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陈撄宁道教大义

首     页

道学入门

道教人物

内丹修炼

外丹阐幽

养生撷粹

道家文化

佛学采珍

拳术精选

 
现在位置:  道教指南首页 >> 道学入门 >> 陈撄宁道教大义
 

陈撄宁道教大义

胡海牙    putuan子

    道教,就是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和精神境界的净化提纯,乃至身与意的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
    道教,在我中华已延绵传承了六千余载,由于历史的局限,虽然岁月极其悠久,却一直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从而没有真正的地位。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才首次倡导并正式提出,要将道教作为一门专门的学术来研究。先生认为“道教乃是一种独立的学术,毋需借重他教门面”,“余本不反对儒释道三教之宗旨,但不愿听任神道教术埋没于彼三教之内;失其独立之资格,终至受彼等教义之束缚而不能自由发展,以故处处将其界限划分明白,使我中华特产卓绝千古的神道教术,不至遭陋儒之毁谤,凡僧之藐视,羽流之滥冒,方士之作伪,乩坛之乱真。” 
    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道教之术,不是宗教,不是迷信,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功夫。他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是科学,我们就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实事求是的姿态来分析、试验,实修实证。 

    道教是一门特殊的科学 
    所谓科学者,是就世界上每类事物作实验的研究和分析,而得以有系统的知识及归纳的方法。如物理、化学、心理、生理、天文、地质、动物、植物、矿物等称为自然科学;如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冶金等称为应用科学;如历史、地理、教育、zhengzhi。法律、经济等称为社会科学。 
    道教,是缩短人类进化过程之学,不是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概念,故不属于哲学范围。道教有方法可实验,有系统可以研究,有历史可以考证,不能说是非科学的。但道教之作用,是要改造自然现象,不是仅以了解自然现象为满足,故非自然科学。道教初步之祛病延龄虽与医药卫生有关、外丹炉火虽与炼矿冶金有关,但皆未发展到一般可以应用之程度,故亦非应用科学。故道教只可以名为特殊的科学。 
    道教作为特殊的科学,又与传统的理学、佛学与玄学等学术有所分别。理学乃宋儒所讲之学,彼等皆侧重于世间做人的道理,充乎其量,不过希圣贤而已,虽有时论及形而上学者,亦止于空理而不切实用。假使我们嫌普通人之身体桎梏,寿命短促,能力薄弱,不甘听其自然,而想求得一种改造自然之学术,以满足吾人之愿望,彼等即无词以对,这是理学的缺点。若道教则可以补救此缺点而有余。佛学处在与道教反对的地位。而宋元明清四朝的遗书,每喜将仙佛两家之说混合一处,牵强附会,非但不知佛,亦不知仙。佛家无法和宇宙定律相抵抗,眼见世间生老病死难以避免,故说“诸行无常”。仙家要推翻宇宙之定律,“我命由我不由天”,故说“长生不死”。佛家最后结果是涅槃,涅槃现象就是身体死亡,涅槃意义就是精神寂灭。仙家最后结果是飞升,飞升现象就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飞升的意义就是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迁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字古写与迁之古写同。故仙者迁也。先迁化其形质,然后再迁移到适合此形质寄托之处所,与飞升之义相同)。玄学乃道家之学,唐朝尝列之于学宫。凡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各书者,在当时皆称为玄学。此等书中虽亦偶有关于修养之言、然总不能称之为丹经,不能认其为道教。又如玄旨、玄谈、玄机、玄览、玄悟、玄妙等名词,凡带上一个玄字的,都有点令人难以捉摸。道教乃实人实物、实修实证、实情实事,与披专讲玄理者不同,故只能名为道教,而不能名为玄学。 

    道教的历史与近代之传承 
    道教传承至今,至少已有六千余年。据史料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之时距今已近五千年,而史料又称“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在黄帝时已有一千二百岁,而广成子未必就是生而知之者,自然有传授。广成子之师,更不知何代人物,复不知有几千岁之寿龄。故,中华延绵传承至令之道教,至少应有六千余载之历史矣。 
    或有问,既已六千余载,为何从历代祖师著述中难以求得。盖因古道教虽有着其极悠久的历史,但限于历史的局限,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他,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地位,特别是自东汉以后的近两千余年,修仙之士常隐藏于儒释道三教牌头之下,不能独立自成一家的学说,遂形成了有仙无学的局面。试看《参同契》冠以《周易》之名;《悟真篇》又附老子之语,其实与《易经》、《道德经》毫无关系。后来如《仙佛同源》、《仙佛合宗》、《慧命经》等书,又将佛法拉入道教之内,而佛教徒亦不肯承认。这班学仙的人,将儒释道三教之名词与义理混合组织,做成遮天盖地一个大圈套。彼等躲在此圈套中,秘密工作,务其实而讳其名。如此圆滑行藏,常常招惹儒教之排斥,释教之厌恶,甚至于道教徒亦根据老庄清静无为之旨,而拒之于门外。彼学仙者流,竟弄得东家不收,西家不纳,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将道教从三教圈套中单独提出来,扶助它自由独立,摆脱彼等教纲之束缚,然后始有具体的道教可言。敢谓道教证验之法,虽历代先哲所遗传,而道教独立之精神,前人实未尝注意到此(《抱朴子》颇有这种精神,惜方法不足以应用;《老子》也有许多修养精义,但与《悟真篇》的作用不同)。惟至陈撄宁先生创导道教以后,道教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重现于世。 
    陈撄宁先生通过自身的实修实证,为中华道教事业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其所处年代的纷乱,先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文化大革命三个历史时期,终困力不从心,未能最后证得道教的最高境界(即阳神出壳、白日飞升)而遗憾故去。陈撄宁先生虽然不能算是道教的成功者,但他为中华道教做出贡献与其为道教所建立的理论,却为我们后学者学仙了道指明了道路,故有人曾冠予陈撄宁先生以道教派的开山始祖也不为过。 

    道教的基本内容 
    道教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与内家拳三大部分。 
    三元丹法:即天元、地元、人元三品丹法的合称。 
    天元丹法,一般是指“清静派”的大丹功夫。这种功夫没有流弊,能够自己作主去修炼,而不必一定借助于外物。做这种功夫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可执着于在肉体腔子里摸索。初步功夫,锻炼肉体未尝不可,逐渐要跳出肉体去悟,否则不能达到“炼虚合道”的高层次。 
    陈撄宁先生曾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不是在人身上讨便宜。”“修仙者,贵在收积虚空中清灵之气于身中,然后将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而修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盖此言可谓切中要害矣。现在许多做清静功夫的修炼者,只是在自己身体上摸索用功,殊不知肉体本是一团阴气,如何能从此采得阳气而点化自身之阴质?因此佛教中人说我们是“守尸鬼”。因为我们许多做工夫静坐者,都在守窍,或守丹田,或守其他,只在身体上用功,不是守尸鬼是什么?!到头来练的只不过仍然一团阴气耳。如果不知从虚空中招摄,结果还会象平常人一样死去。所以,这种功夫,只有跳出肉体之樊笼,才能有大成的希望。清静功夫最关键的口诀,即“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功夫到时,自然一得永得。 
    地元丹法,又称地元神丹,即外丹烧炼术。外丹烧炼又分为黄白点金术与炼制丹药术两种。黄白点金术,就是采取矿物质,用来烧炼黄金白银,以充修道之资,因为修道过程中是需要费用的,如古云“无财不足以养道”(关于此语的详细讨论,将另撰文)。炼制丹药术,是通过各种秘法,烧炼成丹药,用来服食,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而即身成仙。 
    这两种外丹方法,一直秘密传承,而今鲜有人知。虽然古人留下了不少外丹著作,可是今天已无人问津,只有社会上少数学者在研究和试验。道教大师陈撄宁先生,曾用十年光阴,专门研究外丹术.终因战争的影响而作辍,未获最后成功。虽然如此,陈撄宁先生经过千百次的试验,得出了结论证明古神仙所遗各种外丹口诀,确有可凭、决非欺罔。这就肯定了地元丹药的存在。化学史界的学者也在研究炼丹术,但由于诸多因素,还是没有真正地将地元神丹之秘揭开。陈撄宁先生的外丹烧炼事业、我们还应当继续研究实践。外丹在历史上虽然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死了不少贵族和皇帝,但这大多是由于他们内功修炼和道德积累不足,缺少服用外丹的条件所致。世界上倒底有没有返老还童的药物?人能否靠外丹延年长生? 
    这些问题至少是仙家向科学提出的挑战,而地元丹法的精神和现代人体科学是相通的。 
    人元丹法,即男女双修派功夫。这种丹法,正邪相混,历来“隐”而不显。特别是在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的古代修炼者内部,深怕坏了自己的名声,不懂的人ma(真ma),懂的人也ma(假ma)。ma来ma去,自身的东西自己不敢承当,于今濒于绝迹。其实佛教的密宗(藏密)中也有此等法门,据考证是在文成公主出嫁时带入藏域的。他们的方法也是来自道家,但比较粗糙,没有道家道教精捷。 
    现在提到双修之术,便谈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变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以为双修术就是房中术。双修术与房中术有某种联系,但根本上有云泥之别。真正双修口诀,历来不著于纸笔,必须真师传授。即古云:“读尽丹经千万篇,自古火候无人传”,“古人传药不传火”中的“火候”,乃是双修的口诀。 
    三元丹法,是道家道教历代祖师为了性命大事,不惜以自己身心做试验品,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方术。所以,对三元丹法,我们应加强研究,继承道家道教这一优良的“传家之宝”,把三元丹法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善与人同,同登寿域,这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道教所应尽的天职。 
    中医针药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过家认为“医道通仙道”,并且有“未学道,先学医”之说。因为要做内丹功夫,首先就是肉体功夫的修炼,而在修炼肉体之前,先要明白人体内部的脏腑、经脉、关窍等等,这就必须学医而后知。学医可以救死扶伤,是积功累德的最好形式。可以谋生,以解决修道四要素之中“财”的问题;可以方便弘道,依靠行医可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如果自身修炼出偏,身上出了毛病,懂得中医就可以自行调治。学会中医,纵使暂时修道不成,亦不致虚度时日,可以行医积德,以待他日。故道家历来对中医极为重视。 
    中医的针灸,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一针二拿三吃药”,针灸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疗效迅速,立竿见影,而且用一根针来治病,非常简便。特别对于修仙之人来讲,十分的实用。中医中药,有“丹丸膏散”等类别,其中的“丹”,即来自于道家的炼丹术。现在广泛应用的“红升丹”、“白降丹”等都来源于外丹术。中医的药物除了治病之外,还有一个作用是延年益寿。延年药物的研制,来源于古代方士的“服食”(又称“服饵”)。 
    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出于道家。武林界也有“武道同源”之说,或是说“拳道合一”。真正的内家拳法,其实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长生,拳法用于技击,然皆可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这就是拳与道的关系。内家拳法的理论,来源于道家的老庄哲学和仙家的内丹学说。内家拳讲究“柔”、“用意不用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皆来自于老子“柔弱胜刚强”、“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的理论。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为元气(命)之所在也;注重培养动静,其为元神(性)之所在也。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试观拳技炉火纯青的内家大师,无一不深谐道学。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内家拳的上乘功夫,是无形的,这就是“大道无形”,拳归于道。故拳道合一,并非虚言。 
    道家修炼,以“守中”为要,偏阴偏阳,不合道体;动静失宜,就有阴阳偏盛之患。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静或一味死动,这都不符合大道。如果只静不动或只动不静,一定会落下毛病。所以要有动有静,动静适中。这些就离不开内家拳的锻炼。练拳强身,身体强壮了,自然杂念就少了,修道也会更容易。如打坐时念起难除,通过松柔的内家拳桩法或动功,自然全身气血调和,杂念自消。因此,修道、习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故内家拳法,也是道教的一项必修科目,不可缺少。 

    道教研究与修炼的原则 
    陈撄宁先生曾经为道教的修炼提出了四个原则。今日的研究者与修炼者同样应依照此原则去探讨道教。这四个原则即:务实不务虚,论事不论理,责逆不贵顺,重诀不重文。 
    务实不务虚 
    仙家的修炼从入手功夫开始,达到延年益寿之效,进而至于出阳神,每一步都有其明确的修持法度,所谓有景有验,真实不虚,而不是空泛的理论与说教。此外,仙家功夫从始至终都有严格的次第,不可躐等而求。 
论事不论理 
    道家的理论起始于春秋,历经两千余年的繁衍发展,可说是汗牛充栋。一部完整的《道藏》,通读下来至少需三四年时间,其中很多涉及养生的文章写得玄之又玄,华而不实。有人自身还没有搞清楚,却要著书立说以沽名钓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此仙家重视多做实事,所谓“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而不多将时间精力浪费在理论研究方面。 
    贵逆不贵顺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修炼金丹大道者却必须违反这一规律,即所谓逆行。首先在生理方面要先葆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不病,不病则长寿,而后才可以谈道教。其次,在生活方面,饮食起居都要用逆。比如饮食方面,不能吃厚味,宜吃得清淡,有时要吃素,有时要辟谷,有时要吃水果,有时要吃松柏叶等等。总之,有许多生活方面与普通人不同。 
重诀不重文 
    仙家逆修之道历来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肯落于文字,最为秘密。虽有著作,其中讲述具体方法时总是用“铅汞”、“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坎离”、“彼我”、“温养”、“沐浴”、“文火”、“武火”等隐语来论述,如道教著作中的精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无不如此。所以非遇明师传授其诀,则终难修成。只有明师传授真诀之后,才能了解其中原意,进而可谈金丹大道的修为。 
    除以上四项原则之外,欲修仙道者,还要树立宏大的志向。修道教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下苦功夫,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有吃大苦,耐大劳,持之以恒,诚如苏轼所言:“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又如孟子所云:“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如此,还要能够把名利诸欲抛尽,做到清心寡欲,以具备精神条件。 
    除上所述,陈撄宁先生尚为修炼研究道教者提出了十条箴言,也是修道教道之士应遵守之规则。即:学理——重研究,不重崇拜;功夫——尚实践,不尚空谈;思想——要积极,不要消极;精神——图自立,不图依赖;能力——宜团结,不宜分散;事业——贵创造,不贵模仿;幸福——讲生前,不讲死后;信仰——凭实验,不凭经典;住世——是长存,不是速朽;出世——在超脱,不在皈依。 

    道教研究之要义 
    初下手修道教道,读书明理最为重要,不可先求法子。俟将书上之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或有以为,只要求得口诀,立刻实行,免得费功夫看书,岂不省事?这就如现在学西医的,必须进学校,听讲课本,毕业后,再出洋,求深造。学中医的,虽不必一定进学校、但也要从师先得读三五年医书,然后方可临证实习。走江湖的郎中,牵骆驼,卖膏药,学会几个草头方子,就是一字不识,也能替人医病。这样比较进学校读医书,岂不省事?然究竞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应付乡愚市侩而已。学仙的人,若专学口诀,不肯读书,就等于走方郎中一样。自古无不读书之神仙,幸勿贪捷径,免误大事。 
    除读书明理之外,尤须立德立品。修道必以德为辅,福德不足者,每欲下功,魔难随至。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凑合,则所得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则所得者,当是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

    研究道教的著作 
    道教研究,第一要义无过于读书穷理,然古今丹经道书,修仙著述,汗牛充栋,多不胜数。究竟应从何处下手?是诸修真学子与仙道研究者与爱好者关心的问题。仙家著述最佳者,莫过于东汉魏伯阳之《周易参同契》及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之《悟真篇》。此二书虽为仙道正宗,然须从原著看起,后世注解多不可信。或有妄评瞎注,肆意歪曲,读者问之不能获益且多有害。此二书颇多隐语譬言,就《周易参同契》而言,满纸“铅汞”、“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坎离”。“彼我”,普通人看了不知所云,即使有学问的人看了,也不免头昏脑胀。若无真师传授口诀,孰能读懂。惟得明师口诀以后,方能明了其中真意。至清代黄元吉之《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解》,虽被道教大师陈撄宁先生推重,然其弊却在由弟子所辑,前后反复,不成系统;其理虽佳,而其中所述之方法也非上乘。故只能学其理,而对其方法当分别对待。惟至近代陈撄宁先生之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理精辟透彻,可为今日学仙之最佳参考。 

    结语 
    中华古老的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由于历史的因素,一直得不到蓬勃的发展,致使历代传承,多是一脉相续。随着科技的发达,文明的进步,zhengzhi的昌明,遂有诸多意欲钻研中华文明源流的有识之士,始关泣于道教。而遗憾的是,这些有志道教者,散居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能团结于一起。故道教事业的发展也呈窒碍不前的状态。 
    道教事业,是一番宏伟的事业,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这就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此,方能使道教事业更加发扬光大,极早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这也是我们修仙之士应具备的精神。

 

返回首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