忘情,亦可养命。77
  渐法下乘其实就是“炼精化气”的功夫,以“后天八卦图”为主要参究模式(参考下页图)。渐法下乘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作为药物,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中之气与心中之液作为火候推迁媒介,坎卦( )水中之元阳至精为真种子,十二消息卦配以年、月、日作为持盈退符之则,藉此元阳之气发动,以填补离卦( )实中虚,使其恢复未交媾时乾健之体而成丹。 
  内炼的功夫是在心性寂定的前提下进行。换言之,性功之修定已使得后天之精、气丰隆足供炼养之用。透过意念的锻炼,小药于是产生,所谓小药指的便是坤体交乾卦一阳所成之坎卦( ),其阴中之阳爻,便是元阳至精,亦是炼精功夫中之真种子;产生之时便是所谓一阳生,李道纯认为炼精之要在“知时”78,而此等时辰便是“身中癸生一阳时,便可下手采之”79。如何是下手采之?亦即透过意念掌控,在周天火候推迁中进行。也就是说,以“绝断(se-dangjin)尘无毁辱,清虚方寸莹如玉”80之静笃功夫谨守“玄宫”,使形神安静,集中注意,俟一阳生之时(指的便是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下之静极生动之机),加重意念的控制,用武火逼使离卦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中气向上急行,进而冲破玄关而采得小药真铅。此间所谓“采药”,便是采得坎卦真阳以补离卦之阴。采得小药之后,仍要继续进行火候周天的运行以涵养、封炉,不使内丹向外走漏。封固之后,内丹随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中气之推迁自然上升督脉,俟其行进至玉枕关,火候流行至夬卦( )之时,阳气渐定,固当持盈不使其太过。然后于卦象阴阳交合之际,以轻微意念之文火代武炼,使内丹从头顶昆仑由任脉缓缓下降,至阴爻褪尽剥卦( )之时,当守中知止,静待下一阶段炼气化神功夫之锻炼。于此周天火候中,“否泰二卦阴阳jiaoji之要津也。泰卦( )三阳升,当此之时宜防危;否卦( )三阴降,当此之时宜固守。”81而壮卦( )、观卦( )同象下体之上,上体之下,固当沐浴,意即不进火,不退火,谨守修养之谓也。 
  内丹修炼其实是通过阴消阳息的过程,使阴气褪尽,阳气增长,终至全阳。李道纯曰:“大修之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82。简言下乘“炼精化气”功夫之修持过程,是有意识的运用意念采取小药坎卦( )中之元阳至精,作为填补离( )中之虚,使其复归尚未交媾前全阳乾体,故名为“取坎填离”。又因坎卦五行属水,于水中求得元阳至精,故也称为“水府求玄”。李道纯用上页图表示之。
  2.渐法中乘:养命之法
  中乘者,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降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此中乘养命之法,其中作用数十条,与下乘大同小异,若行不怠,亦可长生久视。83
  中乘功夫是建立在“炼精化气”基础上的,以“先天八卦图”作为指导图示(见右图),金乌与玉兔(真汞与真铅之异名)为药物。此时身心寂不动,故神潜于心,意即元气中包含有元神,两者交结不分,故此阶段之“炼气化神”,便是以元气真汞中元阴之气作为真种子,目的在使神凝气结以结成丹。
  在小周天火候的掌握下,炼气化神之功夫利用意念之推迁将真汞移入中宫,炼离卦(三)中一点元阴之气。李道纯认为“炼气之要在乎调燮,所谓调燮者,调和真息,燮理真元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调燮之要乎。”84,也就是说,此中乘功夫著重的是呼吸在内丹过程的推荡作用,而此呼吸并非口鼻之呼吸,而是真意之阖辟作用。此间所指“呼”是消,也就是阳爻褪去而阴爻来复;相反的,“吸”便是息,亦即阴爻去而阳爻来归。结此呼吸二字,指的便是真息往来无穷之状态,有时也以“橐籥”作为象徵,喻其绵绵不息,若存若亡。李道纯还将此真意的阖辟作用比喻为“玄牝之门”。换言之,在真意作“吸”这个动作的同时,离卦中之至精会随之自督脉上升,然后真气具于头顶乾卦处,故曰“呼则接天根”85,也称作“辟户”,李道纯形容为“呼则龙吟云起”,意指心不动;相反的,当真意“吸”气时,离中至精则随之自任脉下降,气归小腹坤卦,是言“吸则接地根”,也谓为“阖户”,李道纯形容为“吸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啸生风”,即身不动也。呼吸之初本是运用意念使之升降周流,而后注心在息,内观以静定不动,于是原来之有为呼吸渐为自然无为之动静阖辟所取代,故李道纯谓“炼气之要在乎心不动,心不动则气定,气定则神凝”,功夫至此圣胎凝结,中乘功夫完备矣。于此一升一降、一呼一吸、身心不动之间,真汞采得真铅中之至阳复归于乾体,气凝神结,结成圣胎,故“炼气化神”也称作“抽铅添汞”。又其以乾为天,坤为地,于此天地间绵绵不息,作用无穷,故也称“乾坤阖辟”,李道纯以右图表示之。
  张伯端有言“真土制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86。意即坎卦乃乾卦交真土坤卦而成,其体为坤卦,其中一点元阳至精是为真铅,故言“真土制真铅”;而乾卦交坤卦所成之离卦采真铅之元阳填补元阴,使其归复乾体,是言“真铅制真汞”;于此,精固气聚神凝,身不动心亦不动,故曰“身心寂不动”。此离宫休定,即中乘“炼气化神”之功成。
  3.渐法上乘:延生之道
  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初为丹成,和气薰蒸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作用处,不同亦有十余条。上士行之,始终如一,可证仙道。87
  渐法上乘亦即“炼神还虚”,是建立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功法基础之上的。经过炼精、炼气之命功功夫后,精固气定神凝,身心寂不动,圣胎成全阳,于是炼此元阳之体即是炼此元神,欲炼此元神当知神潜于心,故李道纯认为“炼神之要在乎意”88,炼神即是炼心,全是性功底事。
  道本至虚至无之体,因受阴阳两气之交感而化育万物,“天圆而动,北辰不移,主动者也;地方而静,东注不竭,主静者也。”89而人于天地中间,禀虚灵而立性立命,若以虚养心,则心所以静,神所以灵,如北辰不移,故谓天道在己;以性养气,气所以运,如东注之不竭,身则常存,故谓地道在己。于此,天地虚灵之道在己也,以此虚灵明妙修持之,则以心即道,道即心,则“形神俱妙,阴阳不得而推迁,超出造化之外也”90。而此上乘功法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性情为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皆是以人体效天法地,将丹道功夫收摄于心之上所开展。换言之,炼神功夫在养神,养神之要在乎炼心,使心知一切念虑妄执都是阴趣,一切幻缘法相都是魔境,若随念而缘起,随情而纵意,则“阴长魔胜”91,阳气消褪,之前炼成之纯阳丹体亦无所用,因为“阳尽阴纯死矣”92。相反的,若于平常行住坐卧日用间,使心打并得洁净,处事以直,处事以顺,处心以柔,处身以静,以性摄情,遣幻缘断念虑,使心归复本然虚静之面貌,则不著一切相,不染一切法,不见一切物,不知一切事,不为幻缘魔境惑乱,不使尘缘染著,“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到这里,六根互用,通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93,故李道纯谓“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胎仙”94,功夫至此,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
  总此炼神还虚之功夫,虚则清静,清静则灵明,灵明则神妙,神妙则至极。既至神妙境界,则“命宝凝矣,性珠明矣,元神灵矣,胎仙成矣,虚无自然之道毕矣”95。故李道纯曰:“功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著”96,以右图表示炼气化神之后的不坏元神是为乾体,意定后则神灵,神灵后则可复归太极○。
  此外,李道纯又将此渐法三乘与紫阳真人“三五图局说”97配合解释之(见下页图)。首就下乘功法而言,震卦属木生数“三”,其与生数“二”属火之离卦有相生作用,故“同成五”;兑卦属金生数“四”,与生数“一”、属水之坎卦有相生作用,也同成“五”。因“炼精化气”系以心(离)、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坎)作为水火交合,其天干分属己、戊,且须透过处于中宫之土作为牵系,故曰“戊己还从生数五”,故土“五”居中是一家。功夫至此,“三家相见结婴儿”,所谓婴儿乃指精气凝结之元气大药。次以中乘功法言之,相配震卦之性与离卦之神同系乎心,故“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卦之精与兑卦之情同系乎身,故“北一西四同成五”;而此五行中以意为主宰,故意是“无偶有自是一家”。于此使身心虚静,身心意自然相合混一,故曰“三花聚,五气朝,圣胎凝”。末以上乘丹法释之,以“水火交”称下乘之精合神,身不动也,故“北一西方四共之”;以“金木并”称中乘之情合性,心不动也,故“东三南二同成五”;意大定则“五行全”,故称之为“戊己还从生数五”。如此身心意相合,则“金丹之能事毕矣,神仙之大事至是尽矣”。
  (二)顿悟功法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98
  承前所言,人乃禀道之虚灵而于天地间立性立命,故收拾身心之要,即在效天法地之功用也。换言之,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兼修,通达天理之修道之士,能知天道生生不息在于无为,故炼心以虚灵不昧效法之;亦能知地之厚德载物,长养万物而不居功,是故身以清静无为效法之。于此,以心法天,以身法地,常保身心清静,天地造化之机尽在一己,便如道经所云之“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李道纯也云:“保身在调燮,保心在检摄;调燮贵乎动,检摄贵乎静,一动象天,一静象地,身心俱静,天地合也。至静之极,则自然真机妙应,非常之动也。”99此间所谓“自然真机妙应”之机关,指的便是天心,即是玄关。既见得天心,既见得玄关,心能归于虚寂之天,身则入于无为之地,动与静俱忘;功夫至此,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返归于虚,并与太虚混而为一,即所谓“返本还元”,长生久视之道至是尽矣。是以李道纯将顿法视为“无上正真之妙道”,即在于此一乘功是性功兼达命功,以天地未分化前之太虚作为鼎,以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之太极作为炉,以身心清净无为作为丹法修炼之药物;进而以惩忿窒欲、洗心涤虑,存诚定意、性情合一作修持之要则,以明心见性作为复归本然清静之凝结;终至“虚则无碍,静则无欲,虚极静笃,观化知复”。100是故,李道纯谓此顿教“以精气神谓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101,上根之人可以藉此功法“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总此顿渐功法,全是在身心上作功夫,“炼气在保身,炼神在保心”,而保全身心之要无出乎动与静。换言之,“致虚静,守静笃,则能观复”102,于此“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则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103。


  第四节 玄关一窍 

  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张伯端于《金丹四百字》述此玄关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104又云:“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榖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105亦即玄关一窍不是口鼻、心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脾胃、膀胱等形体上之凡窍,而是丹道由所成之玄窍。换言之,此玄关一窍乃最神最灵最神妙之处所,若从己身中求,则拘泥于形体而不可得;若向外界求,则执著于物相亦不可得,故李道纯言“宁有定位著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106,只有在平日行住坐卧间向内著功夫,直至“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107。

  一、 至玄之窍
  李道纯于《中和集》卷二作《玄关一窍》以赠门人: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者。非印堂,非囟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非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其脐后,非两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中间。上至顶门,下至脚根,四大一身,才著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以一中字示人,只此中字,便是也。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悷,却是傀儡底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举动,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识得这个动底关悷,又奚幻不成仙乎?
  玄关乃至玄至要之一窍,学道之人能否成仙得道,端赖于能否见此玄关一窍。李道纯以傀儡与丝线的关系作为譬喻,其认为傀儡之所以能够手舞足蹈,表现各种不同的姿势,不是因傀儡本身能够自由活动,而是身上系绑的丝线使其能够活动;虽然丝线是傀儡能动与否的关键,却也必须仰赖人去牵动丝线使傀儡能动。同理,傀儡就如同我们形躯一般,丝线可以比拟作玄关,形躯所以能动,是此玄关之作用而使之能动,更深一层来看,却是主人翁使玄关动,进而牵动形躯之动的。因为丹家视此“玄关一窍”为不传之秘,丹经皆不言其位于何处,说它为“有”,才著一处便不是;说它是“无”,且不能离了此身向外寻求,故三教圣人只用一个“中”字作为表示。
  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见天地之心。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阳者动也,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著功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108
  既不能执于有形,也不能在无中求得此玄关一窍,故三教圣人强名为“中”。李道纯认为就佛教来看,此间所谓“中”,指的就是不思善,不思恶,本来清静的自性本心,当下悟得此本心清静可以成佛;从儒家观点来看,指的是喜怒哀乐未被激发之前的寂然不动状态,见得此天下之大本,可以尽心,知性,进而参赞天道之化育流行;就道教来看,指的是念头不起处,也可以《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中虚空难量之“玄牝”譬喻之,见此念头之寂然不动处,一得永得,药物火候,乃至于三元八卦,全都可以归结其中。
  李道纯认为欲见此一玄窍当于起心动念处著功夫,如《道德经》第十六章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以复卦( )一阳爻位于五阴爻下“静极生动”之动处为玄关,惟有默默存存,固守静寂,“收拾身心,致虚静,守静笃,则能观复。”109亦即《易系》所谓“复见天地之心”。既能观其复,则能知天地变化之流行,亦即道书所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而此一玄关,祇能默识神会以悟明其处,不能以文字求解,更不可以言语指明。但修道之士往往不明其中道理,或者拘限于形躯中口鼻、心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膀胱等凡窍中求玄关,或者向外寻求产门生身处是玄关,殊不知功法中之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hen前脐后、是泥丸等关窍之设立,强为指名处,是给予中下之士修行之权便法则而已,“若以有形著落处为玄关,纵勤功苦志,事终不成。”110总言此“玄关一窍”,指的是人至虚至灵之本来面目,若于未发静定中谨其所存,存而无体,是为天下之大本;若于发动处谨其所发,合宜节度,是天下之达道。所以用《易系》的话来解释,是谓“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111。若能得见此一玄窍,“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 

  二、 中是捷径
  李道纯认为“至静之极,则自然真机妙应,非常之动也”,其间所谓这动的机关便是道心,便是天心。“天心既见,玄关透也。玄关既透,药物在此也,鼎炉在此也,火候在此也,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种种运用悉具其中矣。功夫至此,天地阖辟之机尽在我也。”112所以,李道纯作“沁园春”以勉门下弟子中庵要执中以妙用时云: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 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兴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113
  成仙得道之捷径,在执此玄关之中使其四通八达,进而寂然而通,无所不通,无所不成,无所不知,终至解消“中”之名,使一念不生,复见天道无极自然真机。换言之,若欲归求丹道之终极,“除却玄关窍,其他总不真。无为中蹭蹬,有作枉劳卒”114,全系乎此玄窍之通达。
  (一)惟中惟正
  李道纯结合《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观点,认为“惟正惟中是修真秘诀”115。“中”指的是以寂然不动体物之无为,参与天地化机之本体,也就是喜怒哀乐未发前之天下大本;“正”指的是安常静定以应物无疆,长养万物不恃其功之本然,也就是喜怒哀乐已发且符宜合节之达道。修道之人,修炼之初必以“正己”的功夫为基础,也就是说,进修之要必以正己为立基,正己接人,人亦归正。正己处事,事亦归正。人心之本来面貌是湛然体现天道之虚灵不昧,因动应世事万物而有所偏倚,有所牵绊拘泥。若于此间,未能应身而寂然不动,应心而洞然无碍,如何能顺天理,顺天道,顺天时,顺天命,以保持心之常清常静以应万机万化?所以李道纯认为“正己者,进修之大用也,入圣之阶梯也”,116就性功之炼养心性而言,心地若能常清常静,虚灵通妙,欲念无所由生,妄相无所由执,自然安定危殆之心,显现微妙之道,进而以己身之正应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随之而正,天下随之而正,终能契应天下之万变,体天道而无遗,是以守中致和“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117,心包含有天地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而丹道炼养以中作为玄关一窍,同样是这个道理。换言之,以此心之清净无为落实于内丹命功修持,玄关中蕴藏有无数妙运化机,若能使此心无造作,灵明不昧,天地归道,“通玄处,把坎中一离移入南离”118,则丹成;火候推迁过程中,守中使气之周流运行无过与不及,是为“黄裳元吉”119。
  (二)抱元守一
  李道纯将内丹之所以可成的根据,建立在《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理则上;并以内丹炼养的精气神三物质与之相应,认为顺则生育万物,逆则成丹。简单来说,内丹修炼就是人身体现天道的结果,道即是一,一即是道,守得此“一”,则使万物逆而归于一,使本来不思善,不思恶之本然心体朗现道体之无为湛然。所以李道纯曰:“抱元守一通玄窍,惟精惟一明圣教。太玄真一复命关,是知一乃真常道”120,也就是说,抱元就是守一,就是守中,就是守道,也就是“一彻万融天理明”。其于《中和集》卷四有《抱一歌》曰:
  无极极而为太极,太极布妙始于一。一分为二生阴阳,万类三才从此出。本来真一至虚灵,亘古亘今无变易。祇因成质神发知,善恶机缘有差忒。随情逐幻长荆榛,香味(se-dangjin)声都眩惑。诚能一上究根源,返本还元不费力。一夫一妇定中交,三女三男无里得。三元八卦会于壬,四象五行归至寂。忽然迸破顶囟门,烁烁金光满神室。虚无之谷自通透,玄牝之门自阖辟。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乾运恒不息。浩气凝神于窅冥,出有入无于恍惚。中间主宰是什么,便是达乡原有的。121
  本来天道是至为虚灵不昧的真一之体,在其鸿蒙未判,未禀气阴阳之前,是先天地而生,先天地而存,是为“无极”,指其“无极之极”之谓也。然自禀阴阳之气交合,化生三才而生万物,天道仍以其清净无为,厚德载物行于天地之间,参赞万物化育之流行而不干预。人心所当体现的便是此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天道虚灵。然而人心应物而有善恶分判,受感官眩惑,以至于真源蒙昧。因此,李道纯认为,人若能凝神寂照,守此“一”之神灵真机,则原来心之本然寂然不动可现,本心既现,身亦不动,玄关亦得通透。于此身心不动,玄关通透之际,精气神三宝凝结,精神魂魄意五行交合,三元八卦尽现其中,乾体大丹应运而成,真常之道得矣。然后知此道本从无生,万有本归一无,进而出有入无,使不息之真气与也灵妙之元神在惚恍窅冥之中返虚,然后一无两字都予以掀翻。自此,修道人之一生大事全部毕矣。是以“说妙玄谈了不通,争如默默守其中。不偏不倚玄关透,不易方能合圣功。”122
  综上,此至玄至妙之玄关一窍,可以是向上求得天道之湛然无为,也可以是向内求得本心本性之寂然清静,见得此玄窍,则道体之无为,丹道之三元五行尽现其中。然而因为此一玄窍难以笔舌形容,故圣人强立名以“中”字标志之,乃以权变使修道之人利于内丹之炼养修持,期有圣功之表现。也就是说,欲见得此玄关一窍,不能拘泥于形体物相上寻求,或执泥于口鼻凡窍,而是当在日常行住坐卧间,于念头不动处著功夫,或者致虚静笃,或者执中除妄,体现天心玄妙之机,舍弃缘相妄念之执,然后通透此窍之妙用,进而身心不动,使元神臻于希夷之化境,归根复命体现天道元本虚灵。是故李道纯曰:“清清默默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默识通玄关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123所有造化功行尽系于此玄关一窍之通达透彻也。


  第五节 结论 

  内丹炼养的主要修为是透过修心显性兼以内丹炼养的功夫修持,使性命双彻,臻于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虚极境界。李道纯禀此内丹学传统,将性命双修的功夫法则立论在“体天合道”的基础上,换言之,道体本无极而太极,因受阴阳两气交感而有三才,也才有万物化育;于此生育万物的过程,天仍无为,地犹厚德,故能应万物自化而无违。同理,人与之相应,禀道之虚灵以立性立命而有形,精气神蕴含其中,内丹炼养的过程便是性命双修以体显天道的过程,亦即以“内修心性与精气神,外应宇宙乾坤之神理与天机,一以使天人物我之精神生命交流互织,其解脱蜕化肉体之假我,而达于金刚不坏、与天地同在、与宇宙永存之真我”124作为最高化境。李道纯于《中和集》卷三以《全真活法》授与诸门人而言曰:
  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全精可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则无欲,故精全也。全气可以养心,欲全其气,先要心清静,清静则无念,故气全也。全神可以返虚,欲全其神,先要意诚,意诚则身心合而返虚也。是故,精气神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宝为丹头。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岂不易知?岂为难行?难行难知者,为邪妄眩惑尔!炼精之要在乎身,身不动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啸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炼气之要在乎心,心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翼,而元气息矣。生神之要在乎意,意不动则二物交,三元混一,而圣胎成矣。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然亦不可著在身心上,才著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且道如何是不可见之身?云从山上,月向波心。125
  所谓“全真”,指的就是全精、全气、全神。身安定则精全,可以保身;心清静则气定,可以养心;意诚则全神,可以返虚。于此,全真之道不出身心二字,“身心合而还其本初,阴阳合而复归太极”便是。换言之,学神仙法只在炼精、气、神三宝,及至此三宝混于中宫,则金丹可成,长生久视之道得矣。内丹之所以可成,是人的身体法天效地的结果,李道纯以《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为比拟,认为“道”本是虚静无为,因受阴阳两气之交感流行,而化育天、地、人三才,进而长养万物,生生不息;而人“中天地而立命,禀虚灵以成性”126若相应于道体之化生万物,则依序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如此由道而万物,称之为“顺则chengren”;反之,从万物向上逆行,则炼乎至精→精化气→气化神,终至炼神还虚,以体天道之湛然,故称之为“逆则成丹”。于此理论架构下,李道纯将内丹修炼功法分为顿、渐四乘,亦即渐法下乘安乐之法是为“炼精化气”,中乘养命之法则为“炼气化神”,上乘延生之道则等同“炼神还虚”;最上一乘顿法,李道纯称之为“无上正真之妙道”。然“命系乎气,性系乎神;潜神于心,聚气于身,道在其中也”127,又内丹修炼“离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边便是偏枯”128,是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两乘功夫属修命底事,炼神还虚与最上一乘顿法同为修性之事。简言之,内丹修炼全是修命与修性之功夫而已。
  就性功而言,主要的表现就是“炼心显性”。受到禅宗提举“自性佛性”,肯认“人人皆能成佛”的论点影响,李道纯也说:“若言他是太上,自己却是什么?须是向自己究竟,方见得亲切。太上云: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即此意也。”129也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仙得道,之所以有凡尘与仙佛的差别,皆在此心之清静与否。李道纯在解释《太极图》时认为,人心本来静定未感于物时,可以体现湛然天理,若感于物而有所偏倚,则会产生幻相欲念与妄执。所以当在静定中谨其所存,常灭妄心,不灭照心,使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则动而感物时便自有主宰准则,“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130。若结合“中和”与《易系》“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观念诠解本心本性,是以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来比喻心体本来寂然不动之面目,也就是“静为之性”;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之谓和比喻成心体感而遂通之灵妙,也就是“动为之心”之义,是故性与心乃体与用之关系,性功炼养的最终归求便在于炼心显性以复天地之心。若用佛教的话来说,炼心显性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换言之,人对外在境界要能不起心动念,对世间万物要知其乃随缘生灭,是空是虚幻,如此无所妄执著心,于相不执著于相,于念不系缚于念,在生活行止之间,便可当下超拔于执著偏见,顿见真如本性,照见般若智慧清净心,这就是李道纯所说“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则天理之湛然可现。此外,李道纯从“守中致和”的观念出发,将《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与内丹炼养过中至玄至妙之“玄关”结合,提出“守中”之说:
  执者一定之辞,中者,正中之道也,道心微而难见,人心危而不安。虽至人亦有人心,虽下愚亦有道心。茍能心常正得中,所以微妙而难见也;若心稍偏而不中,所以危殆而不安也。学仙之人,择一守之而不易,常执其中,自然危者安而微者著矣。金丹用中为玄关者,亦是这个道理。131
  意即求得本来真性之静定,自然能在静定中感通于万物,常保心之清静无染。守得“中”之寂然,心自然清静,身也自然安定,金丹亦可成矣。所以李道纯认为“惟正惟中”才是修真的秘诀,此“守中”之丹诀功法,后来也影响尹真人、黄元吉、闵小亘等丹师。总言之,李道纯体现宋元以来“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以道会通儒、释的心性理论,并将其运用在性功炼养上,最终归求即在使心脱去造化做作,复归原来静定湛然之境界。心既湛然,性也随之寂定,性功炼养之事亦毕矣。
  就命功而言,李道纯认为性理之学虽无次序,但人之禀器有优劣不同,故将命功修持分为顿法最上一乘与渐法三乘。亦即根器中下之人,当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渐次层递向上修证;而上智之人则以性兼命,下手一时都了。就内丹炼养来说,是人体效天法地、逆则成丹的过程,李道纯认为炼精之要在使身不动,身不动则元精固结,进而使元气凝定;炼气之要在使心不动,心不动元气凝定,则元神也随之灵妙。至此神气凝结之时,人体已于中丹田结成不坏纯阳元神,如何炼此元神使之返还虚体,与道合真,便全然是常清常静复见天地之心的性功功夫了。另外李道纯受到禅宗“明心见性”与“当下顿见真如本性”的影响,在传统内丹修持功夫上,提出无上至真妙道之“顿法”,让通达之士能尽性至命,一时都了,此顿法之修持,亦以性功功夫为主。概言命功的修持,是以人身为鼎炉,真息流动为火候推迁,取则以卦象阴阳之消长,使作为药物的精气神在人体中酝酿交结成丹,最后炼此纯阳元神,使之脱胎了当,与太虚同体。但无论是炼丹之初的有无互用,动静相须,抑或是丹成之后的诸缘顿息,万法皆空,都必须以静定之本体贯串之。李道纯命功理论的表现,在修行次第上,是取自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观点,认为应当“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且同北宗般极为重视心性的炼养;而在炼养方法上,除承袭传统内丹修炼取则于《周易》卦象数术外,其多援引张伯端《悟真篇》之语作为徵引与解释。是故,李道纯于内丹炼养功夫之融会全真北宗与金丹南宗,当与其从南宗门下归化全真有关。
  李道纯以南宗传人归化全真北宗门下,所以在命功功法具有混融南北宗之思想特(se-dangjin);另外,处于“三教合一”的时代氛围里,李道纯秉持著“皇天无二道,圣人不两心”132的宗旨,明言“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133,在心性理论上以道融通儒、释两家。是以《全真活法》做起点,将所衍伸的思维绘成以下简图: 

  全其本真
  ┌───────┼───────┐
  全精  全气   全神
  │ │ │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顿悟 
  (身不动) (心不动) (意不动) 
  └────┬────┘ 
  命功───────────┼────┘
  │ 性功 
  │
  ┌────┐ ┌────┬────┐
  北宗 南宗 儒道会通 释道会通 守中致和
  (先性后命)(命功功法)(已发未发)(明心见性)(允执厥中)
  └──┬─┘ └────┼────┘ 
  归化全真 三教合一

  由此性命双修之内丹功法深层推扩,便可略见李道纯之道教思想之梗概。


  注解:
  1 《道藏提要》载其生卒年为1219年至1296年(任继愈主编,北京:chinazhongguo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页1203。 
  2 李道纯弟子王志道所著之《玄教大公案》(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下字,台北:艺文印书馆,1962年)载曰:“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传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吕仙君,吕传海蟾刘仙君,刘南传张紫阳五祖,北传王重阳七真,道统一脉自此分而为二。惟清庵李君得玉蟾白真人弟子王金蟾真人授受为玄门宗匠,继道统正传以袭真明……实庵苗太素师事之心印其要,盖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也。” 
  3 李道谦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纪传类,川字。 
  4 李道谦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纪传类,息字。 
  5 秦志安著,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致字。 
  6 《凤阳府志·仙释》 (收于《chinazhongguo方志丛书》,据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卷三十三。 
  7 《扬州府志·人物·释老》卷五四载“李道纯,都梁人,号清庵,又号莹蟾子,住仪真长生观。”(收于《chinazhongguo方志丛书》,据清嘉庆十五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8 《扬州府志·寺观》卷三九记“长生观,县东十里,河北,元莹蟾子李道纯居焉。世传其得道飞升,又号飞仙观。” 
  9 《徽州府志·人物志·仙释》(收于《chinazhongguo方志丛书》,据清道光七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卷一十四。 
  10 收录于《百部丛书集成》(据明万历年间绣水沈氏尚自斋刻宝颜堂秘笈本影印,严一萍选辑,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 
  11 《中和集》,卷一,第五左。 
  12 《中和集》,卷一,第五左。 
  13 《中和集》,卷一,第五右。 
  14 《中和集》,卷二,第五左。 
  15 《中和集》,卷三,第三十右。 
  16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交字),第一左。 
  17 《中和集·性命论》,卷四,第一左。 
  18 《中和集》,卷一,第十三左。 
  19 《中和集·画前密意》,卷一,第十一左。 
  20 《中和集·太极图》,卷一,第一左。 
  21 《中和集》,卷一,第六右。 
  22 《中和集》,卷三,第十八右。 
  23 《清庵莹蟾子语录》(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卑字),卷三,第四右。 
  24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第四左。 
  25 《丹阳真人语录》(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卑字),第四左。 
  26 《重阳立教十五论》(收于《正统道藏》正一部,楹字), 
  27 《重阳教化集》(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交字),卷三,第十三右。 
  28 《紫阳悟真篇三家注》(收于《正统道藏》玉诀类,律字),第 
  29 《中和集》,卷一,第五。 
  30 见《道家养生学概要·炼心诀要》(台北:自由出版社,1963年),页164。 
  31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藏字),第三左。 
  32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是字),第四右。 
  33 《中和集》,卷一,第二左。 
  34 《重阳教化集》,卷二,第三右。 
  35 《丹阳真人语录》,第二左。 
  3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第六左。 
  37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第七右。 
  38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律字),第一右。 
  39 《玉清金笥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卷上,第三左。 
  40 《玉清金笥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第五右。 
  41 《紫阳真人悟真篇·禅宗歌颂诗杂言》(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律字),第四右。 
  42 《玉清金笥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第六右。 
  43 《玉清金笥清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第六右。 
  44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第二左。 
  45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第三右。 
  46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第二左。 
  47 《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第一右。 
  48 《太上大通经注》(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藏字),第四右。 
  49 《中和集》,卷六,第二十二右。 
  50 《道德会元》(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谈字),卷上,第十右。 
  51 《中和集·试金石》,卷二,第十一左。 
  52 《中和集》,卷三,第十五右。 
  53 《清庵莹蟾子语录》(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卑字)卷六,第十右。 
  54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左。 
  55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家注》卷一,第二十二右。 
  56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三,第三右。 
  57 《中和集》卷一,第十右。 
  58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一左。 
  59 《悟真篇》卷一,七言律诗八首之七,第二十二右。 
  60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家注》,卷一,第二十二右。 
  61 《中和集》卷二,第六左。 
  62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二右。 
  63 《悟真篇》卷三,第十二右。李道纯所引用之言以“里”为“内”,更“从”为“自”,与紫阳原诗略有出入。 
  64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二左。 
  65 《中和集》,卷四,第十六左。 
  66 《中和集》,卷四,第三左。 
  67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家注》,卷四,第二十七左。 
  68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三右。 
  69 《中和集》,卷五,第二右。 
  70 《中和集》,卷六,第十七左。 
  71 《中和集》,卷三,第十四右。 
  72 《中和集》,卷五,第三右。 
  73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八左。 
  74 《清庵莹蟾子语录·炼性指南》,卷六,第九左。 
  75 《重阳立教十五论》(收于《正统道藏》正一部,楹字),第十二论圣道,第五右。 
  76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右。 
  77 《中和集》,卷二,第十五左。 
  78 《中和集&#8231;全真活法》,卷三,第三十一右。 
  79 《中和集》,卷三,第十八左。 
  80 《中和集》,卷四,第十六左。 
  81 《全真集玄秘要》(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字),第三左。 
  82 《中和集》,卷四,第五左。 
  83 《中和集》,卷二,第十六右。 
  84 《中和集》,卷三,第三十一左。 
  85 《中和集》,卷三,第八左。 
  86 《金丹四百字》(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唱字),第五左。 
  87 《中和集》,卷二,第十六右。 
  88 《中和集》,卷三,第二十九右。 
  89 《中和集》,卷四,第十左。 
  90 《中和集》,卷四,第十左。 
  91 《中和集》,卷四,第五左。 
  92 《中和集》,卷四,第五左。 
  93 《中和集》,卷四,第六右。 
  94 《中和集》,卷四,第五左。 
  95 《中和集》,卷一,第六左。 
  96 《中和集》,卷二,第七左。 
  97 《中和集》,卷二,第八右。原诗见《紫阳真人悟真篇三家注》卷二:“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身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成入圣基。”,第十六右。 
  98 《中和集》,卷二,第十六左。 
  99 《中和集》,卷四,第八左。 
  100 《中和集》,卷一,第六右。 
  101 《清庵莹蟾子语录》,券六,第十右。 
  102 《中和集》,卷四,第七右。 
  103 《中和集》,卷三,第三十左。 
  104 《金丹四百字》,第七右。 
  105 《金丹四百字》,第四右。 
  106 《中和集》,卷三,第三右。 
  107 《中和集》,卷三,第三左。 
  108 《中和集》,卷三,第十七左。 
  109 《中和集》,卷四,第七右。 
  110 《中和集》,卷三,第三左。 
  111 《中和集》,卷三,第三右。 
  112 《中和集》,卷四,第八左。 
  113 《中和集》,卷六,第六左。 
  114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十九左。 
  115 《中和集》,卷六,第十右。 
  116 《中和集》,卷一,第十左。 
  117 《中和集》,卷一,第二左。 
  118 《中和集》,卷六,第七右。 
  119 《全真集玄秘要》,第四左。 
  120 《中和集》,卷四,第二十一右。 
  121 《中和集》,卷四,第二十一左。 
  122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二十七右。 
  123 《清庵莹蟾子语录》,卷六,第二十五左。 
  124 语见萧天石著:《道家养生学概要·丹道派修真要旨》,页27。 
  125 《中和集》(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字。台北:艺文印书馆,1962年2月影印) 
  126 《中和集》,卷一,第五左。 
  127 《中和集》,卷一,第五左。 
  128 《中和集》,卷三,第三十右。 
  129 《清庵莹蟾子语录》(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卑字),卷三,第七右。 
  130 《中和集》,卷一,第一左。 
  131 《中和集》卷三,第十右。 
  132 《中和集》,卷三,第四右。 
  133 《三天易髓》,第十右。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