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新国学网编辑整理-[那个孤独的年轻人--读《伤心者》]
当前位置: 我的贝壳>何夕>相关评论

标题:那个孤独的年轻人--读《伤心者》
那个孤独的年轻人--读《伤心者》

也许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些人,生前默默无闻地活了一辈子,而死后却被奉为经典。但是无论后人是如何把他们举高,如何地奉为神圣,但他们再叶没有机会知道了,他们就那么孤独地走完了自己寂寞的一生。
《伤心者》中的何夕是一个数学系的高才生,他在试图证明微连续理论,虽然一直未找到这个理论的实用性,但是他还是一直坚持了十年。很可惜的是,他的这种做法并不为社会所认可,他的导师劝他放弃这种没有意义的数学游戏,他的恋人也不理解他,劝他改行,相信凭他的脑子一定会很快赚到钱的;但是只有他的那个半文盲的母亲支持他儿子的研究,已经下岗的她不顾家里的困窘,毅然拿出了自己的27年的积蓄,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这个做法值得我们钦佩,她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她爱她的儿子,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知识的畏惧。
何夕对他微连续研究的执着是十分惊人的,只因为他在一个冷僻的系,几年的收入尚不足1000元,连他的导师也开始靠偷偷地编所谓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南挣点钱,和何夕同为数学系的老康因为转业计算机而成了大款,何夕和他的女友一起吃饭,玩都是老麦请客,他出书是向老康借的钱,最后连他的女友出国深造也是花的另外的男人的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愿随波逐流的何夕又能怎么样?他只得一次又一次的忍气吞声地使自己的做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被逐渐的践踏。不是他不会去赚钱,一个数学系的高才生会发愁无钱可挣吗?只是他不屑于去做,原因是他“顽固”的执着的信仰,他是在为他的信仰而不断的努力。这种近乎迂腐的心态当然不能为讲究实利的旁人所理解,他为整个社会所不容。在他的这种孤立的情况下,只有他的母亲始终的支持着他,她成了自己儿子的支柱。
他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她对自己儿子的爱却不能不为我们所感动,她习惯在每个周日去看望自己的儿子,她会为了只看到自己儿子读书的身影而去绕五公里路;她习惯在每个周日的晚上和儿子一起吃晚饭;她对儿子的寒暖时刻关心,在她儿子需要钱出书时她几乎没有考虑就拿出了自己的27年的积蓄;在他儿子出了书以后,又不顾自己的肩周炎腰肌劳损独自把几十捆书抱到楼上,又偷着把书放进其他学校的图书馆,然后对回来的儿子兴高采烈满脸灿烂笑容的说哪所哪所学校又买走了你的书,一边扬着手上的钞票让儿子安心;她儿子疯了以后,又无怨无悔的照顾儿子20年……这一个一个故事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平凡而又深沉的母爱,而这一切却又只是一个已经下岗只靠开杂货铺来维持整个家庭生活的半文盲妇女所做到的。一个儿子能有如此爱他的母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也许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中间是容不得有跳跃存在的可能的。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可是这“巨人的肩”它可知道它是一个巨人的肩膀吗?因为微连续理论已经超越了何夕所在的年代,所以它不能为时代所理解。世人的眼光是短浅的,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只因为这个理论在当时看来毫无用处便粗暴的否定了微连续理论。他们始终盯着那巨树上的叶子和花朵,并且徒劳的想长出更多的叶子和花朵来,可是却没有人注意到那可以长出更漂亮更多的叶子和花朵的巨树的根。正因为何夕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只能在一个精神病院里默默无闻的死去,这和雨果的有着整个巴黎几百万人民送葬的葬礼的差距何其悬殊!但他还算是幸运的,在他死后150年有人发现了他留下的《微连续原本》,倘若无人发现,只怕何夕的死和世上芸芸众生的死没有什么差别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已经或者正在错过了那些有才能的人呢?也许我们仅仅是无缘,便因此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崎岖和漫长。
学是需要人付出代价的,而科学研究者的寂寞不过是科学所索取代价的表现之一。
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里,你可以忍耐的住寂寞吗?(笔者此时突然想起了前两年引起“王金之战”的王朔来)你可以忍耐的住孤独吗?
想想他吧,那个孤独的年轻人--何夕!


读《伤心者》的感觉同读何宏伟以往的作品有些不同,这篇也是相当的出(se-dangjin)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成功,我想,这篇文章不仅因为他打出了”科学发展的艰难“这一张牌,更因为他还打出了那张分量极足的“亲情牌”。这张牌在何以往的作品几乎是不多见的,文章末尾的疯子何夕临死前的“妈--妈--”的声音到现在还一直震动着我的耳膜。
坦白说,我是个理科白痴,所以在读SF的时候即使瞪大了眼睛眼看不出文章有什么硬伤来,所以一直不敢写关于SF的东西。这篇文章我也看不出硬伤来。我愿意坦白的承认,我不知道那个微连续理论同大统一场有些什么关系。但是我还是挺喜欢它的,我觉得这篇文章也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报告文学来读。
即使是再纯的白璧。也难免会有微瑕,下面我来说说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的“两个疑问”:
1,在何夕出书之后,他的导师刘青拿400块钱买了一套,何夕望着他的背影:“他的背影在走出很远之后,何夕看见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把书扔进道旁的垃圾桶”。我想既然是在“走出很远之后”,那何夕何以还能够看到他的老师“轻轻叹了一口气”呢?我想一个普通人的视力也没有这么好吧,更何况是一个研究生。(当然,这个也可以用“远”这个词的不确定性来解释,但是我觉得还是写的再仔细一点好)
2,何宏伟发现《微连续原本》的地方是一个正在拆迁的图书馆,“当时他们的一幢图书馆正被推倒,在废墟里我见到了一套装在密封袋里的书”。且不说一个小学的图书馆为什么会保留一本在当时来说看来毫无价值的并且是150年前数学理论书,单就图书馆正在被拆除这个既成事实,为什么图书馆在迁移时也把这套书也一起运走?(这还考虑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的程度,现在想想在150年前世界的教育系统里还没有黑板和粉笔,而现在,已经开始借助多媒体来教学了。可以想象的到在1999年的150年后吗?)况且还是“装在密封袋里”,zhongguo人的习惯做法是把比较重要的东西才放在密封袋里,既然这套书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图书馆在迁移时偏偏把这套书忘记而等着让何宏伟来发现呢?未免有些太巧合了吧?笔者认为这个细节认为处理的痕迹太明显了,不如改成何宏伟在谁家的地下室里发现上面已经布满灰尘的书,虽然这个有些老套,不过相对而言我觉得还是这种方式容易接受一些。
也许我提出的这两点不算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novelxiaoshuo要写的成功,细节问题是不容忽略的,当然,我们在探求细节问题时也不能对作者的要求也不要太苛刻了。


注:这个是在读完《伤心者》以后写的,当时已经是夜里两点四十多,很为这篇文章所感动。
后在SFWBBS里贴出。

By [扁舟子] at 15:31:19 | 评论 [0] | 浏览 49

新国学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