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一〕 孙星衍云:“俗本以此附内 篇。”◎于鬯云:“外篇二篇,元刻本一题‘重而异者 ’,一题‘不合经术者’,今不复识别。且汉书艺文志 虽晏子八篇,而史记管晏传张守节正义引七略云‘晏子 春秋七篇’,是外篇止一篇也。孙星衍序谓合杂上、下 二篇为一,误。”◎苏舆云:“此篇拾补每章具列此本 次第,而着吴本缺篇于下,云:‘吴本有缺篇,且篇次 不与孙本同,故具列孙本次第,使可案而补之’,云云 。兹据拾补录吴本缺篇着于章末焉。”
〔二〕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酒酣愿无为礼晏子谏大旨同,但辞有详略 尔,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治要引此章属谏上为 第一篇,恐唐人所见本此章不在外篇。
〔三〕 王念孙云:“案治要及北堂 书钞衣冠部三、御览人事部百九、服章部十三,并引作 ‘去冠被裳,自鼓盆瓮’,御览器物部三又引‘自鼓盆 瓮’。今本云云,乃后人依新序刺奢篇改之。”◎则虞 案:韩诗外传 九:“齐景公纵酒 醉,而解衣冠鼓琴以自乐。”新序与今本晏子同,无“ 数日”二字。
〔四〕 孙星衍云:“新序作‘谓侍 者’。”◎苏舆云:“御览‘谓’作‘问’,治要作‘ 问于左右’。”◎则虞案:外传作“顾”。
〔五〕 孙星衍云:“御览作‘仁者 亦乐此’。”◎苏舆云:“治要作‘仁人亦乐此乐乎’ 。”◎则虞案:新序与今本晏子同,外传“是”作“此 ”。
〔六〕 苏舆云:“治要无‘亦’字 。”
〔七〕 苏舆云:“治要‘奚’作‘ 何’,‘此’下有‘乐’字。”◎则虞案:新序与今本 晏子同。惟无“之”“夫”字,外传作“仁人耳目犹人 ,何为不乐乎”。
〔八〕 孙星衍云:“‘趣’,新序 作‘速’。”◎苏舆云:“治要‘曰’作‘令’,于义 为长。”◎则虞案:外传作“驾车以迎晏子”。
〔九〕 孙星衍云:“韩诗外传作‘ 朝服而至’,今本脱‘服’字,非。”◎苏舆云:“治 要同,外传各本俱夺。音义有,今据补。”◎则虞案: 外传“晏子”下有“闻之”二字。
〔一十〕苏舆云:“治要无‘此乐’
二字。”◎则虞案:新序亦无“
此乐”二字。外传无“甚乐”二字
,外传是也。
〔一一〕苏舆云:“治要‘共之’作 ‘同此乐’。”◎则虞案:外传、新序“欲”作“愿” ,外传“夫子”作“大夫”,“共”作“同”。
〔一二〕孙星衍云:“韩诗外传无此 句,文理不贯。”◎则虞案:赵本外传有。
〔一三〕则虞案:外传无“对”“之 ”字,治要无此句。
〔一四〕王念孙云:“案‘子’字涉 上下文诸‘子’字而衍。谏上篇曰:‘今君去礼,则群 臣以力为政,彊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故曰 :“婴恐君之不欲也。”’今作‘恐君子之不欲’,则 非其旨矣。治要无‘子’字。”◎则虞案:外传、新序 皆无此二句。指海本删“子”字。
〔一五〕刘师培校补云:“治要引作 ‘在今齐国之童,自□以上’,与此异,疑据故本。外 传作‘自齐国五尺以上’,亦有‘以上’二字,惟治要 引杜恕体论君篇云:‘晏平仲对齐景公:“君若弃礼, 则齐国五尺之童皆能胜婴,又能胜君,所以服者,以有 礼也。”’与此略合。”
〔一六〕苏舆云:“治要无‘乱’字 。”◎则虞案:外传作“力皆能胜婴与君”,新序作“ 力尽胜婴而又胜君”,“然而”皆作“所以”,皆无“ 乱”字,“乱”字盖衍文。
〔一七〕孙星衍云:“今本作‘畏礼
义也’,据韩诗外传。新序无‘
义’字。”◎王念孙云:“案孙删
‘义’字,非也。此‘义’字非‘
仁义’之‘义’,乃‘礼仪’之‘
仪’,周官大司徒‘以仪辨等,则民不越’,郑注曰:
‘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属。’故曰:‘不
敢乱者,畏礼仪也。’古书‘仁义’字本作‘谊’,‘
礼仪’字本作‘义’,后人以‘义’代‘谊’,以‘仪
’代‘义’,乱之久矣(说见经义述闻礼记)。此文作
‘义’,乃古字之仅存者,良可宝也。韩诗外传、新序
无‘义’字者,言礼而仪在其中,故文从省耳,不得据
彼以删此。各本及治要皆有‘义’字。”◎则虞案:指
海本有“义”字。
〔一八〕苏舆云:“治要‘上’作‘ 君’。”
〔一九〕则虞案:新序“维”作“唯 ”。
〔二十〕则虞案:礼记曲礼“夫唯禽 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郑注:“聚,犹共也。鹿牝曰 麀。”
〔二一〕苏舆云:“各本‘所’下无 ‘以’字,治要有。”◎黄以周云:“元刻有,今据补 。治要句上有‘夫’字。”◎则虞案:说苑、御览四百 八十六所引并有“以”字,元刻本、活字本“以贵”二 字互倒,吴怀保本改。
〔二二〕苏舆云:“治要‘其’下有 ‘一’字。”◎则虞案:御览引无“婴闻之”三字,下 句作“君无礼,何以临下”。
〔二三〕孙星衍云:“‘邦’、‘恭 ’、‘凶’、‘同’为韵。”
〔二四〕孙星衍云:“韩诗外传、新 序‘蛊’作‘湎’。”◎则虞案:外传“敏”作“仁” ,新序无此二字。元刻本、活字本“左右”二字互倒。
〔二五〕则虞案:外传作“请shaa左右 ”,下有“以补其过”四字。
〔二六〕苏舆云:“治要‘何’作‘ 无’。”
〔二七〕苏舆云:“治要有‘矣’字 。”◎则虞案:新序无“君若无礼”三句,下有“君若 无礼,亦将如之”八字。外传作“君好礼,则有礼者至 ,无礼者去;君恶礼,则无礼者至,有礼者去”。
〔二八〕苏舆云:“治要无‘革’字 。”
〔二九〕则虞案:外传作“乃更衣而 坐,觞酒三行,晏子辞去”,新序作“请革衣冠,更受 命,乃废酒而更尊,朝服而坐,觞三行,晏子趋出”, 均与此异。
〔三十〕王念孙云:“案‘召衣冠’ 三字文不成义。且‘易衣革冠’,已见上文,不当重出 ‘衣冠以迎’四字, 乃后人所加 ,当从治要作‘召晏子’。”◎俞樾云:“按此本作‘ 召晏子,衣冠以迎’。上文景公曰‘请易衣革冠,更受 命’,故此云‘衣冠以迎’,王云‘易衣革冠’已见上 文,不当重出,非也。下云‘公下拜,送之门’,有迎 乃有送,可知此四字之非衍。特传写夺去,而补者误着 之‘召’字之下,则文不成义,治要因删此四字矣。” ◎苏舆云:“俞说是。”◎则虞案:指海本删此四字。
〔三一〕王念孙云:“案治要作‘用 三献礼焉’,于义为长。”◎则虞案:指海本增“礼” 字。
〔三二〕孙星衍云:“说文:‘嗛,
口有所衔也。’”◎苏舆云:“
此与谏上篇‘辟拂嗛齐’之‘嗛’
异,引说文亦可通。治要无此句。”
〔三三〕苏舆云:“治要无‘告餍’ 二字。”
〔三四〕苏舆云:“治要无‘门,反 ,命’三字,非。‘撤’作‘彻’,浙刻据治要改‘彻 ’。”
〔三五〕则虞案:晏子春秋言礼,多
合礼制,惟此有违,非飨、非燕、非食礼,“迎晏子”
与“送之门”,尤谬悖。此恐后人因外传、新序文妄增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登牛山而悲,登公阜睹彗星而感,旨同而
辞少异尔。故着于此篇。’”◎孙星衍云:“
沈启南本有此章,俗本皆删去。据
艺文类聚、御览引,皆有之。”◎刘师培云:“黄本此
章挩,吴勉学本亦无此章。”
〔二〕 王念孙云:“案‘阳’本作 ‘上’,孙改为‘阳’,非也。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管子小匡篇曰‘齐地南至于岱阴’,则景公不得置酒于 泰山之阳。御览人事部百三十二引作‘泰山之阳’,乃 后人以意改之。元刻本、沈本及御览人事部三十二皆作 ‘泰山之上’。”◎苏舆云:“音义作‘上’。”◎则 虞案:艺文类聚十九引作“置酒泰山”,指海本作“之 上”。
〔三〕 则虞案:类聚作“四望”, 御览三百九十一,又四百九十二引均作“公四面望”。
〔四〕 苏舆云:“音义作‘叹云’ ,今本作‘叹’,俗。据艺文类聚改。”
〔五〕 则虞案:类聚、御览四百九 十一引皆无“而下”二字。
〔六〕 卢文弨云:“御览无‘者’ 字,‘乎’,御览作‘邪’。”◎黄以周云:“‘者’ 字衍。”◎则虞案:指海本删“者”字,“者”字非衍 ,类聚、文选卷四十八注引皆有“者”字。又类聚引“ 乎”作“耶”。
〔七〕 则虞案:类聚、御览三百九 十一、四百九十一两引皆无“佐哀”二字。
〔八〕 卢文弨云:“‘吾’讹,御
览作‘臣’。”◎则虞案:宋本御览三百九十一引作“
臣”,四百九十一引作“吾”,指海本改作“
臣”,失之轻率。
〔九〕 则虞案:御览两引皆无“弃 是国也”二语。
〔一十〕孙星衍云:“说文:‘髀, 股也。’”
〔一一〕则虞案:类聚及御览两引皆 无“独”“其”二字。
〔一二〕孙星衍云:“说文:‘怫, 郁也。’玉篇:‘意不舒怡(今本作“治”,非)也。 扶勿切。’”◎则虞案:类书所引皆无“怫然”二字。
〔一三〕则虞案:类聚十九、御览四 百九十一引作“子笑何也”。
〔一四〕孙星衍云:“说文:‘●, 多畏也。杜林说:“●”从“心”。’玉篇:‘怯,惧 也,畏也。去劫切。’”
〔一五〕王念孙云:“按‘人’字涉 上文‘三人’而衍。‘谀臣三’,与‘怯君一’对文, 则不当有‘人’字。艺文类聚人部三及御览引此皆无‘ 人’字,谏上篇亦云:‘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 。’”◎则虞案:指海本删“人”字。
〔一六〕则虞案:类聚、御览无此下 “公曰何谓谀怯也”一段,迳接“公惭而更辞”,此段 盖后人妄增。
〔一七〕则虞案:谏上十八“仁者息 焉,不仁者伏焉”,即此所本。
〔一八〕俞樾云:“按‘毋知有死’ ,本作‘如毋有死’。‘如’与‘而’通,‘如毋有死 ’者,‘而毋有死’也。谏上篇云‘若使古而无死’, 此云‘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文异而义同。因‘如 ’误作‘知’,写者遂移至‘毋’字之下,义不可通矣 。”
〔一九〕陶鸿庆云:“景公哀其去国 而死,非哀其有国也,‘哀’当为‘享’字之误。内篇 谏上云‘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本 篇后第四章云‘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 ,并与此文异而义同。”
〔二十〕则虞案:文选秋兴赋注引作 “曷为悲老而哀死”。
〔二一〕刘师培校补云:“文选秋兴 赋注引晏子春秋云:‘景公游于牛山,临齐国,乃流涕 而叹曰:“奈何去此堂堂之国而死乎!使古而无死,不 亦乐乎!”左右皆泣,晏子独笑曰:“夫盛之有衰,生 之有死,天之数也。物有必至,事有当然,曷有悲老而 哀死。古无死,古之乐也,君何有焉。”怀远悼近,齐 景之谓 也。’所引当据此节,惟 不云置酒泰山,而云牛山,‘古而无死’诸语,又采自 本篇第四章,今合引为一,未知所据何本。(元和郡县 图志河南道六云:‘昔齐景公游牛山,北望而叹曰:“ 美哉国乎!古而无死,将何去此。”晏子对曰:“古而 无死,则太公丁公之乐也,君何与于此哉。”’系约引 韩诗外传。)”
〔二二〕则虞案:册府元龟二百四十 四引同,惟“悲”下无“也”字,御览八百七十五引作 “慧星向吾国,我是以悲”。
〔二三〕则虞案:元龟“回”作“固 ”,“池沼”作“阁池”,御览作“居穿池,欲深广” 。
〔二四〕苏时学云:“‘撝夺’,犹 ‘攘夺’也。”◎则虞案:元龟“敛”下无“如”字, “诛戮”作“纠缪”,亦无“如”字。御览无“赋敛” 句。
〔二五〕王念孙云:“‘可’读曰‘
何’,‘何’‘可’古字通。‘
庸’,亦‘何’也,古人自有复语
耳。文十八年左传‘庸何伤’,襄二十五年传‘将庸何
归’,皆其证也。‘悲’,宜作‘惧’,此涉上文两‘
悲’字而误,当据诸书所引改。”又曰:“‘天之变’
三字,与上下文皆不相属,盖衍文也。下篇曰:‘茀星
又将见瞢,奚独彗星乎。’谏上篇曰:‘何暇在彗,茀
又将见矣。’此文曰:‘茀又将出……彗星之出,庸何
惧乎。’语意前后相同,则不当有‘天之变’三字明矣
。续汉书天文志注引作‘孛又将出。彗星之出,庸何惧
乎’(
困学纪闻六同),御览咎征部二引
作‘孛又将出,彗星庸可惧乎’,史记齐世家作‘茀星
将出,彗星何惧乎’,皆无‘天之变’三字。”◎刘师
培校补云:“开元占经八十八引作‘孛星将出,彗星宁
可拒乎’,御览八百七十五引作‘孛又将至,彗星容可
拒乎’,与此稍异。又史记齐世家 云
:‘齐景公三十三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
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
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
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
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罪恐弗胜,孛(山堂考索前集
五十九引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即本此
章。惟彼言‘公坐柏寝’,未知何据,亦与谏上篇游公
阜章不同。(史记‘乎’下又云:‘公曰:“可禳否?
”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
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与此节
及谏上篇均异。)”◎则虞案:王云“天之变”衍文,
非是。元龟亦有之,指海本据王说删,亦失之轻率。
〔二六〕孙星衍云:“说文:‘窴, 塞也。’”◎则虞案:占经引作“填陂池”,元龟作“ 填阁池”。
〔二七〕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则虞案:元龟引句末有“也”字,御览
引“亡”作“去”。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登公阜见彗星使禳之晏子谏辞旨同,而此 特言“瞢见”为异尔。故着于此篇。’”◎刘师培云: “黄本此章挩。”◎则虞案:吴勉学本亦无此章。
〔二〕 苏舆云:“下疑有‘曰’字 。”
〔三〕 苏舆云:“‘有’字疑缘上 而衍。”
〔四〕 苏舆云:“‘居’,旧刻误 ‘君’,今从浙刻正。”
〔五〕 王念孙云:“案‘正’与‘
证’同,说文:‘证,谏也。’齐策‘士尉以证靖郭君
’是也。亦通作‘正’,吕氏春秋慎大篇‘不可正谏’
,达郁篇‘使公卿列士正谏’是也。”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景公使祝史禳彗星,皆 出于景公游公阜一日而有三过言,但析为章而辞少异, 皆着于此篇。’”◎刘师培云:“黄本此下三章在景公 疥章后。”◎则虞案:杨本同。此与下章俱用左昭二十 年文,一字未易,而割为两章,颠倒其序次耳。
〔二〕 则虞案:水经注卷八引作“ 饮酒于台上”。
〔三〕 则虞案:水经注引作“古而 不死,何乐如之”。
〔四〕 则虞案:水经注作“晏平仲 对曰”。
〔五〕 孙星衍云:“杜预注:‘爽 鸠氏,少皞氏之司寇也。’”◎则虞案:水经注作“始 居之”。新唐书李邕传引曰“爽鸠氏且因之”。
〔六〕 孙星衍云:“杜预注:‘季 荝,虞夏诸侯代爽鸠氏者。’”◎则虞案:元本、活字 本、吴怀保本俱误“前”,绵眇阁本作“荝”。
〔七〕 孙星衍云:“杜预注:‘逢 伯陵,姜姓。’”◎则虞案:左昭十年传正义引“有逢 伯陵因之”,则“陵”是逢君之祖也。伯陵之后,世为 逢君。
〔八〕 孙星衍云:“杜预注:‘蒲 姑氏,殷周之闲代逢公者。’”
〔九〕 则虞案:水经注“因”上有 “又”字。
〔一十〕孙星衍云:“‘若’一本作 ‘君’,非。”◎则虞案:水经注“古”上有“臣以为 ”三字。
〔一一〕则虞案:“愿”,水经注作
“乐”,水经注卷二十六亦引此。
〔一〕 则虞案:此用左昭二十年传 文,只增“公曰善”三字。
〔二〕 孙星衍云:“左传作‘田’ 。”
〔三〕 孙星衍云:“‘梁丘据’, 左传作‘子犹’,称其字。”
〔四〕 孙星衍云:“说文:‘燀, 炊也。’”◎则虞案:杜注同。
〔五〕 则虞案:杜注:“济,益也 ;泄,减也。”元刻本、活字本“过”误作“遇”。
〔六〕 孙星衍云:“诗、左传作‘ 既平’。”
〔七〕 孙星衍云:“诗作‘鬷假’ ,传:‘鬷,总;假,大也。’左传作‘鬷嘏’,礼记 中庸篇作‘奏假’,郑氏注言:‘奏大乐于宗庙之中。 ’此作‘奏鬷’,未详也。”◎王念孙云:“按昭二十 年左传作‘鬷嘏无言’,此篇全用左传,则此文亦当与 彼同,今作‘奏鬷无言’者,后人依中庸旁记‘奏’字 ,而写者误合之,又脱去‘嘏’字耳,当依左传改正。 ”◎黄以周云:“凌本作‘鬷嘏’。”
〔八〕 孙星衍云:“商颂烈祖之诗 。”
〔九〕 则虞案:元本误作“矩长” ,吴怀保诸本作“短长”。
〔一十〕孙星衍云:“左传作‘周流
’,杜预注:‘周,密也。’陆德明音义传本皆作‘流
’,然此五句皆相对,不应独作‘周流’。古本有作‘
疏’者,按注训‘周’为‘密’,则与‘疏’相对,宜
为‘
疏’耳。”◎苏舆云:“今本左传
作‘疏’,作‘流’者,俗本也。”
〔一一〕孙星衍云:“豳风狼跋之诗 。”
〔一二〕孙星衍云:“左传作‘壹’ 。”
〔一三〕则虞案:荀悦申鉴卷四云:
“君子食和羹以平其气,听和声以平其志,纳和言以平
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
谓之和羹;宫商角征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
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
以平,谓之和行。人之言曰:‘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则
几于丧国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晏子亦云
:‘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一声,谁能听之。’诗
云:‘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此之谓也。”可发此章之义。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登公阜见彗星章旨同,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此用左昭二十六年文,与谏上第十八章实一 事。
〔二〕 则虞案:左传作“齐侯使禳 之”。
〔三〕 孙星衍云:“杜预注左传: ‘疑也。’”
〔四〕 则虞案:“禳之”下“也” 字当在“彗”下,左传正如此。
〔五〕 刘师培云:“黄本‘秽’下 有‘德’字。”
〔六〕 刘师培校补云:“论衡变虚 篇‘损’作‘益’,新序杂事四、何允中本亦作‘益’ 。”
〔七〕 孙星衍云:“大雅文王之诗 。”
〔八〕 刘师培校补云:“论衡作‘ 回德’,‘回’、‘违’古通。”
〔九〕 孙星衍云:“杜预注左传: ‘逸诗也。’按‘□’即‘流’隶字。”◎黄以周云: “元刻作‘流’,下同。”
〔一十〕则虞案:当据左传删“之” 字。
〔一一〕刘师培校补云:“元龟二百
四十二引作‘乃已’。”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病久欲诛祝史以谢事悉旨同,但述辞有首 末之异,故着于此 篇。’”
〔二〕 孙星衍云:“事在昭十二年 。”◎则虞案:事在昭二十年。元刻本“遂”误作“逐 ”,活字本不误。
〔三〕 则虞案:“裔”上当据左传 补“与”字。
〔四〕 则虞案:事在襄二十七年。
〔五〕 则虞案:襄二十七年传“家 ”上有“之”字。
〔六〕 孙星衍云:“‘言’一本‘ 同’,左传作‘信’。”◎黄以周云:“元刻作‘陈信 ’,凌本同。”◎则虞案:吴勉学本亦作“言”。
〔七〕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作 “情”。
〔八〕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光”误“先”,绵眇阁本作“光”。
〔九〕 孙星衍云:“今本皆作‘诸 主’,据左传增。”
〔一十〕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 “有”字。
〔一一〕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祉”误“礼”。
〔一二〕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违”误作“远”。
〔一三〕孙星衍云:“说文新附有‘ 掠’字,云唐韵或作‘栎’。按汉书武纪作‘略’。”
〔一四〕孙星衍云:“左传作‘从’ 。”
〔一五〕则虞案:“神怒”上,元刻 本、活字本有“鬼”字。
〔一六〕孙星衍云:“一本同左传‘ 成’作‘求’。”◎黄以周云:“元刻作‘求媚’,凌 本同。”◎则虞案:吴勉 学本作 “成”。
〔一七〕俞樾云:“按‘之’字衍文 ,‘其国以祸’四字为句,言国以之而受祸也。与上文 ‘国受其福’相对为文。说详群经平议左传。”
〔一八〕苏舆云:“‘所’上当从左 传有‘其’字,与上一律。”
〔一九〕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为”作“其”。
〔二十〕孙星衍云:“说文:‘□, 禁苑也。’引春秋传曰:‘泽之目篽。’”◎黄以周云 :“‘雈’当作‘●’,元刻作‘雚’。说文:‘雚, 雚爵似鸿雁而大;雈,老兔似鸱鸺而小。●,薍之已秀 者也。“雈”从“隹”从“●”,“●”从“艸”“雈 ”声。’”
〔二一〕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 “蒸”字。
〔二二〕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候”下有“●”字。
〔二三〕王引之云:“‘逼介’,本 作‘逼迩’。‘逼迩之关’,谓迫近国都之关也。今本 作‘逼介’者,后人依误本左传改之。辩见经义述闻。 ”◎则虞案:指海本“介”作“迩”。
〔二四〕苏舆云:“‘彊’,旧刻误 ‘疆’,今从浙刻正。”
〔二五〕孙星衍云:“尔雅释诂:‘ 法,常也。’‘常’亦为‘法’。‘艺’当为‘埶’, 即‘臬’假音字,‘臬’为射准的,言布法无准也。”
〔二六〕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令”误“全”。
〔二七〕于省吾云:“按‘应’字不 词,‘应’宜读作诗閟宫‘戎狄是膺’之‘膺’,‘应 ’‘膺’古同字。金文通作‘雁’,如 雁 公鼎,‘雁’即左僖二十四年传‘□晋应韩’之‘应’ ,叔公镈‘雁受君公之易光’,‘雁受’即膺受,是其 证也。上云‘私欲养求’,养,长也,故此云不给则膺 惩之也。下云‘民人苦病,夫妇皆诅’,义正相承。”
〔二八〕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亦”误“不”,“损”,元刻本误“揖”。
〔二九〕苏舆云:“旧刻‘司宽’误 倒,今从浙刻乙。”
〔三十〕孙星衍云:“左传无此句,
俗本移此在景公饮酒乐章之前,今据沈启南本。”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辞如相反,而其旨实同, 故着于此篇。’”
〔二〕 孙星衍云:“‘菽’当为‘ □’。说文:‘雁,鹅也。’雁即今鸭,故尔雅释鸟云 :‘舒雁鹅。’舒之言大也。鹅与鸭同类而大,‘雁’ ‘鸭’声相近。本草经有‘雁肪’,亦谓鸭也。名医疑 是鸿雁,乃别出‘鹜肪’。按此与凫并畜,必非鸿雁明 白。说文自有‘鸿雁’字。从‘隹’。”◎王引之云: “凫,鸭也;雁,鹅也。此云:‘菽粟食凫雁’,下云 ‘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则凫雁乃家畜,非野鸟也。 尔雅‘舒凫鹜’,郭璞曰:‘鸭也。’广雅曰:‘凫鹜 ,●也。’(‘●’与‘鸭’同)即此所谓‘凫’也。 故对文则‘凫’与‘鹜’异,散文则‘鹜’亦谓之‘凫 ’。尔雅‘舒雁鹅’,郭璞曰:‘今江东呼●。’方言 曰:‘雁自关而东谓之●鹅,南楚之外谓之鹅。’说文 曰:‘鹅,雁也。’‘雁,鹅也。’广雅曰:‘●,鹅 雁也。’即此所谓‘雁’也。故对文则‘鹅’与‘雁’ 异,散文则‘鹅’亦谓之‘雁’。庄子山木篇‘命竖子 shaa雁而亨之’,谓shaa鹅也。说苑臣术篇‘秦穆公悦百里 奚之言,公孙支归取雁以贺’(鹅是家畜,故归而取之 甚便),汉书翟方进传‘有狗从外入,啮其中庭群雁数 十’,皆谓鹅为雁也(详见经义述闻周官膳夫下)。楚 辞七谏:‘畜凫驾鹅,满堂坛兮。’(今本‘驾鹅’下 有‘鸡鹜’二字,乃后人所加,与王注不合)齐策‘士 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韩诗外传及说苑尊贤 篇并作‘雁鹜有余粟’,即此所谓‘菽粟食凫雁’也。 孙以雁为鸭,云‘雁’‘鸭’声相近,又引本草‘雁肪 ’,皆失之。”
〔三〕 苏时学云:“‘喂’与‘馁 ’同。”
〔四〕 则虞案:说苑“甚”上有“ 何”字。
〔五〕 陶鸿庆云:“‘台榭’二字 与下‘玩物’当互易。‘玩物’包‘台榭’、‘凫雁’ 而言也。上文云‘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 食凫雁’,是其证。”
〔六〕 刘师培云:“黄本‘物’作 ‘狗’。”
〔七〕 苏舆云:“‘其’字疑衍, 上文亦无。”◎则虞案:说苑亦有,又当据说苑句末补 “也”字。
〔八〕 孙星衍云:“今本‘偏’作 ‘冲’,据说苑改。”◎黄以周云:“‘偏’,元刻作 ‘冲’。”
〔九〕 孙星衍云:“诗传:‘圆者 为囷。’食颉篇:‘府,文书财帛藏也。’”
〔一十〕苏舆云:“‘公’字似当在 ‘惠’字上。”◎则虞案:说苑无“万”字。
〔一一〕孙星衍云:“‘偏’,今本
作‘遍’,据说苑改。”◎黄以周云:“‘偏’,元刻
作‘遍’。”◎刘师培云:“黄本上方校语云‘由’下
疑挩‘不’字。”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欲shaa犯槐者、景公逐得斩竹事悉同,但辞 少异耳,故着于此篇。’”
〔二〕 孙星衍云:“说文无‘箐’ 字。玉篇:‘箐,棺车上覆也,士见切。’盖即‘綪’ 字异文。艺文类聚作‘青堂’,是。”
〔三〕 孙星衍云:“说文:‘橚,
长木貌。’孙勉音山巧切,玉篇息六切。”◎王引之云
:“此‘橚’字非谓长木貌,乃木名也。‘橚’,即‘
楸’字也。说文:‘楸,梓也。’徐锴曰:‘春秋左传
“伐雍门之楸”,作“萩”同。’(襄十八年)中山经
‘其状如橚’,郭璞曰:‘即“楸”字也。’是‘雍门
之橚’即‘雍门之萩’。”◎洪颐烜曰:“左氏襄十八
年传:‘伐雍门之楸。’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多苦
辛,其状如橚’,郭注:‘“橚”即“楸”字。’‘楸
’‘
萩’古字通用。”◎则虞案:艺文
类聚八十九引作“见断橚淮门者”。
〔四〕 卢文弨云:“‘此’当作‘ 比’。”◎黄以周云:“卢校作‘比见’,当据改。” ◎则虞案:指海本改为“比”。
〔五〕 孙星衍云:“‘辟’一本作 ‘避’。”
〔六〕 孙星衍云:“说文:‘●, 垂玉也,冕饰。’‘旒’,声同耳。”◎黄以周云:“ 大戴子张问入官篇云: ‘冕而前 旒,所以蔽明也。’并可为冕无后旒之证。”
〔七〕 则虞案:类聚引作“前冕旒 ,恶多见也”。下句亦无“所”字。
〔八〕 孙星衍云:“说文:‘纩, 絮也。’‘纮,冠卷也。’‘珫’即‘充’俗字。玉篇 :‘珫,耳也。齿融切。’艺文类聚作‘黈纩塞耳’。 ”◎刘师培云:“黄本上方校语云‘珫’一本作‘玩’ ,非。”
〔九〕 于鬯云:“‘半钧’,谓半
斤也,非十五斤也。然则‘倍重’者,倍‘半钧’之重
,则一钧矣。一钧者,一斤也,非三十斤也。泥于三十
斤为钧之说,带履之重,皆无其理。”◎苏舆云:“音
义‘
大’作‘泰’,云一本作‘大’。
‘钧’,旧刻误‘钓’,今从浙刻改。”◎则虞案:元
刻本、活字本作“泰”。
〔一十〕孙诒让云:“‘日中之朝’ ,谓市朝也。易系辞云:‘日中为市。’周礼司市云: ‘国君过市,则刑人赦。’晏子此言与礼正合。说详周 礼正义。”
〔一一〕则虞案:“坐”,类聚作“ 生”,误。苍颉篇:“坐,罪也。”
〔一二〕则虞案:类聚作“趋舍之”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登路寝而叹、景公问后世有齐者、叔向问 齐国之治何若辞旨略同而小异,故着于此篇。’”◎刘 师培云:“黄本此章挩。”◎则虞案:活字本“第十” 误作“第十一”。
〔二〕 王念孙云:“案当作‘美哉 室,其谁将有此乎’。今本‘其’字误入上句内,则文 义不顺。‘谁将’又误作‘将谁’。按本篇标题曰‘景 公坐路寝,曰谁将有此’,‘谁将’二字尚不误,则作 ‘将谁’者误也(后第十五云‘后世孰将践有齐国者乎 ’,‘孰’字亦在‘将’字上)。昭二十六年左传正作 ‘美哉室,其谁有此乎’。”
〔三〕 则虞案:左昭二十六年传作 “晏子曰:‘敢问何谓也?’公曰:‘吾以为在德。’ 对曰:‘如君之言,其陈氏乎。’”
〔四〕 孙星衍云:“玉篇:‘□, 水堤也,胡肝切。’”◎俞樾云:“按‘□’字义不可 通,疑‘圻’字之误, ‘圻’误 为‘●’,又误为‘□’耳。‘圻’者,‘几’之假字 ,隐元年谷梁传注‘天子畿内’,释文曰:‘畿,本作 “圻”。’然则‘圻’之通作‘几’,犹‘圻’之通作 ‘畿’也。‘田无宇为圻矣’,犹曰‘田无宇为几矣’ 。问上篇曰:‘田无宇之后为几。’是其证也。”◎刘 师培校补云:“‘□’疑‘●’之坏字,说文云:‘● ,射臬也,读若“准”,字或作“埻”。’则●为矢臬 ,此以射●为矢所归,喻田氏为民所归。下云‘民财为 之归’,又云‘国泽是将焉归’,又云‘国之归也,不 亦宜乎’,均蒙此言。”
〔五〕 苏舆云:“‘曰’字旧脱, 拾补有,浙刻据元刻补,今从浙刻正。”
〔六〕 孙星衍云:“‘芼’,说文 :‘艸覆蔓。’”◎则虞案:孙说非是。“芼敛”并文 ,当从广雅释诂训为“取”,“芼敛不半”,犹言“收 敛未半”也。
〔七〕 于鬯云:“‘而豆’上当脱 ‘四升’二字。”◎则虞案:是也。内篇问下云:“齐 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 于釜,釜十则钟。’惟文字稍异,指海本已据补“四升 ”二字。
〔八〕 则虞案:左传作“陈氏虽无 大德,而有施于民。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 薄,其施之民也厚”,杜注:“谓以公量收,以私量贷 也。”
〔九〕 孙星衍云:“‘籴’,说文
:‘市谷也。’”◎则虞案:“
泽”疑“●”之假借,说文:“引
给也。”段玉裁云:“引之使长。”“死命者●矣”,
谓延其命也。
〔一十〕王念孙云:“案‘泽’,古
‘舍’字也。说见管子戒篇。”◎则虞案:戒篇王氏云
:“‘泽’读为‘舍其路而弗由’之‘舍’。‘舍’、
‘释’、‘泽’三字古同声而通用。周颂载芟篇‘其耕
泽泽’,正义引尔雅作‘释释’,夏小正‘农及雪泽’
,管子乘马篇作‘
农耕及雪释’。考工记:‘水有时
以凝,有时以泽。’ 是‘释’与‘
泽’通也。周官占梦‘乃舍萌于四
方’,郑注曰:‘舍,读为释。’古者释菜、释奠,多
作‘舍’字。乡饮酒礼‘主人释服’,大射仪‘
获而未释获’,古文‘释’并作‘
舍’。月令‘命乐正习舞,释菜’,吕氏春秋仲春篇‘
释’作‘舍’。是‘释’与‘舍’通也。管子形势篇‘
莫知其为之,莫知其泽之’,形势解‘泽’作‘舍’,
是‘舍’与‘泽’通也。”
〔一一〕则虞案:左传“施”上有“ 有”字。
〔一二〕孙星衍云:“小雅车辖之诗
。”◎则虞案:原诗云“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笺
云:“虽无其德我与女,用是歌舞相乐,喜之至也。”
诗人本以“女”与褒姒相比,晏子引诗以为景公与田氏
,而以德为施于民之德,与诗意不同。后汉书孝章帝纪
:“诏凤皇黄龙所见亭部,无出二年租赋,加赐男子爵
人二级,先见者帛二十匹,近者三匹,太守三十匹,令
长十五匹,丞尉半之。诗云:‘虽亡德于民,式歌且舞
。’”与此引诗同。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逢于何请合葬正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
〔二〕 卢文弨云:“‘者’乃‘昔 ’之讹,‘夜’字衍。”◎王念孙云:“案卢说非也。 古谓夜为昔,故或曰昔者(说见杂下篇‘昔者’下), 或曰夜者(夜曰夜者,故昼亦曰昼者,杂上篇‘昼者进 膳’是也)。杂下篇曰‘夜者公瞢与二日斗’,本篇第 三章曰‘夜者寡人瞢见彗星’,与此‘夜者’而三矣。 然则‘夜’非衍字,‘者’亦非‘昔’之讹也。”◎则 虞案:指海本改“夜者”二字为“昔”字。
〔三〕 刘师培校补云:“元龟二百 四十二引作‘哭者甚疾,声气甚悲’。”
〔四〕 孙星衍云:“孔丛作‘盈成 匡’,形相近,未知孰误。”◎苏舆云:“拾补‘适’ 作‘造’,注云:‘“适”讹,据礼记檀弓上正义引改 。’”◎刘师培校补云:“礼记檀弓上疏宋本引作‘盆 成逆’,明监本作‘造’,毛本作‘适’,元龟亦引作 ‘逆’,下同。”◎则虞案:孟子尽心有“盆成括仕于 齐”,古“适”“括”通,似一人矣。然一则为孔子弟 子,一则为孟子弟子,似齐有两盆成适。说苑建本篇有 虞君问盆成子语,是“盆成”二字为姓,此“适”字或 本作“匡”,因孟子“齐有盆成括”而讹欤?
〔五〕 孙星衍云:“孔丛作‘弟弟 ’。”
〔六〕 孙星衍云:“孔丛作‘其父 尚为孔子门人’。”
〔七〕 孙星衍云:“言未附葬于其 父。”
〔八〕 卢文弨云:“小弱也。疑与 ‘孺’同。玉篇音矩,孤也。”◎洪颐烜云:“玉篇: ‘●,孤也。’‘●’即‘孺’字之俗。庄子大宗师篇 ‘而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若●子’,释文:‘●,弱子也。’‘●’‘● ’字形相近。”◎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作‘子孺’ 。”
〔九〕 孙星衍云:“左传昭二十五
年:‘匾柎所以藉干者。’说文:‘匾部,方木也。’
引春秋传曰:‘匾部荐干。’此作‘柎’,与‘部’声
相近。”◎卢文弨云:“此不必与左传之‘匾柎’同,
‘偏’谓偏亲,‘柎’即上文所云‘柎柩’。公因其有
恐不能合祔之语,故使问其偏亲之柩何所在,语意自明
。上文‘柎柩’不当改作‘祔柩’,‘柎’即‘匾柎’
,若以应祔葬之柩而言,‘祔柩’恐非辞。下文‘偏之
所在’,亦当作‘偏祔所在’。”◎黄以周云:“元刻
作‘
偏祔’。”◎刘师培校补云:“元
龟引作‘而问遍祔于何存’,是也。”
〔一十〕苏时学云:“‘偏’下脱‘ 柎’字。”
〔一一〕孙星衍云:“说文:‘札, 牒也。’‘掺’,即‘操’字异文。”◎刘师培校补云 :“元龟引作‘操笔’。”
〔一二〕于鬯云:“四字似当在上文 ‘路寝’之下。”
〔一三〕于鬯云:“‘布’盖读为‘
膊’。‘膊’谐‘尃’声,‘尃’谐‘甫’●,‘甫’
谐‘父’声,与‘布’谐‘父’声亦在同声通借之例,
故‘布’可读为‘膊’。说文肉部云:‘膊,干肉也。
’是‘膊’以干肉为本义,引伸之,盖凡干皆可曰‘膊
’。‘膊唇’者,谓干唇也,方与‘枯舌’并下句‘焦
心’‘热中’四者为一类。若‘
布唇’,无义矣。或云:读为‘●
’或‘●’。说文口部云:‘●,□貌。’齿部 云
:‘●,□坚也。’义亦近,并备参。”
〔一四〕于鬯云:“‘不’,语辞。 ”◎则虞案:“不辱”,不以为辱也。作本义解亦通。
〔一五〕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作 ‘此甚人之重者也’。”
〔一六〕孙星衍云:“说文:‘蹶, 跳也。’‘跳,跃也。’”◎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 作‘憱然’。”
〔一七〕苏时学云:“‘越王’,谓 勾践也。勾践会稽之败,当鲁哀公元年,后四年而齐景 公卒,不应在晏子之世,而引以为词,此与下言子胥之 忠,并着书者所附益也。”
〔一八〕孙星衍云:“当为‘要’, 俗加‘肉’”。
〔一九〕刘师培校补云:“戴校以‘ 死人’二字为衍。今考韩非子二柄篇云:‘楚灵王好细 腰,而国中多饿人。荀子君道篇云:‘楚庄王好细腰, 故朝有饿人。’疑此文当作‘其朝多饿人’,‘死’乃 后人所益。据元龟引作‘饥死人’,则宋本已有‘死’ 字。”
〔二十〕王念孙云:“案此文原有四 句,今脱去中二句,则文不成义。秦策云:‘子胥忠其 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文义正与此同。下文‘今为人子臣’云云,正承上四 句言之。”◎苏时学说同。◎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 作‘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臣;曾参、孝己爱 其亲,故天下愿得以为子’。与杂志所补差同。”
〔二一〕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作 ‘今乃令子臣’。”
〔二二〕王念孙云:“按‘臣’上亦
当有‘子’字。”◎俞樾云:“
按‘今为人子’下不当有‘臣’字
,盖衍文也。盆成适之意,盖谓忠孝一也,故子胥自忠
其君耳,而天下之父母皆愿得以为子矣。今为人子,而
父 母不得合葬,是离散其亲戚也
。亲戚,谓父母也。韩诗外传‘亲戚既没,虽欲孝,谁
为孝’,是其证也。为人子而离散其亲戚,非孝矣,非
孝即非忠矣。故曰‘足以为臣乎’。王氏不达此意,谓
有阙文,非是。”◎则虞案:指海本“臣”上增“子”
字。
〔二三〕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作 ‘是生臣之母也’。”◎则虞案:元龟误。
〔二四〕孙星衍云:“说文:‘挽,
引车也。’(‘引车’一本作‘
引之’)‘霤’,屋水流也。‘●
’通。”◎则虞案:凌本“尸车”误作“尸居”。
〔二五〕孙星衍云:“说文:‘西,
鸟在巢上。“西”或从“木”“
妻”。’此作‘栖’,后人俗字。
”
〔二六〕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 拥’作‘推’,‘袒’作‘露’。”
〔二七〕苏时学云:“案此景公责晏 子之词,意谓盆成适所言,在晏子却之无难,何必闻之 于我。”◎刘师培校补云:“戴校云:‘此假“患”为 “关”。’今考史记梁孝王世家云‘有所关说于景帝’ ,佞幸传云‘公卿皆因关说’,索隐云:‘通也。’盖 语不觌面,由人通转者,谓之为关,戴说亦通。然元龟 引作‘子何必以若患言教寡人’,自当据彼订正。”
〔二八〕则虞案:凌本“忠”误“患 ”。
〔二九〕苏舆云:“‘盆’,旧刻误 ‘忿’,今从浙刻正。”
〔三十〕卢文弨云:“‘发’疑‘髽 ’。”◎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引‘发’作‘●’,‘ ●’即‘髽’字之讹。”
〔三一〕于鬯云:“谓于路寝庭之墙 ,别开一门,使柩入,故曰‘凶门’,即小戴檀弓记所 谓‘毁宗’者也。又曾子问记云:‘曾子问:“君出疆 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入自阙。”’郑注云: ‘阙,即毁宗 也。柩毁宗而入, 异于生也。所毁宗,殡,宫门西也。殷柩出毁宗(檀弓 记云:“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周柩入毁宗 ,礼相变也。’然则虽君柩亦别开凶门而入矣,况此布 衣之士之母柩乎,盖礼当然也。其所开,傥亦在路门之 西与?要与君柩入同一在西,而必有异处耳。”
〔三二〕孙星衍云:“‘条’当为‘ 绦’,说文:‘扁绪也。’玉篇:‘缨饰也。’”
〔三三〕卢文弨云:“马端临文献通 考序有‘三孱不足以满隅’语,未知即出此否。”◎刘 师培校补云:“任渊山谷诗内集卷十五注引同。”又云 :“黄氏自注引五为三。”
〔三四〕孙星衍云:“‘隅’、‘朝
’为韵。”◎苏时学云:“案此盖古语,言多寡不在人
数,视其贤愚而已。”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为长庲欲美之、景公冬起大台之役辞旨同 而少异,故着于此篇。’”
〔二〕 苏舆云:“‘忽忽’,与下 ‘惙惙’同,当训‘忧’。非如礼器、祭义注训为‘勉 勉’者比,此与史记梁孝王世家云‘意忽忽不乐’义同 。又大戴礼‘君子终身守此勿勿’,彼与上‘悒悒’、 ‘惮惮’下‘战 战’俱当训为‘ 忧惧’,犹斯意也。‘忽忽’即‘勿勿’,字同,故义 可互证矣。”
〔三〕 孙星衍云:“‘惙惙’,尔 雅释训:‘忧也。’”
〔四〕 刘师培云:“黄本‘三’作 ‘二’。”
〔五〕 刘师培云:“黄本‘焉’作
‘而’。”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欲诛野人、景公欲shaa圉人章旨同而辞少异 ,故着于此篇。’”◎刘师培云:“黄本此章在道殣章 后。”
〔二〕 孙星衍云:“韩诗外传作‘ 齐景公出猎昭华之池’。”◎则虞案:类聚九十、御览 九百一十四引作“齐景公”,无“好弋”二字。
〔三〕 孙星衍云:“说苑作‘烛雏 ’,韩诗外传作‘颜斫聚’,艺文类聚作‘颜涿聚’, 此脱‘颜’字。一本作‘祝邹’。吕氏春秋尊师篇:‘ 颜涿聚之大盗,尝学于孔子。’”◎卢文弨云:“御览 四百五十五引说苑亦作‘烛邹’。”◎刘师培校补云: “御览九百十四亦引‘烛邹’作‘颜涿聚’,与类聚九 十所引合。亦即汉书人表所列之‘颜浊邹’也。”◎则 虞案:刘氏以“颜涿聚”“颜浊邹”为一人,误也。韩 非子十过王先慎之说亦误,盖皆沿汉书古今人表及孔子 世家张守节之说而误。世家两出“颜浊邹”,以为子路 妻兄,即孔子于卫主颜雠由是也,自为卫人;颜喙聚者 ,乃齐人,见于韩非子十过、吕氏春秋尊师篇:“颜涿 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淮南子泛论训“颜喙 聚,梁父之大盗也,而为齐忠臣”,注:“梁父,齐邑 。”“喙”盖“涿”之形讹。左哀二十三年传“齐师败 绩,知伯亲禽颜庚”,注:“齐大夫颜涿聚。”说文: “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与“聚”义近 。后汉书郭泰传以梁父大盗为齐忠臣,即涿聚,亦即颜 庚,与卫之浊邹无涉。此作“烛邹”,盖沿俗本说苑而 误。艺文类聚九十引正作“聚”,宋本御览九百一十四 引作“使颜涿主聚鸟而亡”,“主”“聚”二字互倒, 是亦作“聚”也,当据改。
〔四〕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公召欲shaa之’。”◎则虞案:御览引“公召吏shaa之”。 归评本“诏”作“语”。
〔五〕 孙星衍云:“御览‘而’作
‘乃’。”◎则虞案:类聚作“
涿聚有三罪,请数之尔”。外传作
“夫邓聚有死罪四,请数而诛之”。
〔六〕 则虞案:说苑两“公”字上 皆有“景”字。
〔七〕 孙星衍云:“‘汝’,艺文 类聚作‘尔’。”
〔八〕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一罪也’,下作‘二罪’‘三罪’。”◎则虞案:归评 本作“罪一”,下作“罪二”“罪三”。
〔九〕 则虞案:外传“shaa”上有“ 而”字,类聚无“之故”二字。
〔一十〕卢文弨云:“‘以’,韩诗
外传九、说苑正谏篇俱作‘而’。”◎则虞案:外传“
诸侯”上有“四国”二字。类聚“轻”上无“
以”字,御览无“吾”“以”字,
归评本“以”作“谓”。
〔一一〕则虞案:外传又有“天子闻 之,必将贬绌吾君,危其社稷,绝其宗庙,是罪四也” 二十二字。
〔一二〕黄以周云:“凌本无‘已’ 字。”◎则虞案:元刻本“数”误“毂”,归评本无“ 已”字。
〔一三〕孙星衍云:“御览作‘公曰 勿shaa而谢之’。”◎则虞案:类聚作“勿shaa之”。宋本 御览作“勿shaa”,无“而谢之”三字。说苑正作“止, 勿shaa而谢之”,归评本无“勿shaa”二字。
〔一四〕则虞案:外传作“‘此四罪
者,故当shaa无赦,臣请加诛焉。’景公曰:‘止!此亦
吾过矣,愿夫子为寡人敬谢焉。’诗曰:‘邦之司直。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问佞人之事君何如、景公问治国何患三章 大旨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治要引 此在问上。
〔二〕 刘师培云:“唐李若立籯金 一社稷篇亦作‘理’,元龟二百五十三引‘常’作‘尝 ’。”◎则虞案:文选卷二十三,又四十注引皆无“之 患”二字。又二十三引“治”作“理”。
〔三〕 苏舆云:“治要作‘谗夫佞 人’。”
〔四〕 王念孙云:“按‘长’当作 ‘常’,与上下文同一例。治要作‘此治国之常患也’ 。”◎刘师培校补云: “元龟引 ‘此’作‘比’,属上句读;又‘长’字作‘尝’。” ◎则虞案:指海本补“治”字。
〔五〕 苏舆云:“治要‘诚’上有 ‘亦’字。”◎刘师培校补云:“元龟‘则’下有‘亦 ’字。”
〔六〕 卢文弨云:“‘常’,上文 作‘长’。”
〔七〕 苏舆云:“治要‘缪’作‘ 谋’,是。此缘下误。”◎则虞案:指海本改作“谋” 。
〔八〕 苏舆云:“治要‘下’上有 ‘而’字。”
〔九〕 王念孙云:“按‘小’本作 ‘少’,此后人不解‘少’字之义而改之也。史记李斯 传‘二世曰“丞相岂少我哉”’,曹相国世家‘惠帝怪 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索隐曰:‘少者,不足 之词。’并与此‘少’字同义。治要正作‘少’。”◎ 则虞案:指海本作“何少寡人之甚也”。
〔一十〕孙星衍云:“‘槁’,未详
。”◎卢文弨云:“‘槁’亦‘
挢’之讹。”◎俞樾云:“按此‘
槁’字与问下篇‘犒鲁国’之‘犒’同为‘挢’之误字
。荀子臣道篇曰:‘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彊君挢君。’又
曰:‘事暴君者,有补削,无挢拂。’晏子言‘臣何敢
挢’,言‘臣何敢有所挢拂乎’。盖因公忿然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故
云然。”◎苏舆云:“治要‘何’作‘非’,‘槁’作
‘矫’。”◎于鬯云:“‘槁’疑当读为‘骄’,‘骄
’谐‘乔’声,‘乔’盖谐‘高’‘省’声,故与‘槁
’谐‘高’声,亦在同声通借之例。骄者,自大之意也
,上文云:‘公忿然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不说,曰:“夫子何小寡人甚
也!”’故晏子对以臣何敢骄言,臣何敢自大也。‘骄
’字正与‘小’字呼应,若依‘槁’字义,则不可解矣
。俞荫甫太史平议以‘槁’为‘挢’之误,‘槁’之于
‘挢’,与‘槁’之于‘骄’,实同一通借之例。惟‘
骄’有自大之意,与上文‘小’字较吻合也(群书治要
上文‘小’字作‘少’,则‘骄’者‘自多’之意,亦
吻合)。”
〔一一〕孙星衍云:“杜预注左传:
‘周,密也。’”◎苏舆云:“
治要‘周’作‘用’。”◎则虞案
:作“用”者是。下文“入则”“
出则”云云,皆自用之事。
〔一二〕则虞案:长短经卷一引作“ 谗夫佞人之在君侧,材能皆非常也”。
〔一三〕黄以周云:“元刻此下重衍 ‘于中者’等十五字。”◎则虞案:长短经卷一引“小 诚”误“小成”。
〔一四〕王念孙云:“按‘公’本作 ‘君’,此涉上文‘公不能去’而误。上文‘公不能去 ’,是指景公而言;此文‘君怨良臣’,则泛指为君者 而言,与上句‘君’字同义。治要正作‘君怨良臣’。 ‘能’,与‘而’同。”◎文廷式云:“能,犹而也; 具,数也;益,附益也。”
〔一五〕苏舆云:“治要‘何’作‘ 可’。”
〔一六〕孙星衍云:“言取富于外闲
,而不营利于密近,伪以义结于君。”◎苏时学云:“
案言左右近习之人,未有不为利所动,而能导君于义者
。”◎陶鸿庆云:“此当以十八字作一句读。‘何’,
犹‘
谁’也,徐锴说文系传‘何’篆下
云‘一曰谁也’,是也。言谁能处于密近,不变于大利
,而务导君于义也。‘也’与‘邪’同。”
〔一七〕卢文弨云:“‘其’疑‘具
’。”◎苏舆云:“治要作‘此难得而其难知也’,义
亦不可晰,疑作‘具’是。”◎于鬯云:“王引之释词
‘其’字有‘语助’一释,此‘其’字盖亦当是语助。
”◎文廷式云:“‘其’,当作‘而’,群书治要正作
‘而’,误衍‘其难’二字。”◎于省吾云:“按卢苏
说非。治要作‘而其难知也’,适可证‘其’字之不误
。‘其’、‘期’古字通。诗頍弁‘实为何期’,释文
‘期,本作其’,汉武梁祠画象,樊于其头,‘期’作
‘其’,是其证。左哀十六年传‘期死非勇也’,注:
‘期,必也。’‘
此难得期知也’,谓此难得必知也
。”◎则虞案:长短经卷一引作“
此难得而知也”。治要多一字,此
卢校偶未及耳。
〔一八〕王念孙云:“元刻下有‘日 不足’三字,孙本无。按‘审见宾客’二句皆四字为句 ,‘日不足’句独少一字,且语意未明,当依治要作‘ 患日不足,听治不●’。‘患日不足’,言其敏且勤也 。”◎则虞案:凌本亦无,指海本补“患日不足”四字 。
〔一九〕孙星衍云:“‘助’,一本 作‘扐’。”◎卢文弨云“‘扐’,孙本改‘助’,而 音义仍作‘扐’,亦疑而未定也。”◎王念孙云:“按 ‘扐’字义不可通,孙改为‘助’,是也。治要正作‘ 助’。孙本‘助’字系剜改,盖音义先成,而剜改在后 ,未及追改音义耳。”◎苏时学云:“‘止’当为‘去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皆作“助” ,吴怀保本、绵眇阁本作“扐”。
〔二十〕苏舆云:“治要有‘矣’字 。”
〔二一〕孙星衍云:“文选注作‘谗 佞之人,隐在君侧’。”
〔二二〕孙星衍云:“文选注引有云 ‘去此乃治矣’。‘去’下今本疑脱四字。”◎苏舆云 :“治要无‘谚言’七字,‘熏’作‘熏’。”
〔二三〕俞樾云:“按古‘依’‘隐 ’同声,广雅释器曰:‘衣,隐也。’释名释衣服曰: ‘衣,依也。’是‘隐’与‘依’声近谊通。此‘隐’ 字当读为‘依’。依君之威以自守,正与上社鼠之喻相 应。”
〔二四〕苏舆云:“治要作‘是故难
去也’,载此在问上篇。”◎刘师培校补云:“文选沈
约奏弹王源注、恩幸传论注引作‘谗佞之人,隐在君侧
,犹社鼠不熏也;去此,则治矣’(音义所引未备)。
籯金社稷篇作‘谗 佞之人,隐在
君侧,不能去之,由社树鼠穴,不忍熏之’。并与此异
。(宋永亨搜采异闻录二作‘社鼠不熏’)”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坐路寝问谁将有此、景公问鲁莒孰先亡因 问后世孰有齐国、晋叔向问齐国若何三章畣旨同而辞异 ,故着于此篇。’”
〔二〕 则虞案:“常”,吴刻作“ 当”,元刻作“常”。
〔三〕 孙星衍云:“言见所不足而
能知之。”◎王念孙云:“按‘
不’字衍,下文‘臣奚足以知之’
,即其证,孙说非是。’◎苏时学云:“案‘不’字误
。”◎陶鸿庆云:“‘见不’二字当倒乙,‘之’字衍
文,涉下文‘臣奚足以知之’而误也。‘惠’与‘慧’
同,原文本云‘不见足以知者,智也;先言而后当者,
惠也’。文相对而义亦相因。孙氏依误文强解,王氏以
‘不’字为衍,皆失之。”
〔四〕 孙星衍云:“‘惠’与‘慧 ’通。”
〔五〕 苏舆云:“‘宇’旧刻误‘ 字’,今正。”
〔六〕 王念孙云:“‘施’读为‘
移’,‘易移’,犹‘移易’也。荀子儒效篇‘充虚之
相施易也’,汉书卫绾传‘人之所施易’,‘
施’字并读为‘移’。倒言之,则
曰‘易施’,庄子人间世篇‘哀乐不易施乎前’是也。
陈氏专国而君失其柄,故曰‘君臣易施’。”
〔七〕 王念孙云:“按‘而’即‘ 能’字也。‘能’古读若‘而’,故与‘而’通(说见 淮南人闲篇)。元刻‘能’作‘而’,今本径改为‘能 ’,而古字亡矣。”
〔八〕 俞樾云:“按‘无几’当作 ‘为几’,字之误也。问上篇正作‘田无宇之后为几’ ,可据以订正。”◎刘师培云:“黄本作‘何几’。”
〔九〕 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政”误作“改”。
〔一十〕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曰”作“其”。
〔一一〕则虞案:左昭二十六年传作 “在礼”。
〔一二〕卢文弨云:“左传作‘民不 迁,农不移’。”
〔一三〕则虞案:当从左传作“滔” ,杜注:“慢也。”
〔一四〕则虞案:左传作“公曰:‘ 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
〔一五〕则虞案:左传“并”下无“ 立”字,“臣忠”作“臣共”,又无“之经”二字,当 据正。
〔一六〕黄以周云:“元刻‘违’下 衍‘厉’字。”◎刘师培校补云:“‘违’字衍,盖后 人据左传注此字,因以并入。各本又无‘厉’字,则又 据传校改。贾子新书礼篇正作‘君令而不厉’。”
〔一七〕则虞案:左传“臣忠”作“ 臣共”,“贞”作“正”,“质”作“善物”。
〔一八〕则虞案:左传作“公曰:‘ 善哉,寡人今而后闻此礼之上也。’”
〔一九〕则虞案:左传作“对曰:‘
先王所禀于天地,以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吴王问可处可去事旨既同,但辞有详略之异,
故着于此篇。’”◎则虞案:绵眇阁本自此章以下为第
八卷。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问天下之所以存亡、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 三章或事异而辞同,或旨同而辞异,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元刻本“僈”作“侵”。
〔二〕 则虞案:说苑奉使“陋”作 “处”。
〔三〕 孙星衍云:“‘希’,说文 作‘稀’,此省文。”
〔四〕 则虞案:说苑“蹴”作“憱 ”,“辟”作“避”,“位”下有“矣”字。
〔五〕 孙星衍云:“当为‘嫚’, 说文、玉篇无‘僈’字,类篇:‘僈,谟官切,健也。 ’又:‘蔓晏切,惰也。’”◎则虞案:说苑“僈”作 “慢”。
〔六〕 孙星衍云:“当为‘遵循’ ,即‘逡巡’。”◎则虞案:说苑正作“逡巡”,指海 本补“循”字。
〔七〕 刘师培云:“黄本‘臣’作 ‘吾’。”◎则虞案:凌本亦作“吾”。
〔八〕 孙星衍云:“‘粗’一本作 ‘粗’。”◎则虞案:说苑“微”作“精”。
〔九〕 则虞案:“仕”作“任”。
〔一十〕则虞案:说苑“臣”下无“ 者”字。
〔一一〕孙星衍云:“一本作‘犹裸
而訾高橛者’(绎史所引)。”◎俞樾云:“按‘訾’
乃‘譬’字之误,‘橛’乃‘撅’字之误。‘
高’读为‘咎’。以‘高’为‘咎
’,犹以‘咎’为‘皋’,尚书皋陶谟释文曰:‘皋,
本作咎。’是其例也。墨子公孟篇:‘是犹果谓撅者不
恭也。’此即裸而咎撅之义。‘裸’为luoti,‘撅’者
,揭衣也。礼记内则篇‘不涉不撅’,郑注:‘撅,揭
衣也。’撅诚不恭,裸则更甚,故曰:‘譬犹裸而咎撅
者也。’”◎刘师培校补云:“说苑作‘犹裸而訾高橛
者’,当据订。墨子公孟篇: ‘
是犹谓撅者不恭也。’‘果’、‘裸’,‘撅’、‘橛
’,并古通,与此句例正同。”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叔向问徒处之义章旨同而有详略之异,故着于 此篇。’”
〔二〕 孙星衍云:“姓司马字子期
。”◎苏时学云:“司马子期,楚平王子公子结也。官
司马,字子期。晏子尝使楚,故与问答。孙注以‘司马
’为姓,非是。”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梁丘据问事三君不同心、孔子之齐不见晏子旨 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治要此章属 问下篇。吴刻“灵公”作“灵王”,此从元刻,下同。 活字本“公”字有修改痕迹,嘉靖本作“公”,无剜改 之痕,足见嘉靖本翻活字本,非翻元本也。
〔二〕 苏时学云:“晏子时,景公 尚存,安得死后之谥而称之,此着书者偶失检也。当如 下文作‘今君’为是。”
〔三〕 苏舆云:“治要作‘三君一 心耶’。”
〔四〕 苏舆云:“治要作‘耶’, ‘也’、‘耶’同。”
〔五〕 王念孙云:“按‘非一也’ 本作‘非一心也’,与‘非三心也’对文,今本‘一’ 下脱‘心’字,治要有。”◎则虞案:指海本增“心” 字。
〔六〕 苏舆云:“此下治要所无。 ”◎则虞案:景元钞本、嘉靖本作“三心”,活字本“ 心”误“必”。
〔七〕 则虞案:活字本“于”作“ 干”。
〔八〕 孙星衍云:“说文:‘野, 古文野。’‘野’,省字。”
〔九〕 黄以周云:“元刻‘庸’上
有‘婴’字。”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章旨同而述辞 少异,故着于此篇。’”
〔二〕 刘师培校补云:“后汉书胡 广传注引‘治’作‘化’,下同。元龟二百四十四亦引 作‘化’。”
〔三〕 卢文弨云:“说苑政理篇有 ‘之’字。”
〔四〕 孙星衍云:“汉书武帝纪‘ 受计于甘泉’,颜师古注:‘受郡国所上计簿也,若今 之诸州计帐也。’”
〔五〕 俞樾云:“按‘饥’下当有 ‘者’字,如今本则文义不足。说苑政理篇正作‘民无 饥者’。”◎苏舆云:“音义作‘饥’,云一本作‘饥 ’,下同。拾补有‘者’字,注云‘脱’,说苑有。” ◎则虞案:指海本据添。
〔六〕 苏舆云:“拾补‘之’下有 ‘治’字,注云:‘脱,说苑有。’”◎则虞案:说苑 作“今臣之后治东阿也”。元龟二百四十四引作“今则 反是”,盖节引。指海本已补“治”字。
〔七〕 孙星衍云:“说苑作‘并会 ’,是。”◎则虞案:指海本改“会”。
〔八〕 刘师培云:“黄本‘便’作 ‘使’。”
〔九〕 王念孙云:“按‘权宗’当 依说苑政理篇作‘权家’,字之误也。”◎刘师培校补 云:“‘权宗’犹云‘豪宗’。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 士表注引说苑作‘势门’。”◎则虞案:指海本改“家 ”。
〔一十〕王念孙云:“按‘君迺反迎 而贺臣’绝句,与上‘君反以罪臣’对文。‘臣’下当 更有一‘臣’字,属下句读,今本脱一‘臣’字,则文 义不明。说苑亦脱‘臣’字。”◎于鬯云:“王念孙谓 脱一‘臣’字,殆未必然。说苑政理篇亦无‘臣’字, 可证古书本有蒙文而省之例。即晏子书中,如杂上篇云 ‘决狱不避贵强,恶之’,‘贵强’下当复有‘贵强’ 字,蒙文而省也。又上章云‘无良左右,淫蛊寡人’, ‘左右’下当复有‘左右’字,亦蒙文而省也。下篇云 ‘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夫子’下当复有‘夫子 ’字,亦蒙文而省也(王志亦谓‘夫子’二字脱)。” ◎则虞案:于说是也。元龟引作“而更蒙 贺 ”,虽节引,亦见宋人固自“贺”字截读。
〔一一〕苏舆云:“拾补作‘辟’,
注云:‘“僻”讹。’”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柏常骞禳枭死将为公请寿晏子识其妄章旨同而 辞异,故着于此篇。’”
〔二〕 孙星衍云:“高诱注淮南子 :‘动,震也。’”◎则虞案:淮南子道应训、论衡变 虚篇皆无“臣”字。
〔三〕 则虞案:淮南、论衡俱作“ 晏子往见公,公曰”,与此异,而两书相同。今本晏子 或非汉人所见之旧。
〔四〕 则虞案:论衡无“之”字, 归评本作“汝何能”。
〔五〕 黄以周云:“论衡变虚篇引 ‘可’上有‘固’字。”
〔六〕 则虞案:论衡作“嘿”,元 刻本、活字本作“默默”。吴怀保、吴勉学本作“默然 ”。
〔七〕 孙星衍云:“淮南作‘句星
在房心之闲’,高诱注:‘句星,客星也。房,驷。句
星守房心,则地动也。’‘驷’字此作‘四’,通。”
◎洪颐烜云:“史记天官书:‘免,一名钩星,出房心
闲地动。房为天驷。’‘四’与‘驷’通,即房星也。
又房四星而称为‘
四’,亦犹心三星而诗称为‘三’
也,义亦得通。”◎黄以周云:“
淮南道应训及论衡并作‘房心’。
音义作‘四星’,误。”◎刘师培校补云:“‘四’与
‘驷’同,谓天驷也。故论衡恢国篇引晏子语‘
四’作‘房’。又谴告篇云:‘犹
齐晏子见钩星在房也之间,则知地且动也。’变动篇云
:‘钩星在房心之间,地且动,之占也,齐太卜知之,
谓景公“臣能动地”。’均其证。”◎则虞案:凌本“
四”误“日”。
〔八〕 苏舆云:“拾补作‘之死’ ,注云:‘旧误倒。’”◎刘师培校补云:“戴校云: ‘“死之”当作“之死”,与下“之惶”对文。’其说 是也。下云‘不欲太卜之死’,是其证。”◎则虞案: 指海本已乙。
〔九〕 孙星衍云:“‘惶’,淮南 作‘欺’,说文:‘惶,恐也。’”◎王念孙云:“按 此‘惶’字与‘惑’同义,言恐君为子之所惑也,‘惶 ’‘惑’语之转,字亦作‘遑’。后汉书光武纪曰‘遑 惑不知所之’,蜀志吕凯传曰‘远人惶惑,不知所归’ ,是‘惶’与‘惑’同义。淮南道应篇作‘恐公之欺也 ’,‘欺’与‘惑’义亦相近。”
〔一十〕则虞案:淮南、论衡俱无“ 晏子曰”至“伤人哉”一段。
〔一一〕则虞案:淮南子“入”作“ 往”。
〔一二〕孙星衍云:“淮南作‘田子 阳’,高诱注:‘田子阳,齐臣也。’”
〔一三〕则虞案:元刻本脱“子”字 ,活字本、嘉靖本有。
〔一四〕则虞案:淮南子“死”下无
“也”字,“惶”作“欺”,“
忠”“惠”之下皆有“于”字,“
也”作“矣”。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恶故人晏子退章旨同,叙事少异,故着于 此篇。’”◎则虞案:治要引此章亦在杂下篇。
〔二〕 则虞案:治要“而”作“即 ”。
〔三〕 苏时学云:“‘辟’读如‘ 避’,谓不避权贵也。”
〔四〕 苏时学云:“言人恶晏子, 因上书景公以毁之。”◎则虞案:御览八百二十二引作 “有纳书景公者”,当校补。
〔五〕 俞樾云:“按‘不周’当为
‘不由’,废置不由于君前,故为专也。疑古本假‘●
●’之‘●’为‘由’,其形与古文‘周’字作‘●’
者相近,因误为‘周’耳。”◎于鬯云:“此‘周’字
当不误。俞荫甫太史平议谓‘不周’当作‘不由’,殆
未必然。‘周’盖读为‘调’,‘调’谐‘周’声,例
当通借。说文言部云:‘调,和也。’周礼地官序‘调
人’郑注云:‘调,犹和合也。’上文云:‘
晏子相景公,见贤而进之,不同君
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辟君所爱。’则其不调甚矣。
故曰‘废置不周于君前’者,废置不调于君前也。‘废
置不调于君前’者,谓其不和合于君也。谷梁成十七年
传云:‘公不周乎伐郑也。’楚辞离骚云:‘虽不周于
今之人兮。’彼‘不周’亦并即‘不调’,与此‘不周
’正同,故王逸章句及俞太史谷梁传平议皆训彼‘周’
为‘合’(范宁集解训‘周’为‘信’,未是)。训‘
周’为‘合’,亦读‘周’为‘调’矣。上章云‘夫能
自周于君者,才能皆非常也’,亦谓其能自调于君也。
”
〔六〕 孙星衍云:“此‘●’字假
音。”◎黄以周云:“元刻脱‘
之’字。”◎则虞案:绵眇阁本、
凌本有“之”字。“●”之本义为“交”,“●”当为
“●”之假音。“●”,侮也。礼记乐记“易慢之心入
之矣”,亦“●”之假借,谓慢也。
〔七〕 则虞案:御览引无“为”字 。
〔八〕 孙星衍云:“‘备’同‘□ ’,‘□载’言□驾。”
〔九〕 则虞案:御览引“海”上有 “于”字。
〔一十〕苏舆云:“当为‘藋’,说 见谏上篇。”
〔一一〕刘师培云:“黄本挩‘乱’ 。”
〔一二〕刘师培校补云:“此四字当 在‘七年’下,‘燕、鲁……’八字当在‘身弱高、国 ’下。(下云‘诸侯忌其威,高、国服其政,燕、鲁贡 职’,正与此应。)”
〔一三〕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诸侯”互倒。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欲见高纠章旨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
〔二〕 孙星衍云:“‘纠’今本作 ‘□’,即‘纠’字坏也。说苑作‘缭’,音之转。” ◎刘师培补校云:“书 抄三十二 引作‘高僚仕于晏子三年,无故,晏子逐之’,与此异 。”◎则虞案:说苑臣术正作“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
〔三〕 则虞案:书钞“傧者”作“ 左右”,与说苑同。
〔四〕 则虞案:书钞作“高僚事子 三年”。
〔五〕 则虞案:说苑、书钞俱作“ 其义可乎”。
〔六〕 则虞案:说苑、书钞无此二 句。
〔七〕 孙星衍云:“‘仄’,俗本 作‘反’。”◎则虞案:说苑无“如”字。元刻本、活 字本皆作“反”。
〔八〕 孙星衍云:“说苑作‘有四 维之,然后能直’,今本‘四’讹‘曰’。说文:‘维 ,车盖维也。’”◎黄以周云:“元刻‘四’作‘曰’ 。”
〔九〕 则虞案:说苑“过”下无“
也”字,“辞之”作“逐之也”。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使田无宇致封邑晏 子辞章旨悉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二〕 则虞案:活字本误“干”。
〔三〕 则虞案:“通”与左成七年 传“通吴与晋”之“通”义同。
〔四〕 卢文弨云:“三字疑。”◎ 则虞案:凡封邑皆以遗之子孙,非身受也。故杂下第十 九晏子辞曰:“恶有不肖父为不肖子为封邑以败其君之 政者乎?”今言“不足以辱而先君”者,景公谦言不足 以封汝之父,以荫汝之身。“而”“汝”通,“先君” 指晏子之先人也。
〔五〕 苏时学云:“‘共’与‘供
’同。”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使梁丘据遗之车马三返不受章旨同而事少 异,故着于此篇。’”◎则虞案:目录作“千金衣裘” 。
〔二〕 孙星衍云:“墨子亲士篇:
‘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卢文弨云:“‘之白
’疑倒。”◎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引无“
之”字,指海本作“狐白之裘”。
〔三〕 孙星衍云:“未详。‘茈’ 为染草,疑毛之有紫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者。”◎于鬯云:“‘茈’,盖 本作‘芘’,‘芘’者,‘纰’之借字也。尔雅释言: ‘纰,饰也。’广雅释诂云:‘纰,缘也。’此承上‘ 狐白之裘’言之(今作‘狐之白裘’,黄元同大令校勘 云:‘当作“狐白之裘”’),谓狐白之裘以元豹之皮 为缘饰也。缘饰即在裘上,实止言一裘耳。故下文‘公 曰寡人有此二’,谓有此裘二:一以赐晏子,一以自服 也。此非谓狐白之裘之外又别有元豹之茈也。‘茈’与 ‘纰’,论音实亦可通,特读‘茈’为‘纰’,与读‘ 芘’为‘纰’,假借之例有远近耳。故疑‘茈’为‘芘 ’之误也。山海南山经云‘洵水其中多芘蠃’,郭璞注 云:‘紫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螺。’朱骏声说文通训云:‘芘,当为茈之 误。’然则此‘芘’之误为‘茈’,犹彼‘茈’之误为 ‘芘’矣。”◎刘师培校补云:“‘茈’疑同‘眦’。 尔雅释器云:‘衣眦谓之襟。’淮南齐俗训云:‘隅眦 之制。’义详谏下篇杂志。此言狐白之裘以豹皮斜饰其 襟眦,犹礼记玉藻所谓‘裼’也。”
〔四〕 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 赀”作“贸”。
〔五〕 孙星衍云:“一本作‘返’ 。”
〔六〕 则虞案:御览六百九十四引 无“于”字。
〔七〕 黄以周云:“谓狐白裘乃人
君之上服,非臣下所得服也。记曰:‘君衣狐白裘。’
疏家谓大夫得衣狐白, 与此违,
不足信。”◎苏舆云:“此言君服此裘于上,臣复服此
裘于下,则是同君,恐奢侈之民皆从而效之。故云‘不
可为教’。上篇‘今骆马乘车,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
下’云云,义正同此。黄说稍泥。”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陈无宇请浮晏子、景公睹晏子之食而嗟其贫章 旨同而辞少异,故着于此篇。’”◎刘师培云:“黄本 此章挩。”
〔二〕 苏舆云:“‘晏子’旧刻误 ‘景公’,今从浙刻正。”
〔三〕 刘师培校补云:“后汉书虞 延传注引‘其’作‘之’。”
〔四〕 刘师培校补云:“‘昧’与 ‘冒’同。(左传文十八年云:‘贪于饮食,冒于货贿 。’)”
〔五〕 陶鸿庆云:“上句‘衣’字 ,下句‘盖’字,及中间两‘不’字,皆衍文。元文当 云:‘盖顾人而后食者,以贪昧为非;顾人而后行者, 以邪僻为累。’‘顾人而后食’云云,如有参士之食而 自足是也;‘顾 人而后行’云云 ,如惩庆氏之亡,而辞邑是也。此晏子因公言衣恶,假 食与行以起例耳。今本盖后人不达其义,而以意加之。 ”
〔六〕 则虞案:元刻本“祀”误“ 祝”。
〔七〕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仲尼之齐不见晏子、鲁君问何事回曲之君章旨 同而述辞少异,故着于此篇。’”
〔二〕 卢文弨云:“孔丛诘墨篇作 ‘怯’。案:左传‘齐侯既伐晋而惧’,则‘怯’字亦 非误。”
〔三〕 刘师培校补云:“‘宣’与 ‘桓’同(左传‘曹宣公’,礼记作‘桓’),故‘宣 武’并文。(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广雅释训: ‘桓桓,武也。’)”
〔四〕 孙星衍云:“句上脱‘晏子 ’二字,孔丛诘墨篇:‘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 之以洁;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 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此作‘庄公壮’,与孔丛云‘ 怯’者不合。庄公好勇,疑作‘怯’之误。”
〔五〕 刘师培云:“黄本‘讥’作 ‘识’。”
〔六〕 苏时学云:“‘命’,犹‘ 告’也。”
〔七〕 黄以周云:“‘姓’与‘生 ’古通。”
〔八〕 孙星衍云:“已上二章,黄
之采本、凌澄初本皆删去,今据沈启南本补入,余篇次
第,亦多错乱,皆订正。”◎苏舆云:“拾补云:‘吴
本此章缺。’”
〔一〕 卢文弨云:“吴本不分篇。 ”◎苏舆云:“旧以此与上篇并合为一卷,意在合七略 之数,今从之。”
〔二〕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五章,皆毁诋孔子,殊不合经术,故着于此篇 。’”
〔三〕 孙星衍云:“墨子作‘尼溪 ’。‘尼’、‘尔’,‘稽’、‘溪’,声皆相近。” ◎则虞案:诘墨作“尼溪”,史记孔子世家作“尼溪田 ”。
〔四〕 则虞案:孔子世家有“夫儒 者滑稽而不可轨法”。
〔五〕 孙星衍云:“墨子作‘浩居 ’,史记作‘倨傲’。”◎洪颐烜云:“‘浩裾’,即 ‘傲倨’假借字。”◎则虞案:孙诒让墨子闲诂云:“ 家语三恕篇‘浩浩倨者则不亲’,王肃注云:‘浩浩, 简略不恭之貌。’大戴礼文王官人篇云‘自顺而不让’ ,又云‘有道而自顺’,孔广森云:‘自顺,谓顺非也 。’”
〔六〕 则虞案:“教”,史记作“ 为”。黄本挩“下”字。
〔七〕 孙星衍云:“今本‘缓’误 ‘绥’,盐铁论作‘繁于乐而舒于民’,因‘舒’知为 ‘缓’字。墨子作‘好乐而淫人’。”◎钱熙祚云:“ ‘缓’上似脱‘而’字。”◎则虞案:元刻本、吴勉学 本、子汇本作“绥”,凌本作“缓”。
〔八〕 孙星衍云:“墨子作‘怠事 ’,是言恃命而怠于事也。‘建’或‘逮’讹,‘逮’ 亦为‘怠’假音与。”◎孙诒让扎移云:“孙说未塙。 ‘建’与‘券’声近字通,‘建事’,谓厌倦于事也。 考工记辀人云: ‘左不楗’,杜 子春云:‘书“楗”或作“券”。’郑康成云:‘“券 ”,今“倦”字也。’墨子号令篇云:‘慎无厌建。’ 厌建,即厌倦也。”◎则虞案:诘墨作“怠事”。
〔九〕 黄以周云:“墨子‘不可’
下有‘使’字。”◎苏舆云:“
拾补有‘使’字,注云‘脱’。”
◎则虞案:指海本据补“使”字。
〔一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宗丧 循哀’,孔丛引墨子作‘崇丧遂哀’。”◎王念孙云: “案‘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遁’与‘循’同 。墨子非儒篇云‘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文义正与 此同。问上篇曰‘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即循哀也。 (问下篇‘晏子逡遁而对’,又曰‘晏子逡遁对’,外 上篇‘晏子遵循而对’,是‘遁’即‘循’也。管子戒 篇‘桓公蹴然逡遁’,小问篇‘公遵遁’,亦以‘遁’ 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谓哀而不止也 ,说见谏下篇‘修哀’下。”
〔一一〕孙星衍云:“墨子作‘慈民 ’,‘子’当读为‘慈’。”
〔一二〕苏舆云:“拾补‘传’作‘
儒’,注云:‘“传”讹。’”◎黄以周云:“按卢校
是,下章‘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元刻
两‘儒’字亦作‘传’。‘无’,读为‘妩’,说文:
‘妩,媚也。’‘妩其外’,即下所谓‘异于服,勉于
容’。”◎于鬯云:“‘传’当为‘儒’,‘儒’或作
‘●’,形与‘传’形相近,故‘儒’误为‘传’。‘
无’,与‘有无’之‘无’本异字,说文‘无’训‘丰
’,在林部;‘●’训‘亡’,在亡部。‘有无’之‘
无’乃‘●’字,特书传通作‘无’字耳。此‘无’字
正是林部之‘无’,非亡部之‘●’,林部又云:‘或
说规模字。’此‘无’字正规模字也。上文云‘行之难
者在内’,是晏子之意以儒者不务内而务外,故曰‘而
儒者无其外’,谓儒者徒规模其外耳。下文‘异于服,
勉于容’,以及‘盛声乐’,‘饰弦歌
鼓舞’,‘繁登降’,‘趋翔’一切云云,皆伸发儒者
规模其外之实也。‘儒’误为‘传’,又不察‘
无’字而认为‘有无’之‘无’,
则语不可通矣。或曰:儒者亦务内,而传儒道者辄略内
而务外,此后代儒者通弊,宜为世所讥,非儒道本然也
,则作‘传’亦未始无义。鬯谓:非晏子意也。晏子之
道,墨道也。彼非儒,固举儒而非之,犹儒家之非佛,
固举佛而非之,岂能曰佛是而所非者僧邪?且晏子所讥
者,孔子也,下章云‘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
之’,彼元刻本正作‘始吾望传而贵之,今吾望传而疑
之’。孙星衍音义云:‘“望儒”,今本“儒”作“传
”,据孔丛改。’则孙本亦原作‘传’,改作‘儒’。
墨子非儒篇‘儒者迎妻’,‘儒’旧本亦误作‘传’,
毕沅本据彼下文改‘传’为‘儒’,岂非并‘儒’误为
‘传’之的证与。”◎刘师培校补云:“‘传’字当从
卢校作‘儒’,‘无’与‘膴’同。盐铁论论诽篇丞相
史引晏子曰:‘儒者并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此
即本书“绥于民”。广雅释诂四:“绥,舒也。”孙改
“绥”为“缓”,非是)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
业,礼烦而难行,道近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
见而贵所闻。’与此节略同。‘膴’,犹‘华’也。”
〔一三〕孙星衍云:“墨子作‘机服 勉容’,孙诒让闲诂云:‘“机”,危也。“危服”盖 犹言“危冠”。“勉”,“俛”之假字,言其冠高而容 俛也。’”◎则虞案:“异于服”者,如儒行所谓衣逢 掖之衣,冠章甫之冠也。亦即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 果其冠也”。说苑:“□螺者宜禾。”□螺,盖高地; 解果,即高冠,亦即所谓危冠也。“勉于容”,即儒行 所谓坐起恭敬。
〔一四〕孙星衍云:“‘道’,墨子 作‘导’。”◎文廷式云“‘驯’通作‘训’。”
〔一五〕则虞案:史记作“自大贤之 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
〔一六〕孙星衍云:“墨子作‘盛容 修饰以蛊世’。”
〔一七〕则虞案:墨子无“饰”字。
〔一八〕孙星衍云:“墨子下有‘以 示仪’三字。”◎则虞案:当据补。
〔一九〕孙星衍云:“墨子作‘劝众 ’。”◎文廷式云:“趋翔,即趋跄也。(吕览尊师篇 ‘病趋翔’,毕沅曰:‘“翔”与“跄”同。’)◎则 虞案:“趋”上,墨子有“务”字。
〔二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儒学 不可使议世’。”◎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博”误 “传”。
〔二一〕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脱 “以”字。
〔二二〕孙星衍云:“墨子作‘絫寿 不能尽其学’。”◎则虞案:史记作“累世不能殚其学 ”。
〔二三〕孙星衍云:“‘究’,墨子
作‘行’。”◎苏舆云:“尔雅云:‘丁,当也。’‘
丁’‘当’一声之转。此云‘当年’者,‘丁年’也;
‘丁年’者,‘壮年’也。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士有
当年而不耕者,女有当年而不绩者。’淮南齐俗篇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妇人当年而不织。’管子揆度篇曰
:‘老者谯之,当壮者遣之边戍。’‘当壮’即‘丁壮
’。轻重丁篇‘男女当壮’,轻重戊篇又作‘
丁壮’。是皆‘丁’‘当’同义之
证也。”
〔二四〕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赡”误“瞻”,黄本误“胆”。
〔二五〕孙星衍云:“说文:‘●, 惑也。’高诱注淮南:‘营,惑也。’二通。”
〔二六〕孙星衍云:“墨子作‘以淫 遇民’。”◎苏舆云:“‘愚’、‘遇’古字通。庄子 则阳篇‘匿为物而愚不 识’,释 文:‘“愚”一本作“遇”。’秦策‘今愚惑,与罪人 同心’,姚本作‘遇惑’,并其证矣。”◎苏时学云: “‘其’字误衍。”
〔二七〕孙星衍云:“今本脱‘其道 ’字,‘世’字据墨子增。”◎黄以周云:“元刻脱‘ 其道’字‘世’字。”
〔二八〕孙星衍云:“墨子作‘导众 ’,孔丛作‘家’,非。”◎则虞案:“教”,墨子作 “学”。作“学”者是,盖“□”“教”形近而讹。
〔二九〕孙星衍云:“‘移’,墨子 作‘利’。”◎则虞案:作“移”者是。又墨子无“国 之”二字。
〔三十〕孙星衍云:“墨子作‘导国
先众。’”◎则虞案:史记作“
非所以先细民也”。
〔三一〕孙星衍云:“今本脱‘封’ 字,据墨子增。”◎则虞案:活字本、嘉靖本、子汇本 均脱。
〔三二〕俞樾云:“按‘敬’字当作 ‘茍’。尔雅释诂:‘亟,疾也。’释文曰:‘字又作 “茍”。’是‘茍’与‘亟’通,‘茍见’犹云‘亟见 ’,孟子万章篇‘穆公亟见于子思’,与此同义。亟见 而不问其道,仲尼所以行也。‘茍’字经传罕见,浅人 遂加‘攴’作‘敬’耳。”
〔三三〕孙星衍云:“墨子非儒篇此
作‘孔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
,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云云,疑本晏子春秋
。后人以其诋讥孔子,乃删去其文,改为‘仲尼迺行’
四字。墨子非儒篇又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
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
孔丘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
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
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
而弭其上下之怨。孔丘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
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
,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不必于上, 是
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易而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
通乎君臣。而孔丘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
劝下乱上,教臣shaa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
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
本也。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
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丘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
对。”景公曰:“鸣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
身不知孔丘之与白公同也。”’亦晏子春秋本文后人删
去者,疑在此章之前。据墨子知之。”
〔一〕 孙星衍云:“姓鞠名语,疑 即皋鱼。‘皋鱼’声相近。”◎黄以周云:“‘鞠’, 元刻作‘鞫’。”
〔二〕 孙星衍云:“‘埋’当为‘ 薶’,俗从‘土’。”
〔三〕 则虞案:“知”字疑衍。
〔四〕 长孙元龄云:“‘规矩之节 ’,是玉藻所谓‘周旋中规,折还中矩’也。”
〔五〕 刘师培校补云:“淮南齐俗
训云:‘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
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
已矣。’即本此文。‘旷日’,即‘留日’也。”又云
:“
黄本‘日’作‘是’,上方校语云
‘“是”,疑“事”字,“是”字误’,按:‘是’字
误,校语尤舛。”
〔六〕 孙星衍云:“言便事而已, 不求余也。”
〔七〕 则虞案:凌本“非”作“亦 ”。
〔八〕 文廷式云:“孙子火攻篇曰 :‘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按晏子外 篇曰:‘久丧道哀费日’,又曰‘繁登降之礼,制规矩 之节,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又曰‘扬 干戚钟鼓竽瑟以劝众,以为费财留工’。战国策宋策曰 :‘徐其攻而留其日。’此‘费留’二字之证。”◎刘 师培校补云:“‘工’当作‘正’,即‘政’字也。淮 南作‘古者非不能陈钟鼓,盛管箫,扬干戚羽旄,以为 费财乱政,制乐足以合欢宣意而已矣’,是其证。”
〔九〕 刘师培校补云:“孔丛引墨 子‘死’上有‘于’字,‘生者’作‘生事’。‘于’ 字当补。”
〔一十〕刘师培校补云:“潜夫论务 本篇云:‘品人鲜食,从而高之。’与此‘品人’同。 ”
〔一一〕孙星衍云:“言市名于道路
。一本‘道’作‘单’,非。”◎王引之云:“作‘单
’者,是也。‘单’读为‘●’,尔雅:‘●,病也。
’字或作‘瘅’,大雅板篇‘下民卒瘅’,毛传曰:‘
瘅,病也。’‘路’与‘单’义相近,方言:‘露,败
也。’逸周书皇门篇曰:‘自露厥家。’管子四时篇曰
:‘不知五谷之故,gguuoojiia乃路。’‘路’、‘露’古字
通。(路,败也。尹知章注:‘路,谓失其常居。’失
之。)言此三者以之为政,则世必败;以之为教,则事
必病也。孙以‘路’为‘道路’,失之。”◎俞樾云:
“按王说是矣。惟从别本作‘单’,而训为‘病事之教
’,似近不词。‘道’,乃‘●’字之误,说文辵部:
‘●,●也。’周书曰:‘我兴受其●。’●事者,●
事也,今微子篇作‘我兴受其败’,经传遂无‘●’字
。浅人不知其义,见上句有‘路’字,因妄改为‘道’
字耳。”◎洪颐烜云:“管子戒篇‘握路家五十室’,
周书皇门解‘自露厥家’,‘路’与‘露’同,羸也。
‘路世’,犹言‘衰世’也。”◎黄以周云:“元刻作
‘单事’,凌本同。”◎苏舆云:“俞说非。荀子议兵
篇:‘路□者也。’‘□’与‘单’一声之转,义一而
已。彼以‘路□’连文,此以‘路’‘单’对文,乃古
义,‘道’字直是误文。(杨倞注荀子训‘□’为‘袒
露’,非。王氏念孙已驳之,说见杂志。)”◎长孙元
龄云:“‘路世’,犹孟子所谓‘率天下而路’之意。
晏子以繁文毁孔子,故言是使天下人奔走道路,无时休
息之政也。”◎则虞案:“政”下当有“也”字,各本
均挩。绎史亦作“单事之教也”,与元刻同。
〔一〕 孙星衍云:“孔丛引墨子作 ‘先生素不见晏子乎’。”
〔二〕 则虞案:诘墨无“臣闻”二 字。
〔三〕 王念孙云:“案‘婴’上当 有‘非’字,言婴所以事三君而得顺者,非婴为三心, 乃三君为一心故也。上篇曰‘婴之心,非三心也’,是 其证。今本脱‘非’字,则义不可通。”◎则虞案:指 海本补“非”字。
〔四〕 陶鸿庆云:“‘犹非’之‘ 非’,当为诽谤也。”
〔五〕 苏时学云:“此句有误,‘
据’字属衍。”◎于鬯云“‘据’字即涉‘处’字而衍
,‘心’字涉上文而衍,‘孔丘必处此一矣’,犹孟子
梁惠王篇云:‘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一〕 则虞案:此与前实一章,后 人析为二也。孔丛子诘墨篇引此可证。
〔二〕 于鬯云:“春秋时,齐晏氏 为齐世民。婴父弱,谥桓子,桓子以上无闻焉。管子大 匡篇有‘晏子’,房元龄注:‘但谓平仲之先,不能实 其人。’其家世之微,亦可见矣。”
〔三〕 黄以周云:“元刻作‘诽誉 ’。”
〔四〕 孙星衍云:“当为‘景’。 ”
〔五〕 则虞案:据诘墨,“穷”上 当补“身”字。
〔六〕 孙星衍云:“今本‘儒’作 ‘传’,据孔丛改。”◎黄以周云:“元刻作‘望传’ ,下同。”
〔七〕 则虞案:诘墨作‘今则疑之 ”。
〔八〕 孙星衍云:“‘迩’同。”
〔九〕 王念孙云:“案‘讥之’上 当更有‘夫子’二字,而今本脱之,则文义不明。上文 曰‘君子不及人以为师’,故此曰‘夫子讥之,是吾师 也’。”◎则虞案:指海本已改“失言”为“失之”, 并重“夫子”二字。
〔一十〕苏时学云:“据上文义,当
云‘然后晏子见之’。”
〔一〕 孙星衍云:“‘温’字假音 。”
〔二〕 陶鸿庆云:“‘有孔子焉’
,‘有’亦当作‘若’,言若孔子则知其无有,若舜则
不可识也。今本涉上文‘有孔子焉’而误为‘
有’,则文不可通。”
〔三〕 孙星衍云:“言其识过人。 ”
〔四〕 王念孙云:“案‘处君之中 ’本作‘处君子之中’,下文曰:‘舜者,处民之中, 则自齐乎士;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是其证。今 本脱‘子’字,则义不可通。”◎陶鸿庆云:“孙氏云 ‘言其识过人’,然识之过人,非外观所得而知,且与 ‘行一节’之义不合,孙说非也。‘识’,即上文‘若 舜焉则婴不识’之‘识’,言其过人可得而知也,即前 章‘异于服,勉于容’之意,惟文句当有脱误耳。又案 :‘处君之中’当作‘处君子之中’,下文云‘处君子 之中,则齐乎君子’,是其证。”◎则虞案:与苏时学 之说合。黄本上方校语亦疑挩“子”字。指海本补“子 ”字。
〔五〕 于鬯云:“‘士’疑本作‘ 民’,‘处民之中,则自齐乎民’,与下文‘处君子之 中,则齐乎君子’文意一律。且上文云‘若舜焉则婴不 识’,正以处民之中齐乎民,故不识也。若处民之中, 而齐乎士,则出乎类矣,何为不识?”
〔六〕 孙星衍云:“‘林’一本作
‘材’。”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上五章皆毁诋孔子,而此章复称为圣相,设相齐以 困孔子,似非平仲之所宜,故着于此篇。’”◎则虞案 :孔子相鲁在定公十四年,晏子已卒,此亦传闻之辞也 。
〔二〕 则虞案:诘墨无“邻”“敌 ”字。
〔三〕 则虞案:当据诘墨篇“若何 ”上补“为之”二字。
〔四〕 孙星衍云:“孔丛‘设’作 ‘欲’。”◎苏时学云:“‘设’疑当作‘许’。”
〔五〕 于鬯云:“‘骄’,盖读为 ‘挢拂’之‘挢’,荀子臣道篇云‘事暴君者有补削, 无挢拂’是也。上文云‘孔子强谏而不听’,则晏子之 意以为孔子必且挢拂鲁而适齐矣,故曰:‘必挢鲁而有 齐。’‘有’字孔丛子诘墨篇正作‘适’。孙星衍音义 云‘疑“有”当为“适”’,是也。小戴少仪记云:‘ 谏而无骄。’彼‘骄’字疑亦当读‘挢’,与此‘骄’ 字正同;而郑注谓‘言行谋从,恃知而慢’,未必然也 。或谓‘挢拂’之本字实‘骄’字,存参。”
〔六〕 则虞案:诘墨作“则必强谏 鲁君,鲁君不听,将适齐,君勿受,则孔子困矣”。
〔七〕 则虞案:韩非子内储说下作
“黎且对景公”,与此略似。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问臣并兄弟之彊而晏子对以汤桀,无以垂 训,故着于此篇。’”◎俞樾云:“此‘与’字似不当 有,写者依他章增之,而不知其非。”◎刘师培云:“ 黄本此下七章均挩。”◎则虞案:杨本亦无此章。
〔二〕 文廷式云:“二‘有’字涉 上文而衍。”
〔三〕 孙星衍云:“‘彊’、‘汤
’、‘兄’、‘亡’为韵。此章及下六章,俗本删去。
”◎于鬯云:“玩‘可以无亡’句,则‘岂’上当有阙
文。”◎苏舆云:“拾补云:‘吴本此章缺,此与下六
章,元刻本、沈启南、吴怀保本皆有。’”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载晏子之愿如此,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
〔二〕 孙星衍云:“‘不’,读如 ‘否’。”
〔三〕 则虞案:元刻本“一”字空 一格。
〔四〕 苏时学云:“‘畏’,犹‘ 敬’也。”
〔五〕 孙星衍云:“‘畏’、‘归 ’、‘遗’为韵。”
〔六〕 苏舆云:“‘愿’下当有‘ 也’字,与下文同一例。”◎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 误作“善晏乎子”。
〔七〕 苏时学云:“‘载’、‘再 ’古通用。”◎于省吾云:“按‘载’应读作‘再’, 上云‘请晏子一愿’,此景公又请晏子之一愿,故云再 一愿也。孟子滕文公‘自葛载’,注‘“载”一说当作 “再”字’,诗小戎‘载寝载 兴 ’,文选曹植应诏诗引作‘再寝再兴’,是其证也。”
〔八〕 文廷式云:“此节皆有韵之 文,此二句‘友’、‘子’为韵,‘所识’二字疑衍文 ,或‘识’字系‘居’字之误。”◎则虞案:文选陆云 答张然诗注引:“愿有良邻,则见君子也。”
〔九〕 于鬯云:“例上文,‘晏子 ’上当有‘载一愿’三字。”◎刘师培说同,并云:“ 盖公有斯问,晏子乃更以所愿对也。”
〔一十〕孙星衍云:“‘辅’、‘去
’、‘怒’为韵。”◎苏时学云:‘案妻至于去,子至
于怒,似无可愿,‘可’之云者,极言其顺乎我也。”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为泰吕成将燕飨晏子谏章旨同,而尤近怪 ,故着于此篇。’”
〔二〕 则虞案:初学记十六、御览 五百七十五引俱作“仲尼、柏常骞、晏子三人”,初学 记作“俱来朝,皆曰”,御览作“俱朝,曰”。
〔三〕 孙星衍云:“‘冲’,读如 ‘撞’。初学记作‘撞’。”◎则虞案:御览“毁”下 有“之”字。
〔四〕 则虞案:御览引作“公见三 子问之”。初学记“问”上亦无“而”字。
〔五〕 则虞案:初学记作“钟大非 礼,是以曰将毁”。御览、合璧事类外集十三作“不以 礼,故曰”。
〔六〕 孙星衍云:“初学记作‘气 不即上薄’,非。”
〔七〕 则虞案:初学记作“钟大悬 下,其气不得上薄,是以曰将毁”。御览作“钟大悬下 ,气上薄,故曰将毁”。
〔八〕 则虞案:初学记、御览“今
”下有“日”字,当据补。又“
音”作“阴”,句末皆无“也”字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景公以晏子妻老欲纳女旨同而事异。陈无宇虽 至凡品,亦未应以是诮晏子,设非晏子者将纳其说,见 弃妻乎?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则虞案:韩诗 外传九据此,而略 有更易。
〔二〕 卢文弨云:“韩诗外传九非 晏子之妻,乃其妻之使人,为近理。”
〔三〕 王念孙云:“案当作‘何为 者也’(杂上篇‘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 下篇‘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文义并与此同。) 言此出于室者,何等人也。今本作‘为何者也’,则文 不成义。韩诗外传正作‘何为者也’。”◎于省吾云: “按‘为何者也’,义本可通,不必改作‘何为者也’ 。说文‘者,别事词也’,或指其事,或指其物,或指 其人,说见经传释词。此‘者’字即指其人,言‘为何 者也’,即为何人也。”
〔四〕 则虞案:“家”,犹“室” 也,今方言中有谓妻曰“家里”者。
〔五〕 王念孙云:“案当作‘何以 老妻为’,言富贵如此,何用老妻为也。今作‘何以老 为妻’,则文不成义。韩诗外传作‘何用是人为’,文 义亦同。”◎于省吾云:“按王氏喜改成文,不可为典 要。老对少为言,下云‘去老者谓之乱,纳少者谓之淫 ’,如以‘老妻’连文,则‘老’‘少’二字下,各应 增‘妻’字,岂其然乎?”◎则虞案:外传“田”上有 “食”字,指海本“为妻”二字乙。
〔六〕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与犯伤槐之令者女求入晏子家事同而辞略,且无 因而至,故着于此篇。’”◎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则虞案:史记李斯传索隐、 文选卷三十九注、御览四百二十六引皆作“二女”。
〔三〕 孙星衍云:“‘婢妾’,御 览作‘婢子’。‘东廓’,今本作‘在廓’,据御览引 作‘东郭’,‘廓’俗字。”◎则虞案:御览“妾”作 “子”,无“也”字,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作“在 廓”。
〔四〕 则虞案:选注无“比数”二 字。
〔五〕 王念孙云:“案‘日’字后 人所加,凡书传中言‘乃今而后’者,加一‘日’则累 于词矣。御览人事部六十七引此无‘日’字。”
〔六〕 则虞案:御览引无“不通, 故”三字。
〔七〕 孙星衍云:“‘无廉’,御 览作‘无清’。”◎卢文弨云:“‘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见而’三字,御 览无。”
〔八〕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不典,无以垂训,故着于此篇。’”◎则虞案: 池北偶谈深讥此章之诬。
〔二〕 孙星衍云:“周礼羽人下士 二人,属地官司徒。”◎苏时学云:“‘僭’,谓不敬 也。”
〔三〕 俞樾云:“按‘合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无义 。下文公曰‘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寡人,故将shaa之’,晏子曰‘虽使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君 ,于法不宜shaa也’,‘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上并无‘合’字。‘合’疑 ‘●’字之误,‘●’字自为一句。说文、部:‘●, 相与语,唾而不受也,从“、”“否”声。’公曰‘● ’者,深怪其语,故先唾而不受耳。”孙诒让云:“‘ 合’疑‘呰’之误,说文口部云:‘呰,苛也。’吕氏 春秋权勋篇云:‘竖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叱曰:“ 訾!退酒也。”’‘訾’‘呰’声义同也。”◎文廷式 云:“‘合’通作‘盍’,语助辞,庄子列御寇篇‘阖 胡尝试其良’,释文云‘阖,语助也’,是其证。俞荫 甫平议以‘合’字为‘否’字之误,非是。”◎于省吾 云:“按上云‘窃姣公也’,自羽人言之则曰‘姣公’ ,公自言之则曰‘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寡人’,上下一义,中闲不应有‘ 否’字,且‘合’‘否’形殊,无由致讹。‘合’即‘ 盍’之音假,尔雅释诂‘盍,合也’,易序卦传‘嗑者 ,合也’。尔雅释言‘曷,盍也’,广雅释诂‘●,何 也’。羽人姣公,故景公诘以何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寡人也。”
〔四〕 刘师培校补云:“‘使’字 疑衍。”
〔五〕 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一章语类俳而义无所取,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则虞案:艺文类聚八十五引
“海”下无“之”字,又无“其中”二字;八十六引与
今本晏子同。文选新刻漏铭注引“水”下无“
而”字,御览九百六十五引“其中
”作“水中”。事文类聚后集二十六、记纂渊海九十二
引皆无“有水而赤”一句。
〔三〕 则虞案:御览两引无“对” 字。
〔四〕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乘龙’,文选注作‘乘舟’,今订定作‘乘龙舟’。”
◎黄以周云:“元刻无‘舟’字。”◎于省吾云:“按
作‘治’者非是。左成二年传‘先王疆理天下’,诗信
南山‘我疆我理’,传‘理, 分
地理也’。穆天子传‘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
里西土之数’,注‘里谓计其道里也’,纪年曰‘穆王
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按今本纪年‘里’作
‘履’,借字耳。‘计其道里’与‘理’义亦相因,‘
还里天下’与此文‘理天下’之义正符。”◎则虞案:
御览两引皆无“舟”字,合璧事类四十八、事文类聚引
皆无“龙”字,事类赋注十六作“赤龙”,“理”作“
治”。
〔五〕 则虞案:类聚及御览两引作 “黄帝布”。
〔六〕 孙星衍云:“‘捐’,艺文 类聚作‘投’。”◎黄以周云:“‘捐’,文选新刻漏 铭注作‘椓’。”◎则虞案:“捐”,御览八百二十作 “淬”,九百六十五、事类赋注、合璧事类、事文类聚 俱作“投”。事类赋注引无“东”字。
〔七〕 孙星衍云:“今本‘破’作 ‘彼’,据文选注、艺文类聚订正。”◎俞樾云:“按 孙刻据文选注、艺文类聚改‘彼’为‘破’,其实非也 。‘彼黄布’者,言彼其所捐之布,乃黄布也,若作‘ 破’字,则‘破黄布’三字文不成义矣。‘烝枣’上亦 当有‘彼’字,蒙上而省。”◎黄以周云:“‘破’, 元刻作‘彼’。”◎刘师培校补云:“御览八百二十引 ‘彼’作‘于波’,‘于波’二字属上‘淬黄布’为句 ,此‘黄布’与下‘蒸枣’对文,谊较长。”◎则虞案 :御览九百六十五、事类赋注引无“破黄布”三字。
〔八〕 孙星衍云:“文选注作‘佯 问’,通俗文‘阳’作‘详’,虚辞也。”◎卢文弨云 :“‘何为’二字疑衍。”◎黄以周云:“文选注作‘ 吾佯问子’,无‘何为’二字。”◎苏舆云:“‘何为 ’下当有‘对’字,传写者缘下‘对’字而脱耳。景公 言吾乃佯问,何为对,故晏子答以详问详对,义本昭晰 ,以为衍文,语意不完矣。”◎则虞案:艺文类聚八十 六引作“吾佯问子耳”。御览八百二十作“吾佯问”, 九百六十五作“吾佯问子”,并无“何为”二字,“何 为”二字可删。
〔九〕 则虞案:类聚八十五、选注 、御览两引、事类赋注、合璧事类、事文类聚、纪纂渊 海引皆无“之”字,“对”上似脱“晏子”二字。
〔一十〕孙星衍云:“已上七章,据
沈启南本、吴怀保本增入。”◎苏舆云:“拾补云∶‘
吴本此章缺。’”
〔一〕 苏时学云:“此大言小言之 类,宋玉唐勒所本也。”◎则虞案:杨本无此章。
〔二〕 虞案:御览九百二十七引无 “下”字,“大”下有“物”字。
〔三〕 则虞案:御览无“晏子”二 字。
〔四〕 王念孙云:“案‘足游浮云 ’上,原有‘鹏’字,自‘足游浮云’以下六句,皆指 鹏而言,今本脱去‘鹏’字,则不知为何物矣。御览羽 族部十四‘鹏’下引此作‘鹏足游浮云’云云,则有‘ 鹏’字明矣。”◎则虞案:指海本补“鹏”字。
〔五〕 孙星衍云:“‘咳’与‘阂 ’通。”◎王念孙云:“案‘乎’字本在下句‘漻漻’ 下,‘漻漻’即‘寥寥’,旷远之貌也。故曰:‘漻漻 乎不知六翮之所在。’今本‘乎’字在上句‘天地’下 ,则文义不顺。御览引此‘乎’字正在‘漻漻’下。” ◎则虞案:御览引“咳”作“该”。
〔六〕 孙星衍云:“‘漻漻’,说 文:‘清深也,读若牢。’(据系传)”◎则虞案:宋 本御览引“六”作“其”,“在”下有“也”字;指海 本移上句末“乎”字于“漻漻”之下。
〔七〕 孙星衍云:“‘细’,艺文 类聚作‘小’。”◎则虞案:文选鹪鹩赋注引“细”下 有“者”字。
〔八〕 则虞案:选注类书所引,皆 无“晏子”二字。
〔九〕 孙星衍云:“‘虫’,今本 作‘蛊’,据文选注、艺文类聚改。‘□’,文选注作 ‘蚊’,俗字。”◎则虞案:元刻本、活字本“虫”作 “蛊”,选注引“虫”下有“名曰焦螟”四字,御览九 百五十一引“巢”作“生”。
〔一十〕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飞乳去来,而蛟不觉’。”◎则虞案:孙说误。类聚九 十七、御览九百五十一作“再乳而飞,□不为觉”,御 览九百四十五引作“乳而不飞,蚊不惊”,文选七命注 引作“飞乳去来,而蚊不觉”,续编珠作“再乳再飞, 而蚊不惊”。
〔一一〕孙星衍云:“列子汤问篇:
‘江浦之闲生么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
相伤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则虞案:鹪鹩赋
注引作“而东海有通者”,御览九百五十一引作“耆老
”。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章特以晏子而绐国人,故着于此篇。’”
〔二〕 王念孙云:“案下文作‘立 于衢闾’,则此亦当有‘衢’字,而今本脱之。(‘衢 闾’,谓当衢之闾也。管子轻重甲篇:‘有饿馁于衢闾 者。’楚策:‘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立于衢闾。’ )”◎黄以周云:“元刻‘操’作‘摽’,与下同。” ◎则虞案:黄说误。元刻本、活字本作“操”,吴刻作 “摽”。指海本补“衢”字。
〔三〕 孙星衍云:“姓睢,名休相 。”
〔四〕 孙星衍云:“‘摽’当为‘ 标’。”
〔五〕 则虞案:以上文例之,“国 ”下当脱“人”字。
〔六〕 黄以周云:“元刻脱‘非’
字。”
〔一〕 卢文弨云:“元刻末注云: ‘此并下二章皆晏子殁后景公追怀之言,故着于此篇。 ’”◎则虞案:治要亦附杂下,元刻本、活字本“哭往 ”二字互倒。
〔二〕 孙星衍云:“御览作‘临灾
’,说苑作‘蒌’。郡国志:‘
平昌有蒌乡。’韩非作‘游少海’
。”◎苏舆云:“治要无‘于’字,‘灾’作‘淄’。
”
〔三〕 孙星衍云:“‘死’,御览 作‘卒’”。◎苏舆云:“治要同。”◎则虞案:说苑 君道作“卒”,文选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死”。
〔四〕 孙星衍云:“说苑作‘乘舆
素服驿而驱之’,文选注作‘公击驿而驰’。按韩非作
‘趋驾烦且之乘’,则‘繁驵’马名,‘烦’、‘繁’
,‘且’、‘驵’,声相近。说文:‘驵,壮马也,一
曰马蹲驵也。’文选注作‘击 驿
’,形相近,字之误耳。”◎孙诒让云:“考工记舆人
云:‘饰车欲侈。’此景公意欲急行,不在舆之侈弇,
窃疑晏子本文当作‘公侈乘舆’。古从‘刍’从‘多’
之字声近通用,(周礼乐师‘趋以采齐’,郑注云:‘
故书“趋”作“跢”。’郑司农云:‘“跢”当为“趋
”,书亦或为“趋”。’‘趋’俗书亦或作‘趍’,并
其证也。)此‘侈’即韩子之‘趋’,言催促令急驾乘
舆也。‘繁驵’、‘烦且’义亦难通。说苑宋本作‘乘
驲’(音义引作‘驿’者,据明刻本也),文选注引亦
作‘驿’,疑‘繁驵’之‘
驵’,亦即‘驲’之形误。”◎刘
师培校补云:“‘公乘侈舆’当从孙诒让改‘公侈乘舆
’。‘侈’即‘趍’误(唐人书‘趋’恒作‘趍”),
‘趍’,即促也,‘繁驵’,即韩非子外储说之‘烦且
’。彼书外储说左上又云‘以烦且之良’,则为马名明
甚。‘服’,即诗郑风‘巷无服马’之‘服’,犹韩非
子之‘驾’也。文选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公繁驵而驰
’,‘公’下挩‘服’字。褚渊碑文注作‘繁而驲驰’
,‘驲’即‘驵’误;俗本又作‘击驿而驰’(音义所
据本),其误尤甚。说苑君道篇误‘服繁’为‘素服’
,误‘驵’为‘驲’,俗本又作‘驿’,当据此文订正
。治要作‘公乘而驱’,乃约引。”
〔五〕 孙星衍云:“说苑、文选注 、御览俱作‘自以为迟’。”◎苏舆云:“治要同。” ◎则虞案:指海本改作“自以”。
〔六〕 孙星衍云:“文选注作‘● ’,御览作‘速’。”
〔七〕 则虞案:选注引“乘”下有 “之”字。
〔八〕 则虞案:选注及御览四百八 十七引无“于”“者”字。
〔九〕 孙星衍云:“说苑下有‘矣 ’字,御览‘往’作‘至’。”◎则虞案:指海本作“ 至”。
〔一十〕孙星衍云:“‘尸’,说苑 作‘尸’。”◎王念孙云:“案‘伏尸而号’上有‘至 ’字,而今本脱之,则叙事不备。‘行哭而往’,尚未 至也,则‘至’字必不可少。说苑君道篇及治要、御览 人事部百二十八并作‘至,伏尸而号’(今本御览‘至 ’误作‘制’)。文选褚渊碑注、齐安陆昭王碑注并作 ‘至,则伏尸而哭’。”
〔一一〕苏舆云:“治要有‘国’字 。”◎则虞案:说苑亦有“国”字。御览四百八十七引 亦作“降祸齐国”,元刻本,活字本“今”误“令”。
〔一二〕则虞案:治要二“于”下皆 作“之”,说苑、御览四百八十七引无二“于”字。
〔一三〕苏舆云:“‘社’旧刻误‘ 杜’,今依浙刻正。”◎则虞案:御览两引皆无“齐国 ”二字。
〔一四〕孙星衍云:“文选注作‘百
姓谁复告我恶邪’,韩非外储说、说苑君道篇用此文。
”◎卢文弨云:“‘夫’,说苑君道篇作‘矣’,是。
”◎苏舆云:“治要此下接‘晏子没十有七年’云云。
”
〔一〕 苏舆云:“‘晏’旧刻误‘ 景’,今依浙刻正。”
〔二〕 孙星衍云:“御览下有‘尸 上’二字,今本疑脱。”◎则虞案:见五百四十九。指 海本据补“尸上”二字。
〔三〕 孙星衍云:“御览作‘涕’ 。尔雅释器:‘衣谓之襟。’”
〔四〕 孙星衍云:“‘公邑’,即 ‘公阜’也,‘阜’‘邑’字相似。”◎黄以周云:“ 卢校作‘公阜’”。◎刘师培云:“黄本上方校语云: ‘“邑”疑“阜”字。’”
〔五〕 孙星衍云:“御览作‘尽哀
’。”◎苏舆云:“‘哀尽’,哀毕也,上章标题云‘
哀毕而去’,是其证矣。御览非。”◎则虞案:绎史亦
作“尽哀”。
〔一〕 苏时学云:“案晏子之没, 未审何年,然齐鲁会夹谷之岁尚在,至哀公五年而景公 卒,相距仅十年,安得有十七年之说。倘如所云,当在 悼简之世,安得尚为景公耶?凡此皆属依讬之词,不暇 考其时世者。”◎刘师培云:“黄本此章挩。”◎则虞 案:杨本亦挩,治要附杂下篇。元刻本“弦”误“强” 。
〔二〕 黄以周云:“卢校‘没’下 有‘后’字。”◎则虞案:意林一正有“后”字。
〔三〕 孙星衍云:“‘射’,质也 。”◎则虞案:御览九百三十五引作“射质堂上”,诸 子琼林十六作“景公言”。
〔四〕 则虞案:御览九百三十五作 “唱善者一口”。意林作“诸侯大夫皆称善”,诸子琼 林引同,惟无“侯”字。
〔五〕 孙星衍云:“今本注云‘下
缺’,据御览增。”◎卢文弨云:“‘公曰章’已下,
元刻缺。有本不缺,注云:‘据御览增。’今案:御览
九百三十五云:‘弦章入,公曰:“吾失晏子,未尝闻
吾不善。”章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尺蠖食
黄身黄,食苍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
”赐弦章鱼五十乘。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仆曰:
“曩之唱善者,皆欲此鱼也。”固辞不受。’与此所增
者亦不同。”◎王念孙云:“各本注曰:‘下缺。’孙
本不缺,云:‘据御览增。’后所增之文,与元刻本及
御览皆不合,乃杂取诸书补入者,不足为据。今案:元
刻云:‘公曰:“章,吾失晏子,未尝闻吾不善。”章
曰:“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尺蠖食黄身黄,食苍
身苍,君其食谄人言乎。”公曰:“善。”赐弦章鱼五
十乘。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仆曰:“曩之唱善者
,皆欲此鱼也。”固辞不受。’(此元 刻
也。与御览鳞介部七所引皆合,然尚非全文。)又案:
治要云:‘公曰:“善。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矣
,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唱善者如出一口。”弦章
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智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
足以犯君之颜,然而有一焉。臣闻君好之,则臣服之;
君嗜之,则臣食之。尺蠖食黄其身黄,食苍其身苍,君
其犹有食谄人之言乎。”公曰:“善。”’(此文较详
于元刻,惜所引至此而止,而下文皆未引。考御览人事
部六十七引下文亦较详于元刻。)御览云:‘公以五十
乘鱼赐弦章。弦章归,鱼车塞途。章抚其御之手曰:“
昔考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
,吾若受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
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晏子之遗行也。”’”
◎俞樾云:“按此下各本均阙。孙刻本据御览增,而王
氏读书杂志谓杂取诸书补入,不足为据。因详录元刻,
又以治要及御览人事部所引补之,洵较孙刻为备矣。惟
此文实见于说苑君道篇,治要及御览所引均非其全者,
王氏不录说苑何也?案说苑云:‘晏子没十有七年,景
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
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
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
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
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然而有一焉。臣闻
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
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
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
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途,抚其御之
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
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
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
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
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刘师培校补云:“
案事类赋注所引 与此悉同,惟‘
公曰’下无‘章’字。意林作‘公曰:“
自晏子殁后,不复闻不善之事。”
弦章对曰:“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尺蠖食黄则黄,食苍则苍是也。”公曰:“善。吾不食
谄人之言也。”以鱼五十车赐弦章,固辞不受。是弦章
有晏子之行也。’文又稍殊,末句与说苑同,足补各本
及治要所引之缺。”◎则虞案:元刻本“章”下缺一页
,嘉靖本、吴怀保本同。
〔六〕 则虞案:意林作“自晏子殁
后,不复闻不善之事”。事类赋二十九引作“吾失晏子
,未尝闻不善”;诸子琼林同,惟“殁”作“
死后”,下有“吾”字。
〔七〕 则虞案:宋本御览九百三十 五引作“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事类赋注作“ 臣闻君好臣服,君嗜臣食”。
〔八〕 孙星衍云:“艺文类聚作‘ 食黄即身黄,食苍即身苍’。”◎则虞案:事类赋注与 类聚同,惟无“即”字;宋本御览无二“则”字,亦无 “是也”二字;诸子琼林“则”作“而”,“是也”作 “矣”。
〔九〕 则虞案:治要作“君其犹有 食谄人之言乎”,诸子琼林与今本晏子同,惟“言”作 “善”,当从治要。
〔一十〕则虞案:事类赋作“公曰: ‘善。’赐鱼五十乘”。诸子琼林作“乃以鱼五十车赐 之”。
〔一一〕苏时学云:“案‘辞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 谓不立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苏舆云:“拾补‘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作‘赏’,旁注 :‘“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字。’作‘赏’是,‘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ang’乃误文。”
〔一二〕苏舆云:“宜有‘也’字, 治要诸书所引俱有。”
〔一三〕苏舆云:“拾补云:‘吴本
此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