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一集)
少少许胜多多许

    “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间有一二不尽之言、
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非六君子本(se-dangjin)。”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官的时候,寄给他弟弟信中的一段话。此信
主旨是提倡写文章要痛快,道理要讲透彻,不赞成以不尽之言、言外之意来掩盖文章的
空虚。但是,郑板桥处处表示他最讨厌那些颠倒拖沓的文章,连画画也不愿意浪费一点
笔墨。他常说自己的画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着墨无多而形神兼备。
    就我们现在的情形而论,提倡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似乎更加必要。虽然,郑板桥说
这一点并非左丘明、司马迁、庄周、屈原、杜甫、韩愈等人的本(se-dangjin),而只是他们的一枝
一节好处;但是,这些古代的作家,又有谁见过或做过我们现在看惯了的长文章呢?因
此,对古人说来不过是枝节的小事,对我们说来却变成一宗大事了。
    当然,写文章一定要把意思说清楚,不要吞吞吐吐。而要说得清楚,却未必要用很
多文字。宋代的曾南丰,对于苏老泉的策论文字有很好的评价,他说:“老泉之文,侈
能使之约,远能使之近,大能使之小,微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作高祖等论,
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辱而出也。”如此痛快透彻的史论,
内容充实,即便写得再长些,人们也是爱看的。然而,只要读过苏氏父子的《三苏策论》
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史论往往都不长。正如苏东坡偶尔自夺的“吾文如万斛之珠,取之
不竭,惟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耳。”能行能止,而且行止适当,这就要求作者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每日都可以看到有不少文字是可以省略而没有省略的,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缺乏
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是对读者缺乏严肃负责的态度。鲁迅给《北斗》杂志的信,曾
一再坚决主张,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必须反复看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可惜至今
还有许多作者不肯接受鲁迅的意见,对自己的文章死都不愿删改。看来在这一方面今后
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报纸刊物的编辑部特别要大胆认真地帮助作者删改稿件,要收
集古今大著作家删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最好要让删改者学习
曾南丰,被删改者学习陈后山。
    据明代陈继儒的《读书镜》载:“陈后山携所作谒南丰,一见爱之,因留款语。适
欲作一文字,因托后山为之。后山穷日力,方成,仅数百言。明日以呈南丰。南丰云:
大略也好,只是冗字多,不知可略删动否?后山因请改窜。南丰就座取笔,抹处连一两
行,便以授后山。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完。因叹服,遂以为法。”你
看他们的态度多好!我们现在的作者,抱这船态度的能有几人?
    很明显态度如何是受思想水平决定的。有许多作者不许别人删改文章,因为他觉得,
只有反来复去阐述一个问题,才能把意思说透,而不肯努力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其实
不论对任何问题,概括的说明总要比详细的说明有力得多。与郑板桥同时的一位清代文
人彭绩,写过一篇概括力最强的非常动人的文字,这就是他作的《亡妻龚氏墓志铭》。
它写龚氏“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彭绩得知柴米价;
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期年,发数茎白矣”。寥寥几句,可以敌得过几千字日常琐事
的描述。这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了。
    读这样的文章,一点也不会觉得它的内容空虚,相反的,倒真的感觉到它的内容非
常充实,情感非常丰富。由此推论,其他各种文字难道不也可以写得更精炼、更生动一
些吗?
    ------------------
  黄金书屋 扫描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前回主页后