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集部 ->全唐诗(下)·卷八百二十四
 
 

卷八百二十四
 

 

 

 


   卷824_1 【短歌行】子兰

日月何忙忙,出没住不得。使我勇壮心,少年如顷刻。
人生石火光,通时少于塞。四季倏往来,寒暑变为贼。
偷人面上花,夺人头上黑。

   卷824_2 【饮马长城窟】子兰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
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
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卷824_3 【夜直】子兰

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茶煮禁泉香。
凤辇通门静,鸡歌入漏长。宴荣陪御席,话密近龙章。
吟步彤庭月,眠分玉署凉。欲黏朱绂重,频草白麻忙。
笔力将群吏,人情在致唐。万方瞻仰处,晨夕面吾皇。

   卷824_4 【赠行脚僧】子兰

世界曾行遍,全无行可修。炎凉三衲共,生死一身休。
片断云随体,稀疏雪满头。此门无所著,不肯暂淹留。

   卷824_5 【秋日思旧山】子兰

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十点五点残萤,
千声万声秋雨。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欲去不去迟迟,未展平生所伫。

   卷824_6 【寄乾陵杨侍郎】子兰

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步量野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成公案,
点检樵声入奏闻。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卷824_7 【登楼忆友】子兰

物象远濛濛,周回极望中。带烟千井树,和磬一楼风。
月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寒沈地,波声夜飏空。登临无限趣,恨不与君同。

   卷824_8 【华严寺望樊川】子兰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

   卷824_9 【与道侣同于水陆寺会宿】子兰

论道穷心少有朋,此时清话昔年曾。柿凋红叶铺寒井,
鹄坠霜毛著定僧。风递远声秋涧水,竹穿深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夜房灯。
出门尽是劳生者,只此长闲几个能。

   卷824_10 【城上吟】子兰

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

   卷824_11 【襄阳曲】子兰

为忆南游人,移家大堤住。千帆万帆来,尽过门前去。

   卷824_12 【诫贪】子兰

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倾覆。明知贪者心,求荣不求辱。

   卷824_13 【蝉二首】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卷824_14 【太平坊寻裴郎中故宅】子兰

不语凄凉无限情,荒阶行尽又重行。
昔年住此何人在,满地槐花秋草生。

   卷824_15 【登楼】子兰

边邑鸿声一例秋,大波平日绕山流。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

   卷824_16 【长安早秋】子兰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卷824_17 【对雪】子兰

密密无声坠碧空,霏霏有韵舞微风。
幽人吟望搜辞处,飘入窗来落砚中。

   卷824_18 【鹦鹉】子兰

翠毛丹觜乍教时,终日无寥似忆归。
近来偷解人言语,乱向金笼说是非。

   卷824_19 【晚景】子兰

池荷衰飒菊芬芳,策杖吟诗上草堂。
满目暮云风卷尽,郡楼寒角数声长。

   卷824_20 【长安伤春】子兰

霜陨中春花半无,狂游恣饮尽凶徒。
年年赏玩公卿辈,今委沟塍骨渐枯。

   卷824_21 【河梁晚望二首】子兰

水势滔滔不可量,渔舟容易泛沧浪。
连山翠霭笼沙溆,白鸟翩翩下夕阳。

雨添一夜秋涛阔,极目茫茫似接天。
不知龙物潜何处,鱼跃蛙鸣满槛前。

   卷824_22 【悲长安】子兰

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愁悴苦寒灰。
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

   卷824_23 【千叶石榴花】子兰

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
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

   卷824_24 【观棋】子兰

拂局尽消时,能因长路迟。点头初得计,格手待无疑。
寂默亲遗景,凝神入过思。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返回

知古斋主精校 2000.01.22.


版权所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 制作 Copyright©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