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01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 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 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 今之胸痛也。 【集注】 李?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候上焦, 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 ,则为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02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 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可责其 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 李?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故似 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 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03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藏内寒,主上焦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而疾, 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诸 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 息、欬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蒌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 气也。 【集注】 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 喘息,为欬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欬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 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半觔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0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 上条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气不逆也;此条心痛彻背不得卧,是痛甚而气上 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 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气闭塞而前后不 通故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魏荔彤曰:同半夏之苦,以开郁行气,痛甚则结甚,故减薤白之湿,用半夏之躁,更 能使胶腻之物,随汤而荡涤也。日三服,亦从上治者,应徐取频服也。 05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圆主之。 【注】 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剂治之。此条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 治也,故以乌头赤石脂圆主之。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 逐阴邪而已。 【集注】 李?曰: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于内矣。故 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恐 过于大散大开,故复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而收阳气也。 赤石脂圆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炮)一分 附子(炮)半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 两(一法二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06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 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当审其缓急而施治。若缓而不急者,以栝蒌薤白白 酒汤主之。今时缓时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气,以迅扫阴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炮)十枚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 李?曰:缓急者,或缓而痛暂止,或急而痛。复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气,附子温中行 阳,为散服,则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气宽胸,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 07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注】 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 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大病痹也。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 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 水,水利则气顺矣。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 矣。 【集注】 沈明宗曰:邪气阻塞胸膈,肺气不得往来流利,则胸中气塞短气,方用杏仁使肺气下 通,以茯苓导引湿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则痹开而气不短矣,然胸痹乃胸中气塞, 土湿寒浊阴气以挟外邪上逆所致,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浊,所以亦主之。 魏荔彤曰:此证乃邪实而正不甚虚,阳微而阴不甚盛。盖痹则气必塞,气塞则必短气 ,前言之矣。今开降其气,而诸证自除矣。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觔 枳实三两 生姜半觔 右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08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 之。 【注】 心中,即心下也。胸痹病,心下痞气,闷而不通者虚也。若不在心下,而气结在胸, 胸满连?下,气逆撞心者实也。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倍用枳朴者,是以破气 降逆为主也。虚者用人参汤主之(即理中汤),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由此可知痛有 补法,塞因塞用之义也。 【集注】 魏荔彤曰:胸痹自是阳微阴盛矣,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正胸痹之病状也。再连?下 之气,俱逆而抢心,则痰饮水气。俱乘阴寒之邪,动而上逆,胸胃之阳气全难支拒矣 。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行阳开郁,温中降气。犹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气味,俾缓 缓荡除其结聚之邪也。再或虚寒已甚,无敢恣为开破者,故人参汤亦主之,以温补其 阳,使正气旺而邪气自消也。 尤怡曰: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用此二 方者,一以去邪之实,即以安正;一以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新久,与 气之虚实而决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觔 桂枝一两 栝蒌实(捣)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9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注】 心中痞,即上条心中痞气也。诸逆,诸气上逆也。上条之逆,不过撞心而不痛;此条 之逆,则心悬而空痛,如空中悬物动摇而痛也。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气破逆气, 痛止痞开矣。 【集注】 程林曰:诸逆如?下逆抢心之类,邪气独留于上,则心悬痛。 尤怡曰: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 赵良曰: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 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 一,或通阳气,或破结气,或散寒气,皆能去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